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一支於1948年成立、1950年撤銷建制的軍隊,原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下轄三個師(第103、第104、第105師),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第三十五軍最為知名事跡,是1949年4月渡江戰役期間,占領南京城[註 1],即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特別市所在。

前身

[編輯]

國軍吳化文部

[編輯]
吳化文

三十五軍最初由吳化文的投共部隊組成。吳化文部追根溯源為馮玉祥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韓復榘投靠蔣介石。吳化文追隨韓復榘投蔣,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路軍手槍旅旅長兼濟南警備司令。

1938年初韓復榘死後,該部滯留山東,隸屬山東省政府。1939年後隸屬魯蘇戰區。1940年吳部擴編為新編第四師,吳化文任師長,下屬一、二、三團,團長非別為於懷安趙廣興楊友柏,駐魯南臨沂地區。後轉歸沈鴻烈指揮,吳部改稱山東保安第1師,吳任師長。其後,吳部開始與共產黨八路軍發生摩擦。

1943年1月18日,吳化文部公開投降汪精衛政權,20日改編為山東方面軍,吳化文為總司令,寧春霖任副總司令,郭受天任參謀長,於懷安為第一軍軍長。吳部是山東汪兆銘政權軍隊的主力,投敵時兵力達12,000人,部屬在密山南麓一帶,並協同日軍進攻中共控制的地盤。1943年1月、11月和1944年3月,八路軍山東部隊發起三次討吳戰鬥。

1944年7月29日,吳部被改編為和平建國軍第三方面軍,下轄第六、第七軍2個軍及直屬第五十師。第六軍轄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師;第七軍轄第四十八、第四十九師,各師均為暫編師。11月11日各師取消「暫編」字樣。至1944年底,吳部經過與八路軍的數次戰鬥,僅餘殘兵6,000人,1945年經補充有9,000人。1945年2月偽軍委會將該部由山東調往安徽蚌埠地區,擔任津浦路南段的護路任務。

抗日戰爭勝利後,吳化文又再次歸附國民政府。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將其改編為「先遣軍」第四路軍,吳化文任總司令。10月,吳部由安徽蚌埠被調往山東兗州。11月初該部第一、第六師2個師的主力又被八路軍殲滅。1946年2月吳部縮編為徐州綏靖公署山東保安第二縱隊,吳化文任司令。1947年3月吳部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整編第八十四師,吳任師長,歸邱清泉指揮。此時兵力近兩萬人。

1948年春,吳化文所部整編第八十四師奉命在魯西一帶與解放軍作戰。4月,吳部奉命車運濟南,歸王耀武指揮。5月,吳化文部留守濟南。7月,兗州第十綏靖區李玉堂部被圍。吳部與整編第二師二一一旅奉劉峙命令,前去兗州,以解兗州之圍。吳部未達兗州,兗州守備部隊即突圍南撤,被全殲。吳化文倉皇北撤,其部一六一旅被解放軍圍殲,旅長徐曰政被俘。

濟南戰役前夕,王耀武為拉攏吳化文,力保吳升任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兼第八十四師師長。同時王耀武將山東省保安第2旅撥歸84師以彌補一六一旅的損失。劃歸的部隊後暫名為整編第九十六軍獨立旅,旅長何志斌為吳化文舊部。至此,吳化文部的組成為整編84師轄一五五旅(三個團),旅長楊友伯;一六一旅(三個團),旅長趙廣興,整編第九十六軍獨立旅(三個團),旅長何志斌。

何志斌旅沿革為:1938年山東省第8抗日游擊司令部獨立營,1940年魯蘇戰區游擊第1縱隊1支隊,1944年山東挺進軍第12縱隊,1945年9月新編第36師,1947年山東省保安第2旅,1948年7月整編第96軍獨立旅。

解放軍魯中南縱隊

[編輯]

