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淮海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淮海战役
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的一部分

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坦克大队M3/M5斯图亚特战车配合步兵发起攻击
日期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
地点
结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取得长江以北区域的实际控制权,威胁南京、上海。
参战方

 中华民国政府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 中国人民解放军 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
指挥官与领导者
刘峙
杜聿明(被俘)
黄百韬( 或自杀)[1]
邱清泉( 或自杀)[2]
李弥
李延年
刘汝明
黄维(被俘)
孙元良
毛泽东(总指挥)
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3]
粟裕
谭震林
参战单位

中华民国国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兵力
800,000名国军士兵

660,000名解放军士兵 400,000名军区民兵

民工545万人,其中随军民工22万人
伤亡与损失
共约555,099人
被俘320,355人
伤亡171,151人
投降35,093人
倒戈28,500人
共约13.4万人
阵亡2.5万人
负伤9.8万人
失踪1.1万人

淮海战役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三大战役”之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中华民国国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防区。由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军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4]:2517。战役历时65天,解放军歼灭国军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部队,计22个56个,共55.5万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降3.5万余人,改编2.8万人;国军将领被俘124人,阵亡6人,投降22人,叛变8人。被消灭国军统计中还不包括溃散和逃亡人数),此外还击退由蚌埠方面屡次北援之第六、八两个兵团[4]:2518

战役准备

[编辑]

解放军方面

[编辑]

经过两年作战,解放军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120馀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同国军总兵力对比从1比3.4变为1比1.3,其中正规军对比为1比1.32[5]:263解放区面积扩大到2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中国总面积25%,人口1亿6,800万,占全中国总人口35.3%,大部分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农民群众生产空前积极[5]:263。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西柏坡中央机关小食堂正式召开[5]:266毛泽东称:“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6]:263华东战场,华东野战军于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全歼国军10万馀人[5]:268。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华东野战军前委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作战行动[5]:268。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于9月24日晨致电中央军委,提出集中华东野战军主力举行淮海战役之建议;9月25日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覆电粟裕表示同意[5]:268。时称“淮海战役”,是准备夺取两淮淮阴淮安)、海州,打通山东与苏北之联系,为下一步在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创造有利条件,不是后来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之淮海战役[5]:268。中共中央军委同意他们建议,并决定由华东和中原2个野战军共同担任作战任务,还于1948年10月11日制定《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7]:256。同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电示中原野战军采取有力行动牵制国军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集团,战略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驻郑州国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部3个师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立即迅速部署攻击郑州、徐州线,钳制孙元良兵团;得手后以一部向东,威逼开封,吸引国军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刘汝明部和孙元良兵团一部西顾,以减轻华东野战军之压力[8]:238

1948年10月18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郑州战役命令,10月20日邓小平和陈毅等乘车从宝丰皂角树村出发,当晚赶到禹县县城,指挥部队进攻郑州[5]:268。10月21日各部队包围郑州;10月22日郑州国军弃城北窜,同日中原野战军占领郑州[5]:268-269。后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东进,刘伯承、邓子恢率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陕南军区第12旅及江汉、桐柏两军区主力将国军张淦、黄维兵团引向平汉路西大洪山与桐柏山区[5]:269。10月22日晚,邓和陈毅当晚赶到郑州,住大同路原国军郑州绥靖公署,立即指挥部队东进开封,国军弃城,第二天直取开封[5]:269。10月2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在攻取郑州胜利后,以一部或大部向东行动,协同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两广纵队,不但牵制孙元良、刘汝明全部,而且可能牵制邱清泉、李弥一部;以主力于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大量东援之际,举行徐州、蚌埠线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9]:118-119

10月24日,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东进作战3个方案:一是,华东野战军发起战斗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第十二兵团又较远离时,集中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兵团而歼击之;二是,如孙元良兵团不好打,则以6日行程于11月9、10日左右进至徐州至蚌埠一线,执行中央军委原定任务;三是,中原野战军主力进至商丘地区时,如黄维兵团2个师孤军东进,张淦第三兵团没有尾进,则歼击该兵团一二个师;中原野战军主力应位于河南商丘西南机动[5]:271。10月25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覆电陈毅、邓小平:中原野战军主力不要去商丘附近,应从现地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河南进,占领蚌埠、浦口段铁路,控制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广大地区,吸引敌人来攻[9]:125。当日,邓小平和陈毅致电中央军委提出:“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以力求歼灭孙元良为第一要著。如打不好,则向宿蚌线进攻。”[5]:271-27210月26日、10月27日,中央军委两次致电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表示同意邓小平和陈毅建议,中原野战军主力不出淮南,而由郑州地区东进徐蚌线以西地区[5]:272

同时,中共中央军委令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牵制部署在徐州以西国军[10][11]

中原野战军主力进至商丘东南地区时,中央军委11月5日致电陈毅、邓小平,提出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宿蚌地区作战之两个设想:一是,以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两广纵队攻击砀山附近之刘汝明部,吸引位于砀山、徐州间及丰县地区之邱清泉兵团一部西援,中原野战军主力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包围宿县,然后看情况或攻占宿县,或敌援甚快则打援敌;二是,以一部破击徐蚌路,以主力打蒙城,“得手后大破宿蚌路”[9]:171-172。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以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之地方武装,共60馀万人,在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之总前委领导下,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指示,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4]:2517

据1948年12月31日粟裕向中共中央做的华东野战军两个月的综合报告[12]:“战前部队组织概况。各纵人数与中野比起来是较充实的,但由于重装备较多,且在战争第二年度及第三年度连续作战,伤亡较大,兵员仍不充实。在战役之前,各纵包括前后方官兵全部在内,计:一纵25,055人,二纵26,045人,三纵27,245人,四纵23,665人,六纵26,011人,七纵29,010人,八纵26,874人,九纵31,091人,十纵29,728人,苏北十一纵25,029人,十二纵13,086人,十三纵26,877人,渤纵19,185人,鲁中南纵14,045人,广纵5,515人,特纵11,164人,(中野)十一纵(王张)15,659人。每纵除去炮兵团,教导团,纵直通信、侦察、警卫营,以及后勤机关和三个师直属队共约万人,因此每纵团以下的战斗人员(还要除去团、营、连各级勤务人员)则为数不多,在连续作战中每经过一个战斗之后,即须编并连队,否则即无法连续作战。而编并连队需要政治动员(甲连不愿并入乙连)与组织调整,往往又为战机所限,难于立即实行,如不编并则又难继续作战。”

国军方面

[编辑]

1948年9月下旬,山东省城济南失守,成为双方优劣态势转变的分水岭[13]:295

10月以后,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开始收缩兵力,国军集结4个兵团(第二、第十三、第七、第十六兵团)和4个绥靖区(第三、第四、第一、第九绥靖区)部队25个军,共约60万人[10],以徐州为中心,利用津浦铁路陇海铁路,组成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蚌埠之“一点两线”防御阵线,加强防守中原和华东地区,采取战略守势。连同从华中增援之一个兵团及由东北撤回之两个军,共80万人[4]:2517

10月30日,蒋介石见东北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沈阳已甚混乱,危在旦夕,即飞返南京,拟定“徐蚌会战计划”[14]:8

南京国防部举行作战会议,把“守江必守淮”构想提出讨论,当经决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方面,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所有陇海铁路上次要城市,一律放弃[13]:303。把所有兵力,集中于徐州、蚌埠间之津浦铁路两侧地区,实施攻势防御,守淮(河)保(长)江,拱卫(南)京、沪(上海)[13]:303[15]。同时抽调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序列之第十二兵团,迅速向徐州方面开进,加强中原战场兵力[13]:303。此一构想呈奉蒋核定后,参谋总长顾祝同即于11月3日,带同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前往徐州,召集剿匪总司令部所属之高级将领,举行会议,研讨具体实施办法[13]:303。在会议上,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曾说了一番痛切话:“陈毅主力(七个纵队)业已由鲁西、南南下,将会合其在苏北三个纵队,夹击我兵团。刘伯承部将从西南方向,牵制剿总各主力兵团,使不能应援我。如此击破我兵团后,再循序逐次各个击破其各兵团。”[13]:303-304

在郭汝瑰影响下,蒋屡次变更作战方案,放弃坚守蚌埠,在徐州外围作战,增加了国军在移动中被分割围歼的机会(而这个方案最终未实施)[16][注 1]。淮海战役开始前,邱清泉在徐州花园饭店参加会议,说这个部署将重蹈项羽当年在垓下的覆辙[18]

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飞回南京,当天看起来还有信心,第二天忽然拒绝接受统一指挥权。白崇禧发现徐州剿总早已把国军主力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徐州平原无险可据,开战迫在眉睫,要重新调动几十万大军已无可能[19]

蒋一时无信任人选可派,于是以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注 2][21]

在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开会同时,东北战事已接近尾声[13]:307。最高统帅曾派人前往葫芦岛,给杜聿明下达手函,指示新订徐蚌会战要旨:集中兵力于淮河南岸蚌埠东西地区,占领阵地,以攻势防御击退解放军之攻击,相机转为攻势,予以歼灭[13]:307。要杜聿明即到蚌埠指挥,并征求杜聿明对此案之意见[13]:307。当时杜聿明即行肃函回复:对于这一在蚌埠集结决战之计划,完全同意[13]:307。但他在葫芦岛指挥国军撤退工作,尚未完成,不能立即南行[13]:307。请饬刘峙总司令迅速按此计划实施,否则有被解放军牵制,无法撤退之虑[13]:307

战役背景

[编辑]
三大战役,南方的为淮海战役

高估济南战役解放军的损失

[编辑]

为了扩张战果,为以后南下作战创造条件,粟裕9月24日致电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战役目标为攻占淮阴县淮安县(两淮)及海州连云港,所以称为淮海战役:“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22]

毛泽东决议歼灭国军一支主力军

[编辑]

9月25日毛泽东两次复电粟裕:“敬七时电悉。望你们召集许、谭、王及其他到会之干部,开一次讨论行动的会议,以最后斟酌的意见电告我们审查。”[23]:347下午7时,毛泽东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刘伯承、陈毅、李达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行动。你们应利用目前半月时间,使攻济部队获得短时休息,然后留一个纵队位于鲁西南,起牵制作用,吴化文亦应移至鲁西南,其馀全部南下,准备进行几个作战:㈠估计不久邱兵团将退回商、砀地区,黄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㈡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㈢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23]:347-3489月28日,关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及改造吴化文部的政策问题,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华东局电:“黄兵团调回新安镇业已证实。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为顾到攻济兵团的休补,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至酉哿(即十月二十日)左右。”[23]:348-349毛泽东要求华东野战军于10月10日左右开始行动,要粟裕“召集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及其他可能到会之干部开一次讨论行动问题的会议,以最后斟酌的意见电告我们审查”,“开一次像上月曲阜会议那样的干部会,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并“将徐(州)海(州)铁路线上及沂河区、峄(县)台(儿庄)区、东海灌云连云港区、两淮区之敌情电告”。针对华野领导的乐观态度,毛泽东9月28日对华野的指示电:“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

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㈠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大体如同九月间攻济打援的部署……力争在战役开始后两星期至三星期内结束”;㈡“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此阶段亦须争取两个至三个星期内完结”;㈢“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三个阶段大概共须有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㈣“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馀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荷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㈤“你们以十一、十二月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二月西兵团转移,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23]:356-357同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李达电:“蒋令孙元良三个师东进,你们应即速部署以攻击郑徐线歼敌一部之方法牵制孙兵团,否则孙兵团加至徐州方面,将极大妨碍华野的新作战。”[23]:357

