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 (文字)
外观
(重定向自假名 (表音文字))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8月18日) |
假名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约公元800年至今 |
书写方向 | 直書從右至左、從左至右 |
语言 | 日本語、琉球语、阿伊努语 台灣語[1](歷史上) 客家語[2](歷史上) 帛琉語[3](歷史上)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Hrkt (412), Japanese syllabaries (alias for Hiragana + Katakana) |
Unicode | |
别名 | Katakana or Hiragana |
范围 | U+3040–U+309F U+30A0–U+30FF U+31F0–U+31FF U+1B000–U+1B0FF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仮名 |
假名 | かな |
平文式罗马字 | Kana |
假名(日语:仮名/かな Kana *)為日本人创造的表音文字,與漢字共同構成日語的傳統書寫系統。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萬葉假名等种类,在现代日语中往往指前两种。
「假名」的名稱由來,是因為相對於「真名」,即漢字,名稱中的「假」則為假借之意。現時「假名」的日語讀音是「かな」,但其實古時「假名」叫做「かりな」,之後簡化成為「かんな」,再簡化成今日的讀音。
平假名和片假名
[编辑]あ行 | か行 | さ行 | た行 | な行 | は行 | ま行 | や行 | ら行 | わ行 | |
---|---|---|---|---|---|---|---|---|---|---|
あ段 | あア | かカ | さサ | たタ | なナ | はハ | まマ | やヤ | らラ | わワ |
い段 | いイ | きキ | しシ | ちチ | にニ | ひヒ | みミ | 𛀆𛄠[a] | りリ | ゐヰ |
う段 | うウ | くク | すス | つツ | ぬヌ | ふフ | むム | ゆユ | るル | 𛄟𛄢[a] |
え段 | えエ | けケ | せセ | てテ | ねネ | へヘ | めメ | 𛀁𛄡[a] | れレ | ゑヱ |
お段 | おオ | こコ | そソ | とト | のノ | ほホ | もモ | よヨ | ろロ | をヲ |
n | んン |
起因
[编辑]論及假名之起因,則不得不提「萬葉假名」之形成。如日本、韓國、越南等國,雖有自身的語言,卻苦於沒有紀錄的方法,僅能利用口耳相傳來傳述古事。
漢字傳入之後,各國紛紛以漢字為用,日本、朝鮮半島皆興起了「言文二途」之制,即口語使用自國語言,書寫時則只能使用漢文。
然而中、日兩種語言之文法結構迥異,全以漢字行書,有難以表達之處。于是發明了万葉假名,以補足用漢文紀錄日語之不足。万葉假名是將漢字視作單純表音符號的一種表記法。例如當時可以寫「與」→等於今天的「よ、ヨ(yo)」、寫「乃」 →等於今天的「の、ノ(no)」之類。眾人抄寫万葉假名之時,因作為万葉假名之表音漢字其實並不需要如表意漢字般嚴謹,卻需要繁瑣的書寫漢字,導致各種簡化方法遂漸漸出現。如「與」→「与」→「よ、ヨ」之儔。在約定成俗的簡化之後,漸漸成為現代所見之假名。不過,一直到近代統一假名之前,假名仍有多種體系[4],正是上述假名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的佐証。
假名和諺文雖然分別作為日本和韓國的國家文字,但和諺文不同的是,假名多和漢字混合使用,為日語的表音文字一部分。
使用
[编辑]假名為一般書寫日語,但也是日本境內少數民族所使用的琉球語、阿伊努語的文字;在台灣日治時期亦有以假名來標註臺語以及臺灣客家語發音,即為臺灣語假名和廣東語假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