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舍城結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第一次經典結集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五百结集,也通稱為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佛陀釋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後,大迦葉尊者率五百阿羅漢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闍世王王舍城[1]毘婆羅山[2]七葉窟英语Saptaparni Cave[3]前興建的講堂[4],僧團舉行了第一次結集活動,為佛教經律的起源。

佛教各部派經典都記載了此次結集活動,但是其敍述多少有出入。

佛滅

[编辑]

赤銅鍱部長部·大般涅槃經》和法藏部長阿含經·遊行經》記載:釋迦牟尼佛陀八十歲时[5],於毗舍离城坐雨安居[6],宣布將在三個月後佛滅般涅槃涅槃入滅[7],後於拘尸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般涅槃大迦葉尊者於佛滅七日在從波婆城(Pāvā)至此的路上聞知此事[8]趕到主持了荼毘

諸律藏記載,因有比丘言,在佛陀入滅之後,僧侶們就可無拘無束[9]大迦葉尊者發起了第一次結集。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在解說十二分教譬喻所指時稱律藏記載有《大涅槃譬喻》[10],《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在與其他部派《大般涅槃經》相當的《大涅槃譬喻》[11]後連貫記述了五百結集[12]。似法顯[13]大般涅槃經》以佛陀在毘舍離城決定將入般涅槃為起始,未輯錄此前佛在王舍城講七不退法等事,結尾處提及了王舍城結集[14]

結集內容

[编辑]

律藏

[编辑]

現存律藏都有一个犍度(章節),記載了大迦葉尊者位列上座之一[15],他组织這次合誦的詳細過程。大迦葉尊者提問制戒因緣,優波離尊者回答誦出波羅提木叉,五百阿羅漢尊者共同認證正確無誤由此合誦形成了律藏

經藏

[编辑]

大迦葉尊者先提問,阿难尊者回答問題誦出佛陀所說諸經,五百阿羅漢尊者共同認證正確無誤由此合誦形成了经藏,經文之首皆冠以“如是我聞”即指阿難尊者所聞。

論藏

[编辑]

上座部佛教認為論藏阿毘達磨用更深入更仔細更精確的方法說明佛法,論藏中包含了四種有關於生命終極的究竟法(真實法),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法以及由心法和心所法想像定義出來的概念法。

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結集〕犍度記載佛教第一次結集就有結集包含論藏阿毘達磨在內的巴利三藏[16],《巴利律藏》附隨第3卷記載釋迦牟尼佛宣說了包含論藏阿毘達磨在內的巴利三藏[17]上座部中部32經中部69經長部34經增支部3集141經增支部3集142經增支部3集143經增支部6集60經增支部10集98經說明佛在世時佛教就有阿毘達磨藏,本生經第1卷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前世還是菩薩時曾經追隨憍陳如佛弗沙佛迦葉佛出家學習包含論藏阿毘達磨在內的三藏菩薩成佛後第四七日後花了七天在菩提樹之西北方的「寶之家」思考論藏阿毘達磨的內容[18],《法句經‧故事集》記載佛將論藏阿毘達磨傳給舍利弗並指示舍利弗將論藏阿毘達磨傳給其他弟子[19]

漢傳佛教摩訶僧祇律》稱「阿毘曇者九部經」[20],九部經即九部法、九分教[21],無比是佛法相對於世間法而言。《五分律》沒有提及阿毘達磨藏,《四分律》提及的阿毘達磨藏對應《舍利弗阿毘曇論[22],《十誦律》提及的阿毘達磨藏[23]對應《法蘊論[24],晚出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聲稱大迦葉尊者誦出本母[25]形成阿毘達磨藏[26]

小小戒問題

[编辑]

上座部諸律藏记载,阿難尊者當眾宣布了佛陀遗命:「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捨小小戒。」[27]摩訶僧祇律》記載阿難尊者沒有按佛陀囑託,在佛陀臨般涅槃時請求佛陀為諸比丘捨小小戒[28]。所有律藏一致記載,由於阿難尊者未向佛陀問明甚麼戒算是小小戒,諸長老各有闡述,並無法達成一致,大迦葉尊者因而公佈了三條「制限」,五百阿羅漢長老一致同意遵守這三條「制限」[29]

  1. 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
  2. 若已制,不得有違。
  3. 如佛所教,應謹學之。

阿難尊者被大迦葉尊者指摘犯下多項突吉羅罪(十三種越毘尼罪之一),阿難尊者為了僧團的和諧,在公開懺悔後[30]開始誦戒。《巴利律藏》、《四分律》和《五分律》記載富蘭那迦長老此時正在南方(有說“南山”)遊行,聽聞結集,率領五百比丘前來集會[31]。趕到時會誦已畢,他提出了七項[32]或八項[33]佛陀曾經允許的事情,但大迦葉尊者沒有採納富蘭那長老的意見,因而被此次結集誦出的戒律所禁止。

经藏分部

[编辑]

佛教經律分別持誦,在各部派律藏的五百結集記載中,象徵性的提及了經藏中個別經典名稱。

上座部佛教巴利經藏》分為五部,五部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漢傳佛教十誦律[34]沒有提及經藏分部情況,《摩訶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和《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更詳細記載了经藏分為四部《阿含經》和《雜藏》及其內容概述:

摩訶僧祇律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四分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文句長者,集為長阿含。 此是長經,今集為一部,名長阿含。 彼即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 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為長阿笈摩。
文句中者,集為中阿含。 此是不長不短,今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 一切中經,為中阿含。 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為中阿笈摩。
文句雜者,集為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為雜。 此是雜說,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說,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 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 若經與伽他[35]相應者,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舊云雜者取義也)。
增一 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36],隨其數類相從,集為增一阿含。 此是從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為一部,名增一阿含。 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為增一。 若經說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為增一阿笈摩。
雜藏 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37] 自餘雜說,今集為一部,名為雜藏。[38] 如是生經本經善因緣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婆提舍經句義經法句經波羅延經雜難經聖偈經,如是集為雜藏。 [39]

四部《阿含經》的次序為長、中、雜、增一。在晚出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中次序為雜、長、中、增一。在没有雜藏的部派如說一切有部中,一些本生經譬喻經被编在律藏中,一些偈頌經如《法句經》單獨流通。有时谈到“四阿含”,就代表整个的经藏。

