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 (曹魏)
外觀
四川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期 前200000﹣前2000 | |
巴國與蜀國 前2100﹣前316 | |
秦漢時期 前316﹣214 益州 武都郡 漢中郡 蜀郡 巴郡 廣漢郡 犍為郡 越巂郡 • 成家 25﹣36 | |
蜀漢 214﹣263 | |
兩晉南北朝時期 263﹣581 | |
隋唐五代時期 581 – 965 劍南道 山南西道 | |
前後蜀 892 – 965 • 前蜀 892/907 – 925 •後唐 925 – 934 • 後蜀 934 – 965 | |
兩宋時期 965 – 1234 • 李蜀 994 | |
元明時期 1206 – 1660 • 明夏 1363 – 1371 | |
大西 1643 – 1644 | |
清朝時期 1646 – 1912 | |
民國時期 1912 – 1949 四川省 重慶市 • 大清 (通志政權) 1917 | |
共和國時期 1949 – 今 四川省 重慶市 | |
梁州,曹魏設置的州,其後轄區多有變化,在今陝西、四川、重慶、貴州省市境內。
沿革
[編輯]曹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漢。同年十二月壬子(264年2月5日)[1](一說泰始三年(267年)[2]),分蜀漢故地為益、梁二州,各領八郡。梁州原是傳統的漢地九州之一。最初,梁州的治所在沔陽縣(今陝西省勉縣東舊州鋪)。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移治南鄭縣(今陝西漢中市東)。轄境相當今陝西省留壩、佛坪等縣以南,西鄉、鎮巴及重慶市巫溪、奉節、忠縣、酉陽等縣以西,四川省青川、江油、中江、遂寧,重慶市璧山、永川等市縣以東,及貴州省桐梓、道真、正安等縣地。其後屢有遷徙,先後治西城縣(今陝西安康市西北漢水北岸)、苞中縣(今陝西漢中市西北大鐘寺)、城固縣(今陝西城固縣東八里)等。
南朝宋元嘉十一年(434年)仍還治南鄭縣。隋朝大業三年(607年),梁州廢[3]。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復置,轄境相當今陝西省漢中、城固、南鄭、勉縣等市縣及寧強縣北部地區。同年,又以西鄉縣、黃金縣、興勢縣置洋州。武德八年(625年),利州廢除,綿谷縣、金牛縣來屬。開元十三年(725年),以梁州、涼州音相似,更名褒州。二十年(732),復為梁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置漢中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梁州,興元元年(784年)改置興元府[4]。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三年 | |||||||
州 | 梁州 | 洋州 | 集州 | 郡 | 漢川郡 | |||||
郡 | 漢川郡 | 褒內郡 | 華陽郡 | 儻城郡 | 洋川郡 | 豐寧郡 | 洋中郡 | 平桑郡 | 縣 | 南鄭縣 城固縣 褒城縣 西縣 興勢縣 黃金縣 西鄉縣 難江縣 |
縣 | 南鄭縣 城固縣 |
褒內縣 白雲縣 |
華陽縣 嶓冢縣 沔陽縣 |
興勢縣 龍亭縣 |
洋川縣 黃金縣 |
豐寧縣 懷昌縣 |
難江縣 |
唐朝梁州轄縣 | |
---|---|
618年 | 南鄭縣、城固縣、褒城縣(改為褒中縣)、西縣(興勢縣、黃金縣、西鄉縣改屬洋州,難江縣改屬集州) |
619年 | 南鄭縣、城固縣(改為唐固縣)、褒中縣(西縣改屬褒州) |
620年 | 南鄭縣、唐固縣、褒中縣(增白雲縣[5]) |
625年 | 南鄭縣、唐固縣、褒中縣、白雲縣(西縣[6]、金牛縣[7]來屬) |
626年 | 南鄭縣、唐固縣、褒中縣、西縣、金牛縣(廢除白雲縣) |
628年 | 南鄭縣、唐固縣(改為城固縣)、褒中縣、西縣、金牛縣 |
629年 | 南鄭縣、城固縣、褒中縣(改為褒城縣)、西縣、金牛縣 |
730年 | 南鄭縣、城固縣、褒城縣、西縣、金牛縣[8] |
742年 | 南鄭縣、城固縣、褒城縣、西縣、金牛縣(三泉縣[9]來屬) |
刺史
[編輯]西晉
[編輯]- 解修(265年-267年)
- 胡羆(272年-274年)
- 楊攸(275年-277年)
- 徐幹(282年-285年)
- 丁彌(285年-287年)
- 壽良(290年-293年)
- 楊欣(294年)
- 栗凱(296年-297年)
- 羅尚(298年-301年)
- 皇甫商(301年)
- 許雄(302年-303年)
- 游楷(302年)
- 張殷(304年-305年)
- 張光(306年-313年)
- 鬍子序(313年)
東晉
[編輯]- 周訪(317年-320年)
- 甘卓(320年-322年)
- 郭舒(322年-323年)
- 任愔(323年-324年)
- 陳頵(329年-332年)
- 蔣巽(332年-335年)
- 庾懌(336年-339年)
- 陳囂(339年-342年)[10]
- 桓宣(343年-344年)
- 司馬勛(344年-366年)
- 楊亮(369年-373年)
- 毛穆之(374年-376年)
- 朱序(377年-379年)
- 丁穆(379年)
- 楊亮(383年-386年)
- 周瓊(386年-392年)
- 王正胤(395年-398年)
- 郭銓(399年-401年)
- 桓希(403年-404年)
- 毛璩(404年)
