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鐵達尼號沉沒事後安全措施變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鐵達尼號沉沒事後導致了相關安全措施變革。

法令革新

[編輯]
英國皇家郵輪鐵達尼號的海報

救生艇

[編輯]
1912年4月,事故中倖存的救生艇集中在紐約港

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的總管與執行董事主席亞歷山大·卡萊爾曾建議在鐵達尼號上使用一種新型,更大的吊艇柱英語davit,使得船上最多可裝載48艘救生艇,這可為船上所有人提供足夠的位置。然而,白星航運規定攜帶20艘救生艇,按鐵達尼號滿員計算,只能載下38%的人員。與此同時,根據英國貿易部英語Board of Trade的規定,國內超過1萬噸的船隻必須攜帶16艘規格為5,500立方英尺(160立方米)的救生艇,因此,白星航運提供的救生艇數量事實上已經多過法律規定。[1]該法規並未就更大的船隻提供額外的條款,因為其自1894年以來就從未改動,當時考慮到的最大客輪只有1.3萬噸,而且在緊急情況下,釋放超過16艘的救生艇也很困難。[2]

鐵達尼號沉沒之夜,船上共裝載了三種小艇。數量最多的是14艘木殼救生艇,每艘船長30英尺(9.1米),寬9英尺1英寸(2.77米),滿載65人。在它們前側,船的兩舷各有一艘小一點的獨桅縱帆船,其長25英尺(7.6米),每艘最多可容納40人。還有四艘恩格爾哈特摺疊救生艇,規格為27英尺5英寸(8.36米) 長,8英尺(2.4米)寬,可搭載47人,其側面為帆布結構,可以幾乎完全摺疊放平,從而只佔用很少的甲板空間。兩艘在第一個煙囪下,船長宿舍的屋頂上方的左右兩舷,另兩艘在左舷和右舷的獨桅縱帆船旁邊。[3]

在災難之後,英國和美國調查委員會提出建議,在某種程度上,船上應搭載足夠的救生艇,強制救生艇演習,進行救生艇檢查,等等。這些建議都被納入海上人命安全公約,並於1914年通過。

24小時無線電監視及求救火箭

[編輯]

在調查之後,美國政府通過了1912年無線電通訊法案英語Radio Act of 1912。該法案與《國際海上生命安全公約》一道規定,客輪上的無線電通訊必須24小時打開,同時加裝二級備用電源,以免漏掉呼救訊號。此外,法案規定,船隻必須與鄰近船隻及沿岸陸上電台保持聯繫。[4]

此外,《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公約》約定,從船上發射紅色火箭必須被解釋為求救訊號。這一決定是基於這一事件:在鐵達尼號沉沒之前,曾發射火箭,而加州人號卻對此模稜兩可。甲板上的船員看到從一艘未知的船上發射的火箭,但他們猜測其可能是回應或識別訊號,用來向其他船隻發出訊號。在船隻沉沒時,除非情況緊急,一般而言沒有無線電台的船隻會使用火箭和焰火筒釋放訊號,向其他船隻表明自己的身份。1912年的《無線電通訊法案》通過後,人們一致同意,海上的火箭只被解釋為遇險訊號,從而消除其他船隻可能的誤解。[4]

國際冰情巡邏隊

[編輯]

鐵達尼號災難之後,美國海軍派偵察切斯特號(Chester)巡洋艦和伯明翰號潛艇英語USS Birmingham (CL-2)在1912年餘下的時間裏巡邏大淺灘。1913年,美國海軍沒有多餘船隻可執行該任務,因此美國海關緝私局英語Revenue Cutter Service美國海岸警衛隊前身)接下任務,並指派塞內加號和邁阿密號巡邏艇執行巡邏任務。

這場災難直接推動了1913年11月12日在倫敦召開的第一屆國際海上生命安全大會。1914年1月30日,簽署了第一版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根據條約,組建了國際冰情巡邏隊並對其投入資金,該組織為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它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上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

20世紀中期,巡邏機成為監測冰山主要方法,除了冰層極厚的年分或能見度很低的時期,地面巡邏趨於停止。對海洋調查船的使用一直持續到1982年,到最後海岸警衛隊僅剩一艘常青號英語USCGC Evergreen,它後來被改裝成一艘中等耐久的快艇。相比而言,飛機監測具有獨特的優勢,它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提供更大的覆蓋範圍。

船隻設計變化

[編輯]

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之後,船隻開始改裝以增加安全性。例如,許多現有船隻的雙層船底,包括奧林匹克號,[5]都將其向兩邊延伸,一直到吃水線,改裝為雙層船體。另一項許多船都進行的改裝則是增加水密艙壁的高度。鐵達尼號的水密艙壁延伸到水線以上10英尺(3米)。在鐵達尼號沉沒以後,其他船隻則將水密艙壁加高,以使隔間完全防水。

參考資料

[編輯]
  1. ^ Butler, p. 38
  2. ^ Board of Trade's Administration. British Wreck Commissioner's Inquiry. 30 July 1912 [9 Nov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December 2008). 
  3. ^ Lifeboat Specifications. Encyclopedia Titanica (with references). [20 Nov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4. ^ 4.0 4.1 Minichiello,P.E., Ray. TITANIC Tragedy Spawns Wireless Advancements. The Guglielmo Marconi Foundation, U.S.A., Inc. [8 Nov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8-12-03). 
  5. ^ Lynch, Don; Ken Marschall英語Ken Marschall. Titanic – An Illustrated History 2nd.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97: 218. ISBN 0-340-56271-4. Following the Titanic disaster, the Olympic spent six months at Harland and Wolff undergoing an extensive refit that extended the double bottom up the sides of the vessel to give her a "double skin"....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