經藏後來编纂成书,南傳佛教稱為五部尼柯耶,漢譯阿含經則來自是幾個部派,長阿含是法藏部所屬;中阿含與雜阿含是說一切有部所傳;增一阿含所屬部派不明。阿含經與尼柯耶在內容上有差異。第一次結集的用語是俗語,一般認為是第一次結集所在地的摩揭陀語,南傳佛教認為這就是巴利語,古人統稱印度語言為梵語,可確定根本說一切有部的用語是雅語即現在所稱的古典梵語,結集就是合誦、三藏口耳相傳,所有現存三藏經典都是經過三次結集之後才形成文字記錄的。

有關的結集記載

[编辑]

關於佛滅之後第一次結集,除了各個部派律藏記載的王舍城結集之外,還有其他來源的有關結集傳說。但是這種傳說既沒有所結集出的具體部派佛教經典來證明,也沒有部派把它認定為傳承根源。

大眾部結集傳說

[编辑]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關於大眾部結集的傳說,無法參與第一次結集的大眾,在距此地二十餘里處發起了數百千人大結集,因參與者廣泛而稱大眾部結集[40]

界外結集傳說

[编辑]

三論玄義》記載婆師波尊者在第一次結集的界外發起了大眾部萬人大結集,稱為界外結集[41]。此傳聞據後世記載有萬人參與,但當時佛陀的僧團人只有一千兩百多人。 五比丘之一的波濕波(巴利文:Vappa),已證得四果羅漢,是上座部尊者因而非大眾部。《三論玄義》 提到的教授大眾部集结的婆師波可能是人名翻譯上的誤差而是另有其人。

拘尸那羅結集傳說

[编辑]

漢譯《佛般泥洹經》和《般泥洹經》記載了極少被人提及[42]拘尸那羅結集傳說,佛陀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九十天後,在拘尸那羅修建的窣堵波旁邊的精舍舉行了首次四阿含經結集[43],其最獨特之處是記載當時就將四阿含寫為貝葉經[44]

學界考證與質疑

[编辑]

俄國學者米納耶夫(D.P. Minayeff)是最早對王舍城集結的史實性提出質疑的學者,於1887年出版的論文中,他認為在《長部·大般涅槃經》中沒有提及王舍城集結,足以證明這是後人附會的傳說,主要是為了提供部派來源的可靠性[45]。隨後德國的赫曼·歐登保(Hermann Oldenberg)認為此次結集沒有歷史依據,但他也認為《長部·大般涅槃經》編者只是不知道王舍城結集[46],因而不是充分的證據。日本學者塚本啟祥於1966年《初期佛教教團史の研究》中,引據很多漢譯資料以及許多新的證據,他認為,在此議題上的爭論,仍然沒有得到良好的解答[47]

佛教研究学者特别是日本佛学家以及印順法師等認為,佛教經律典籍,應該是經過一段時期不停的整理與結集才形成現有規模,现存的四阿含經與律藏不能單一溯源到王舍城結集。傳統意見認為現存經律全部在王舍城結集中完成[48],並在各自傳承中沒有任何增減改變的看法,過於簡化,造成佛教各部派間的無謂諍論[49],及來自教外的指摘質疑。牛津大學Richard Gombrich教授以《長部33經》舍利弗領導結集為例,指出佛在世時就開始結集以保存教法。[50][51]

参见

[编辑]