- 毛瑾(405年)
- 楊孜敬(406年)
- 劉稚(406年)
- 楊思平(407年-408年)
- 范元之(408年-409年)
- 傅韶(410年-412年)
- 索邈(413年-417年)
- 郭恭(418年)
劉宋
[編輯]- 吉翰(424年-426年)
- 劉道產(426年-430年)
- 甄法護(430年-433年)
- 蕭思話(433年-437年)
- 劉真道(437年-442年)
- 裴方明(442年-443年)
- 申坦(443年-448年)
- 劉秀之(448年-453年)
- 龐秀之(453年)
- 費沈(453年-454年)
- 梁坦(454年-459年)
- 柳叔仁(459年-463年)
- 柳元怙(463年-466年)
- 垣恭祖(466年)
- 劉靈道(466年-467年)
- 劉亮(467年-468年)
- 劉靈遺(468年-469年)
- 杜幼文(469年-473年)
- 王玄載(473年-476年)
- 范柏年(476年-478年)
- 王玄邈(478年-479年)
蕭齊
[編輯]- 王玄邈(479年-480年)
- 崔慧景(480年-485年)
- 崔慶緒(485年-489年)
- 陰智伯(489年-493年)
- 曹虎(493年-494年)
- 蕭懿(494年-496年)
- 陰廣宗(496年-499年)
- 柳惔(499年-502年)
北魏
[編輯]- 梁州刺史(駐仇池)
- 皮豹子(442年-453年)
- 長孫壽(455年)
- 伏阿奴(470年-472年)
- 皮喜(473年-479年)
- 楊靈珍(480年)
- 穆亮(484年-486年)
- 拓跋提(487年-488年)
- 拓跋澄(488年-489年)
- 元衍(490年)
- 元英(491年-496年)
- 李崇(497年-500年)
- 楊椿(500年-501年)
- 李煥(501年-502年)
- 楊椿(503年-504年)
- 梁州刺史(駐漢中)
- 邢巒(504年-506年)
- 羊祉(506年-511年)
- 薛懷吉(512年-519年)
- 元彧(519年-520年)
- 元恆(521年-522年)
- 元子直(523年-524年)
- 傅豎眼(524年-528年)
- 寇儁(529年-530年)
- 董紹(530年-531年)
- 元孚(531年-532年)
- 元羅(532年-534年)[11]
唐朝
[編輯]- 李安遠(618年)
- 陳政(619年)
- 龐玉(619年)
- 張某(武德年間)
- 韓文通(624年)
- 元白澤(貞觀前期)
- 竇誕(627年)
- 李孝恭(貞觀前期)
- 李元昌(636年—642年)
- 李元裕(643年)
- 李恪(649年)
- 李惲(652年)
- 李忠(656年)
- 李明(659年—664年)
- 李福(670年)
- 劉德敏(貞觀年間)
- 裴玄本(唐高宗時)
- 陶大舉(679年)
- 李義琛(682年)
- 李元嬰(683年—684年)
- 李行褒(武周初年)
- 李琨(武周時)
- 楊元琰(武周時)
- 崔玄暐(705年)
- 楊隆禮(神龍、景龍年間)
- 蘭某(709年)
- 源乾曜(712年)
- 張嘉貞(唐睿宗時)
- 張守潔(716年)
- 蕭嵩(717年—720年)
- 裴觀(720年—722年)
- 霍廷玉(722年)
- 李暢(723年前後)
- 褒州刺史(725年—732年)
- 宋詢(735年)
- 張某(開元年間)
- 王英(開元年間)
- 韋令儀(開元年間)
- 裴泛(唐玄宗時)
- 漢中郡太守(742年—758年)
- 李棲筠(758年—759年)
- 李希言(759年—760年)
- 李揖(760年)
- 高武光(761年—762年)
- 李勉(762年)
- 臧希讓(762年—763年)
- 張獻誠(764年—768年)
- 張獻恭(768年—779年)
- 李抱玉(770年—771年)
- 賈耽(779年—782年)
- 嚴震(782年—784年)後為興元尹[12]
參考資料
[編輯]-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編》
註釋
[編輯]- ^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壬子,分益州為梁州。
- ^ 《晉書·晉書·地理志上》
- ^ 《隋書·志二十四·地理上》
- ^ 《新唐書·卷四十·志第三十》右東道採訪使,治襄州。興元府,漢中郡,赤。本梁州漢川郡,開元十三年以「梁」「涼」聲相近,更名褒州,二十年復曰梁州,天寶元年更郡名,興元元年為府……縣五:有府一,曰麗水。南鄭,次赤……西,次畿。武德三年以縣置褒州,析利州之綿谷置金牛縣,八年州廢,二縣來屬。寶曆元年省金牛縣入焉。西南有百牢關。有錫,有鐵。三泉。次畿。武德四年析利州之綿谷置,以縣置南安州,並置嘉牟縣。八年州廢,省嘉牟,以三泉隸利州。天寶元年來屬。洋州洋川郡,雄。武德元年析梁州之西鄉、黃金、興勢置,天寶十五載徙治興道。……縣四:興道。緊。本興勢,貞觀二十三年更名。有駱谷路,南口曰儻谷,北口曰駱谷。西鄉,上。武德四年析置洋源縣,寶曆元年省……
- ^ 今陝西省城固縣文川鎮
- ^ 治今陝西省勉縣武侯鎮
- ^ 治今陝西省寧強縣代家壩鎮大橋村
- ^ 改治今陝西省寧強縣大安鎮大安驛
- ^ 治今陝西省寧強縣陽平關鎮擂鼓台
- ^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晉紀十八》:更以武昌太守陳囂為梁州刺史,趣漢中。
- ^ 吳廷燮《元魏方鎮年表》
- ^ 《唐刺史考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