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胡小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胡光炜

胡小石(1888年—1962年3月16日),名光煒,字小石,號倩尹,又號夏廬,齋名願夏廬,晚年別號子夏沙公江蘇南京人,原籍浙江嘉興,中国文字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藝術家。於古文字、聲韻、訓詁、群經、史籍、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書畫之學,以至辭賦、詩歌、詞曲、小說戲劇,無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學、書學、楚辭、杜詩、文學史最為精到。

1888年生於南京。少承家學。1909年畢業於兩江優級師範學堂。一生長期執教,曾在明智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西北大學四川國立女子師範學院等校任教,歷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兼國文部主任,雲南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金陵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國立東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與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與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

生平

[编辑]
天竺路21号 曾为胡小石寓所

1888年8月16日,陰曆七月九日生於南京。父親胡季石,清舉人,為刘熙载門人,長於古文和書法,家藏文物、典籍甚富。 1893年在家受教于父,開始誦讀《爾雅》等書。1899年父亡。家貧,依靠母親手工勞動收入及少量房屋租金維持生活。

1905年3月,考取寧屬師範學堂簡易科,學習普通學及教育學說。

1906年6月 寧屬師範畢業。9月,考兩江師範學堂預科。

1907年2月,考取兩江師範學堂,插班入農博分類科,學習生物、礦物、地質等理論。習《鄭文公碑》、《張黑女墓誌》。

1909年12月,從兩江師範學堂畢業。

1910年2月,畢業後留校任兩江師範學堂附中博物院教員。與同學楊仲子之妹秀英結婚。

1912年3月,任江蘇第四師範學校博物教員。

1913年1月,由李梅庵介紹,任長沙明德中學博物教員。

1914年4月,因病離開長沙回南京,住城南新橋梧桐樹。8月,任江蘇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教員。教博物,後兼教國文。

1916年系統學習研究古代文學,曾手抄四本《仲尚雜記》。

1917年8月,由李梅庵介紹,到上海任倉聖明智大學國文教員。冬,臥病在家。

1918年1月,應李梅庵之召,到上海李家任家塾塾師。寫成《金石蕃錦集》(二冊),由震亞書局出版石印本。

1920年11月,由陳中凡推薦,受聘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授兼國文部主任,教文學史、修辭學、詩歌選作等。

1921年致力於楚辭之學,撰論《招魂》、論《離騷》、論《九歌》等文章。開始鑽研甲骨文字。

1922年7月,因與校當局不合,離開北京女師。

1923年撰寫《梧城周君傳》、《論治選學之派別》、《論文選之長有五》、《杜詩批評》、《屈原賦考講義》、《楚辭辯名》、《張若虛事蹟考略》、《漢至宋書目考》、《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宋代文學論》、《甲骨文字用點例》等。另作《武昌雜詩》一集。

1924年3月,任西北大學國文系教授兼系主任。9月,任金陵大學教授兼系主任。

1927年8月,任第四中山大學(原東南大學,次年改爲中央大學)專職教授、系主任及中文研究所主任,教文學史、甲骨文、金文、楚辭、杜詩、書學史等。

1928年春,將自1921年至1928年間主講的“中國文學史”課程,取學生蘇拯的筆記加以審核,題名為《中國文學史講稿·上編》,共十一章,由上海人文出版社排印出版。

