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华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红色中华通讯社
新华通讯社
社长、党组书记傅 华
总编辑、党组副书记吕岩松
副社长
4
朱海黎 袁炳忠 刘 健 霍小光
秘书长景如月
副秘书长
2
陈二厚、 徐姗娜
机构概况
上级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机构类型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行政级别正部级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100000000014701Y在维基数据编辑
本级中共组织
中国共产党新华通讯社党组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人民日报社纪检监察组
联络方式
办公大楼
实际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
邮政编码100803
電話號碼+86 (0)10 63071114
总值班室
電話號碼+86 (0)10 63074267
特服热线+86 (0)10 12311(新华社新闻热线)
對外官網新华通讯社官网
新华网(新闻门户)
影像资料
新华社总部大门(新华社新闻大厦)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国家通讯社(另有中国新闻社),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部级直属事业单位,其发布的一些内部规范也在中国新闻界有主导作用[註 1][1]。新华社还提供实时文字新闻、经济信息、新闻图片图表等服务。

新华社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个分社,在中国大陆的各自治区直轄市军队都设有分社,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设有支社。新华社是中文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同时使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日文发稿[2][3]

历史

[编辑]

红中社时期

[编辑]
红中社旧址
延安新闻纪念馆中对红中社的介绍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同时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

1930年底到1931年初,中国工农红军在与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缴获一台仅能收报的15瓦小无线电台收报机,并俘获了一批技术人员[4]。1931年1月6日,中央红军利用这些器材在江西省宁都县小布村建立起了工农红军的第一座电台,利用其抄收中央通讯社的新闻电讯,并截抄国民革命军的电报电讯情报。1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委员毛泽东发布《红一方面军命令》,鼓励人员参与无线电工作。1月10日,红军无线电大队正式成立[5]第二次反围剿战争后,红军方面获得一台100瓦大功率无线电台[4]

1931年6月,中共苏区中央召开苏区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期間决议建立一个广播电台。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红中社开始首次文字广播,周以栗担任负责人,编辑有王观澜李伯钊[6]。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创刊,该报社与红色中华通讯社合并组成一个机构[7][8]。此后红中社以“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英文名“Chinese Soviet Radio”的缩写)为呼号向外发稿和电讯[7],对外部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中社停止向外发稿,仍继续抄收新闻电讯,部分职能转移到军委电台[9]周以栗徐名正瞿秋白等红中社主要负责人先后被捕遇害[10]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吴起。11月25日,《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宣布复刊,红中社恢复工作,由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秘书长任质斌负责[10]

1936年7月,红中社迁移到陕西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由廖承志负责国外电讯部分,向仲华负责《红色中华》[6]。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红中社西安分社设立,由李一氓负责[11]

红中社历任负责人:

  1. 周以栗
  2. 王观澜
  3. 杨尚昆
  4. 李一氓
  5. 沙可夫
  6. 瞿秋白
  7. 任质斌
  8. 向仲华

新华社时期

[编辑]

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的同时,紅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但是当时,新华社和《新中华报》还是同一个机构。新闻文字广播电台呼号是QST(即示意各电台收听)de CSR。CSR是原红中社呼号,直到1939年初,中共才將兩者分開,至此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社开始独立发展。[12]

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社分驻延安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那时新华社的机构简单,只有编辑、译电(分中文、英文、日文)、通讯、油印(刻腊版出参考消息)几个科,不过二十多人。

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呼号是XNCR。X是国际电讯联盟分配给中国的代号,NCR是“新中国广播电台”(New China Radio)的缩写。为使口语和文字广播呼号一致,文字广播也改为XNCR,同时为了保留CSR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呼号,全称就是CSR de XNCR。1944年9月1日,新华社开办英语广播[13]