10月12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敌孙元良兵团之六十九师已于昨十一日由郑州东运,“我们遵令决定以陈锡联率一、三、九纵攻歼郑州之敌,预定十八日开始战斗。以陈、谢率四纵十八日到襄城,并继续移靠攻郑部队,加强攻郑后备力量,并准备打援”[23]:359。10月1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邓子恢、李达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电:十二日电悉;“令黄维、张淦由确山、遂平线向唐河赊旗线前进,这样就给你们南北两区作战以必要的时间,望令陈锡联、陈赓率一、三、四、九纵全力按你们所规定之时间攻击郑州,并部署阻援及打援,只要郑州攻克,你们在北面就取得了主动,就可迫使孙元良兵团回顾开封,或留在开封、徐州线而不能再东进。”[23]:359-360

10月13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我们原定十八日夜开始进攻郑州,但现在孙元良兵团仅调民权附近,杜聿明兵团集结商丘周围,在我攻郑后三四日孙兵团即可赶到,杜兵团亦可尾来,如此,则我攻城未下,打援无力;因此,“我们考虑拟将攻郑时间推迟在淮海作战开始前五日开始动作”[23]:360。10月1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电:元酉电悉;据息,敌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将向鲁西南举行防御性的进攻,真如此,则对淮海、郑州两地作战有利;因此决定“刘陈邓主力攻郑作战应推迟时间,一、三、四、九纵原地休息待命……粟谭主力本月不动,加紧完成淮海战役一切准备工作”[23]:360

10月14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巳时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在我华野推迟攻势至二十八日发动不再变更的条件下,我决心以陈锡联集团于二十日开始围攻郑州,陈、谢率部跟进加入作战”[23]:361。10月1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电:“寒巳电电悉。华野南进时间推迟,黄维、张淦亦未急进,邱、孙可能由汴、徐向北,你们攻郑宜略推迟,各纵现地待命为宜”[23]:360-361

10月1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电,指出:“关于对付部及侧击徐州援敌之兵力,我们认为除以一个强力纵队袭占运河车站,控制该段运河由正面阻援外,必须使用五个纵队攻占临、枣、峄、及其以南地区……不要使用五个纵队全部围冯打冯,而应至少使用两个纵队担负超越冯部南下阻敌之任务,否则就不能有效阻止援敌取得时间。”[23]:361同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电: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其出动时间估计在十月二十日左右,月底可能占领金乡、鱼台、城武、单县、曹县、定陶、菏泽,甚至郓城、巨野一带,其目的是阻塞你们出汴徐线道路,“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变更,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望将九、广两纵开至兖、济地区,以主力控制运河担任防守,以一部协同鲁西南地方兵团在金、鱼、城地区应付该敌……其馀全部速作准备,按照我们所提意见首先集结临沂、邹县之线,待邱、孙进至相当位置之际,即齐头南进举行淮海战役。……刘、陈、邓攻击郑州时机,应待邱、孙向北深入再行决定,不可过早。”[23]:361-362

华野召开曲阜会议整顿军队纪律

[编辑]

早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1948年9月22日毛泽东就致电各野战军,计划“华野此次战役须有一时期休整,那时拟请陈毅同志回至该部帮助粟裕对内部关系加以调整。”但因邓小平赴中央开会,此时在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但仍兼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代理主持中原局工作,无法成行。9月25日,毛泽东电复粟裕,同意筹划淮海战役时,“开一次像上月曲阜会议那样的干部会,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9月25日,华东局书记兼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刚从中央开完“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抵达华野司令部驻地传达中央会议精神。9月27日,毛泽东致电饶漱石:“到华野前委后,可帮助工作一个时期”,即替代陈毅“帮助粟裕对内部关系加以调整”。9月27日,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华野前委,山东兵团前委,苏北兵团前委均应利用目前两星期时间,根据中央历次指示,检讨自己及所属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问题,并将结果电告”,同时要求华野前委复电解释为何此前“未按时间向军委做综合报告,亦未声明请准延缓或免做”。9月28日,毛泽东电华野前委作出安排:“你们召集全军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开一次大会,很有必要……为使你们的会议开得好一些,时间可以有七天到十天,而将执行淮海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十月十五日以后”“师长以上干部到会的曲阜会议似宜推迟数日举行,以便攻济兵团各纵、师能在会议以前稍加整理”。9月30日,在河南宝丰县代理中原局工作的陈毅对华野前委扩大会议致电饶漱石、粟裕等人并报毛泽东,对即将召开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三点建议。10月1日,粟裕与饶漱石确定了第二次曲阜会议的议程:

  1. 饶漱石作报告并传达中央关于反无政府无纪律倾向的决定;
  2. 分组研究编制、战术、后勤工作;
  3. 下一步作战(淮海战役)方案和部署。

10月5日至24日,华野前委在曲阜孔庙奎文阁召开师以上干部参加的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华野前委负责人和全体委员、山东兵团、苏北兵团的负责同志、华野全军所属十四个步兵纵队(缺苏北十一纵)的纵、师两级负责人及特纵、渤纵、鲁纵的负责人,还有华野所属各机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华东局负责人饶漱石、张鼎丞,共一百多人。按照中央和军委有关指示精神,开展纪律检讨,进一步增进内部团结。华东局书记饶漱石主持会议并作报告,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对华野的批评:“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是军事会议中讨论作战、编制、后勤、教育等间题时,华野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指贵。中央对华野的作战特别满意,但对华野后勤没有制度,造成浪费[24],以及部队的骄气,提出严肃的批评。中央责成我要在华野全军展开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对不服从前委领导的违反纪律的各负责同志要执行纪律处分。此次打济南,我们估计这次战役将是空前的,中央对各兵团服从中央服从前委的领导有所了解,曾反复指示(华野)全军要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可是有些同志竟闹无纪律无政府的现象,不尊重前委的领导,不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中央责成华野前委要开这一次会议,展开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加强纪律性来保证胜利。”“在大规模战争中,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互相协同,如果纪律性破坏了,任何一个纵队、一个师闹独立性,任何一个同志闹个人主义,都会使我们的军队遭受损失”“今天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了,地区上已经打成一片,过去的分裂是敌人造成,是客观事实,要求独立坚持作战,而今天客观上打成一片,便要求集中统一,不管你是哪个部队哪个地区”“过去过早强调集中是错误的,而现在不集中就是更严重的错误,因此,在今天要求全党全军绝对的统一集中,对革命工作不许讲价钱,反对无纪律,闹独立的倾向”。随后,各纵队和各师主要负责人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在济南战役后即称病返回胶东疗养,未参加曲阜会议和接下来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蒋介石顾虑士气决守徐州

[编辑]

10月19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电:“(一)你们攻郑主力应从郑州以南出郑州、中牟之间,然后从东面向郑州攻击,否则敌人将从东面向开封逃跑。(二)如果郑州敌人不多,你们攻击时间可以提早。”[23]:365按照中央军委上述部署,中原野战军由陈毅、邓小平组成前线指挥所,指挥第一、三、四、九纵队提前于10月21日夜逼近郑州,国军2个师共11,000馀人于10月22日弃城北逃,大部被歼[23]:365

10月21日,饶漱石、粟裕、谭震林致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提出淮海战役的修改部署:战斗预定于十一月五日发起,提议修改部署如下:以苏北兵团全部及一、六、九纵、鲁中南纵等七个步兵纵队共二十个旅,附特纵主力,担任分割围歼阿湖、阴平、高流、新安、瓦窑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八个旅;以四、八纵担负袭歼炮车、运河车站之敌九军,控制铁路两侧及运河两岸,准备阻援;以十、七纵袭歼韩庄之敌,围歼贾汪之敌,十三纵围歼台儿庄之敌,直攻宿羊山,汴塘地区之敌,后策应四、八纵正面阻敌;以三纵、广纵进入鲁西南地区,协同冀鲁豫两个独立旅对鱼台、丰县、砀山、商丘地区之敌牵制攻击,并于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先行向砀山、商丘段佯攻,主力于二十五日后再行开进[23]:368。10月22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刘峙认为我华野有出苏北企图,停止邱、孙向鲁西南行动,以李兵团之第九军加入东面防堵,以邱兵团由商丘向砀山收缩。白崇禧则为对付我二、六、十纵,以黄、张两兵团向桐柏方面进攻,陈、邓攻郑作战完全不受南面威胁。因此,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著,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不但钳制孙元良、刘汝明,并且钳制邱、李两兵团各一部。粟、谭则令九、广两纵现在立即开动,直出金、鱼、城、单与陈、邓协力作战。”[23]:367-36813时,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中原局电:“完全同意你们马午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陈毅、邓小平二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你们及进入鲁西南之三纵应经陈、谢台与陈、邓密切联络,以利配合。……三纵、广纵及鲁西南两个旅应于三十日以前进至商砀线以北地区,距敌大约一百华里左右,摆成一字形阵线,断绝行人来往,不要向商砀线攻击,使敌早日觉察我在该方不过是佯攻部署,要在东面微日(五日)发起战斗之同时(或者早一天即支日(四日))才向商砀线及丰县之敌举行牵制性攻击,否则可能不起大的作用。”[23]:368

10月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诸同志及中原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电,祝贺郑州解放:“济南、锦州、长春解放之后,郑州又告解放,陇海、平汉两大铁路的枢纽为我掌握,对于整个战局极为有利。”[23]:365

10月2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陈毅、邓小平并告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及粟裕、谭震林电:同意你们以十天行程于十一月四日集结水城、亳州、涡阳中间地带的部署[23]:371。10月27日,中原野战军第一、三、四、九纵队自郑州东进[23]:371。10月28日,毛泽东又为中央军委起草复陈、邓电:“我们同意你们不出淮南,但是否打孙元良,要看孙元良是否被你们调动到徐蚌线。如果仍在汴徐线,则似以不打为宜。你们在徐蚌线以西地区出现,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这种威胁作用,胜过在汴徐线上打一胜仗。请你们考虑到达亳、涡、永中间地区休息数日之后,第一步是否可以分路攻占亳、涡、蒙三城,再看形势。估计三城占领,淮南即将震动,孙、邱两部均将被调动,而你们行动的目的是调动孙、邱,主要是调动邱清泉。”[23]:37110月2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电:对于淮海战役“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某些可能的变化,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一)黄百韬兵团八个师,在我军接近时,可能由比较分散配置利于分割围歼的状态改变为比较收缩、靠拢、难于分割围歼的状态。(二)黄兵团在几个师被歼后,有几个师因其集结在一起使我难于最后歼灭。(三)李弥两个军靠在一起,可能使我无法控制运河,如我从台儿庄向宿羊山方向之部队动作不得力,该八、九两军可能全部加入运河车站及其以东和黄百韬靠近,妨碍我全歼黄百韬。(四)如果从临城向韩庄、贾汪、柳泉攻击之部队不得力,不能吸引邱清泉一个军左右去对付该方面,又如果你们派向丰县、砀山方向攻击之部队动作不积极,不能吸引邱清泉一部留在该处,则邱部可能以一个军或超过一个军的兵力进至大许家、碾庄之线联接李弥,使李弥能积极增援黄兵团。(五)陈、邓率十一个旅十一月四日进至涡阳、永城、亳州三县中间地区,争取打孙元良并威胁徐、蚌,可能吸引邱清泉一个军及孙元良全部去对付他们。但华野的计划应放在自己直接有效地钳制邱清泉上面,如此才是最可靠的。(六)济南大捷后干部中可能发生轻敌心理,如不克服此种心理,则可能影响此次作战[23]:373-374。10月28日毛电告粟:陈邓出徐蚌以西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在此地带作战的目的是吸引邱、孙两兵团,而主要是吸引邱清泉,以利华野歼黄。粟裕于28日将歼黄兵团最新部署计划上报军委和陈邓。30日毛电告饶粟谭并陈邓:28日计划很好,按此执行,但各部要同时发起战斗,请陈邓也与华野同时发起战斗。10月31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央军委、陈邓(刘伯承在中原大区后方驻地)、华东局、中原局:“当遵命于齐晚(11月8日)各部同时发起战斗,但不知陈军长邓政委所部能否于同日发起战斗,请陈邓示。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11月1日,毛泽东复电:“第一,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第二,徐州西南方面我军之动作,依情况由陈、邓临机决定。”11月2日,陈、邓复电:“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方面多直接指挥。【配属指挥的】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沟通。”当时,陈邓随中野四纵行动,使用四纵电台。