註釋與引用

[编辑]
  1. ^ 四分律》:時大迦葉即作白。大德僧聽。此諸比丘為僧所差。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往王舍城集共論法毘尼。
    五分律》:迦葉即聽。於是迦葉作是念。何許多有飲食床坐臥具。可得以資給集比尼。唯見王舍城足以資給。便於僧中唱言。此中五百阿羅漢應往王舍城安居。餘人一不得去。作是制已。五百羅漢至王舍城。
    巴利律藏》:時,具壽摩訶迦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僧伽選此五百比丘,於王舍城住雨安居而令結集法與律,不令餘諸比丘於王舍城住雨安居。是乃表白。……具壽聽……了知。」時,諸長老比丘為結集法與律,往王舍城。
    十誦律》:摩訶迦葉知安居時到。共五百比丘。王舍城安居。摩訶迦葉清旦著衣持鉢。入王舍城。教化諸人。持飲食供養集法人教已。摩訶迦葉自行乞食食竟。出城還至精舍。以是因緣集僧。
  2. ^ 毘尼母經》:迦葉於王舍城耆闍崛山竹林精舍。集五百大阿羅漢語言。……我等應當聚集結集經藏使法不絕。諸羅漢答言。我等集於經藏須於阿難。迦葉答言。阿難結漏未盡。云何得在此眾。諸羅漢言。所廢忘處應當問之。迦葉言。若爾者當作求聽羯磨使入僧中。五百僧坐已。取五部經集為三藏。
    高僧法顯傳》:從此西行一由延到王舍新城。新城者是阿闍世王所造中有二僧伽藍。……出城南四里南向入谷至五山裏。五山周圍狀若城郭。即是蓱沙王舊城。……入谷搏山東南上十五里到耆闍崛山。……還向新城。出舊城北。行三百餘步道西。迦蘭陀竹園精舍今現在。……搏南山西行三百步有一石室名賓波羅窟。佛食後常於此坐禪。又西行五六里山北陰中有一石室名車帝。佛泥洹後五百阿羅漢結集經處。……出舊城北東下三里。有調達石窟。離此五十步有大方黑石窟。昔有比丘在上經行。思惟是身無常苦空。得不淨觀厭患是身。即捉刀欲自殺。
    大唐西域記》:上茅宮城。摩揭陀國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宮城北門外有窣堵波。是提婆達多與未生怨王共為親友。乃放護財醉象欲害如來。……伏醉象東北有窣堵波。是舍利子聞阿濕婆恃比丘(唐言馬勝)說法證果之處。……舍利子證果北不遠有大深坑。傍建窣堵波。是室利毱多(唐言勝密)以火坑毒飯欲害佛處。……勝密火坑東北山城之曲有窣堵波。……山城北門西有毘布羅山。聞之土俗曰。山西南崖陰昔有五百溫泉。今者數十而已。……溫泉西有卑鉢羅石室。世尊在昔恒居其中。……毘布羅山上有窣堵波。昔者如來說法之處。今有露形外道。多依此住。……山城北門左南崖陰東行二三里至大石室。昔提婆達多于此入定。石室東不遠磐石上有班采狀血染。傍建窣堵波。是習定比丘自害證果之處。……山城北門行一里餘。至迦蘭陀竹園。今有精舍。……迦蘭陀竹園東有窣堵波。阿闍多設咄路王(唐言未生怨。舊曰阿闍世。訛略也)之所建也。……竹林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在此與九百九十大阿羅漢。如來涅槃後結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為集法藏諸大羅漢建此堂宇。……竹林精舍北行二百餘步至迦蘭陀池。……迦蘭陀池西北行二三里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高六十餘尺。傍有石柱刻記立窣堵波事。高五十餘尺。上作象形。石柱東北不遠至曷羅闍姞利呬城(唐言王舍)。……初頻毘娑羅王都。在上宮城也。……乃建城邑。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也。官屬士庶咸徙家焉。或云至未生怨王乃築此城。未生怨太子既嗣王位。因遂都之。
  3. ^ 雜阿含經·一〇九一經》: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婆羅山七葉樹林石室中。時。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側黑石室中。獨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饒益。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數數退轉。一.二.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時受意解脫身作證。尋復退轉。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獨一靜處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習。以自饒益。時受意解脫身作證。而復數數退轉。乃至六反。猶復退轉。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摩訶僧祇律》:時大迦葉即與千比丘俱。詣王舍城至剎帝山窟。……大眾集已。……復議言。應滿五百。長老阿那律後到猶少一人。時尊者大迦葉為第一上座。第二上座名那頭盧第三上座名優波那頭盧。時尊者大迦葉自昇己座。唯留尊者舍利弗目連阿難座已。
    阿育王傳》:時王答言。我從今去至未終滅。當以衣服飲食醫藥臥具供養眾僧。願諸眾僧在竹林中。是時迦葉思惟。此寺廣大。諸比丘等妨亂我事。當作是言。如是可說。如是不可說。有石窟處名畢波羅延(樹名)。我等當於彼處結集法藏。乃至迦葉共五百羅漢往畢波羅延石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時尊者告言。若於此城竹林園中作結集者。諸處僧來共相喧擾恐有妨廢。若向鷲峰山亦不安靜。然畢鉢羅巖下堪為結集然無臥具。王聞語已深生歡喜。報迦攝波曰。若於彼處結集定者。諸有所須臥具之類我當供給。時迦攝波白大眾曰。今此大王為諸聖眾。就畢鉢羅巖結集之處。諸有所須悉皆祇待令無所乏。仁等大眾宜當赴彼。
  4. ^ 善見律毘婆沙》:王白眾僧。我今政聽諸大德使令。眾僧答曰。先立講堂。王問何處起戴。答曰。可於先底槃那波羅山邊禪室門邊造。此中閑靜。王答甚善。於是阿闍世王威力。猶如第二忉利天毘舍技巧。須臾之頃即立。成辦棟梁椽柱障壁階道。皆悉刻鏤種種異妙。於講堂上。以珍玩妙寶而莊嚴之。懸眾雜花繽紛羅列。地下亦復如是。種種殊妙猶如梵天宮殿無異。[毯-炎+瞿]氀茵褥薦席五百。敷置床上悉北向坐。又高座以眾寶莊飾。選高座中最精妙者。擬以說法高座東向。
  5. ^ 長部·大般涅槃經》:「阿難!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
    長阿含經·遊行經》:「吾已老矣。年粗八十。」
  6. ^ 長部·大般涅槃經》:「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往赴竹林村,至已,世尊住於竹林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各自行往毘舍離近處,於朋友、知識或知己之處雨安居。我亦當在此竹林村入雨安居。』諸比丘應諾世尊:『唯然,世尊。』而往毘舍離之近處,於朋友、知識或知己之處入雨安居。世尊亦於竹林村入雨安居。世尊於此入雨安居時,忽患激痛之痢病,幾乎近於絕命。」
    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於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此土飢饉。乞求難得。汝等宜各分部。隨所知識。詣毘舍離及越祇國。於彼安居。可以無乏。吾獨與阿難於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時。諸比丘受教即行。佛與阿難獨留。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