新华社无线电台每日通拨中文明码的新闻电讯。日间从8点至12点,播发各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性新闻、通讯;晚间从18点至次日凌晨2点,播发重要的国内国际新闻、评论、公告文章。主要原因是作为短波电台,夜间收报距离比昼间好很多。每次发报前,先播出CSR de XNCR三遍,然后发“Press”表示有新闻电报,如此反复呼叫十分钟后,才正式开始发报。报务员工作两小时换班。各地收报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新闻稿件(如延安整风的公开文件、中共七大的各项决议文件),副班报务员在收报机上多插一副耳机,与主班报务员一同抄收,甚至另设一部收报台全文抄收。新华社发报的报务员,都是特选的技术高手,以方便各地抄收。

新华社通播电讯格式为:先是报头,包括号数、报类、字数。然后是报文,第一个字固定为呼号CSR,然后是“新华社××(地名)××日电”,接着是本电的等级,用括号括起甲(明码为3946)、乙、丙表示该电的重要程度。之后是该电讯的题目或导语,最后才是正文。每发100字作个段落,说明发到第几百字,即第几页(P)。新华社新闻报不采用韵目代码表示日期,还采用了标点符号代码。而当时的中央社电讯的电文是不表示标点符号,断句靠抄报人自己判断。当时电报中文明码“99”开头是空白未用,新华社电讯就用99开头的电码表示“代日”与标点符号。 1945年8月10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当夜起,新华社的新闻台连续工作一天一夜,有报就发,无报就叫“稍候”。8月11日凌晨,通播了八路军延安总部的大反攻第一号命令“各解放区任何抗日武装部队均得依据《波茨坦宣言》规定,向其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之敌人军队及其指挥机关送出通牒⋯⋯”。随后陆续发出大反攻第二到第七号命令。

解放日报大门石刻

1946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5月底批准《新华社、解放日报暂行管理规则》,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进行了重大改组,实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决定:“新华通讯社及解放日报社为中央之机关通讯社与机关报”,“隶属于中央宣传部,并在重大问题上受中央书记处之直接指挥”[14]。各地也实行党报和新华社分社支社合一体制。

1946年至1947年,设在泰国曼谷服务于泰国的中文报纸《全民报》抄收新华社的文字通播与口语广播,距离延安3,000公里,是最远的抄收电台。1947年3月,新华社总社撤离延安,向太行山区转移,同年7月迁至河北涉县[15],1948年4月搬迁至平山县[16]。1949年3月25日,新华社总社从平山县迁至北平香山附近的北辛村、南辛村,同年9月26日迁入国会街26号(即今宣武门西大街57号)北京国会旧址[17]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总分社有:

建国后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迁往北京的新华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与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合署办公朝鲜战争时期,新华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设立新华通讯社志愿军分社,派出记者深入朝鲜战场进行战地报道。

1967年12月21日起,根据《关于新华社实行军事管制的决定》(1967年中发385号),由13位军队干部组成新华社军管小组,对新华社实行军事管制。军管小组组长张纪之陆军第40军副政委),副组长张政德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教员),副组长甄文君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總理周恩来在21日凌晨接见军管小组时说:“主席讲,新华社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业务一大堆,工作不能一日中断。你们去了要先抓革命,先搞调查。要依靠新华社自身的力量,多进行正面教育,办好学习班,两派一起学习,各自多做自我批评,克服派性,增强党性,尽快实现大联合。”新华社总社当时共有3000多人,加上国内外分社共5000多人;国外分社人员大都撤回国内,对外宣传报道、调查研究处于停顿状态。军管小组接受并贯彻周恩来对新闻报道的经常性指示,凡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报道都是报周恩来亲自审批。1971年9月13日凌晨,周恩来把新华社负责人张纪之叫到人民大会堂,告知林彪一行乘坐飞机向北外逃,要求有关林彪的新闻报道一律扣发,要新华社特别注意苏联蒙古方向的动向。林彪事件公开前,正值1971年国庆节前夕,涉及到林彪的新闻多、政策性又特别强,报道不报道、用什么标题、放在什么位置等都由周恩来亲自审定。1973年解除军管,恢复设立新华社组织机构,朱穆之任社长,张纪之任党委书记兼副社长。

改革开放

[编辑]
新华社总社现址(2021年1月)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決議改革开放

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议,定新华社为国务院组成部门。1988年,新华社被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总社设在北京。1989年9月28日,新华社新闻大厦建成[18]

