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假名 (文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假名 (表音文字)
假名
类型
使用时期
约公元800年至今
书写方向直書從右至左、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日本語琉球语阿伊努语
台灣語[1](歷史上)
客家語[2](歷史上)
帛琉語[3](歷史上)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ISO 15924
ISO 15924Hrkt (412), ​Japanese syllabaries (alias for Hiragana + Katakana)
Unicode
别名Katakana or Hiragana
范围U+3040–U+309F
U+30A0–U+30FF
U+31F0–U+31FF
U+1B000–U+1B0FF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仮名
假名かな
平文式罗马字Kana

假名(日语:仮名かな Kana *)為日本人创造的表音文字,與漢字共同構成日語的傳統書寫系統。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萬葉假名等种类,在现代日语中往往指前两种。

「假名」的名稱由來,是因為相對於「真名」,即漢字,名稱中的「假」則為假借之意。現時「假名」的日語讀音是「かな」,但其實古時「假名」叫做「かりな」,之後簡化成為「かんな」,再簡化成今日的讀音。

平假名和片假名

[编辑]
あ行 か行 さ行 た行 な行 は行 ま行 や行 ら行 わ行
あ段
い段 𛀆𛄠[a]
う段 𛄟𛄢[a]
え段 𛀁𛄡[a]
お段
n
  1. ^ 1.0 1.1 1.2 此处为万叶假名现代假名遣中已废止,由其原母音代替。

起因

[编辑]

論及假名之起因,則不得不提「萬葉假名」之形成。如日本、韓國、越南等國,雖有自身的語言,卻苦於沒有紀錄的方法,僅能利用口耳相傳來傳述古事。

漢字傳入之後,各國紛紛以漢字為用,日本朝鮮半島皆興起了「言文二途」之制,即口語使用自國語言,書寫時則只能使用漢文

然而中、日兩種語言之文法結構迥異,全以漢字行書,有難以表達之處。于是發明了万葉假名,以補足用漢文紀錄日語之不足。万葉假名是將漢字視作單純表音符號的一種表記法。例如當時可以寫「與」→等於今天的「よ、ヨ(yo)」、寫「乃」 →等於今天的「の、ノ(no)」之類。眾人抄寫万葉假名之時,因作為万葉假名之表音漢字其實並不需要如表意漢字般嚴謹,卻需要繁瑣的書寫漢字,導致各種簡化方法遂漸漸出現。如「與」→「与」→「よ、ヨ」之儔。在約定成俗的簡化之後,漸漸成為現代所見之假名。不過,一直到近代統一假名之前,假名仍有多種體系[4],正是上述假名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的佐証。

假名的渊源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上面的日语假名表

假名和諺文雖然分別作為日本和韓國的國家文字,但和諺文不同的是,假名多和漢字混合使用,為日語表音文字一部分。

使用

[编辑]

假名為一般書寫日語,但也是日本境內少數民族所使用的琉球語阿伊努語的文字;在台灣日治時期亦有以假名來標註臺語以及臺灣客家語發音,即為臺灣語假名廣東語假名[5]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臺灣語假名
  2. ^ 廣東語假名
  3. ^ Thomas E. McAuley, Language change in East Asia, 2001:90
  4. ^ いろは と アイウエオ. [201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日语). 
  5. ^ 現代日語的「広東語」一般指粵語。臺灣客家人在日治時期被稱為廣東人(広東人),語言也被稱為廣東語,但並不代表日本人認為它與粵語相同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