  7. ^ 長部·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與尊者往赴大林重閣講堂。至已,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汝往告凡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告汝等,諸行是因緣和合法,皆歸老朽壞滅,當精進不放逸。不久如來當般涅槃,三個月後,如來則般涅槃。』」
    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告阿難。俱詣香塔。在一樹下。敷座而坐。佛告阿難。香塔左右現諸比丘。普勅令集講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8. ^ 長部·大般涅槃經》:「其時,尊者摩訶迦葉,與五百大比丘眾俱,由波婆進行至拘夷那竭之大道。其後尊者摩訶迦葉退出道路,於樹下坐。其時,有一邪命外道,持曼陀羅華,由拘夷那竭進行至波婆之大道。尊者摩訶迦葉遙見邪命外道向彼行來,見彼邪命外道,如是言曰:『友!知我等之導師耶?』『實然,友,我知。由今之七日前,沙門瞿曇般涅槃矣。以是因緣,我得持來此曼陀羅華。』……爾時,尊者摩訶迦葉諸往拘夷那竭之天冠寺末羅族廟。……如是尊者摩訶迦葉與五百比丘眾俱,頂禮已畢,世尊之香積不點自燃。」
    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大迦葉將五百弟子從波婆國來。在道而行。遇一尼乾子手執文陀羅花。時。大迦葉遙見尼乾子。就往問言。汝從何來。報言。吾從拘尸城來。迦葉又言。汝知我師問乎。答曰。知。又問。我師存耶。答曰。滅度已來。已經七日。吾從彼來。得此天華。……時。諸比丘聞大迦葉語已。即從座起。侍從迦葉。詣拘尸城。渡尼連禪河水。到天冠寺。至阿難所。……即向香[卄/積]。禮佛舍利。時。四部眾及上諸天同時俱禮。於是佛足忽然不現。時。大迦葉繞[卄/積]三匝。而作頌曰。……大迦葉有大威德。四辯具足。說此偈已。時彼佛[卄/積]不燒自燃。」
  9. ^ 長部·大般涅槃經》:「其時,老年出家,名為須跋,坐彼大眾中;彼老年出家之須跋,如是言彼諸比丘曰:止、止!友!勿悲、勿慟哭,我等完全從彼大沙門獲得解脫。汝等可行此,汝等不可行此。來壓迫、煩苦我等,從今我等,可為所欲為,其不欲者則不為之。」
    長阿含經·遊行經》:「時彼眾中有釋種子,字拔難陀。止諸比丘,言:『汝等勿憂。世尊滅度,我得自在。彼者常言『當應行是、不應行是。』自今已後。隨我所為。」
    大般涅槃經》:「爾時,眾中有餘比丘晚暮出家,愚癡無智,共相謂言:『佛在世時。禁呵我等不得縱意,既般涅槃,何其快哉!』」
  10. ^ 大毘婆沙論》:「譬喻云何。謂諸經中所說種種眾多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
  11.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第八門第十子攝頌(行雨問大師,為說七六法。),第八門第十子攝頌之二(眾集敬大師,聞法生正信,自述年衰老,說行雨因緣。行雨竹林內,修理波吒邑,渡河詣小村,漸向涅槃等。),第八門第十子攝頌之餘(說四黑四白法四種沙門,次出廣嚴城向涅槃處。佛出廣嚴西,迴願望城郭,經遊十聚落,最後至波波。),第八門第十子攝頌說涅槃之餘。
  12.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第八門第十子攝頌涅槃之餘次明五百結集事。
  13. ^ 唐朝智昇開元釋教錄》:「大般涅槃經三卷或二卷。是長阿含初分遊行經異譯。群錄並云顯出方等泥洹者。非即前大泥洹經加方等字。此小乘涅槃文。顯譯。故以此替之。」
  14. ^ 大般涅槃經》:「如來從始欲般涅槃,及般涅槃後至於闍維,起諸兜婆,其事如是。其後迦葉共於阿難及諸比丘,於王舍城,結集三藏。」
  15. ^ 摩訶僧祇律》:「時尊者大迦葉為第一上座。第二上座名那頭盧。第三上座名優波那頭盧。」
    四分律》:「時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中有陀醯羅迦葉作上座。長老婆婆那為第二上座。大迦葉為第三上座。長老大周那為第四上座。」
    十誦律》:「爾時閻浮提中。長老阿若憍陳如第一上座。長老均陀第二上座。長老十力迦葉阿難和上第三上座。長老摩訶迦葉第四上座。」
    五分律》:「集比尼法時。長老阿若憍陳如為第一上座。富蘭那為第二上座。曇彌為第三上座。陀婆迦葉為第四上座。跋陀迦葉為第五上座。大迦葉為第六上座。優波離為第七上座。阿那律為第八上座。」
  16. ^ 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結集〕犍度: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c%C5%AB%E1%B8%B7avagga/pa%C3%B1casatikakkhandhaka%E1%B9%8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4n0002_02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十一 五百〔結集〕犍度
    此律結集時有五百比丘,不多亦不少,故名此律結集為五百〔結集〕。
    此犍度有二十三事。攝頌曰:
    佛陀涅槃時     長老名迦葉
    為護持正法     以告比丘眾
    在波婆旅途     須跋陀羅言
    於非法興前     先結集正法
    五百人缺一     則亦選阿難
    洞窟雨安居     結集法與律
    律問優波離     經問賢阿難
    勝者之弟子     以結集三藏
    小小戒異論     隨所制而住
    不請問.及踏    行禮.不請求
    女人之出家     信故懺惡作
    富蘭那.梵壇    有憂陀延那
    與彼諸侍女     如此多敝衣
    上覆及褥覆     地上之敷具
    拭.雜巾.混泥   以名阿難者
    始得有千衣     恐懼於梵壇
    且得於四諦     五百自在者
    名五百結集
  17. ^ 巴利律藏》附隨第3卷: 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pariv%C4%81ra/samu%E1%B9%AD%E1%B9%ADh%C4%81nas%C4%ABsasa%E1%B9%85khep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5n0003_0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切眾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獅子之鴦耆羅娑釋迦牟尼,宣說三藏,有經、及大功德之律。
  18. ^ 本生經第1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燃燈世尊之後,經一阿僧祇劫,憍陳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一兆人,第二集會百億人,第三集會九億人。爾時菩薩為轉輪王,名甚勝者。向佛及一兆比丘眾行大施食。佛向菩薩預言:「汝未來世,當得作佛。」彼聞佛說法,以國事托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學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禪不怠,生梵天界。