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国军被歼47万2,000人[5]:273

国军布阵不利

[编辑]
徐蚌会战前夕(1948年11月5日)双方布阵

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派顾祝同到徐州[25]:368。11月5日,顾祝同在徐州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对上述作战计划作部署,命令刚刚发出[25]:368。11月5日,蒋介石感到徐州东线战场吃紧,急忙将孙元良兵团从宿县调徐州,命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援黄百韬兵团,有放弃徐州迹象[5]:272。命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退回徐州东郊,经蒙城向蚌埠调动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经宿县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二兵团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4]:2517

中共文献称蒋介石谋划黄河决堤未果。[26]:304-305

解放军切断南路方案

[编辑]

中央军委确定的战役开始日期是齐晚(11月8日)各部同时发起战斗。11月6日粟裕向军委及陈邓电告:将按原定部署计划发起战斗。但随后粟裕获息国军部署南撤,又从张克侠何基沣的建议电及抓获的俘虏供称中得到证实国军放弃徐州以淮河为守备第一线。粟裕临机专断,立刻决定当天发起战役,在把作战部署上报中央、陈邓、刘伯承的同时,向华野部队下达了部署调整命令:山东兵团指挥的南下西的部队由阻援李兵团变成包围,待运东完成歼黄兵团后以一部加入运西歼李兵团。华野从原来运东歼黄、运西阻援,变成了运东仍歼黄、运西又包围李兵团,中野主力围歼刘汝明绥区。陈邓本就判断国军准备徐州会战,对粟判断的“敌南撤”并不信,复电:“是否南撤,不日即可判明。如南撤,你们即派……”。毛泽东复电粟:“敌并非南撤”。11月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覆粟裕、陈士榘、张震、锺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23]:383

11月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电:“虞午电悉。㈠估计及部署均很好。㈡昨今两日战况望告。”[23]:383-384当夜,华野领导根据全国战略决战进展态势,估计国军可能采取的方针,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认为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致电:

军委,陈邓,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对敌可能采取方针估计与对策
㈠由于近来全国各战场的不断胜利,尤其是东北的伟大胜利与完全解放,促成战局的急剧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蒋匪(介石)有采取下述两种方针可能:
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
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㈡蒋介石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如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则严重的战斗要在华南才有打的),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于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又为不利。
如果蒋介石即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困难仍完全可能克服),并于渡江之时在苏、浙、皖、赣各省尚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的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亦较江北差一些,这又是不利的一面。
㈢我们不知各老解放区对战争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较大的支持的话,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为更有利。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固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道,以阻延敌人南撤。管见是否有当,请即电示。
粟裕 张震
齐(8日)辰

11月8日,陈邓指示粟谭:

粟谭并报中共中央军委:
㈠我四纵今(齐)日东进,在砀山东南已追歼五军四十五师数百人,并将工兵营搜索包围于黄道口,四十五师向黄口方向溃退,我继续追击中。刻我已令孙丁(华野)三纵向黄口徐州急进,协同四纵歼敌,炮兵连受谢富治指挥,我三九两纵正向东进。
今晨经由永城宿县逃退之敌,确系邱兵团部队。蒋介石究竟只撤退邱清泉刘汝明两部,还是整个放弃徐州(包括黄李冯),不日即可判明,应加注意,你们所得情况望即告。
㈡如判明蒋介石系整个南撤,设防淮河时,如有可能,你们应派部队举行超越追击,迅速进至淮南路东。
陈邓
齐(二十一时)

11月9日16时,毛泽东根据华野粟张、中野陈邓的电报,下达了淮海总决战部署[27]

陈邓,粟陈张,并谭王:
齐电悉。
㈠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
㈡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纵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一纵在解决一八一师后,应立即去宿县。华野三、广两纵的任务是对付邱清泉,但应位于萧县地区从南面向黄口徐州线攻击,以便与宿县我军联结。如敌向南总退却时,则集中六个纵队歼灭之。
㈢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以全力向李弥兵团攻击,用迅速手段歼灭该兵团的全部或大部,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㈣只要以上几点办到,就能破坏敌人总退却的计划,遭我全部歼灭,并占领徐州。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㈤敌指挥系统甚为恐慌混乱,望你们按照上述方针,坚决执行,争取全胜。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
军委
九日十六时[23]:384-385

11月9日深夜,毛泽东复电粟张的齐辰电: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9日)亥[23]:385

战役过程

[编辑]

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指挥淮海战役时的粟裕

第一阶段

[编辑]

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11月22日[4]:2517

1948年9月底,解放军集中刘伯承、陈毅、陈赓等部,约50万人[28]

11月6日,国军调动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第12兵团进至太和阜阳地区东援,徐州、蚌埠战场国军兵力增加到70万人[10]

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广大人民支援下,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4]:2517。11月6日凌晨,解放军便发动淮海战役,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措手不及[25]:368。华野第4、8纵队沿陇海路北侧追击,第1、6、9和鲁中南纵队沿铁路南侧追击,第11纵队和江淮军区部队由南向北直插徐州以东地区,苏北兵团指挥第2、11纵队和中野第11纵队向徐州东南迂回截击,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第7、10、13纵队攻占贾汪、台儿庄地区[29]

黄百韬兵团原定11月5日开拔,向大运河以西撤退[13]:305。但因接应掩护由海州撤退之第九绥靖区及第四十四军,行动迟滞,以致耽误两天[13]:305。于11月7日才按照顺序,沿陇海铁路向西移动[13]:305。第六十三军则由新安镇西南之窑湾渡运河西撤[13]:305。运河上只有一座铁桥,大兵团拥挤一起,加上眷属行李,以及随军撤退之地方行政和党务人员,无法从桥上迅速通过[13]:305

11月7日,蒋在黄埔官邸召集军事会议,会上已接到黄百韬兵团被围消息,决定以李弥兵团守徐州,令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回徐州东进,以解碾庄黄百韬兵团之危[25]:368。由此证明统帅部对于前线情况并不确切了解[25]:368

11月8日,防守运河一线的第三绥靖区所属两个军部、三个半师,共2万3千余人,在台儿庄贾汪地区投向中国共产党[4]:2517[13]:307。原驻徐州东北枣庄、台儿庄地区之第三绥靖区所属第五十九军、第七十七军,此时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投向中国共产党[13]:305。解放军主力因此得以迅速南下,占领徐州以东碾庄曹八集一带地区,把原驻新安之黄百韬兵团隔绝包围[25]:368。粟裕后来给中央报告,说战机就是四小时;如果何基沣、张克侠不投共,就没有包围黄百韬的战机[30]。11月8日,扑向新安镇的华野九纵报告扑了空,这时黄兵团已西撤1个昼夜。粟裕立即命令早前毛泽东要求的山东兵团预留的第十三、第七2个纵队不待谭王命令,急速透过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直接南下堵截黄兵团;同时向陈邓及军委报告:“黄已西撤,部队正全力追击,敌有集中徐州决战模样”,“如我们能破坏其集中,即为歼敌良机”。毛泽东后来评价黄兵团出乎意料的提前西撤为“夹生饭,让他们吃下了”。

黄百韬撤退目标,第一步是碾庄,各军到碾庄会齐后,再往西向八义集,大许家开进[13]:306。因为一座桥不够用,他令第二十五军及第一百军,分别在牛山、炮车两处占领阵地,对东、北两方警戒,掩护第六十三、六十四、四十四3个军通过运河[13]:306。第六十三军强渡运河一部,也在运河西岸落败[13]:306。第二十五军因为掩护友军,遭受创伤[13]:306。第一百军之第四十四师渡过运河之后,没有遵令到碾庄集中,直奔八义集,企图为兵团打开撤回徐州通路,但众寡不敌,也被解放军夹击歼灭[13]:306。在这场序战中,黄百韬部即损失五分之一以上兵力[13]:306

黄百韬于兵团主力渡过运河后,召集各军长在碾庄开会[13]:306。多数人主张依照兵团既定部署,兼程前进,趁解放军主力尚未完全通过运河铁桥之前,撤向大许家[31]。但有人(第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坚持不走,要在碾庄凭借第十三兵团(即李弥兵团)已设阵地,跟解放军打上一仗再说[13]:306。恰巧国防部来一道电令:大意是黄百韬兵团未过运河,已受挫失,如继续行进,万一被解放军尾追,恐有被击破之虑[13]:306。当前行止,由黄百韬视状况自行决定[13]:306。如有必要,在碾庄集结整顿,打退敌人之后再走亦可[13]:306。黄百韬兵团便决定留在碾庄及其附近地区,固守待援[13]:306。华东野战军第一、二、四、六、九、十一、十二、十三、新八[注 3]等9个纵队,向黄百韬兵团围攻猛扑[13]:306-307

11月9日,杜聿明回到南京,发觉国军主力还在徐州附近,黄百韬兵团且已被围[13]:307。前面所说在蚌埠附近决战之计划,已经不能实施[13]:307

黄百韬兵团被围后,蒋急忙命令国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敌指挥部司令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由徐州沿陇海路东援;并令孙元良兵团由宿县撤到徐州,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分别由蚌埠地区北上徐州,黄维兵团由驻马店、确山地区向徐州方向东进[5]:274-275

11月10日,中央军委致电陈毅、邓小平:“你们应集中全力(包括三、两广纵)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线,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9]:190同日刘伯承率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部由河南南部到达安徽濉溪县临涣集,同邓小平和陈毅会合[5]:273。下午,蒋在官邸会报中,核定国防部所提新作战计划[32],并嘱杜聿明即刻回徐州指挥执行[13]:307。蒋以亲笔致函黄伯韬[33]

10日当晚,杜聿明即乘专机飞往徐州,因为飞机迷失方向,直到午夜以后才到徐州降落[13]:308。他见刘峙,并听取主管情报人员有关敌情报告之后,认为目前徐州四周,虽然都有解放军,但不可能都是敌之主力[13]:308。李弥拿出刘峙命令,执意按计划回撤,拒绝援助,未等黄百韬到达,就主动放弃曹八集撤往徐州[29]

至此,徐州、蚌埠战场国军兵力增加到80万人[10]

至此,华野将第七兵团4个军、7个师、7万余人合围于碾庄地区以碾庄圩为中心,南北约3公里,东西约6公里的狭窄地域内[10]。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包围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一带,攻击猛烈[5]:273。晚,杜聿明带一批幕僚人员从南京飞抵徐州,指挥会战[25]:369。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致电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负责人:“只要你们歼灭黄百韬孙元良两兵团,占领宿县及徐蚌段铁路,徐州就处于我包围中,就可以准备第二步歼灭邱(邱清泉)李(李弥),夺取徐州。”[9]:197