魯中南縱隊(1948年7月至1949年1月)屬華東野戰軍第二兵團[註 2][1]。1948年7月17日,中共華東中央局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將魯中、魯南兩個區合併,成立魯中南區黨委、魯中南行署、魯中南軍區、魯中南縱隊,並將直屬華東局的濱海地委及冀魯豫邊區一地委(泰西地委)劃歸魯中南區。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由華東局副書記康生兼,傅秋濤任區黨委第一副書記兼軍區司令員兼軍區第一副政委,高克亭任第二副書記兼軍區第二副政委,康生、傅秋濤、張光中張雨帆李樂平高克亭為常委,區黨委員由17名委員組成,張雨帆任區黨委秘書長,魏思文任組織部長在前方支前、曹軼歐任副部長主持後方工作,李啟華任宣傳部長、於寄愚任副部長,李樂平任魯中南行署主任,張勁夫任第一副主任,程照軒任第二副主任,張光中任軍區第一副司令員,錢鈞任第二副司令員,趙萍任參謀長,張雄 任政治部主任。魯中南轄一地委(泰山區)、二地委(沂蒙區)、三地委(沂山區)、四地委(尼山區)、五地委(台棗區)、六地委(濱海區)、七地委(泰西區)和淄博特委,後又陸續增加徐州市委、濟寧市委和新海連特委。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傅秋濤兼任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軍區副司令錢鈞兼任縱隊副司令員。1948年9月初傅秋濤任魯中南支前委員會兼山東省支前委員會前方辦事處(1948年10月下旬改為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張雨帆兼政治部部長,魏思文兼人力部部長,張勁夫兼糧食部部長,程照軒兼財政部部長,魯中南軍區參謀處長趙錫純兼交通部部長,梁竹航兼秘書處及民站站長。魯中南後方由高克亭主持區黨委工作,李樂平主持行署工作,錢鈞主持軍區工作。

魯中南縱隊在華東野戰軍各野戰軍縱隊中成軍較晚,如同其縱隊名稱那樣起源是由魯中軍區和魯南軍區的部隊合編而成,在華東野戰軍中是沒有被授予數字番號的野戰軍縱隊。

魯中南縱隊主力46師及47師一個團、炮兵營和泰山、泰西軍分區部隊參加了濟南戰役掃清外圍、攻擊外城的作戰。魯中南縱隊參戰的4個團斃傷俘敵4,500多人,繳獲各種炮21門、汽車11輛、兵工廠2座、彈藥庫5座及大批軍用物資。泰西軍分區武裝在配合主力從西線的進攻中,亦斃傷俘敵旅長以下官兵2,000多人,繳獲甚豐。戰役前後,魯中南軍區組織各地方武裝、民兵擔負起保護公路、橋梁、電話線路及倉庫的任務,保證了濟南戰役中前後方軍運和通訊聯絡的暢通。

11月4日晚,該縱隊擔任主攻郯城任務。5日晚到6日拂曉,守軍王洪九部突圍被全殲5,000多人,獲了大批槍支、彈藥、馬匹,補充了部隊,還繳獲了一個劇團樂隊的樂器。

沿革

[編輯]

吳化文部改編

[編輯]

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開始。19日,國軍整編第八十四師之第一五五旅、第一六一旅及整編第九十六軍獨立旅,在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兼整編第八十四師師長、濟南西守備區指揮官吳化文的帶領下宣布「起義」,投向中共方面。人數總計兩萬人。9月25日,吳化文偕整編一五五旅旅長楊友柏、整編一六一旅旅長趙廣興、整編九十六軍獨立旅旅長何志斌向全國發出「起義通電」。

1948年10月29日,中央軍委復電饒漱石、粟裕、譚震林:吳化文軍編入華東野戰軍序列,排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其所轄之三個師,排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〇三、第一〇四、第一〇五師。[2],保持原有建制,為華東野戰軍直屬部隊。淮海戰役初期,35軍在後方整訓,第三階段時,粟裕下令第三十五軍南下參戰,在宿縣集結作預備隊,未參加戰鬥[3]