    此佛之後,有弗沙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六百萬,第二集五百萬,第三集三百二十萬比丘。爾時菩薩名已勝者王,棄大王國,於佛處出家。學三藏,為大眾說法,完成戒波羅蜜,佛亦與彼豫言。

    此佛之後,有迦葉佛之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會,集三萬之比丘。爾時青年菩薩名光護,通達三種吠陀奧義,善知地上與天界,為陶器師作瓶之友。彼與其友俱詣佛所,聞法話而出家,精進努力,修學三藏,遂行大小義務,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於第四七日間,天人等在菩提樹之西北方設「寶之家」,佛於此處結跏趺坐,詳察導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曇藏,經過七日。其後通阿毘曇諸人為兩種說明,即:「寶之家乃作寶之家,或謂佛會得七論之處為寶之家。」此二說明,於此處皆為相應,兩者均可採用。自此以來,其處被稱之為「寶家之祠」。
     
  19. ^ 《法句經故事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時,接受外道的挑戰,而展現了雙料神通 。事後,佛陀到忉利天講授三個月的阿毗達摩(論),往生兜率天的摩耶夫人也來聽佛陀說法。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摩耶夫人、眾多天神和婆羅門都證得初果。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在舍衛城結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講解阿毗達摩舍利弗尊者就利用三個月結夏安居期間講完一整部的阿毗達摩
  20. ^ 摩訶僧祇律》:「教法者。若阿毘曇。若比尼。阿毘曇者。九部經。比尼者。波羅提木叉。」「教誡者。若阿毘曇。若毘尼。阿毘曇者。九部修多羅。毘尼者。波羅提木叉廣略。」「阿毘曇者。九部修多羅。是名阿毘曇。毘尼者。廣略波羅提木叉。是名毘尼。」
  21. ^ 摩訶僧祇律》:「爾時佛告舍利弗。有如來不為弟子廣說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憂陀那、如是語、本生、方廣、未曾有經。舍利弗。諸佛如來不為聲聞制戒。不立說波羅提木叉法。是故如來滅度之後法不久住。……如來不廣為弟子說九部法。不為聲聞制戒。不立說波羅提木叉法。是故如來滅後法不久住。舍利弗。以如來廣為弟子說九部法。為聲聞制戒。立說波羅提木叉法。是故如來滅度之後教法久住。舍利弗。譬如鬘師鬘師弟子以種種色花以線連之。若四方風吹不隨風散。所以者何。以線連故。如是舍利弗。如來廣說九部經。為聲聞制戒。立說波羅提木叉法。是以如來滅後法得久住。舍利弗。以是因緣故。教法有久住有不久住者。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唯願世尊。廣說九部經。善為聲聞制戒。立說波羅提木叉法。令教法久住。為諸天世人開甘露門。」「所謂九部經: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如是語經、本生經、方廣、未曾有法。」
  22. ^ 四分律》:「有難。無難。繫。相應。作處。集為阿毘曇藏。」
    毘尼母經》:「有問分別。無問分別。相攝。相應。處所。此五種名為阿毘曇藏。」
    舍利弗阿毘曇論》分為問分,非問分,攝、相應分,緒分。
  23. ^ 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藏義。應以十四事覺知。謂六因、四緣、攝、相應、成就、不成就。若以如是十四事。覺知阿毘達磨無錯謬者。名阿毘達磨師。非但誦持文者。有餘師說。應以七事覺知阿毘達磨藏義。謂因善巧、緣善巧、自相善巧、共相善巧、攝不攝善巧。相應不相應善巧、成就不成就善巧。若以如是七事覺知阿毘達磨無錯謬者。名阿毘達磨師。非但誦持文者。」
  24. ^ 十誦律》:「長老摩訶迦葉。復問阿難。佛何處始說阿毘曇。阿難答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爾時佛告諸比丘。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滅。是人五怖罪怨故。死後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墮於地獄。何等五。一者殺。二者偷。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滅。是人五怖罪怨滅故。死後譬如力士屈伸臂頃。生於天上。何等五。一者不殺怖罪怨滅。不偷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亦如是怖罪怨滅。』長老摩訶迦葉。問阿若憍陳如。如阿難所說不。答言。長老大迦葉。我亦如是知。如阿難所說。次問長老均陀。次問十力迦葉。乃至次第問五百阿羅漢。末後問優波離。如阿難所說不。答言。長老大迦葉。我亦如是知。如阿難所說。長老優波離。問摩訶迦葉。爾不。答言實爾。如是一切阿毘曇集已。」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第一》:「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諸有於彼五怖罪怨不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訶厭。名為犯戒自損傷者。有罪有貶。生多非福。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為五。謂殺生者。……不與取者。……欲邪行者。……虛誑語者。……飲味諸酒放逸處者。……諸有於彼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欽歎。名為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為五。謂離殺生者。……離不與取者。……離欲邪行者。……離虛誑語者。……離飲諸酒放逸處者。……」
  25. ^ 十誦律》:「若是近處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斷是事者。聞某住處僧。若有大眾好上座知波羅提木叉。是僧中多有比丘。持修多羅者、持比尼者、持摩多羅伽者。是近處僧。應以是事遣使至某住處。」
  26.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時迦攝波作如是念。後世之人少智鈍根。依文而解不達深義。我今宜可自說摩窒里迦。欲使經律義不失故。作是念已。便作白二羯磨。白眾令知。眾既許已。即昇高座告諸苾芻曰。摩窒里迦。我今自說。於所了義皆令明顯。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無畏。四無礙解。四沙門果。四法句。無諍願智。及邊際定。空。無相。無願。雜修諸定。正入現觀。及世俗智。苫摩他。毘鉢舍那。法集。法蘊。如是總名摩窒里迦。說是語已。諸阿羅漢俱入邊際定。次第觀已還從定起。如前廣說。是故當知。此是蘇怛羅。此是毘奈耶。此是阿毘達磨。是佛真教如是集已。」
  27. ^ 长阿含經·遊行經》:「阿難。汝謂佛滅度後。無復覆護。失所持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捨小小戒。」
    大般涅槃經》:「爾時如來告阿難言。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永絕。何以故。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餘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互相伺察。無令眾中有犯大戒。不應[門@視]求覓他細過。」