11月13日,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国军第一〇七军军长孙良诚率该军军部和一个师共5,800人,在江苏睢宁西北投向中国共产党[34]:1371。下午7时,孙良诚率该军军部和二六〇师,向华野第二、第十二、中野第十一纵队投降;该军第二六一师拒降,11月14日被华野二纵四师全歼[35]

粟裕把华野指挥部设在土山镇东南的火神庙,离碾庄不到30华里。13日粟裕报告军委:“……待寒(14日)至删(15日)晚再行解决”。11月14日晚,粟裕召集主攻碾庄的四、六、八、九、十三、特种兵纵队等各纵队司令员陶勇王必成(指派副司令员皮定均代替出席)、张仁初聂凤智周志坚陈锐霆,以及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等人开会,检讨初战3天进展缓慢情况。由于从11月6日发起行动起,不分日夜连续急行军追击,围住黄百韬后有连续猛攻几天,部队不仅极度疲劳,加上伤亡惨重,且局限于战场一隅,对继续战斗一度有所犹豫,“在打六十四军时,有些部队发生气馁叫苦,‘伤亡太大了’,‘部队不充实了’,‘不能再打了’。后来军委来了一个准备伤亡十万人的电报,才将这种情绪克服了。”[36]

11月14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报:“黄维兵团集结阜阳、太和后有三种可能:一是暂停观变,然后决定行动;二是出亳州、涡阳向永城,或出涡阳、蒙城向宿县;三是东开蚌埠掩护南京。我之方案:㈠如黄维兵团出永城或宿县,中原野战军则集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九纵队及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两广纵队,歼击黄维兵团为上策。㈡如果华东野战军一时尚难歼灭黄百韬兵团主力,而中原野战军又不能以第四纵队及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两广纵队拉住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则只能以中原野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九纵队全部担任阻击黄维兵团之任务,以待华东野战军全部消灭黄百韬兵团后,再定行动。㈢如黄维兵团暂在阜阳、太和等第八十五军,我则监视之。如黄维兵团移蚌埠,我则仅以一部扭敌,第二、第六等纵队主力移至蒙城地区待机。”[5]:275-276

11月15日,蒋介石专派参谋总长顾祝同与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飞赴徐州督战,严促刘峙、杜聿明东进,以解黄兵团之围[37]:8730

11月15日,刘伯承将徐州、蚌埠之间,位于津浦铁路线上的宿县攻陷,切断了徐、蚌之间连络,也阻绝由蚌埠、固镇、蒙城几路援军北进之通路[13]:316。宿县守军第二十五军第一四八师、交警十六总队1.3万余人被歼灭。顾祝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三路并进,“打通津浦线[38]:350

鉴于淮海战役规模越打越大,11月16日18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致电中野刘陈邓、华野粟陈张,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华北局,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9]:231决定由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兼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陈毅、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华中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简称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7]:256[4]:2517

国军第六兵团是刚编成,由甫从海州撤守之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出任兵团司令官,下辖三个源流不同之第三十九、五十四、九十六军[13]:316。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下辖第五十五军、第六十八军,是冯玉祥西北军仅存之一支军队,多年来转战南北,师老兵疲,刘汝明带著这些子弟兵,有意无意想保存实力[13]:317。第六兵团和第八兵团欠缺企图心和攻击精神,战斗力参差[13]:317。国军统帅部令李延年向北攻击,收复宿县,前进于11月16日打了一天,受到刘伯承强力阻击,攻势便告停顿[13]:317。统帅部乃令黄维兵团迅速前进,先克宿县,再往徐州[13]:317。徐州国军以邱清泉第二兵团和李弥第十三兵团由徐州东援,协同攻击全力解第七兵团之围,华东野战军展开徐东阻击战。粟裕令华东野战军第7、第10、第11纵队组成阻援兵团,由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刘培善统一指挥,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域,实行正面防御阻击徐州国军东援;以苏北兵团各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第二、第十三兵团增援。11月15日,华东野战军阻援兵团主力后撤。为侧击国军第二、第十三兵团后路,当日晚,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3个纵队自徐州东南房村一带出发,企图经由潘塘镇,向北楔入国军第二、第十三兵团退路。同日下午,国军第二兵团派出第七十四军从徐州向东南潘塘镇,企图迂回至双沟一带,然后向北转进,攻击华东野战军阻援兵团侧背。11月16日凌晨,双方两支同样执行迂回侧击任务的部队在潘塘东南周楼正面相向意外遭遇,战斗开始,双方都认为遭遇对方小股部队,搅在一起战至天亮才发现对方规模。11月17日,因目的暴露战机已失,粟裕遂命令苏北兵团放弃迂回计划退回房村原阵地。但国军由此做出错误判断,徐州剿总大事宣传“徐东大捷”,徐州满街张贴标语,大放鞭炮,并向各方发出通电。[39]

11月18日,国军第四十四军第一五〇师师长赵壁光率残部2,000馀人在碾庄地区投向中国共产党[34]:1371

11月1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中央军委及粟裕等电报:“如果于歼黄百韬后,以七八个纵队钳制邱(邱清泉)、李(李弥),以六七个纵队先打黄维、李延年似为上策。”[40]:144又电:“在目前情况下,特别是李延年、黄维北进的条件下,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百韬,尔后即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之五个纵队或三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这个步骤最为稳当。如我们不这样,过低估计本身困难,而在南线又无保障两路大敌不北进的情况下,我们六个纵队,除四纵外均六个团,九纵只来五个团,平均每纵不到两万人,炮兵很弱,故只能用于一处,马上打邱、李,既无胜利把握,且可能陷入被动。”[40]:145

11月19日,王建安谭震林指挥各纵队向碾庄圩核心阵地总攻,20日晨攻克碾庄圩,全歼第七兵团部和第二十五军大部。至11月22日下午,全歼逃至碾庄以东第六十四军军部的黄百韬以下全部部队。至此,共计歼灭第七兵团5个军10个师10万人(黄兵团按编制应辖5个军12个师约12万人,其中25军148师为宿县守备部队,已于11月15日被中野歼灭;100军19师早已于9月济南战役中即被华野歼灭,为空番号;其余10个师:碾庄包围圈内有4个军7万余人,担负兵团侧翼掩护的六十三军,以及一〇〇军第四十四师等部3万余人已在包围圈外覆没),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阵亡[4]:2517[注 4]。据国军方面统计解放军伤亡5.7万多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致电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现刘峙依靠黄维(十个师)、李延年(在五十军未到前是四个师)北上救命,我们觉得南线集中中野三、四纵及叶飞一纵歼灭李延年兵团于宿县以东地区,是极关重要的一著。李延年歼灭后即可续歼刘汝明或将其驱至蚌埠,则黄维便陷孤立。”[9]:244

11月21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致电华东野战军负责人粟裕等,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华东野战军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歼灭李延年兵团,请“从目前起,即将主要注意力及兵力部署的重点放在歼灭李延年三个军的上面。……只要李延年歼灭,战局便可改观。”[9]:258-259至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已改变原来集中华东野战军主要兵力在北线打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在南线集中中原野战军主力打黄维、李延年、刘汝明3个兵团之设想,而打算在战役第二阶段将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主力集中在南线,歼灭黄维兵团或李延年兵团[5]:278

11月22日,战场情况变化明显;华东野战军主力在碾庄圩地区全歼黄百韬兵团,正在向北推进之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闻讯畏惧被歼而迟迟不前[5]:278-279

黄维兵团先头第十八军,于11月中旬初到达阜阳,后续部队亦络绎开到,它们稍作停休,即向蒙城进发[13]:318。右纵队于11月15日到达蒙城,左緃队第十军同时到达涡河以东之西阳集,皆在涡河南岸[13]:318。夜间,第十八军完成渡河攻击部署,在蒙城东、西各10馀里处,选定两处渡河点,由第十一师和第一一八师分别强攻渡河[13]:318。11月16日拂晓,强渡成功[13]:318。11月19日,最高统帅部严电第十二兵团“迅速北进赴援”[13]:320。在蒋介石一再催促下,黄维兵团不顾兵惫粮缺,于11月23日孤军突进,在南坪集地区与中原野战军接战,并强渡浍河[5]:279。进到南坪集附近,遭到解放军坚决阻击,伤亡颇大[41]:350。黄维以其主力强渡浍河,企图击破解放军阻击,迅援徐州,但是希望完全落空[41]:350。他们渡过涡河后,发现解放军大纵深阵地,知道已钻进口袋,乃于11月23日下午命其主力向浍河南岸退缩企图退到固镇去和李延年兵团靠拢[41]:350。解放军趁其混乱之际,猛力合围,将黄维兵团12万人马压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长20华里、南北宽15华里之地区内,形成一个严密包围圏[41]:350。中原野战军将从河南确山方向来援之国军第十二兵团阻止于宿县西南南坪集地区[4]:2517

第二阶段

[编辑]

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4]:2517。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被华东野战军阻击在徐州及其周围地区;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被中原野战军阻击在固镇以南与蚌埠地区;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阻击在宿县西南之南坪集地区[5]:275

11月23日22时,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致电粟裕和陈士榘张震,并报中央军委:“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李延年、刘汝明仍迟迟不进。因此,我们意见除十一纵外,请粟(裕)陈(士榘)张(震)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维作战,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利。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粟陈张意见亦请速告。”[40]:146

11月24日11时,粟裕电刘陈邓并告军委,“遵命”11月24日15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覆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㈠完全同意先打黄维;㈡望粟(裕)陈(士榘)张(震)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㈢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9]:269。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将总前委指挥部移至宿县临涣集以东小李家村,以指挥围歼黄维兵团[5]:279

11月25日,第十二兵团被中原野战军集中7个纵队15万人在宿县西南“包围于双堆集地区”[38]:350。11月25日,粟裕致电刘陈邓并报军委,并致韦吉、谭王:“我们完全拥护先集中力量歼灭黄维的作战方针”。粟裕按刘陈邓令部署“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维作战”,派七纵、华野十一纵、冀鲁豫十一纵、十纵参加中野围歼黄维兵团;韦国清吉洛指挥二纵、六纵、十三纵、江淮军区2个独立旅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北上;华野主力阻援及监视徐州敌动向。此即徐南阻击战。谭震林王建安指挥九个纵队担任徐南阻击任务,把阻击部队分三路

  • (山东)兵团部指挥第三纵队、鲁中南纵队、第八纵队为中路集团
  • 陶勇郭化若指挥第一纵队、第四纵队、第十二纵队为东路集团
  • 聂凤智刘浩天指挥第九纵队、两广纵队、冀鲁豫军区部队为西路集团

11月27日拂晓,黄维决定强力突围[13]:326。此时,第八十五军第一一〇师师长、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廖运周,和解放军搭上线,准备“阵前起义”,并把黄维打算突围的秘密告诉解放军[13]:326。因为事先已有协议,解放军便在其第四纵队包围线上,让开一条通路,在黄维预定之突围时间早几个钟头,让廖运周通过,再把缺口封住[13]:326。黄维和吴绍周误以为廖师突围成功,大部队就跟著行动,被打回来才知道廖运周率部兵变[13]:326。廖运周率第一一〇师师部和2个整团共5,500人,在宿县西南罗集投向中国共产党[34]:1370-1371。黄维乘合围尚不严密,以4个师兵力为先头,向东南方全力突围失败,军心不振,只得固守待援[14]。第十二兵团从浍河南北之线,向固镇方面撤退时,因时间耽误,解放军已大量涌至[13]:325

11月28日,杜聿明奉召飞到南京,参加官邸会议,经过共同研商后,杜聿明为保持高度机密,又单独向最高统帅作报告请示,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从徐州西侧,经永城到涡阳、阜阳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敌军攻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13]:326。同时电令黄维坚守待援,不可轻动[13]:326-327。此一方案确定后,杜聿明即刻飞回徐州,部署行动[13]:327

