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臺大校園文化資產詮釋實習課/臺灣大學造園館
臺灣大學造園館,為台灣第一座造園館[1],位於基隆路四段,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對面。由台大園藝研究所造園組凌德麟教授推動建造,並在館內成立成立了中華民國造園學會[2],建築整體以造園為主要概念設計規劃,主要用途為台大園藝系造園組的上課用教學館。
建築背景
[编辑]在歐美、日本,造園已經從園藝學科獨立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可見造園的技術為一種全世界的趨勢。
相較於過去民生需求較高的時代,現代人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化景觀環境的造園逐漸受到人民的重視,因此建造造園館一直是凌德麟教授從台大園藝系造園組畢業後回校任教後的首要目標。但因為園藝系在當時已有園藝館及園藝品加工館兩系館,因此申請中華民國教育部補助建造相對困難。凌德麟教授以研究報酬做為基金,並設法向教育部申請補助。在其大力推動下,造園館最終在1982年動工,並在1986年3月6日[3]完工。
凌德麟教授在規劃造園館時,有著以下的原則[4]:
- 必須看起來是臺大校園中之一部分。
- 有象徵中國文化之外觀及內涵。
- 要能顯示造園景觀之特色。
- 表現出臺灣第一棟為造園景觀發展而蓋建之館舍。
- 是凌教授半生心血對景觀造園發展奉獻成果之一。
- 可提供臺灣景觀界辦理推廣教育、研討會及學術活動。
- 能在室內外空間辦理造園材料或圖書展示會。
- 必要時可提供園藝系師生舉辦遊藝會及聯誼會。
建築周圍有前、側、後院,並加上風水觀念。前院面向基隆路,種植樹木作為隔音牆,且放置兩大石塊象徵青龍與白虎。各層屋頂上設有不同風格的特色庭園,但因為經費不足而未實行;且後來台北市政府拓寬基隆路[5]以和台大交換舟山路校地,造園館像圍牆內後退5公尺,也移動前院的巨石,使風水被破壞。之後大柳樹然被 颱風連根拔起死亡。且在凌德麟教授退休後,造園館更因為缺乏適當管理,加上道路拓寬與颱風種種破壞,導致現在造園館僅為台大園藝系上造園課時所用,當年的觀賞用途以不復存在。
建築外觀
[编辑]建築結構
[编辑]為階梯式的三層樓建築,一樓有5間教室,分別為可容納200人的演講廳、普通教室、繪圖教室、設計教室及模型教室;二樓為6間辦公室;三樓原預定作為小會議室、電腦室及陳列室,但因為現在師生人數增加,便將演講廳隔成3間設計教室,並未依照規畫進行,因此常常會說造園館「永遠少一間房」。
建築特色
[编辑]全館以造園為首要概念,建築物俯瞰為"L"字形,為造園造園景觀(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簡寫,也是Ling的簡寫。建築物本體與圍牆間相隔了10公尺來做為景觀教育的教材園兼造園館前院。
前院採現代風格,以草地花壇為主,並種植白千層、榕樹與黃椰子等樹種作為天然隔音牆,阻隔基隆路的車聲,而至於前院中的兩座巨石,分別代表中國風水中的青龍與白虎;側院的設計上因為保留了原來在建地內的兩棵老楊柳樹,因此以兩樹為主體規劃成中國式的側院,並加上了中國式的假山假水作為陪襯; 後院則人工堆出小土山栽植果樹和常綠喬木,不僅顧及景,更保護了生態,也能配合風水,圍成太師椅地形。土山與館間設計成英式草坡供師生休憩。
除了建築周圍的造景,在建築物本身針對凌教授的原則來設計。為了符合第一條原則,建築物外牆面使用台大特有的十三溝面磚及洗石子台座;為了展現中國文化內涵,建築物正面採用了正面放置10個訪蘇州留園小院門的八角形長窗;為了符合造園的特性,在階梯狀的建築結構中,每一層樓的屋頂都是更高一層樓的庭園,一樓屋頂設計為日式庭園;演講廳屋頂為義大利台坡式庭園;二樓屋頂為實習操作庭園;三樓屋則為苗圃及盆景園,但後來因經費不足無法順利完工,唯一完成的日式庭園也因為漏水而拆除。目前僅有後院的英式草坡符合預定計畫的原貌。台大前校長孫震到館演說時也說:「這是臺大校本部唯一的一座山啦!」[4]
室內的設計也依循造園的原則,走廊上掛有花籃種植耐陰性的草本植物,一層走廊下方以玻璃板代替磚牆,讓視野直接穿透進庭園中,將造園景觀帶入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