    四分律》:「時阿難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葉言。我親從佛聞。憶持佛語。自今已去。為諸比丘捨雜碎戒。」
    五分律》:「阿難復白迦葉言。我親從佛聞。吾般泥洹後。若欲除小小戒。聽除。」
    長部·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告阿難曰:阿難!若於汝等中,有作如是思惟:『大師之教言滅,我等無復有大師。』阿難!勿作如是見,阿難!依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於我滅後,當為汝等之大師。……阿難!於我滅度後,僧團若欲者,小小學處可以捨。」
    巴利律藏》:時,具壽阿難言諸長老比丘:「諸大德!世尊般涅槃時,曾對我言:『阿難!我滅度後,僧伽若欲者,小小戒可捨。』」
    十誦律》:「長老阿難。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白大德摩訶迦葉。我面從佛聞受是語。佛言。我般涅槃後。若僧一心和合。籌量放捨微細戒。」
  28. ^ 摩訶僧祇律》:「時尊者優波離語阿難。長老有罪。清淨眾中應當悔過。……復次佛告阿難。我臨般泥洹時當語我。我當為諸比丘捨細微戒。而汝不白。越比尼罪。」
  29. ^ 巴利律藏》:時,具壽摩訶迦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之戒,有關在家人,雖是在家人,亦知我等:此是汝等釋子應〔為〕,此是不應〔為〕。若我等捨小小戒,或有人言:『沙門瞿曇為弟子制戒,〔不久〕如煙矣!師在時學戒,今師般涅槃而不學戒。』若僧伽機熟,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壞,隨所制之戒而持住。是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之戒……『……今……不學戒。』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壞,隨所制之戒而持住。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壞,隨所制之戒而持住,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壞,隨所制之戒而持住。具壽聽……了知。」
    摩訶僧祇律》:「大迦葉威德嚴峻猶如世尊。作是言。咄咄莫作是聲。即時一切咸皆默然。大迦葉言。諸長老。若已制復開者。當致外人言。瞿曇在世儀法熾盛。今日泥洹法用頹毀。諸長老。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當隨順學。
    十诵律》:「長老摩訶迦葉。集僧言。我等不聽放捨微細戒。何以故。外道異學若聞是事。便言弟子聰明。所以者何。師結戒弟子放捨。以是故。我等一心集會籌量。不聽捨微細戒。外道異學有如是言。大師在時釋子沙門皆具持戒。師滅度後不能具持戒。便還放捨。釋子法滅不久。譬如燃火烟出。火滅烟止。以是故。我等一心集會籌量。不聽捨微細戒。……我等隨佛結戒。若佛結戒一切受持。佛經中說摩伽陀國中大臣婆羅沙迦婆羅門因緣。七不滅法中。若諸比丘佛不結戒不結。已結戒不捨。如說戒受持。諸比丘善法增益不滅。以是故。我等盡當受持不應放捨。」
    四分律》:「時大迦葉告諸比丘言。諸長老。今者眾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雜碎戒。自今已去。應共立制。 若佛先所不制。今不應制。佛先所制。今不應却。應隨佛所制而學。時即共立如此制限。」
    五分律》:「迦葉復言。若我等不知小小戒相而妄除者。諸外道輩當作是語。沙門釋子其法如烟。師在之時所制皆行。般泥洹後不肯復學。迦葉復於僧中唱言。我等已集法竟。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不得有違。如佛所教應謹學之。
  30. ^ 中阿含經·侍者經》:「一時。世尊遊拘尸那竭。住惒跋單力士娑羅林中。爾時。世尊最後欲取般涅槃時告曰。阿難。汝往至雙娑羅樹間。可為如來北首敷床。如來中夜當般涅槃。……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至雙樹間。四疊優哆邏僧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最後般涅槃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以手抆淚而作是念。本有諸方比丘眾。來欲見世尊供養禮事。皆得隨時奉見世尊供養禮事。若聞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復來奉見世尊供養禮事。我亦不得隨時見佛供養禮事。……於是。世尊告曰。阿難。汝勿啼泣。亦莫憂慼。所以者何。阿難。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無二心。安樂無量、無邊、無限。阿難。若過去時。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奉侍者。無勝於汝。阿難。若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奉侍者。亦無勝汝。阿難。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若有侍者。亦無勝汝。」
    雜阿含經·一一四三經》:「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摩訶迦葉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時。偷羅難陀比丘尼不喜悅。說如是惡言。云何。阿梨摩訶迦葉。於阿梨阿難鞞提訶牟尼前為比丘尼說法。譬如販針兒於針師家賣。……尊者摩訶迦葉。……聞已。語尊者阿難。汝看。是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喜悅。口說惡言。云何。阿難。我是販針兒。汝是針師。於汝前賣耶。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訶迦葉。且止。當忍。此愚癡老嫗。智慧薄少。不曾修習故。……阿難。汝聞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言。比丘。當如月譬住。常如新學。其唯摩訶迦葉比丘。阿難答言。如是。尊者摩訶迦葉。……阿難。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於無量大眾中。口自說言。善來摩訶迦葉。請汝半座。復於大眾中。以同己廣大功德。離欲、惡、不善法。乃至漏盡通。稱歎摩訶迦葉耶。阿難答言。如是。尊者摩訶迦葉。時。摩訶迦葉於比丘尼眾中師子吼已。」
    雜阿含經·一一四四經》:「一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世尊涅槃未久。時。世飢饉。乞食難得。……尊者迦葉語阿難言。汝知此義。如何於飢饉時。與眾多年少弟子南山國土遊行。令三十人捨戒還俗。徒眾損減。餘者多是童子。如阿難。汝徒眾消滅。汝是童子。不知籌量。阿難答言。云何。尊者摩訶迦葉。我以頭髮二色。猶言童子。尊者摩訶迦葉言。汝於飢饉世。與諸年少弟子人間遊行。致令三十弟子捨戒還俗。其餘在者復是童子。徒眾消滅。不知籌量。而言宿士眾壞。阿難。眾極壞。阿難。汝是童子。不籌量故。」
    增一阿含經·壹入道品·六經》:「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是時。世尊遙見迦葉來。世尊告曰。善來。迦葉。時。迦葉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捨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并受衣裳。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當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如今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度人無量。廣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
