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蒂尔·兰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兰波
阿蒂尔·兰波
Arthur Rimbaud
出生(1854-10-20)1854年10月20日
 法國阿登省沙勒维尔
逝世1891年11月10日(1891歲—11—10)(37歲)
 法國罗讷河口省马赛
職業诗人,军火商,咖啡商
國籍 法國
文學運動象征主义

簽名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1](法語: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法语:[ʒɑ̃ nikɔla aʁtyʁ ʁɛ̃bo] ;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创作时期仅在14-19岁,之后便停笔不作。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青年时期

[编辑]

兰波出生于法国东北部沙勒维尔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代的兰波是一个好动而才华横溢的学生。15岁那年,他就能以拉丁文写作各种诗歌并赢得了很多奖赏。

1870年,兰波的老师乔治·伊藏巴尔英语Georges Izambard成为兰波在文学道路上的领路人。在他的指导下,兰波开始用法语写诗,其法语诗歌的创作水平进展迅速。兰波性格叛逆,屡次离家出走,甚至曾经参与过1871年的巴黎公社组织。他在诗歌《巴黎人的狂欢或巴黎的重生》一诗中描述了自己参与巴黎公社的这段经历。1871年以后,兰波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开始酗酒,并经常蓄长髮、衣衫褴褛的招摇过市,以图嘲笑那些一本正经的中产阶级。他给他的老师伊森巴尔写信,系统阐述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即在“漫长的、庞大的、理性的骚乱中”加入幻觉的因素。

1871年9月底,兰波再次回到巴黎,不过这次是应著名象征主义诗人保尔·魏尔伦的邀请。魏尔伦曾读过兰波的著名作品《醉舟》,十分爱慕兰波的诗才。来到巴黎之后,兰波住在魏尔伦的家里。很快,魏尔伦便和这个17岁的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坠入爱河,他们成为巴黎诗坛著名的同性情侣。两人同居之后,生活挥霍而放任,酗酒和吸食大麻是家常便饭。他们为巴黎的文学精英团体所不容,而兰波的恃才傲物更是引起许多的反感。这一时期,兰波创作了大量具有震撼力的诗作,他的诗歌成就甚至超过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

兰波和魏尔伦之间的同性恋情日益炽烈。1872年,魏尔伦甚至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和兰波一同私奔至伦敦。1873年7月,两人在布鲁塞尔火车站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吵,随后魏尔伦用枪打伤了兰波的手腕,一气之下兰波叫来警察,魏尔伦被逮捕。被捕期间,魏尔伦甚至被迫接收了一系列具有侮辱性的心理治疗,原因是魏尔伦的妻子指控她的丈夫和兰波之间不正常的“友情”。开庭审理时,尽管兰波一再宣称自己撤回对魏尔伦的控诉,法官还是判魏尔伦入狱两年。魏尔伦入狱后,兰波只身一人回到故乡夏勒维亞,在极度伤心中完成了一生最杰出的诗作《地狱一季》。这部作品是象征主义文学的精品。在诗中,兰波追忆他和魏尔伦共同生活的“地狱情侣”的岁月。他甚至以“悲伤的兄弟”、“疯癫的童贞女”来称呼魏尔伦,而自己则是他的“下地狱的丈夫”。1874年,兰波和诗人热尔曼·努沃英语Germain Nouveau再次返回伦敦,并出版了他倍受争议的作品《彩画集》,其中包含了两首最早的以自由诗体写成的法语诗歌。

晚年生活

[编辑]

1875年,兰波和魏尔伦最后一次在德国相遇。此时的魏尔伦已经获释,并被迫皈依了天主教。这个时候,兰波已经受够了早年的放纵生活,基本放弃了写作生涯,而是开始从事一些能够给他带来稳定收入的工作。他开始徒步在欧洲大陆旅行。1876年夏天,他甚至加入了荷兰的军队,只是为了免费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去旅行。然而到了爪哇之后,他很快就厌倦了,并立即乘船返回法国。他曾游历塞浦路斯并最终在亞丁定居,并成为巴尔代公司的一名雇员。 1884年,兰波辞去工作,开始独立在阿比西尼亚(今天的埃塞俄比亚)经商。他从事军火走私生意,并赚了不少钱。而在这个时候,兰波的右膝盖患上滑膜炎,并很快恶化为癌症。日益恶劣的病情迫使兰波于1891年5月9日返回法国。5月27日,兰波做了右腿的截肢手术,然而这还是没能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同年11月10日,兰波在法國馬賽逝世,享年37岁。

影响

[编辑]

兰波对现代文学、音乐和艺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在巴黎的生活经历曾经于1995年被拍成电影《全蝕狂愛》,由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

兰波的创作是法语诗歌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他本人是一位无法被归类的诗人,有人认为他是象征主义运动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也被公认为是其后的超现实主义的鼻祖。二战后诞生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的诗风也深受兰波影响。今日人们在追忆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时,兰波的名字都是绝对不会忽略的。就连恐怖小说作家托马斯·利戈蒂也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自己是兰波的忠实追随者。

重要作品

[编辑]
  • 《诗集》
  • 醉舟》(1871年)
  • 《地狱一季》(1873年)
  • 《彩画集》(1874年)
  • 《兰波书信集》

纪念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莫渝/譯,《韓波詩文集》,台北:桂冠圖書,1994
  • Capetanakis, J. Lehmann (编), Rimbaud, Demetrios Capetanakis: A Greek Poet In England: 53–71, 1947, ASIN B0007J07Q6 
  • Everdell, William R., The First Moderns: Profiles in the Origins of Twentieth Century Though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 Godchot, Colonel [Simon], Arthur Rimbaud ne varietur I: 1854–1871, Nice: Chez l'auteur, 1936 (法语) 
  • Godchot, Colonel [Simon], Arthur Rimbaud ne varietur II: 1871–1873, Nice: Chez l'auteur, 1937 (法语) 
  • James, Jamie, Rimbaud in Java: The Lost Voyage, Singapore: Editions Didier Millet, 2011, ISBN 978-981-4260-82-4 
  • Magedera, Ian H., Outsider Biographies; Savage, de Sade, Wainewright, Ned Kelly, Billy the Kid, Rimbaud and Genet: Base Crime and High Art in Biography and Bio-Fiction, 1744–2000., Amsterdam and New York: Rodopi, 2014, ISBN 978-90-420-3875-2 
  • Ross, Kristin,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Space: Rimbaud and the Paris Commune, Radical thinkers 31, London: Verso, 2008, ISBN 978-1844672066 

参考来源

[编辑]
  1. ^ 莫渝/譯,《韓波詩文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桂冠圖書,199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