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民主促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主促進(英語:Democracy Promotion),也可以指民主援助民主支援民主建設,是政府和國際組織採取的一種外部政策,力圖在世界各地廣泛地傳播與建立民主政治體制。支持民主的原因包括民主國家不太可能發動戰爭,經濟可能會更好,社會也會更和諧。[1]但也有一些觀點認為,所謂「民主促進」不過是西方世界推進資本主義世界意識形態的一種手段。

1989年鐵幕倒塌後,前共產主義國家,特別是中歐東歐出現了一波民主化浪潮。根據自由之家的數據,民主國家的數量,從1974年的150個國家中的41個,增加到2006年192個國家的123個。然而,自21世紀初以來,民主化的速度已經大大放慢,讓一些人懷疑即民主非但沒有推進,還受到了威脅。近年來,學者們一直在指出,在已經存在民主制度的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和歐盟,存在所謂的民主赤字。

世界各地的民主目前所面臨的挑戰是,無論是在民主已經是治理制度核心的國家,還是在那些不民主的國家,都在鼓勵學術界和實踐者重新評估在冷戰後局勢中促進、支持或協助民主的意義。

定義

[編輯]

民主輸出的確切定義已經爭論了超過25年。多種術語表明,無論是政府、非政府組織還是其他第三方,對於民主輸出的見解和做法都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有些人認為「輸出」一詞本身太具侵擾性,或暗示外來干涉。而有些人認為「支持」較好,但另一些人則認為「支持」不夠果斷。分歧往往分為兩個主要陣營,一方面認為這是一個政治進程,另一方面認為這是一個發展進程(見國際關係和發展援助背景)。

政治和發展視角之間的這種基本分歧在民主輸出領域已經存在多年。 在這十年中,民主輸出者面臨的世界,越來越多地由不符合明確或連貫的政治過渡路徑的國家組成,這已經變得更加明顯。 一些發展論的追隨者批評政治論者過於容易與「主體」政府對抗並產生無益的反作用。 與此同時,一些政治論的支持者指責發展論過於含糊和不自信。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許多領導人學會了與國際社會玩改革遊戲,吸收了大量外部政治援助,同時避免真正的民主化。

——托馬斯·卡羅斯,「民主輸出:政治與發展」,載於「民主雜誌」第20卷,第1號,2009年1月,第5-6頁

至少部分問題在於沒有就民主的構成達成共識。事實上,已故的W.B.Gallie教授指出,通過將民主列入「基本上有爭議的概念」清單,不可能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到目前為止,在定義上的分歧使一些行動者集中於支持民主施政的技術系統(選舉、政府結構等),而另一些行動者則採取自下而上的辦法,促進公民參與和建立強大的民間和政治社會,以便為政府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

參考

[編輯]
  1. ^ Burnell, Peter. From Evaluating Democracy Assistance to Appraising Democracy Promotion. Political Studies. 2007-08-15, 56 (2): 414–434. ISSN 0032-3217. doi:10.1111/j.1467-9248.2007.0065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