1929年先後有《真、草二體臨古四屏》、《臨王獻之十三行軸》等書作。

1930年研習鍾繇書法、北魏造像、劉平國開道貌岸然記、甲骨文、金文、秦詔版等。

1931年秋,在中央大學講授甲骨文及金文課程,倡導銅器上文字的變遷與花紋相適應之說,主張將文字、花紋作綜合的研究。

1934年9月,為金陵大學成立的國學研究班講授“書法史”。

1935年9月,為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開設“程瑤田考古學”課。

1936年由葉楚傖介紹參加中國文藝社。

1937年8月,竭數年之精力,鑽研聲音與訓詁之關係,成《聲統表》上下卷,發表于《金陵學報》。

1938年受聘為教育部中國古代文學部聘教授。

1939年8月,到昆明兼任雲南大學教授兼文法學院院長,教詩選和楚辭。先後有《臨鍾繇書倦》、《臨甲骨文》、《臨金文》、《臨秦詔版》等作。

1940年1月,離開雲南大學回重慶中央大學。8月,再次到昆明兼任雲南大學教授兼文法學院院長,教詩選和楚辭。

1941年1月,離開昆明雲南大學,回重慶中央大學。2月,任白沙女師學院教授,教散文、文學史和詩選。因在白沙作詩較多,題款多用“沙公”。

1944年 56歲9月,任中央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國文學部主任。

1946年春,在重慶參加中華全國美術協會,任監事。8月,任金陵大學兼職教授,教文學史、詩選和楚辭。在南京參加全國文藝作家協會,任理事。

1949年1月31日,由於國民政府遷台,中央大學教授會投票選舉產生“中央大學校務維持會”,選舉歐陽翥梁希、胡小石等11人為委員。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成立了由梁希張江樹、胡小石等21人組成的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會員。任文學院院長。1950年任南京大學教授,兼任金陵大學教授。在南京中澳文化協會、金陵大學講演《南京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3月9日,國立博物院籌備處改為國立南京博物院,受聘為顧問。

1951年為南大中文系研究生講《說文解字》部首,整理講稿,成《說文部首疏證》。

1952年8月 任南京大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1953年65歲1月16日,為南京博物院、華東文物工作隊和南京故宮分院作《中國文字與書法》講座。

1954年9月,為南大中文系四年級學生講《楚辭》。

1956年68歲在江蘇文藝聯合會演講《屈原與古神話》。

1958年整理數十年散見於課堂講授中研究甲骨文的心得和成果,彙集為《讀契劄記》。

1959年開始著《廣韻正讀》一書。先後有《續李瑞清後跋王鐸書卷》、《蔔運算元行書卷》、《臨中秋帖軸》、行書《臨米芾書軸》、行楷書《即是遠嗣五言聯》等書作。

1962年3月16日晨7時43分逝世。

學術

[编辑]

胡小石是甲骨文學者。1924年著《甲骨文例》,開甲骨文文法研究之先河。1930年代,另一著作《临甲骨文》問世。

詩詞

[编辑]

胡小石少年以才氣聞名,早年在兩江師範求學時,詩文名噪一時;陳中凡回憶,一次和不輕于許人的周實丹同登清涼山,品茶于掃葉樓,看到牆上有署胡小石名的詩句雲:“清絲流管渾拋卻,來聽山中掃葉聲”,不由擊節讚歎。陳散原稱胡小石的七绝詩作“仰追劉賓客,為七百年來罕見。”曾昭燏評價他“所作絕句,直追中晚唐。偶作小令,有宋人風致。”

胡小石詩詞作品甚多,晚年曾厘為六卷,1949年前四卷:《磐石集》、《峽林》、《無同沙詞》、《蜩樓草》;1949年后兩卷:《東風堂集》(1949年后古今體詩)、《夏廬長短句》(畢生所填小令詞)。其中,《無同沙詞》、《蜩樓草》有親筆定稿,《夏廬長短句》有曾憲洛鈔本,餘皆未定。1962年胡小石去世,其在聯合國任職之長子胡令德回大陸治喪,欲將其書詩集帶到香港影印出版,因時任南大校長郭影秋力主在內地先行出版之故,未能帶出。遂后胡小石次子楊白華(繼舅家改姓楊氏)廣為收羅,編為詩詞全集,寄往中華書局,中華書局以當時內地出版社尚無印行現代人舊體詩詞先例為由,以政治原因退稿胡小石遺著整理委員會。未幾,文革驟起,書稿被毀。1986年,在南大中文系資料室中意外發現胡小石遺物一捆,大半為其論著底稿、油印授課講義及參考資料,尚有民國初年所作雜鈔詩函稿。吳白匋等人多方搜集增補,彙印《願夏廬詩詞鈔》,收入詩251首、詞19闋,“約存全貌之半。”

書法

[编辑]

胡小石師從學院書法教育先驅李瑞清,是金石書派重要代表人物。和林散之蕭嫻高二適合稱“金陵書法四老”。

1934年9月,胡小石為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講授“書法史”,這是中國書法教育史上最早為研究生開設的書法史課程。

胡小石書法特點:用筆以碑體的方筆為主,沉著、厚實、老硬,並於沉雄之中有豪邁之氣。結體佈局,不拘一格。字的中宮緊收,主筆畫能放則放,神縱、蕩漾。

逸事

[编辑]