    四分律》:「大迦葉語阿難言。汝於佛法中先求度女人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大迦葉復言。汝令世尊三反請。汝作供養人。而言不作。得突吉羅罪。今當懺悔。……迦葉復言。汝為佛縫僧伽梨。脚躡而縫。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迦葉復言。世尊欲取涅槃三反告汝。汝不請世尊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令無數人得利益。慈愍世間諸天人民。令得安樂。汝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迦葉復言。世尊在時。從汝索水。汝不與。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迦葉復言。汝不問世尊。何者是雜碎戒。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阿難言。我非故作。時我愁憂無賴。失不問世尊。何者是雜碎戒。我於此中不自見有罪。信大德故。今當懺悔。迦葉復言。汝不遮女人。令污佛足。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
    摩訶僧祇律》:「時尊者優波離語阿難。長老有罪。清淨眾中應當悔過。阿難言。有何等罪。答言。世尊乃至三制不聽度女人出家。而汝三請。是越比尼罪。……復次佛在毘舍離。佛告阿難。毘舍離般樂放弓杖塔可樂。若得四神足者可住。壽一劫一劫有餘。若佛在世世人得見。汝言。如是世尊。如是修伽陀。汝不請佛住世。越比尼罪。……復次汝右脚指躡世尊僧伽梨衣縫。而汝不知是僧伽梨是諸天世人塔。應恭敬耶。是越比尼罪。……復次佛告阿難取水來。如是至三。汝不與世尊取水。是越比尼罪。……復次佛告阿難。我臨般泥洹時當語我。我當為諸比丘捨細微戒。而汝不白。越比尼罪。……復次佛般泥洹。而汝以佛陰馬藏示比丘尼。是越比尼罪。……復次佛般泥洹已。力士諸老母臨世尊足上啼。淚墮足上。汝為侍者不遮。是越比尼罪。……爾時阿難不受二罪。作是言。長老。過去諸佛皆有四眾。是故三請度比丘尼。佛在毘舍離。三告不請佛住世者。我爾時是學人。為魔所蔽。是故不請。是中犯五越比尼罪。」
  31. ^ 印順長老〈王舍城結集的研究〉:「當王舍城的結集終了,銅鍱律、四分律、五分律,都有富蘭那長老,率領五百比丘,從南方來王舍城,與大迦葉重論法律的記載。這位富蘭那長老,五分律列為當時的第二上座。研考起來,這就是釋尊早期化度的第七位比丘,耶舍四友之一的富蘭那長老(說法第一的富樓那,應為另一人)。富蘭那長老對大迦葉結集的提出異議,說明了王舍城結集,當時就為人所不滿(這也就是界外大眾結集傳說的初型)。」
  32. ^ 五分律》:「時長老富蘭那在南方。聞佛於拘夷城般泥洹。諸長老比丘共集王舍城論比尼法。自與眷屬如屈伸臂頃來到眾中。……論已富蘭那語迦葉言。我親從佛聞。內宿。內熟。自熟。自持食從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無淨人淨果除核食之。迦葉答言。大德。此七條者。佛在毘舍離時。世飢饉乞食難得故權聽之。後即於彼還更制四。至舍衛城復還制三。富蘭那言。世尊不應制已還聽。聽已還制。迦葉答言。佛是法主於法自在。制已還聽。聽已還制。有何等咎。富蘭那言。我忍餘事。於此七條不能行之。迦葉復於僧中唱言。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不得有違。如佛所教應謹學之。……集比尼法時。長老阿若憍陳如為第一上座。富蘭那為第二上座。……大迦葉為第六上座。」
  33. ^ 四分律》:「時長老富羅那。聞王舍城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毘尼。即與五百比丘俱。往王舍城。至大迦葉所。……彼言。大德迦葉。我盡忍可此事。唯除八事。大德。我親從佛聞。憶持不忘。佛聽內宿。內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從彼持食來。若雜菓。若池水所出可食者。如是皆聽不作餘食法得食。大迦葉答言。實如汝所說。世尊以穀貴時。世人民相食乞求難得。慈愍比丘故。聽此八事。時世還豐熟飲食多饒。佛還制不聽。彼復作是言。大德迦葉。世尊是一切知見。不應制已還開。開已復制。迦葉答言。以世尊是一切知見故。宜制已還開。開已復制。富羅那。我等作如是制。是佛所不制不應制。是佛所制則不應却。如佛所制戒應隨順而學。」
  34. ^ 十誦律》:「多識多知諸大經有:波羅紗提伽(晉言《清淨經》),波羅紗大尼(晉言《一淨經》),般闍提利劍(晉言《三昧經》),摩那闍藍(晉言《化經》),波羅小闍藍(晉言《梵經》),阿吒那劍(晉言《鬼神成經》),摩訶紗摩耆劍(晉言《大會經》);阿羅伽度波摩(晉言《蛇譬經》),室唳咆那都叉耶時月提(晉言《索滅解脫經》),釋伽羅波羅念奈(晉言《釋問經》也),摩呵尼陀那波梨耶夜(晉言《大因緣經》),頻波紗羅波羅時伽摩南(晉言《洴沙迎經》);般闍優波陀那肝提伽(晉言《五受陰却經》),沙陀耶多尼(晉言《六情部經》),尼陀那散猶乞多(晉言《同界部經》);波羅延(晉言《過道經》),阿陀波耆耶修妬路(晉言《眾德經》),薩耆陀舍修妬路(晉言《諦見經》也)。」
  35. ^ 大毘婆沙論》:「伽他云何?謂:諸經中結句諷頌,彼彼所說,即頌等。如伽他言:『習近親愛與怨憎,便生貪欲及瞋恚,故諸智者俱遠避,獨處經行如驎角。』」
  36. ^ 大毘婆沙論》:「曾聞《增壹阿笈摩經》,從一法增乃至百法,今唯有一乃至十在,餘皆隱沒,又於增一乃至十中,亦多隱沒在者極少。」
  37. ^ 摩訶僧祇律》:「若比丘受共行弟子、依止弟子,八群經波羅耶那經論難經阿耨達池經緣覺經,如是等種種經,若共舉、共下、共斷,應如是教弟子言:汝待我誦斷,汝當誦。」「若比丘布薩說波羅提木叉時賊入者,即應更誦餘經,若波羅延,若八跋耆經,若牟尼偈,若法句。」
  38. ^ 五分律》:「億耳受教,即說十六義品經。」
  39. ^ 雜阿含經·一三二一經》:「時,尊者阿那律陀於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畢陵伽鬼子母住處宿。時,尊者阿那律陀夜後分時,端身正坐,誦憂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尸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悉皆廣誦。」
    別譯雜阿含經·三二〇經》:「爾時,尊者阿那律從佛遊行,至彼摩竭提國鬼子母宮。時,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誦法句偈、及波羅延大德之偈,又復高聲誦習其、及修多羅等。」
  40. ^ 《大唐西域記》卷第九(一國):“大迦葉波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受僧訶責,不預結集,至此宴坐,證羅漢果。證果之後,方乃預焉。阿難證果西行二十餘里,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眾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眾,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咸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柰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
