跳转到内容

巴莫鱷亞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巴莫鱷類

巴莫鳄亚目
化石时期:272.5–252 Ma
二疊紀中到晚期
巴莫鱷的骨架模型
无效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合弓綱 Synapsida
演化支 獸孔類 Therapsida
亚目: 巴莫鳄亚目 Biarmosuchia
Sigogneau-Russell, 1989
及属
數種巴莫鱷類的頭部想像圖

巴莫鱷亞目(學名:Biarmosuchia)又名始巨鱷亞目(Eotitanosuchia)、漸衰鱷亞目(Phthinosuchia),是一群原始二疊紀獸孔目的集合體,是一個並系群,或者是獸孔目演化階段中的早期分支。

巴莫鱷類是中等大小、輕型肉食性動物,演化位置介於盤龍目楔齒龍科與更先進的獸孔目之間。

特徵

[编辑]
原伯納特獸是種頭顱骨有許多凸起與腫塊的巴莫鱷類,生存於晚二疊紀的俄羅斯
爬幼犬獸
Microurania生存於二疊紀中期的俄羅斯,可能屬於巴莫鱷類

巴莫鱷亞目的頭骨非常像楔齒龍類的頭骨,差別在於更大的顳顬孔,但還是比晚期的獸孔目小、顱後輕微往後凸出(與盤龍目狀況相反)、牙齒數量減少、上下頜各一顆大型犬齒,與其他特徵。晚期的特化巴莫鱷類,外型類似有大型犬齒的麗齒獸類。較大的頜部肌肉,以及更強壯的咬合力,顯示頭顱骨後方是下頜肌肉附著的地方。

牠們的脊椎骨也類似楔齒龍類,但缺乏異齒龍與其近親所擁有的長神經棘,但巴莫鱷類的肩膀與骨盤、四肢顯示出更進化的結構。四肢較為對稱,顯示出牠們以大步伐往前前進,而趾骨長度縮短,所以牠們更像晚期的合弓綱動物。

分佈

[编辑]

巴莫鱷亞目的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始巨鱷巴莫鱷漸衰鱷)與南非(Ictidorhinidae科、伯納特獸科、與相關的物種),而且全部存活於二疊紀中期到晚期。

分類歷史

[编辑]

在1986年,James A. Hopson與Herbert Barghusen將巴莫鱷科與Ictidorhinidae科(當時含Hipposauridae科與Rubidginidae科)合稱巴莫鱷亞目,但不確定牠們到底是個自然演化支,還是因擁有相同特徵的集合體。他們認為漸衰鱷因研究太少而無法歸類,但認為始巨鱷是較進化的物種。

在1989年,Sigogneau-Russell巴莫鱷類列為下目,包括:巴莫鱷科、Hipposauridae科、Ictidorhinidae科,以別於漸衰鱷下目與始巨鱷下目。

在1999年,Ivakhnenko提出巴莫鱷、始巨鱷與伊凡龍全部來自於Orcher動物群組合帶,其實是相同動物。儘管這些物種有明顯差異,Ivakhnenko仍提出始巨鱷與巴莫鱷是非常相似的動物。Ivakhnenko同時將漸衰鱷科放置到恐頭獸超目的偉鱷獸目(Titanosuchia)。

在2000年與2004年,麥克·班頓(Micheal Benton)將巴莫鱷下目改列為亞目[1]

種系發生學

[编辑]

以下演化樹來自於2007年的南非巴莫鱷類研究[2]

巴莫鱷亞目 

巴莫鱷 Biarmosuchus

馬龍獸 Hipposaurus

Lycaenodon

爬幼犬獸 Herpetoskylax

Ictidorhinus

Burnetiamorpha

Lemurosaurus

Lobalopex

Lophorhinus

伯納特獸科

原伯納特獸 Proburnetia

副伯納特獸 Paraburnetia

伯納特獸 Burnetia

Bullacephalus

Niuksenitia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9). 
  2. ^ Sidor, C.A.; and Smith, R.M.H. A second burnetiamorph therapsid from the Permian Teekloof Formation of South Africa and its associated fau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7, 27 (2): 420–430. doi:10.1671/0272-4634(2007)27[420:ASBTFT]2.0.CO;2. 
  • Michael J. Benton (2000),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nd Ed. Blackwell Science Ltd (2004) 3rd edition
  • Robert L. Carroll (1988),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Evolution, WH Freeman & Co.
  • James A. Hopson and Herbert Barghusen (1986), An analysis of therapsid relationships in Nicholas Hotton III, Paul D. MacLean, Jan J. Roth and E. Carol Roth, The Ecology and Biology of Mammal-like Reptiles, Smithsonian Institute Press, pp. 83–106
  • M. F. Ivakhnenko 1999, Biarmosuches from the Ocher Faunal Assemblage of Eastern Europe,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vol 33 no.3 pp. 289–296. abstra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enise Sigogneau-Russell, 1989, "Theriodontia I - Phthinosuchia, Biarmosuchia, Eotitanosuchia, Gorgonopsia" Part 17 B I, Encyclopedia of Paleoherpetology, Gutsav Fischer Verlag, Stuttgart and New York,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