胡小石授課,別具一格。據周勳初回憶,胡小石給研究生上課時,常常“用一塊舊的包袱,包起一迭厚厚的書,置於座位左前方。當講到什麼具體問題,就打開包袱,取出有關的書,按照預先夾好的紙條檢出材料,讓大家傳觀。” 胡小石講《楚辭》,有文回憶:東南大樓大教室內,燈光明亮,座無虛席。胡小石身著長衫,手持長劍,緩步上臺,掌聲響成一片。先生站定,舉劍曰:“劍,能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力斬。自古名士多愛劍,屈原也不例外。”言罷,先生突然“嗖”地一下拔劍出鞘,劍鋒寒光逼人。其時,有學生回首望去,“皓月當空,東南大樓門廳與過道內,擠滿了慕名而來的旁聽者,門外草坪上,也坐滿了手拿筆記本的學生。” 胡小石講唐詩,程千帆曾回憶,有一次課堂上,先生讀著讀著柳宗元的《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便情不自禁地拿著書唱了起來,唱了一遍又一遍。五六遍之後,先生把書一擲,對諸生說:“你們走吧,我什麼都告訴你們了。”[1]

胡小石曾說自己“平生有三好,一好讀書,二好賦詩揮毫,三好東坡肉”,陶醉于和弟子、友人飲酒賦詩、縱論文史。吳翠芬有文追憶:“逢春秋佳日,(小石師)常邀弟子二三人出遊,餘多隨侍。相與攀牛首,登棲霞,探石頭城之故跡,攬莫愁湖之勝景。嘗于夏日荷花開時,天才微明,即往玄武湖,載一葉扁舟,破迷茫之晨霧,搖入荷花深處,輕風拂面,幽香沁人,以為斯樂南面不易。又嘗于櫻花盛開之際,遊孝陵及梅花山,坐花下高吟唐人絕句,音調清越,回蕩于林木間,其雅懷高致可見矣。” 胡小石好美食,授課之余,常邀學生數人,在金陵城内幾個老字號菜館品嘗佳餚,金陵菜中有一道菜,名曰“胡先生豆腐”,便出自胡小石。

胡小石好昆曲。抗戰前南京逢有昆曲演出,每場必到,常常是與黃侃合買票數十張,邀請弟子們一起觀看,每到精絕處,他一鼓掌,學生就在後排回應,齊聲叫好,向演員表示鼓勵。

胡小石不事權貴。1946年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六十壽辰時,朝野各色人等競相獻禮,或撰頌辭,或獻九鼎。有一“民意機構”派人請胡小石撰寫壽文,胡小石一口回絕。來人問道:“前時美軍將領史迪威逝世,那次公祭典禮上的祭文,不是由先生寫作的麼?”胡小石答道:“史迪威將軍來中國幫助我們抗戰,所以我才為他寫祭文。再說,我只會給死人寫祭文,不會替活人寫壽文。”來人聞之變色,悻悻而去。[2]

其他

[编辑]

與師長梅庵先生

[编辑]

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李瑞清(號梅庵)有一次親自出題測試學生,於答卷中發現學農博的胡小石居然能作《儀式》方面的文章,於是青睞有加,親自在課餘授其傳統國學。胡小石後又跟與梅庵過從甚密的沈曾植曾農髯王靜安鄭大鶴等人學帖學、金石文字學及書畫、甲骨學等。

1920年秋,梅庵先生在滬病逝,胡小石與梅庵同鄉摯友曾農髯共理喪事,遵其“歸葬金陵”的遺言,將其遺體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嶺羅漢泉,墓旁植梅300株,築室數間,名“玉梅花庵”。

胡小石是梅庵先生的傳人,後人評胡小石“近得梅庵北派之真髓,兼受農髯南派之薰沐,遠紹兩周金文之異變,秦權詔版之規範,漢簡八分之寬博。”胡小石一生敬仰梅庵先生,每年逢梅庵先生忌日,必定素食;至清明節必親赴牛首山掃墓。抗戰後幾經戰亂,李墓竟無跡可尋。1949年後,胡小石曾讓學生侯鏡昶代為尋訪,但遍訪未果,直至1970年代末才找到李瑞清墓園,益撰文“清道人其人其墓”,記述李瑞清的生平、功業及他與胡小石之間綿長的師長情誼。2002年,南京大學主持進行了李瑞清墓的修繕。

著作

[编辑]
  • 《甲骨文例》(1924)
  • 《遠遊疏證》(1926)
  • 《說文古文考》(1927)
  • 《金文釋例》(1928)
  • 《古文變遷論》(1933)
  • 《齊楚古金表》(1934)
  • 《聲統表》(1937)
  • 《江津縣方言志》
  • 《說文部首疏證》
  • 《楚辭辨名》
  • 《書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印本》
  • 《金石蕃錦集》
  • 《屈原賦考講義》
  • 《中國文學史》
  • 《願夏廬詩鈔》(吳白匋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參見:〈胡小石:師道亦風流〉 林天宏
  2. ^ 參見:〈胡小石〉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