11月30日杜聿明放弃徐州,率徐州主力30万人[10]向西南沿永城涡阳撤退,次日全部撤离徐州。

南线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在固县受阻[38]:350。12月4日,华东野战军将由徐州西逃之杜聿明集团3个兵团[4]:2517(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包围于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4]:2518

第十六兵团协调错误,自行突围。华东野战军将突围之第十六兵团歼灭[4]:2518。12月6日,孙元良兵团主力被歼[42]:383。,

12月8日,华东野战军陈毅、栗裕、谭震林以政治部函招降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受到拒绝[43]。当天蒋介石日记中写道:“下午研究黄维兵团突围计划。将领气馁胆怯,只想逃命,不知廉耻,痛斥之。”在下一天日记中写道:“本日时刻想望化学炸弹之功效能否济急,最为系念。直至黄昏始运到,而犹未能起货试验也。此实最后之一法,存亡成败皆在于此。上帝佑华,其必能使之有效也。”[44][45]

12月10日日记写道:“朝课后催询化学弹运制情形”,“下午督导化学弹使用之准备计划,亲临空军指挥部研究”,“手拟黄维函稿,谆谆叮嘱使用化学弹应注意各点及鼓励士气,固守待援也,晚召集化学弹有关人员再三研究,决定明日再准备一日,以期周到无缺也。十时后就寝,今日几乎全力用于化学弹使用之准备工作,忧喜与疑信参半也。”[46]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五军第二十三师师长黄子华,率该师师部和所属残部及第二一六师一部、第八十五军部分直属部队1万馀人,在双堆集投向中国共产党[34]:1371

12月11日日记写道:“晚课后听取化学司今日试验化学弹报告,结果良好为慰。”[47]

12月12日解放军全线发起总攻,当天蒋介石日记写道:“上午与叔铭屡通电话,研究化学弹应否使用,有人绝对反对,故不能绝断。礼拜如常。正午决放弃使用化学弹。”[48] [49]

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配合下,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第十二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该兵团(4个军12个师,除第十八军第四十九师未随兵团行动而得幸免,其余11个师中10个师被消灭)一个师(第八十五军第一一〇师)参加中国共产党阵营[4]:2517。12月15日副司令胡琏与战一团战车第二营代营长甘义三之座车,与战车连副连长周名琴等官兵数人,共乘一车[13]:333。他们单独突围逃出(这部战车为战车二营突围指挥车,仅此车有突围路线地图及资料),但坦克被解放军击中,亦受重伤。后遇到未被包围作为后卫的第十八军骑兵团以及第十八军第四十九师(第49师11月22日已奉18军军长杨伯涛命令,直接经罗集向湖沟前进,与李延年汇合,该师因未随兵团一起行动遂未遭包围),遂把胡琏护送到蚌埠,转往上海就医[13]:335

第三阶段

[编辑]

第三阶段,从12月23日至1949年1月10日[4]:2518

12月16日,参谋总长顾祝同电告徐州剿总司令刘峙:

“12兵团业已脱离包围。
为免李延年兵团与匪胶着,希饬以有力一部占领掩护阵地,使该兵团主力与匪脱离。
尔后以有力一部守备淮河,主力集结淮河以南地区机动。”

邓小平决定主持召开一次总前委会议[5]:285。12月17日晚,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乘车到达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驻地萧县蔡洼村,同粟裕、谭震林会面[5]:286。会议开一整天,主要研究渡江作战计划与部队整编方案[5]:286

蒋介石于12月18日和20日两次指示刘峙:

“贵总部后方及不必要人员即移江南。
第6兵团指挥第99军、第68军与华中第46军联系,担任女山湖至正阳关、淮河之防务。如遭受强大匪军压迫时,则采取机动作战逐次抵抗以争取时间,尔后以有力一部固守桥头阵地,主力依计划转进到江南预定位置,守备江防。
第20军及第185师着归覃副总司令指挥,清剿南山河以南之匪,限期肃清。
第54军、第39军、第66军(欠第185师)即开南京集结,归汤恩伯总司令指挥,从速完成江防准备。
第28军即控制于滁县浦口间地区,归汤总司令指挥,立即完成桥头阵地。
第52军之两个师着即日开武进镇江间归制。”

解放军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统一部署,部队战场休整20天[4]:2518。12月17日,毛泽东写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50]:1369-1370

12月19日,刘伯承、陈毅带著总前委研究之意见,前往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邓小平从蔡凹村返回总前委驻地小李家村[5]:286

12月26日,徐蚌战场被围困于陈官庄之杜聿明、邱清泉、李弥部,因连日大雪,飞机停止空投,接济断绝[37]:8761。12月28日,杜聿明问顾祝同增援徐州之兵力在哪里时,顾祝同回答说:“现在到处受到牵制,哪里也调不出兵力。”[38]:350

12月30日,为便于指挥围歼杜聿明集团,邓小平率总前委指挥部从宿县到中原野战军指挥部驻地河南商丘[5]:286

这时,华北国军傅作义集团,已被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塘沽,歼灭杜聿明已不再影响华北战场之势态[51]:266

1949年1月2日,经请示总前委并报军委和毛泽东同意,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张震签发作战命令,决趁杜聿明集团尚未得到充分补给和动摇恐慌之际,发起总攻。首先歼灭较弱的李弥兵团残部,而后趁机扩张战果,歼灭较强的邱清泉兵团残部。具体部署为:

  • 东集团:华野第3、4、10纵队、渤海纵队,共9个师,由宋时轮、刘培善指挥;
  • 南集团:华野第2、8、11纵队,共8个师(旅),由韦国清、吉洛指挥;
  • 北集团:华野第1、9、12纵队,共8个师(旅),由谭震林、王建安指挥。
  • 外围堵截部队:华野第13、7、6、鲁中南纵队(共11个师),野战军骑兵团,两广纵队(3个团)并指挥野战军警卫团,冀鲁豫第3军分区基干团,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冀鲁豫军区2个独立旅。

1949年1月5日,第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自宿县突围抵汉口,所部残馀千馀人,至驻马店地区[37]:8769。陈官庄包围圈内,以第十六兵团残余兵力组建第一百一十六军,军长谭心(黄埔五期工兵科,原第七十二军副军长)、第287师师长李芝(原233师师长)、第288师师长陈元良(原第34师副师长)。

1月6日,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开始[37]:8770。下午4时起,华东野战军(以25个师分)东、北、南3个突击集团同时对河南永城东北之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之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另以11个师加2个独立旅外围兜截溃兵俘虏,中原野战军作为总预备队),在2小时内歼李弥第十三兵团万馀人,攻占村落据点13个[37]:8770。解放军在看见招降无效,就发动猛烈总攻,乘国军疲弱无力,以大胆分割战术,全面突入,先摧毁外围据点,续入核心阵地,国军死里求生,奋力拼斗[13]:338。1月9日,第十三兵团大部溃败,残部撤往第二兵团防区,国军“虽然出动了救援的飞机,但没来得及轰炸支援”[52]:185。国军苦战到1月10日夜间,终于全线瓦解,结束战斗[13]:338。经4日战斗,解放军全歼第二、十三两个兵团,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被俘[4]:2518。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注 5]。参与此役之高级将领,仅李弥、孙元良、熊笑三、高吉人等幸获脱险,杜聿明及其以下军、师长多人均被俘[13]:338。牺牲之重,堪称空前[13]:338。是日,蒋介石日记写道:“杜聿明、邱清泉二将领虽作战失败,但其始终听命,奋斗到底,实不愧为革命军人。”[53]

中共文献称在战斗最激烈阶段,蒋曾下令使用催泪弹掩护杜聿明部突围[54][45]。另称淮海战役最后阶段,杜聿明给南京电报要求投放20万只防毒面具,以率部突围。但是电报落到李克农领导的中共华东局社会部在国民党联勤司令部共产党间谍人员手里,共产党间谍拖延缓办,杜聿明一直未收到空投防毒面具,以致全军覆没,自己束手被俘[55]。据蒋经国著《危急存亡之秋》称,国军存徐州化学炮弹未能先期毁灭,均被解放军虏获,转用以摧毁国军阵地[56]

尾声

[编辑]

1949年1月11日,蒋见此败局,当即研讨蚌埠部队南移计划与日期[57]。具体有刘汝明兵团(55军、68军),李延年兵团(39军、54军、96军、99军),宋希濂兵团(20军、28军),第一绥靖区(4军、21军、51军),南京卫戍司令部(88军、52军),以保南京外围。对于被歼灭部队,兵团、绥区一级全部撤销,二十三个被歼灭军,撤销四个军番号,重建十九个军:

影响与评论

[编辑]
用小推车支援共产党后勤的农民

中共地下党员、国防部中将吴仲禧在淮海战役前,获得国军徐州剿总作战计划等军事核心情报,使解放军较早了解国军全面计划,对全面部署淮海战役有重要作用[58]

淮海战役后,长江以北基本被解放军占领,连续的失败使得蒋介石失去了美国的信任,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1948年10月曾一度向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建议:“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且在国民党内,李宗仁白崇禧等主张和谈者以及湖北、河南、广西、湖南四省均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中央执行委员除谷正纲等少数人外也一致认为蒋是和谈的主要障碍。在多方压力下,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第三次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但蒋介石仍然以中国国民党总裁之身份在幕后掌握实权。[59]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方面有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农民543万支援前线(支前),河南在淮海战役期间有200多万民工支前,数量上仅次于山东[60]。动员“民工共220馀万人”;“运集粮食达4亿3千多万斤”[42]:388。民工除修路运粮之外,还协助部队挖掘交错纵横之包围濠沟,使被围中之国军机械部队动弹不得,在战役中作用甚大[42]:389。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扁担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在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总是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乡亲父老用小车推出来的[51]:209!粟裕也说过: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当时苏军控制)的炮弹[61]:32。山东的小推车自不必说,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山东人民有700多万人加入到支前行列,将4亿多公斤粮食及大量作战物资运达前方,保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东北军工企业在1947-1950年4年时间里,共生产日式三八英语Type 38 75 mm field gun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弹54万余发;药筒26万余个;自配M式野山加引信9.5万个,改产掷弹引信55.6万个,修理旧引信16.2万个;生产美式、日式底火60.9万个;雷管24万只,60迫击炮1,430门;冲锋枪1,563支;生产弹体钢3,000多吨,各种型号无烟药450吨。其中,除为辽沈战役提供百余吨炸药外,绝大部分通过大连经海路越过国军的封锁,送到山东半岛东端俚岛的解放军军物资接送站,再由山东支前大军用成千上万辆小推车浩浩荡荡推往华东前线[62]

解放军占领徐州后,民工以二十天把陇海、津浦线修好,做好了68座铁桥、228座涵洞、220余里铁路[51]:2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评价淮海战役的意义为,“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的胜利,给了国民党蒋介石以致命打击,其南线精锐主力丧失殆尽。”[63]相较而言,该著对辽沈战役评价为“沉重打击”,对平津战役未作类似评价。

本战役对中国乃至世界局势都有深远影响,所以历史学家杜维运说:“国共会战其实只有三大战役,而三大战役其实只有一大战役。”因为辽沈会战平津会战解放军有地利与人和之优势[64]:122。至此,中国共产党基本上控制长江以北之华东中原地区[4]:2518

杜聿明后来评论淮海战役称:“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形容淮海战役大败非战争之罪,并非国军不能打,而是一个综合历史大趋势之必然结果。