  • 軍長:吳化文(原國軍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兼整編第八十四師師長)
  • 軍政治委員:何克希(華野一縱副司令員)
  • 軍參謀長:於懷安(原吳部第六軍軍長,1945年11月4日在山東滕縣津浦路徐濟段戰役中被新四軍第二縱隊俘獲。擔任八路軍山東軍區高參)
  • 政治部主任:吳憲(華野政治部聯絡部部長)
  • 政治部副主任:張象東(原國民黨立法委員
  • 後勤部部長:徐孟儒(原國軍整編第八十四師參謀長)
  • 後勤部副部長:高清辰(原國軍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部副官處處長)
  • 第一〇三師師長:楊友柏(原國軍整編第一五五旅旅長)
  • 第一〇四師師長:趙廣興(原國軍整編第一六一旅旅長)
  • 第一〇五師師長:何志斌(原國軍整編第九十六軍獨立旅旅長)

整編合併

[編輯]

1948年12月,第35軍開赴徐州地區,參加了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戰鬥。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華東野戰軍全軍休整。該軍因官兵大量遣散與逃亡,人數已不足萬。2月中旬,第三十五軍與魯中南縱隊(屬華野第二兵團)合併,下轄三個師(第一〇三、第一〇四、第一〇五師),共計2.2萬人。原吳化文部縮編為三個團。每個師中各有吳化文部一個團,魯中南縱隊兩個團。

  • 吳化文軍長
  • 何克希政委
  • 楊友柏胡大榮副軍長
  • 張雄副政委
  • 孔繁彬政治部主任
    • 第103師,於懷安任師長,彭勝標任政委。魯中南縱隊47師師部和原第103師師部機關合併組成
      • 第307團:魯中南縱隊47師139團(即魯南軍區19團)
      • 第308團:吳部103師縮編
      • 第309團:魯中南縱隊47師140團(即魯南軍區第二個特務團)
    • 第104師,方明勝任師長,嚴政任政委。魯中南縱隊46師師部和原第104師師部機關合併組成
      • 第310團:吳部105師縮編
      • 第311團:魯中南縱隊46師136團
      • 第312團:魯中南縱隊46師138團
    • 第105師,何志斌任師長,顧復生宋獻章任政委。以原105師師部為基礎,並抽調原35軍軍部和第103師、104師師部部分人員組成
      • 第313團:吳部104師與軍直特務營縮編組建
      • 第314團:魯中南縱隊46師137團
      • 第315團:魯中南縱隊47師141團

魯中南縱隊與前國軍吳化文部一起合併改編曾讓魯中南縱隊的官兵很反感。魯中南縱隊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即解放戰爭)初期,與吳化文部為死敵,認為這是「包辦婚姻」、「強迫婚姻」,反對合併。陳毅出面做工作,他在賈汪會議總結時說:「華野編16個軍,4個兵團。魯中南、渤海、江淮三個縱隊不編,充實三個起義部隊。這樣合編對起義部隊的進步是有幫助的,向他們說清楚我們沒有把他們當雜牌看待,也沒有當客人看待,而當自家人一樣。」魯中南縱隊的人對此依然不服,後召開全軍幹部大會,吳化文檢討了自己歷史上的罪惡,矛盾才緩和下來,完成第三十五軍的整編[3]。2月9日,華野發布整編命令,改稱第三野戰軍。軍以下按三三制設師、團、營,師、團的番號則按全軍序列排列。

攻占南京城

[編輯]

1949年2月20日,第三野戰軍向所屬各部發布「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25日,中央軍委電示二野、三野:3月中旬或下旬,應準備占領浦口及炮擊南京[4]

4月20日,中華民國政府拒絕[5]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子夜起,第三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開始強渡長江。第三十五軍因準備執行「攻占浦口,炮擊南京」而暫歸第八兵團指揮,是唯一部署在長江北岸南京正面的軍,擔任對南京守軍牽制和監視任務。21日,第三十五軍進攻江浦浦鎮浦口。清晨第一〇四師攻克江浦縣城。103師全殲江浦的守軍。22日深夜占領浦口。