  41. ^ 吉藏三論玄義》:「言二部者。如來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諸聖弟子。四月十五日。於王舍城祇闍崛山中。結集三藏。爾時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謂迦葉為上座。迦葉上陳如一夏。為佛以法付屬迦葉。名上座部也。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依《智度論》則有千人。二大眾部。即界外大眾。乃有萬數。婆師波羅漢為主。此云淚出。常悲苦眾生而淚墮也。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葉。教授界外大眾。所以有二眾。迦葉有五百羅漢。前入界內結集三藏。後多人來結集三藏。迦葉並不許之。有二因緣。一者五百皆聰明人故。二者已羯磨竟故。依《智度論》。阿闍世王但設千人食。故餘人來不得。」
  42. ^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兩大公認的結集,原本是僧團中重律(重事相的)學團所傳述的。如『僧祇律』、『銅鍱律』、『五分律』、『四分律』、『十誦律』、『根有律雜事』、『毘尼摩得勒伽』、『毘尼母經』,都有這二次結集的傳述。
    依此律家的傳述,而見於後代史傳的,如『島史』、『大史』、『善見毘婆沙律』、『大唐西域記』等。
    其中「第一結集」,尤為教界所重視。所以,或結合於「涅槃譬喻」,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佛般泥洹經』、『般泥洹經』。或結合於「阿育王」Aśoka譬喻」,如『阿育王傳』等。或引述於經論中,如『增壹阿含經』序,『分別功德論』、『大智度論』。也有自成部帙的,如『迦葉結經』,『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
  43. ^ 佛般泥洹經》:「比丘二萬。留衛舍利。又謝國王。且自還宮。及群臣稽首于地悲哭。繞殿三匝還宮。勅諸夫人婇女。皆令奉戒畢九十日。……諸比丘俱問阿難。葬法云何。答曰當東出。去城三十里。彼土有鄉。鄉名衛致。有四衢峙剎立廟。……奉九十日。大迦葉。阿那律。迦旃延共議。阿難隨佛最久於佛獨親。佛所教化。施為弘摸。阿難貫心無微不照。可受阿難法律。委曲載之竹帛。……鳩夷國王。立佛宗廟。精房禪室。凡有三千。諸比丘處其中。誦經坐禪。王遣大臣。臣名摩南。將兵三千。宿衛佛廟。大迦葉與阿那律。共報比丘僧。佛經結律。名四阿含。阿難從佛。獨為親密。佛以眾生婬泆無度。作一阿含。凶怒悖逆。作一阿含。愚冥遠正。作一阿含。不孝二親。遠賢不宗受佛恩。不惟上報。作一阿含。沙門眾曰。唯阿難知夫。四阿含。當由阿難出。大迦葉曰。阿難白衣。恐有貪意。不盡出經。眾比丘曰。可以前事詰責阿難。當上阿難著于高床。諸賢者眾自下問經。」
    般泥洹經》:「既分舍利。又為遠方諸四輩弟子。未悉聞故。留九十日。乃起塔廟。諸來國王。豪姓人民。家屬僕從。皆齋戒九十日。在所遠方。四輩弟子眾。普會拘夷。共問阿難。於何起塔。阿難答言。當出去城四十里。於衛致鄉四衢道中作塔廟。……至九十日。大迦葉。阿那律。眾比丘。會共議。佛十二部經。有四阿含。獨阿難侍佛久。佛之所說。阿難志諷。當從書受。恐其未得道。尚有貪心。欲持舊事詰責阿難。與設高座。三上三下。如是者。可得誠實。」
  44. ^ 佛般泥洹經》:「大迦葉賢聖眾選羅漢得四十人。從阿難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寫經未竟。佛宗廟中。自然生四名樹。一樹字迦栴。一樹字迦比延。一樹字阿貨。一樹字尼拘類。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寫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樹。四阿含佛之道樹也。因相約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淨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優婆塞戒有五。優婆夷戒有十。寫經竟諸比丘僧各行經戒。轉相教化千歲。千歲之中有持戒者。應在第四彌勒佛所。彌勒世尊。當為天說經法言。今之會眾。皆是釋迦文佛時持戒者。來會斯上。彌勒佛言。爾曹勤心加於精進。行難備悉。多少持之。」
    般泥洹經》:「大迦葉。即選眾中四十應真。從阿難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長阿含。三增一阿含。四雜阿含。此四文者。一為貪婬作。二為喜怒作。三為愚癡作。四為不孝不師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眾比丘言。用寫四文。當興行於天下。故佛闍維處。自生四樹。遂相撿斂。分別書佛十二部經。戒律法具。其在千歲中。持佛經戒者。後皆會生彌勒佛所。當從彼解度生死履。」
  45. ^ Minayeff在1887年發表的俄文作品,於1894年被譯為法文。Minayeff的主要觀點可參見蒲仙與穆克紀的整理。Louis De La Vallue Poussin, The Buddhist Councils ., K.P. Bagchi and Co, Calcutta, 1977. Biswadeb Mukherjee,”the Riddle of the First Buddhist Council-A Retrospection”,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 1994.07., pp.452-473.
  46. ^ Hermann Oldenberg, Vinaya Pitakaj Vol.1, pp. XXVIII-XXXI.
  47. ^ 《初期佛教教團史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66 年),頁200-201。
  48. ^ 摩訶僧祇律》:「尊者阿難誦如是等一切法藏。……爾時長老阿難說此偈言。所有八萬諸法藏。如是等法從佛聞。所有八萬諸法藏。如是等法從他聞。如是等法我盡持。是佛所說趣泥洹。是名撰集諸法藏。」
    五分律》:「迦葉如是問一切修多羅已。僧中唱言。……合名為修多羅藏。我等已集法竟。」
    十誦律》:「爾時摩訶迦葉。僧中唱大德僧聽。一切修妬路集竟。是法是毘尼是佛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爾時大迦攝波告阿難陀曰。唯有爾許阿笈摩經。更無餘者。」
    善見律毘婆沙》:「阿難所出唯除律藏。佛語一味。分別有二用。初中後說其味有三。三藏亦復如是。戒定慧藏。若是部黨五部經也。若一二分別有九部經。如是聚集有八萬法藏。」
  49.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一章:「當佛滅第一夏,王舍城舉行「五百結集」,一切經律都已結集完成。這一傳統的傳說,模糊了結集的真實情況;不正確的解說,不必要的論諍,都從此而滋長起來。如佛教有種種的結集傳說,但為這一傳統意見所影響,於是對傳說的不同結集,都推想為考定與校正, 維持或恢復固有的經律形態。又如在佛法流傳中,部派間雖有公認的經律,而內容卻大有出入。每一部派,都以自宗傳誦的經律為原始結集;彼此既有出入,就不免引起誰真誰偽的論諍。這早是大乘佛法隆盛以前的情形。……大抵經律較為詳備的部派,總是怪別部刪除了。……相互的評破,都受了傳統的意見──最初五百結集,就一切完成了的影響。其實,經律是在不斷結集中成立的。」
  50. ^ Paul Williams. Buddhism: The early Buddhist schools and doctrinal history ; Theravāda doctrine. Taylor & Francis. 2005: 175–176 [2015-06-29]. ISBN 978-0-415-332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2). 
  51. ^ 莊春江譯. 長部33經/結集經. [2015-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1).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