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歙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程瑤田皺砂紋歙硯,藏於安徽省歙縣博物館
歙硯製作技藝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歙縣江西省婺源縣
分類傳統技藝
序號424
編號項目Ⅷ—74
登錄2006年
明橢圓形如意池歙硯,安徽博物院
宋代梅紋棗心歙硯

sip8是指出產於江南歙州,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硯、廣東端硯、山西澄泥硯齊名[1]。歙州北宋後改稱為徽州,為今安徽省歙縣附近一帶。

產地

[編輯]

歙硯石產出地點較多,基本上分佈於黃山山脈南麓、天目山白際山西麓,而以婺源休寧交界處的龍尾山(亦叫羅紋山,在現今的婺源縣溪頭鄉境內)下溪澗中所產為最優,稱為「龍尾硯」。[2][3]曹繼善《歙硯說》載:「龍尾山亦名羅紋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種,延蔓百餘里,取之不絕。」[4]

歙硯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產地範圍為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的湯口鎮和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

歷史

[編輯]

一般認為歙硯的開採製作始於開元年間,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北宋治平年間(1064年至1067年)婺源縣令唐積《婺源硯圖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因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裏,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以歸,刊粗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者。後數世,葉氏諸孫持以與令,令愛之,訪得匠手琢為硯,由是天下始傳。」[4]也有人認為歙硯起源於漢代,而龍尾山歙硯則起源於唐代[5]

南唐元宗李璟時已由官方組織開採製作,並設立硯務官。李煜稱讚「歙硯為天下冠」。[6]

北宋景祐年間開始進行了幾次規模較大的硯石開採,歙硯的影響越來越大。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均有賦詩稱讚。南宋以後石盡山頹,開採量逐漸減少,時斷時續。清乾隆四十二年的官方採石是清代唯一一次有記載的開採。直到1963年歙縣工藝廠(安徽歙硯廠)根據歷史記載的地點重新開採。[7]

礦物學

[編輯]
歙硯的種類

對婺源產歙硯的研究結果表明,其主要礦物為絹雲母,還含有石英綠泥石以及少量的鋯石正長石高嶺石斑銅礦等,樣品的平均摩氏硬度為4.45,平均密度為2.7485g/cm3[8]

特點

[編輯]

歙硯的特點是質地堅潤不吸水,發墨如油不損毫,「澀不留筆,滑不拒墨」,而且「多年宿墨,一濯而瑩」。具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4][9]

製作

[編輯]

歙硯製作技藝已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1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胡中泰. 解读歙砚. 收藏. 2010, (9): 121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1). 
  2. ^ 傅廣生, 何永蘭, 李雷. 天然板岩歙砚及龙尾砚石. 石材. 1996, (3)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4). 
  3. ^ 丁火. 歙砚拾珍. 中國收藏. 2006, (2): 70–71. 
  4. ^ 4.0 4.1 4.2 劉志斌. 歙砚在砚史发展中的历史概况及地位. 藝術生活. 2009, (4): 69–71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5). 
  5. ^ 汪雲孫.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 收藏. 2009, (11): 100–103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6. ^ 錢勝東. 硕大无朋举世无双——屯溪区博物馆藏宋坑龙尾歙砚板. 徽州社會科學. 2010, (4): 76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7. ^ 楊震. 歙砚简说. 徽州社會科學. 2007, (9): 28–30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3). 
  8. ^ 張瑩, 陳濤. 歙砚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寶石和寶石學雜誌. 2008, 10 (3): 12–15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5). 
  9. ^ 張頤. 歙砚之前世今生. 董事會. 2005, (6): 104–105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4). 
  10. ^ 汪超國. 砚国明珠 (一)——历代名人与歙砚. 徽州社會科學. 2007, (4): 64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