2004年,新华社总社决定在布鲁塞尔組建欧洲总分社,撤销位於巴黎原有的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

新华社的主要编辑部门是国内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对外新闻编辑部、参考新闻编辑部、新闻摄影编辑部和体育新闻编辑部。1999年建立新華網,成為新聞多元化網站。新华社同时还出版数十种报刊杂志,例如《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瞭望》周刊(又稱《瞭望》新聞周刊,創刊於1981年[19])、《半月谈》杂志、《國際先驅導報》、《瞭望东方周刊》等;還包括出版内部刊物如《内部参考》等。

进入20世纪末叶,坚持按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进。1996年以来,新华社主导创立了若干个适合市场经济的牌号,其中包括: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新华大鑫现货投资平台、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新华家园养老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新华卓越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新华网等一系列以“新华”开头的品牌。

2017年1月11日新華社發布聲明,將合并旗下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經濟參考報以及新華出版社,合併成中國財富媒體集團(China Fortune Media Group),並於2017年1月19日在北京舉行掛牌儀式。

服务

[编辑]

电视

[编辑]
正在叙利亚基米米姆空军基地采访的新华社记者

新华通讯社办有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文台英语台两套新闻频道,于2010年1月和7月分别开播[20]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表示,設立该台是考慮世界科技發展而要豐富自身型態[20],电视节目将以中国视角报道国际新闻。而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有限公司负责人则称:“我们办的是新华社的中国新闻电视网,而不是CNN、不是BBC、不是半岛。”[21]

新华社还曾办有24小時運作的中国金融台,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2017年4月15日停播。[22]

互聯網

[编辑]

新華社旗下設有新華網,由北京總網旗下不同地方頻道、子網站聯合組成,每日以西八種語言、24小時發布新聞信息。除了國內外新聞,亦有財經,體育、資訊科技、法制、社會、娛樂、教育、汽車等內容。 2003年8月21號,新華網亦開始製作關於這些內容的多媒體節目。

新華社多媒體數據庫是新華社通過互聯網向媒體客戶提供新聞產品的平台。

机构设置

[编辑]

根据《新华通讯社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新华社设置下列机构[23]

内设机构

[编辑]

直属事业单位

[编辑]

直属企业单位

[编辑]

派出机构

[编辑]

驻境内分支机构

[编辑]
位于衡山路的新华社上海分社
国内各分社
国内各支社(记者站)

驻境外分支机构

[编辑]
亚太地区分支机构
中东地区分支机构
拉美地区分支机构
非洲地区分支机构
欧洲地区分支机构
北美地区分支机构
亚欧地区分支机构

历任社长

[编辑]
新华社历任社长一览表[24]
社长 上任年月 离任年月 职务
王观澜 1931年11月 1932年8月 红中社负责人
周以栗 1931年12月 1932年1月 红色中华》报主笔
梁柏台 1932年4月 《红色中华》报代理主笔
杨尚昆 1932年8月 1932年底 红中社负责人
李一氓 1932年底 1933年春
沙可夫 1933年春 1933年夏
任质斌 1933年夏 1934年夏
瞿秋白 1934年2月 1935年2月 红中社社长
任质斌 1935年11月 1936年春 红中社负责人
向仲华 1936年春 1937年1月
廖承志 1937年3月 1937年10月 新华社负责人
李初梨 1937年10月 1937年11月
沙可夫 1937年11月 1938年4月
向仲华 1939年初 1941年11月
博古 1941年12月 1946年4月 新华社社长
余光生 1946年5月 1946年7月 新华社代社长
廖承志 1946年7月 1949年6月 新华社社长
胡乔木 1949年6月 1949年10月
陈克寒 1949年11月 1952年8月
吴冷西 1952年12月 1966年6月
熊复 1966年7月 1967年1月
胡痴 1967年1月 1967年9月 新华社代理社长
王唯真 1967年9月 1967年12月
张纪之 1967年12月 1972年9月 任新华社军管小组组长
朱穆之 1972年9月 1977年12月 新华社社长。1976年4月至10月因朱穆李事件被停职。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派郑屏年李普杨家祥黄宗汉徐桂宝接管新华社。
曾涛 1977年12月 1982年4月 新华社社长
穆青 1982年4月 1992年12月
郭超人 1992年12月 2000年6月
田聪明 2000年6月 2008年4月
李从军 2008年4月 2014年12月
蔡名照 2014年12月 2020年10月
何平 2020年10月 2022年6月
傅华 2022年6月 现任