就当时使用兵力及装备来看,国军还是居于优势,如果战地指挥官企图旺盛,意志坚强,运用得宜,未尝不可以取胜[13]:299。只因国军作战计划不定而且不能贯彻,战地总司令消极保守,各部队行动部调不一,才致为解放军所乘而败阵[13]:299。解放军则战略战术配合良好,刘伯承和陈毅协调密切,在战术行动上依旧使用其惯用战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围点打援,逐一击破国军获胜[13]:299

战斗序列

[编辑]

中国人民解放军

[编辑]

淮海战役总前委

华东野战军
司令员:陈毅(兼,粟裕代) 政委:陈毅(兼,粟裕代) 政治部主任:唐亮 参谋长:陈士榘
副司令员:粟裕 副政委:粟裕谭震林宋任穷(兼) 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后勤部司令员:刘瑞龙
野战军直辖部队
第一纵队 司令员叶飞(因病未参战)
副司令员张翼翔刘飞;政委谭启龙
第三纵队 司令员孙继先
政委丁秋生
第四纵队 司令员陶勇
政委郭化若
第1师(师长廖政国;政委曾如清 第8师(师长陈士法;政委王六生 第10师(师长杜屏;政委符确坚
第2师(师长程业棠;政委张文碧 第9师(师长谢斌;政委刘伟 第11师(师长谭知耕;政委王敬群
第3师(师长陈挺;政委邱相田 第12师(师长贺敏学;政委伍洪祥
第六纵队 司令员王必成
政委江渭清
第八纵队 司令员张仁初
政委王一平
第十纵队 司令员宋时轮
政委刘培善
第16师(师长张云龙;政委谢立全 第22师(师长高文然;政委董超) 第28师(师长王德贵;政委王若杰
第17师(师长梁金华;政委黄先 第23师(师长陈忠梅;政委曹普雨) 第29师(师长萧锋;政委李曼村
第18师(师长钟国楚;政委张闯初
鲁中南纵队 司令员钱钧
政治部主任张雄
两广纵队 司令员曾生
政委雷经天
特种兵纵队 司令员陈锐霆
政委刘述周
第46师(师长钱钧;政委孔繁斌,鲁中新编师) 3个团 炮兵1团、炮兵2团、炮兵3团
第47师(师长胡大荣;政委彭胜标,代政委刘少傥,副师长翁少元,参谋长林毅,鲁南军区特务团、19团和16团合编) 工兵团、坦克大队
骑兵团
第三十五军 军长吴化文(国民党军起义部队)
政委何克希
第103师(师长杨友柏
第104师(师长赵广兴
第105师(师长何志斌
野战军动员地方部队
苏北军区 司令员管文蔚
政委陈丕显
江淮军区 司令员陈庆先
政委曹荻秋
鲁中南军区 司令员傅秋涛
政委康生
第五军分区(独立第五旅)
第六军分区(独立第六旅)
长江纵队(第一、九分区6个主力团组成)
第34旅(旅长廖成美;政委李士英 滨海军分区3个基干团
民工 独立旅(旅长张秀龙 民工
民工
胶东军区 司令员谭希林
政委向明
渤海军区 司令员袁也烈
政委张晔
冀鲁豫军区 司令员赵建民和副参谋长何光宇组成前指
政委潘复生
民兵 民兵 独立第1、第3旅,2分区基干团,3分区8团和基干团,5分区基干团、7分区15团和基干团,共12个团1.4万余人
民工 民工 民工
山东兵团
司令员:许世友(因病未参战) 政委:谭震林(兼) 政治部主任: 参谋长:李迎希
副司令员:王建安 副政委: 政治部副主任: 供给部长:
兵团直辖部队
第七纵队 司令员成钧
政委赵启明
第九纵队 司令员聂凤智
政委刘浩天
第十三纵队 司令员周志坚
政委廖海光
第19师(师长熊应堂;政委萧学林 第25师(师长萧镜海;政委谭右铭 第37师(师长高锐;政委张英
第20师(师长张怀忠;政委邓少东 第26师(师长张铚秀;政委张少虹) 第38师(师长徐体山;政委张英勃
第21师(师长谢锐;政委何志远 第27师(师长孙端夫;政委刘仲华) 第39师(师长傅绍甫;政委余明
渤海纵队 司令员袁也烈
政委周贯五
第7师(师长曾旭清;政委黎同新
第11师(师长傅继泽
苏北兵团
司令员:韦国清 政委:陈丕显 政治部主任: 参谋长:覃健
副司令员: 副政委:吉洛(姬鹏飞) 政治部副主任: 供给部长:
兵团直辖部队
第二纵队 司令员滕海清
政委康志强
第十一纵队 司令员胡炳云
政委张藩
第十二纵队 司令员谢振华
政委李干辉
第4师(师长殷绍礼;政委王敬敏 第31旅(旅长朱云谦;政委孙克骥 第35旅(旅长汪乃贵;政委王直
第5师(师长姚运良;政委方中铎 第32旅(旅长吴泳湘;政委刘毓标 第36旅(旅长朱国华
第6师(师长吴华夺;政委谢锡玉 第33旅(旅长张宜友;政委吴嘉民


中原野战军
司令员:刘伯承 政委:邓小平 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兼) 参谋长:李达
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 副政委:邓子恢张际春 政治部副主任: 供给部长:刘岱峰
野战军直辖部队
第一纵队 司令员杨勇
政委苏振华
第二纵队 司令员陈再道
政委王维纲
第三纵队 司令员陈锡联
第1旅(旅长杨俊生;政委陈云开 第4旅(旅长吴诚忠;政委刘明辉 第7旅(旅长赵兰田;政委周维
第2旅(旅长戴润生;政委石新安 第5旅(旅长周发田;政委刘华清 第8旅(旅长黄林;政委卢南樵
第3旅(旅长吴忠;政委刘振国 第9旅(旅长童国贵;政委高治国
第四纵队 司令员陈赓
政委谢富治
第六纵队 司令员王近山
政委杜义德
第九纵队 司令员秦基伟
政委李成芳
第10旅(旅长周希汉;政委廖冠贤 第16旅(旅长尤太忠;政委邵子言 第26旅(旅长向守志;政委余洪远
第11旅(旅长刘丰;政委胡荣贵 第17旅(旅长李德生;政委韩明 第27旅(旅长崔建功
第13旅(旅长陈康;政委南静之 第18旅(旅长萧永银;政委刘昌
第22旅(旅长查玉升;政委朱佩萱
第十一纵队 司令员王秉璋
政委张霖芝
第31旅(旅长汪家道;政委孙仁道
第32旅(旅长胡华居(兼)
野战军动员地方部队
豫皖苏军区 司令员张国华
政委宋任穷
陕南军区 司令员刘金轩
政委张邦英
豫西军区 司令员曾希圣
政委张玺
豫皖苏独立旅(旅长金绍山
豫皖苏支队(豫皖苏第5军分区司令员王建青,5分区第71团、2分区第1团、3分区第36团)
第12旅(旅长薛克忠;政委谭友夫
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17师第51团
豫西支队(豫西第4分区司令员张显扬,4分区第74团、5分区75团)
民工 民工 民工
桐柏军区 司令员王宏坤
政委刘志坚
鄂豫军区 司令员王树声
政委段君毅
皖西军区 司令员曾绍山
政委彭涛
民兵 民兵 民兵
民工 民工 民工



中华民国国军

[编辑]

实际参战29个军70个师,连同地方部队,特种兵部队,约72万人以上。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

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
主任:杜聿明(兼) 参谋长:舒适存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邱清泉 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未到任)、吴宝云(未到任)
司令部直辖
第二十军 军长杨干才 第一百零七军 军长孙良诚
第133师(师长景嘉模) 第260师(师长王清瀚)
第134师(师长李介立) 第261师[65](师长孙玉田)
第二兵团
司令:邱清泉 参谋长:李汉萍
副司令: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 副参谋长:董熙
兵团直辖
第五军 军长熊笑三 第七十军 军长高吉人 邓军林 第七十二军[66] 军长余锦源
第45师(师长郭吉谦 → 崔贤文) 第32师(师长龚时英)(新建) 第34师(师长陈渔浦)(重建)
第46师(师长陈辅汉 → 郭方平副师长代)(原整9师预2旅改编) 第96师(师长邓军林 → 刘志道)美械。曾编成快速纵队,师长邓军林兼任纵队司令 第122师(师长熊顺义)原第十六兵团第四十一军,第十六兵团被歼后残部编为第122师
第200师(师长周朗) 第139师(师长唐化南)(新建) 第233师(师长李芝 → 徐华)(原新15旅)
第七十四军 军长邱维达 第十二军 军长舒荣 第一百一十六军[67] 军长谭心(未上任)
第51师(师长王梦庚)(新建) 第112师(师长馀一凡)(原第十二军残余人员缩编) 第287师(师长李芝)
第57师(师长冯寄异)(济南战役被歼灭后,第二次重建) 第238师(师长徐有成)(保安团队改编) 第288师(师长陈元良)
第58师(师长王奎昌)(新建)
兵团直属
新四十四师(原二兵团王屏南的独立步兵旅扩编)师长耿文哲
骑兵第一旅(原二兵团独立骑兵旅,由二兵团各军师骑兵部队合编)旅长张荣甲
第六兵团 [68]
司令:李延年 参谋长:梁栋新
副司令: 副参谋长:
兵团直辖
第三十九军 军长王伯勋 第五十四军 军长阙汉骞 第九十六军 军长于兆龙
第103师(师长曾元三,美械) 第8师(师长周文韬 → 施有仁) 第141师(师长萧续武)(新建)
第147师(师长张家宝)(新建) 第198师(师长张纯) 第212师(师长荣英魁)(新建)
第91师(师长刘体仁)
该师未到徐蚌会战战场
第291师(师长廖定藩交警总队改编
第九十九军 军长胡长青
第92师(师长艾叆
第99师(师长杨达)
第268师(师长李慎言)(新建,郑州战役已被全歼,重建中)
第七兵团
司令:黄百韬 参谋长:魏翱
副司令:黄国梁(未到任)、唐云山 副参谋长:
兵团直辖
第二十五军 军长陈士章 第四十四军[66] 军长王泽浚 第六十三军 军长陈章
第40师(师长曾正我) 第150师(师长赵壁光) 第152师(师长雷秀民)
第108师(师长李世镜) 第162师(师长李秾)(第486团在扬州未归建) 第186师(师长张泽琛)
第148师(师长刘清昶)(重建)
第六十四军[69] 军长刘镇湘 第一百军 军长周志道
第156师(师长刘镇湘) 第19师(师长赵尧)(济南战役被歼灭后,第二次重建)
第159师(师长刘绍武 → 锺世谦) 第44师(师长刘鹤声)(原荣誉2师改编)全美械
第63师(师长盛超) 半美械
第八兵团 (原第四绥靖区)
司令:刘汝明 参谋长:朱秀德 → 杨然
副司令:田镇南、曹福林、米文和、刘汝珍 副参谋长:杨然 → 李诚一
绥靖区直辖
第五十五军 军长曹福林 第六十八军 军长刘汝珍
第29师(师长荣光兴) 第81师(师长葛开祥)
第74师(师长李益智) 第119师(师长张勋亭)
第181师(师长米文和 → 刘兴远) 第143师(师长阎尚元)


