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朝邑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朝邑

朝邑縣陝西省名。

历史

[编辑]

禹貢冀州之地。殷時為芮國,有大荔戎。周春秋時為蒲關秦厲共公伐大荔,取王城,築高壘以臨晉國,名臨晉。戰國時魏文侯重城於此,亦名臨晉。漢為臨晉縣,屬左馮翊新莽更名監晉縣。東漢復為臨晉,屬左馮翊。晉因之,屬馮翊郡。南北朝後魏分置南五泉縣,屬澄城郡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南五泉縣改為朝邑縣,以據朝坂,故名。隋因之,屬馮翊郡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在朝邑东部析置河濱縣貞觀二年(628年)省并入朝邑县。乾元三年(760年),改河西縣,隸河中府。上元元年(760),朝邑县改名河西县。大历五年(770),在朝邑旧址分设朝邑县。贞元元年(785),河西县并入朝邑县,還隸同州[1][2]。五代、宋[3]、金[4]、元[5]、明[6]俱為朝邑縣,隸西安府同州[7]。清代屬陝西同州府[8]

民国十八年(1929),在朝邑县东河滩地设平民县。1950年5月,平民县并入朝邑县

1949年后属渭南专区,1956年起为省辖县,1958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朝邑县并入大荔县

註釋

[编辑]
  1. ^ 「河西 舊朝邑縣,屬同州,管長春宮。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來屬,改為河西縣, 以鹽坊為理所。」《舊唐書》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地理二/十道郡國 二/河東道/河中府
  2. ^ 「朝邑,望。有長春宮。武德三年析置河濱縣,貞觀元年省。北四里有通靈陂,開元七年,刺史姜師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餘頃。乾元三年曰河西,隸河中府,大曆五年復曰朝邑,還隸同州。有河瀆祠、西海祠。小池有鹽。」,《新唐書》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地理一/關內道/京畿採訪使/同州馮翊郡
  3. ^ 「同州,望,馮翊郡,定國軍節度。縣六:朝邑,緊……」,《宋史》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地理三/陝西路/永興軍路/同州
  4. ^ 「同州,中。宋馮翊郡定國軍節度,治馮翊。後改安國軍節度使。……朝邑有黃河、渭水。鎮四朝邑、新市、延祥、洿谷。」《金史》卷二十六 志第七/地理下/京兆府路/同州
  5. ^ 「同州,下。唐初為同州,又改馮翊郡,又復為同州。宋為定國軍。金因之。元仍為同州。 領五縣:朝邑,下。……」《元史》卷六十 志第十二/地理三/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
  6. ^ 「朝邑:州東。東有大河。南有渭水。又有洛水,舊自縣南經華陰縣西北葫蘆灘入渭;成化中,自縣南趙渡鎮徑入 於河,不復入渭。東北有臨晉關,一名大慶關,即蒲津關也,舊屬蒲州,洪武九年八月來屬。有蒲津關巡檢司。」《明史》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地理三/陝西/西安府
  7. ^ 趙廷瑞修,《陝西通志》上冊,三秦出版社,2006.6,第262頁
  8. ^ 「朝邑:繁,難。府東三十里。明隸西安府。雍正三年來屬。黃河自郃陽入,逕東境而南,受金水,至趙渡南之望仙觀,為洛水入河故道。光緒三十四年,洛徙,至趙渡入之。又南三河口,渭水自大荔入,東北流注之,折東入潼關。主簿駐大慶關。有兩女、太奇、趙渡三鎮。」《清史稿》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地理十/陝西/同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