35軍隨軍記者鄒健東拍攝的人民解放軍占領總統府

23日,總前委根據南京守軍撤退情況,採取相應措施。由於原定接管蕪湖、南京的陳賡第四兵團尚在江西湖口安徽望江地段,轉到南京,需十多天。於是鄧小平劉伯承商定取消第四兵團接管南京的任務。改由第八兵團擔任南京城防任務[6]。23日傍晚,第一〇三師和第一〇四師的偵察員和先頭部隊陸續從長江北岸開始渡江。其中,第一〇三師師部偵察科長沈鴻率第三〇七團偵察連,作為先遣部隊到達南京[7]

24日凌晨[8],第一〇四師第三一二團(前身為魯中南縱隊第四十六師第一三八團)三營率先占領總統府[9]。24日上午,第三十五軍的大部隊進入南京城區[2]。中共南京地下黨市委書記陳修良、副書記劉峰、委員王明遠朱啟鑾等前往35軍軍部,會見第三十五軍領導。在24日清晨粟裕張震至各軍、各兵團等的電報中,令35軍負全責維持南京秩序。同時令第八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政委袁仲賢、副政委江渭清率部趕往南京主持工作。陳士榘任南京警備司令,袁仲賢任政委[10]

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劉伯承任主任,宋任窮任副主任。4月29日,粟裕命令三野第八兵團的第二十四軍前往南京接防,第三十五軍調往杭州。第三十五軍離開南京後重新歸屬第七兵團建制。

結局

[編輯]

1950年1月16日,華東軍區命令,第三十軍和第三十五軍番號撤銷。第三十五軍軍部調歸海軍,所轄三個師分別調歸浙江軍區併兼衢州軍分區、紹興軍分區和杭州警備區[11]

1952年5月15日,浙江軍區的第一〇四師與其他9個師一起集體轉業,改編為工程部隊及屯墾部隊[12]

主要領導

[編輯]

1949年2月至12月[13]

第三十五軍
第一〇三師
第一〇四師
第一〇五師

注釋

[編輯]
  1. ^ 1949年1月26日,解放軍江淮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艾明山等人率部進入今南京市境內的六合縣城
  2. ^ 華東野戰軍第二兵團,於1947年8月成立,稱東線兵團或內線兵團。1948年1月改稱山東兵團。3月改稱第二兵團,又稱許(世友)譚(震林)兵團。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南京軍區《第三野戰軍戰史》編輯室 (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6: 519. ISBN 9787506553971. 
  2. ^ 2.0 2.1 林可行編著. 《百城战解放战争系列丛书》决战南京. 長春: 吉林音像出版社. 1996: 255. ISBN 7807022957. 
  3. ^ 3.0 3.1 林可行編著. 《百城战解放战争系列丛书》决战南京. 長春: 吉林音像出版社. 1996: 196. ISBN 7807022957. 
  4. ^ 南京市檔案館編. 南京解放.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9年4月: 689. ISBN 9787510500169. 
  5. ^ 民國38年5月8日 總統令
  6. ^ 南京市檔案館編. 南京解放.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9年4月: 676. ISBN 9787510500169. 
  7. ^ 南京市檔案館編. 南京解放.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9年4月: 574. ISBN 9787510500169. 
  8. ^ 1949年4月24日凌晨,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網站. 2008年 [201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1) (簡體中文). 
  9. ^ 解放军老战士揭秘解放南京攻占总统府内幕. 新浪網新聞. 2005年10月12日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簡體中文). 
  10. ^ 南京市檔案館編. 南京解放.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9年4月: 133. ISBN 9787510500169. 
  11. ^ 南京軍區《第三野戰軍戰史》編輯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6: 499. ISBN 9787506553971. 
  12. ^ 南京軍區《第三野戰軍戰史》編輯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6: 506. ISBN 9787506553971. 
  13. ^ 李莉. 第三野战军. 北京: 國防大學出版社. 1996: 209.214. ISBN 7562607591. 

來源

[編輯]
書籍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