第十二兵团 (国防部指挥)
司令:黄维 参谋长:萧锐
副司令:胡琏吴绍周 副参谋长: 韦镇福、刘文修
国防部直辖
第十军 军长覃道善 第十四军 军长熊绶春 第十八军 军长杨伯涛
第18师(师长尹俊 第10师(师长潘琦) 第11师(师长王元直)
第75师(师长王靖之)(重建) 第83师(师长张用斌)(空运到太原参战) 第49师(师长何竹本)(重建) 该师为第十二兵团12个师唯一未被包围幸存者 
第114师(师长夏建勋)(重建) 第85师 (师长吴绍周) 第118师(师长尹钟岳)曾编快速纵队,师长尹钟岳兼纵队司令
八十五军 军长吴绍周 兵团直属
第23师(师长黄子华 直属骑兵团
第110师(师长廖运周,副师长柳营,参谋长洪炉青,328团团长姜继鑫,329团团长刘协侯,330团团长金汉章) 第四快速纵队[70]
第216师(师长谷允怀)(48年9月新建。一个团随副师长朱参战,一个团留守武汉,及85军补充团)
第十三兵团
司令:李弥 参谋长:吴家钰
副司令:赵季平陈冰李九思 副参谋长: 周羽皋
兵团直辖
第八军 军长周开成 第九军 军长黄淑 第六十四军 军长李荩宣(未编成)
第42师(师长石建中 → 伍子敬)(荣誉1师改编)美械 第3师(师长周藩)(新建) 第156师(吴家钰,未到任)
第170师(师长杨绪钊)(新建) 第166师(师长萧超吾)美械 第159师(黄志圣,未到任)
第237师(师长孙进贤)(新建) 第253师(师长王青云)(新建)
第一百一十五军[71] 军长司元恺
第39师(师长韩肇琏)(原第四十军部队)
第180师(师长陈芳芝)(第3绥区未起义部队合编)
第十六兵团
司令:孙元良 参谋长:张益熙
副司令:曾苏元 副参谋长:高健、熊顺义
兵团直辖
第四十一军 军长胡临聪 第四十七军 军长汪匣锋 兵团直属
第122师(师长张宣武) 第125师(师长陈玲)
曾编成快速纵队,师长陈玲兼纵队司令
第二快速纵队[72]
第124师(师长严翊) 第127师(师长张光汉)
第三绥靖区
司令:冯治安 参谋长:陈继淹
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李文田 副参谋长:
绥靖区直辖
第五十九军[73] 军长刘振三 第七十七军[74] 军长王长海
第38师(师长杨干三 第37师(师长李宝善
第180师(师长崔振伦 第132师(师长过家芳

徐州剿总蚌埠指挥所于1948年11月8日成立,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李延年兼指挥所主任。负责指挥徐州剿总后方各绥靖区、蚌埠附近的第九十六军、第3绥靖区李文田残部、第4绥靖区、第九十九军)及灵璧守军(第12军第238师)、宿县守军(第25军第148师)、蚌埠附近地区的交警第九总队、铁道兵团、汽团、工兵团和通信兵团等,并统一指挥南线作战。刘峙率领徐州总部重要成员先后于11月28、29日飞抵蚌埠后,该指挥所即行结束。

后来增援淮海战场的第六十六军(军长罗贤达,第13、第185师)、第二十军(军长杨干才,第133、第134师)、第二十八军(军长李浡/刘秉哲,第52、第192师),共6个师,12月中旬抵达蚌埠后未及参战。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周碞、副司令官孙良诚)辖3个军6个师:第四军(第59、90师)、第二十一军(第145、第146师)、第五十一军(第41、第113师)。第一零七军也在该绥靖区序列。1948年11月16日,刘峙、杜聿明命令第一绥靖区“以有力部队进出泗阳、阻匪东窜”。

徐州剿总在徐州地区直辖:炮兵第八团(邱书砚)、炮兵第十三团(廖馥如)、装甲炮兵团(曾荫槐)、重迫击炮团、工兵第一团(周价)、工兵第二团(周鑫)、工兵第九团(裘树凯)、工兵第十八团某营、通信兵第二团、通信兵第三团、通信兵第八团(傅翔)、铁道第二团(杨植)、战车第一团(蒋纬国/赵志华)、高射炮团、宪兵第二十七团(黄祥烈)、剿总特务团(干城)、辎汽第二十四团(蔡乐沛)、辎汽第二十六团(柳鸿濮)、辎汽第一营(刘奇杰)、空军第二军区(罗机)、空军第三大队(杨孤帆)、第一补给区(刘永煜)、补给指挥所(耿文哲)、苏北师管区(谢铮)、铜山团管区(苗瑞体)、徐州警备司令部(赵富汉/谭辅烈)、战地服务队(郭仲容)、尉官收容队/士兵补训队(韩德考)、青训第三大队(赵承璧)、军官训练队(韩璧生)、干部训练班(主任刘峙,教育长朱岳)、荣管处(冯嶷)、联秘处(腾杰、刘子清)、徐州收支处(盛汉恢)、监察组(王尊五)、津浦铁路运输指挥部(陈绍平)。