批評和爭議

[编辑]

報導篡改袁隆平看見餓殍的時間點

[编辑]

新華社曾在2007年5月22號報導:袁隆平1960年看見餓殍倒路旁[25],但是後來這篇報導被刪除了,並在2021年5月22日發佈一篇題為《中國聚焦:“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1歲去世》(China Focus: "Father of hybrid rice" Yuan Longping dies at 91)的文章[26],該文章將袁隆平看見餓殍的時間點篡改到1949年之前(中共建政之前)。[27][28]

注释

[编辑]
  1. ^ 如《新华社规定新闻报道中禁用词(第一批)》(载新华社《新闻阅评动态》第315期)等文件,地位上属于新华社内部文件,但中国大陆媒体一般照此规范用词。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新华社规范新闻报道用语 禁用"影帝"、"影后"等词语. 人民网. [2018-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2. ^ 新华社简介. 新华通讯社.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3. ^ 新华社和安莎社合作创办新华社意大利专线-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7). 
  4. ^ 4.0 4.1 李逢彦. 红军借敌军之力发展无线通信的历程. 光明日报 (求是). 2012年1月18日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23日). 
  5. ^ 方喜中. 红色电波耀华夏. 全球通. 2008, (6)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6. ^ 6.0 6.1 万京华. 从红中社到新华社. 百年潮. 2011, (8). 
  7. ^ 7.0 7.1 万京华. 一个红色通讯社的诞生. 中国报业. 2012-08-23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8. ^ 红色中华通讯社的诞生. 新华网. 2011-10-30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4). 
  9. ^ 程曼丽. 新华社走向世界性通讯社的80年历程. 中国记者.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10. ^ 10.0 10.1 红色政权的“耳目喉舌”. 新华网. 2006-11-07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11. ^ 万京华. 红中社名称的考证及演变. 党史文苑. 2011, (7). 
  12. ^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31页. 
  13. ^ 历史沿革. 新华社.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4. ^ 胡正荣;李煜. 从延安到北平——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1949-2009.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2018-06-26]. ISBN 97875039505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7). 
  15. ^ 刘云莱. 新华通讯社发展史略(二). 新闻研究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1985, (04): 130–165. ISSN 1005-2577. 
  16. ^ 刘云莱. 新华通讯社发展史略(三). 新闻研究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1985, (05): 118–138. ISSN 1005-2577. 
  17. ^ 刘云莱. 新华通讯社发展史略(四). 新闻研究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1986, (01): 127–149. ISSN 1005-2577. 
  18. ^ 朱幼棣; 吴明. 树起‘通天塔’——新华社新闻大厦巡礼. 中国记者 (新华通讯社). 1991, (02): 22–24. ISSN 1003-1146. 
  19. ^ 瞭望新闻周刊.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20. ^ 20.0 20.1 新华社兴办“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基本情况. 网易. 2010-07-01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21. ^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今天上星播出. 新浪网. 2010-01-01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22. ^ 中国金融台. 新华网. 2008-01-01 [2020-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23. ^ 机构设置. 新华社.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24. ^ 历任负责人. 新华社.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5. ^ 大功至伟袁隆平:我是人民农学家. 新華網. 200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3). 
  26. ^ China Focus: "Father of hybrid rice" Yuan Longping dies at 91. Xinhua.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6). 
  27. ^ 一輩子不入黨 袁隆平不尋常.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8). 
  28. ^ 揭謊頻道: 中國緬懷水稻之父 新華社選擇性地遺忘大饑荒. 美國之音. 202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5). 

来源

[编辑]
  • 《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1931─1949)》,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11月.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