艺术作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十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孙元良回忆说:“黄伯韬兵团被歼时,我就当众说过:“消灭黄兵团的是国防部,不是陈毅!”叫王泽浚四十四军由海州撤向徐州、叫黄伯韬带一个兵团去援救王泽浚一个军、叫黄维兵团奔驰千里去双堆集袋形之地挨打、叫刘峙轻易放弃徐州、叫杜主任的三个兵团在公路上排成无法作战的难民式长龙沦为庞大软体动物的,都是刘斐郭汝瑰。”[17]
  2. ^ 1948年6月,经国防部长何应钦推荐,蒋起用前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20]
  3. ^ 鲁中南纵队,1948年7月编成,因华野八纵为原鲁中军区部队1947年1月改编,1948年7月鲁中军区与鲁南军区合并,称“鲁中南军区”,傅秋涛任军区司令员,军区所辖部队奉命改为野战纵队,当时未及授予数字番号,直接称为“鲁中南纵队”,国民党方面称之为“新八纵”。1949年1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
  4. ^ 一说黄百韬突围时与人民解放军发生遭遇战时战死;另一说是据逃回的第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讲,黄百韬是兵败绝望开枪自杀。
  5. ^ 关于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死亡,一说突围时与解放军发生遭遇战时战死,一说据邱清泉身边的警卫连连长后来向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郑信恒讲述是开枪自杀(副官开枪帮他补枪)。参见郑信桓访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据25军副军长杨廷宴叙述,黄百韬为自杀。解放军战史记载则为“黄百韬中弹丧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四卷).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7: 294. ISBN 7-80137-093-7. ),并未如对邱清泉那般明言“被击毙”(同上第361页)。
  2. ^ 据国军第5军军长熊笑三叙述,邱清泉为自杀。但大陆官方的说法是“被击毙”(蒋经国. 风雨中的宁静. 台北: 正中书局. 1967: 169. ISBN 9789570915778. )
  3. ^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第161页,军委致陈邓、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电“整个战役统一受陈毅、邓小平指挥”,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日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辭海》 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ISBN 7532600831.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杨胜群主编,刘金田副主编 (编). 《鄧小平傳(1904-1974)》中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4. ISBN 978-988-8284-56-6. 
  6. ^ 毛澤東文集》第5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7. ^ 7.0 7.1 武月星主编 (编). 《中國現代史地圖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9. 
  8.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戰史》第2卷.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0.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卷.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国防大学《战史简编》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 2001年修订版.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2. ISBN 7506500299. 
  11. ^ 刘统. 《中原解放戰爭紀實》. 人民出版社. 2003. ISBN 7010037183. 
  12. ^ 粟裕. 《淮海战役中部队情况简报》(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粟裕军事文选》. : 446–451.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13.18 13.19 13.20 13.21 13.22 13.23 13.24 13.25 13.26 13.27 13.28 13.29 13.30 13.31 13.32 13.33 13.34 13.35 13.36 13.37 13.38 13.39 13.40 13.41 13.42 13.43 13.44 13.45 13.46 13.47 13.48 13.49 13.50 13.51 13.52 13.53 13.54 13.55 13.56 13.57 13.58 13.59 13.60 13.61 13.62 13.63 13.64 王禹廷. 〈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14. ^ 14.0 14.1 杜聿明. 〈淮海戰役始末〉.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 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 
  15. ^ 杜聿明. 〈淮海戰役始末〉.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 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 10. 据事后了解,南京政府国防部在淮海战役之前,曾由何应钦召集会议,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方针。但对守淮有两种不同的方案:第一案,徐州“剿总”除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据点外,将所有陇海路上的城市放弃,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作攻势防御,与共军决战;第二案,是退守淮河南岸,凭河川防御,待共军攻击顿挫时,机动转移攻势,击破共军。研究结果,决定采纳第一案。 
  16. ^ 杜聿明. 〈淮海戰役始末〉.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 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 16–35. 我(杜聿明)心中忐忑不安,觉得上了蒋介石的当,并认为蒋介石、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这个小鬼(因为他是军校五期毕业生,人又矮小,所以我称他小鬼)的摆布……一九四八年春顾(顾祝同)任参谋总长时,我(杜聿明)即对顾说过郭汝瑰与解放军有联系,反对郭任第三厅厅长。……以后我(杜聿明)对顾说:“我指挥作战的方案,事先绝不能让郭知道。如果郭知道的方案,我就不照原方案执行。”……第三厅厅长郭汝瑰在“敌我态势图”前报告作战计划。他说:“目前共军南北两面皆为坚固纵深工事,我徐蚌各兵团攻击进展迟缓,如继续攻击,旷日持久,徒增伤亡,不可能达到与黄维会师之目的。建议徐州主力经双沟五河与李延年兵团会师后西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他并滔滔不绝地讲了这一案的理由。……(杜聿明)感到蒋介石所以变更决心,是被郭汝槐这个小鬼的意见所左右的,很后悔我(杜聿明)在二十八日对蒋未说明我(杜聿明)对郭汝瑰的看法……弄到现在,老头子听郭(郭汝槐)的摆布,先后函电令向解放军攻击,已陷国民党军于全军覆没的危险之中 
  17. ^ 郑义. 《102岁孙元良将军谈56年前萧县突围秘辛》.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18. ^ 郭廷以; 张朋园; 张俊宏. 《吳思珩先生訪問紀錄》徐蚌會戰的序幕. 《口述历史》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6年12月, (8期) [民国八十五年十二月十日]. ISBN 9786666713317. doi:10.30102/OH.199612.0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简明摘要. 据说当天会议刘峙主持,由郭汝瑰报告部署计划,邱军长驳他说:“你今天这个部署就等于当年项羽垓下的部署,今天陈毅从济南下来,也就等于刘邦当年的情势一样。而今时代变了,战略地势没变,我们现在在九里山,也就是当年项羽失败的地方,这个部署非蹈历史覆辙不可!” 
  19. ^ 白崇禧為何拒絕指揮國共大決戰?. 《时代周报》. 2012-05-16 [202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8). 白先勇认为,这一段历史是外界对父亲白崇禧最大的误解:“两岸各自有各自的史观,大陆这边的历史会是国民党反动派内讧;台湾那边,徐蚌会战失败,蒋介石要负最大责任,但是国民党的历史也不好讲,要找个‘替罪羊’,说我父亲按兵不动。但是父亲派了黄维军团12万人去,援助徐州、淮海战役,半路被拦截,黄维被俘虏,这些都是史实。别人都说他徐蚌会战冷眼旁观,按兵不动,让蒋介石失败,完全不是这回事。我父亲怎么会看著国民党败呢?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知道吗?”  人民网转载
  20. ^ 凤凰网历史一周图片精选(2013.07.22-07.27)(8/10). 凤凰网. 2013-07-28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7). 
  21. ^ 王禹廷. 〈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296. 论者(据说是邱清泉)以为徐州是南京的大门,看守大门,最好放上一只猛(指薛岳),其次也应是一只恶(指顾祝同),决不可放上一头 
  22. ^ 《粟裕传》编写组. 第十四章 放長線縛蒼龍 淮海決雌雄. 《粟裕传》.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372 [2021-04-19]. ISBN 978-7800929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23.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23.17 23.18 23.19 23.20 23.21 23.22 23.23 23.24 23.25 23.26 姚旭、陈廉、李兴仁、徐焰、周炳钦、李捷.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主编逄先知,副主编冯蕙、姚旭、赵福亭、吴正裕 , 编.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ISBN 7-01-001818-9. 
  24. ^ 中央军委遂电令杨立三于1948年5月26日自石门动身赶往华野后方整顿工作。华野滞留后方的不是5万多人,而是7万多人,分属于9个纵队、1个支队、5个医院、几个学校及各级机关和直属队,还有1万多伤残人员,处理工作极为困难。1948年9月18日,中央军委电“鉴于华野后勤工作混乱无能,命中原区将借调之刘瑞龙抽回华野任后勤部长,杨立三将喻缦云调华野任后勤部副部长。杨立三即驰往华野前线并予以直接指导,务使此次战役中华野的后勤工作能建立其规模,以利作战。”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程思远. 〈拒蔣調兵與逼蔣求和〉.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26. ^ 李汉萍. 〈邱清泉第二兵團覆沒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编). 《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 原国民党将领回忆军事史料丛书. 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 :到十一月初,原集结在济宁、兖州一带的解放军围攻徐州的动态逐渐明朗化,国民党军统帅部仓皇失措,决定作徐蚌会战准备。为了使徐州不受东西夹击并能彻底集中使用兵力起见,蒋介石特用极机密的亲启电,令邱清泉派一个军,伪装解放军,轻装出发,昼夜兼程前进,将鄄城以西之董口黄河堤掘开,造成鲁西泛滥,阻止解放军由鲁西方面包围徐州。蒋介石的亲启电,内容简单,除指示决堤任务外,并没有指示什么具体办法。由黄口至董口相距约三百公里,往返至少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况且鲁西已成了共产党的天下,没有一个国民党军据点。……邱清泉找我(李汉萍)商量执行掘堤任务的人选。……最后决定派第七十军前去掘堤。于是由我(李汉萍)出面,以“任务艰巨,必须派一资历深而指挥优越的指挥官来担任”为由,把第七十军军长高吉人找到邱清泉房中,三人秘密决定:(一)第七十军由高吉人亲自率领,不带炮兵辎重,轻装出发,三天内赶到董口,将黄河堤掘开;(二)为了保守机密,并嫁祸于共产党,第七十军在执行任务时,须冒充共军第三野战军某纵队(番号现已忘记),服装除利用原有抢劫共军服装外,不足之数,将自己原有棉服反穿起来代替。帽徽符号一律摘掉,不准携带;(三)为了不拖延时间和暴露企图,决定用炸药炸开几个缺口,并由邱清泉秘电蒋介石要求空军用重磅炸弹轰炸,配合行动;(四)为使河水南流造成泛滥,决口后,必须设法将河水引导到巨野北大沟内,倒灌微山湖,使鲁西造成大面积的泛滥区;(五)为了绝对机密,令军长高吉人除当面接受任务外,对本军任何人不得事先明确指示任务,须俟部队到达董口后,再作掘堤部署。(六)部队到达董口后,将董口附近地区严密封锁,禁止当地军民出入,并严防士兵逃亡,或与村民接近。这个计划原订于十一月上旬实施,但因五日徐州军事会议后,情况发生变化,就临时停止下来。 
  27. ^ 《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中央军委,1948年11月9日16时.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28. ^ 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80137-315-1,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
  29. ^ 29.0 29.1 伟大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 [2018-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2). 
  30. ^ 刘统. 專家:1948年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真正原因. 凤凰网. 2008-11-14 [201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31. ^ 王禹廷. 〈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306. 有人曾说:“西走一里好一里。……现在留在此地,万一被围,若想友军来援,恐不可靠。” 
  32. ^ 王禹廷. 〈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307. 一、国军以内线作战原则,先将运河西岸,徐州以东之共军击灭,以解黄百韬之围。二、以黄兵团主力坚守碾庄,第六十三军坚守窑湾待援。三、以李弥兵团守备徐州。四、以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迅速东调,击破徐州、碾庄间之共军,援救黄百韬兵团。 
  33. ^ 〈蔣以國民政府用箋親筆致函黃伯韜原件〉. 《大決戰(上):驚濤》.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图23. 焕然司令官勋鉴:此次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务希……同心一德,团结苦鬬…… 
  34. ^ 34.0 34.1 34.2 34.3 毛泽东.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注釋〔1〕.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5. ^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在淮海战场上. 《江苏先锋网》. 2015-11-18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3). 十三日上午,周镐赶回。周认为此时起义已失良机,唯有接洽投降,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孙良诚眼望着我军已做好了攻击准备,抵抗是徒劳的,便于下午七时率二六〇师交械投降。十四日拂晓,纵队四师于双沟二十多公里处的房村、观音堂追上了敌二六一师主力,攻占房村后,敌固守玫瑰山。四师与敌激战数小时,全歼该敌,唯敌师长孙玉田逃窜。 
  36. ^ 粟裕:《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和华野一九四九年六大任务》(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于一九四九年一月中旬,在徐州东北的贾汪召开了扩大会议。此文是粟裕代表华野前委所作的报告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38. ^ 38.0 38.1 38.2 38.3 王成斌等主编 (编).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4).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39. ^ 杜聿明. 〈淮海戰役始末〉.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编). 《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 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 26. 到二十二日黄百韬部被完全消灭后,蒋介石仍宣传“徐东大捷”,并派张道藩为慰问团团长,率副团长方治、团员及中外记者数十人来徐州劳军,携带了大批勋章、奖章及银元等慰劳品。他们到徐州后还到第二兵团参观了战俘武器及“战绩”。有一位记者以怀疑的口气问我(杜聿明):“这样的大捷,黄百韬到哪里去了?”我(杜聿明)说:“黄百韬回家休息去了。” 
  40. ^ 40.0 40.1 40.2 《鄧小平軍事文集》第2卷.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41. ^ 41.0 41.1 41.2 41.3 宋希濂著,〈徐蚌会战的最大内幕——白崇禧与蒋介石的斗争〉,刊《大决战(下):裂岸》,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
  42. ^ 42.0 42.1 42.2 寒山碧. 〈鄧小平怎樣指揮「淮海戰役」〉. 《大決戰(上):驚濤》.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43. ^ 圖55(招降信原件).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44. ^ 《蒋介石日记》,1948年12月8日至12月9日
  45. ^ 45.0 45.1 刘统. 決戰華東. 千华驻科技出版. 2019-01-01: 383 [2020-07-31]. ISBN 978-957-592-31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46. ^ 《蒋介石日记》,1948年12月10日
  47. ^ 《蒋介石日记》,1948年12月11日
  48. ^ 《蒋介石日记》,1948年12月12日
  49. ^ 金冲及. 《蒋介石是怎样应对三大战略决战的?》. 《近代史研究》. 2010, (第1期) [2013-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50. ^ 毛泽东.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杜聿明将军、邱清泉将军、李弥将军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伤兵和随军家属,跟着你们叫苦连天。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现在黄维兵团已被全部歼灭,李延年兵团向蚌埠逃跑,我们可以集中几倍于你们的兵力来打你们。我们这次作战才四十天,你们方面已经丧失了黄百韬十个师,黄维十一个师,孙元良四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孙良诚两个师,刘汝明一个师,宿县一个师,灵璧一个师,你们总共丧失了三十四个整师。其中除何基沣、张克侠率三个半师起义,廖运周率一个师起义,孙良诚率一个师投诚,赵壁光、黄子华各率半个师投诚以外,其余二十七个半师,都被本军全部歼灭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下场,你们已经亲眼看到了。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壁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51. ^ 51.0 51.1 51.2 江深、陈道阔.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52. ^ 小谷豪冶郎著、陈鹏仁译. 《蔣經國先生傳》. 台北: 《中央日报》出版部. 1990. 
  53. ^ 《蒋介石日记》,1949年1月10日
  54. ^ 杜聿明. 〈淮海戰役始末〉.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编). 《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 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 41–42. 我(杜聿明)想突围也无望,但限于蒋介石的命令,又有董明德来,不能不敷衍他一下。我(杜聿明)与董明德研究确定了突围计划要点后,即找第三处处长邓锡洸来拟定陆、空协同突围计划。董说:“黄兵团这次用了毒气弹,共军在广播中提出抗议,说放毒是违犯国际公法的,所以这次决定以空军放毒,掩护你们突围。”同时规定毒气弹为“甲种弹”,其他弹为“乙种弹”,计划中只写甲种弹、乙种弹,而不写毒气弹。我(杜聿明)问董:“用的什么毒气?”董说:“催泪性的。”我(杜聿明)说:“这有什么用?为什么不用窒息性的呢?”董说:“窒息性的太严重,还不敢用。” 
  55. ^ 开国上将 人民功臣——记李克农. 巢湖日报. 2009-09-14 [201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6). 
  56. ^ 蒋经国.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书局. 1988: 130. 我存徐州的化学炮弹未能先期毁灭,竟以资匪转用之以摧毁我军阵地,残杀我军官兵 
  57. ^ 蒋经国.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书局. 1988: 131–132. 决在蚌埠临淮各留一个兵团,构成据点留守,掩护撤退,馀部皆络续南撤。 
  58. ^ 文远竹. 組圖:原國民黨中將吳仲禧潛伏12載 淮海戰役立奇功. 《广州日报》. 人民网. 2011-06-15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9). 
  59. ^ 蒋介石的三次下野. [202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2). 
  60. ^ 记者马国福. 商丘人民淮海战役支前纪略. 《河南法制报》. 印象河南网. 2007-11-24 [2015-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61. ^ 《大连钢厂冶金军工史: 1946-1985》. 大连: 大连出版社. 1988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4). 
  62. ^ 刘向上. 淮海战役中我军后勤补给之谜. 《环球军事》. 2007年7月, (第14期)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63. ^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四卷).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7: 364. ISBN 7-80137-093-7. 
  64. ^ 张福群:《蒋介石功过录》,1995年
  65. ^ 1948年9月,暂编师已统一授予正式番号(从223师到297师),另,该师此前番号应为暂编13师而非暂编25师
  66. ^ 66.0 66.1 刘湘川军
  67. ^ 原16兵团残部编成。未组建完成即被全歼
  68. ^ 原第九绥靖区
  69. ^ 徐蚌会战后期,第64军以山东保安第1旅和第7兵团逃回零散人员重建过一次,约4000人,尚未组建完毕二次被全歼
  70. ^ 辖战车营1、榴弹炮营2、汽车营1、重迫击炮连、架桥工兵连。
  71. ^ 西北军庞炳勋
  72. ^ 辖战车连1、汽车营1
  73. ^ 第五十九军直属部队,第38师直及两个团,第180师直及两个团起义。未起义部队以180师539团,37师113团残部、114团残部共约5000人,合编为新的180师,后划归第一百一十五军司元恺指挥,被全歼。
  74. ^ 37师直及111团,109团一个营,132师直及两个团一个营起义。未起义部队以37师110团,109团残部,132师残部共约5000人,合编为新的37师,后被第七十四军缴械,划归16兵团指挥,被全歼。徐蚌会战后残部组成新的37师,在福建战役前,被撤销番号,兵力补充给刘汝明兵团。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