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公路
麥克阿瑟公路(英語:MacArthur Thruway),簡稱麥帥公路,是臺灣第一條汽車專用道路(1964年5月2日—1977年7月10日[1][2]),屬於等級接近於高速公路的雙車道快速道路,為今中山高速公路基隆-台北路段的前身。
沿革
[编辑]麥克阿瑟公路於1962年5月正式開工,一開始的名稱叫作「北基二路」,後來又改名「北基新路」,最後以紀念美國二戰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命名為「麥克阿瑟公路」,該公路從臺北市南京東路羽毛球場(今臺北體育館)開始,經由正氣橋跨越基隆河後,經過內湖、汐止、五堵、六堵、七堵、八堵,迄於基隆市孝二路、忠四路口,全長約23公里。
當年興建麥帥公路的用意係為紓解臺北—基隆間交通,並為提升作戰所需,決定比照國外高速公路形式,設計為封閉式的汽車專用公路。該公路是在美援協助之下完成,建設經費共計新臺幣二億六千多萬元,施工兩年,於1964年5月2日完工通車,由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沈怡、美國駐華大使館代辦高立夫共同主持剪綵揭牌,並由臺灣省公路局的金馬號車隊開啟了臺灣高速公路運輸的紀元。麥帥公路完工通車後,與臺北市南京東路共同編為省道台5甲線。
麥帥公路全線共計32座橋樑、12座立體交叉道,並有隧道一座、稱作中興隧道。麥帥公路的兩端各設有一座收費站:過路費是大汽車新台幣十元、小轎車新台幣五元、軍車新台幣一元,啟用初期50cc以上的機車是為甲種車輛可以通行,直到後來將所有機車併入乙種車輛(三輪車、機車、腳踏車)則不得駛入。設定時速是平原區100公里、丘陵區80公里,通車初期一度先規定「80-60」,不久就開始實施「100-80」。但由於設計考量未臻周延,道路路幅不足8米(雙向各僅一線車道)、路中央無分隔島設計、部份路段無護欄,且用路人行車安全的觀念並不發達,常常造成車禍的發生,加上施工品質較差,麥帥公路通車後兩年間共發生51次車禍,傷亡高達273人[3]。
隨後由於十大建設的推動,麥帥公路被劃入中山高速公路基隆臺北段,原有的省道編號在1978年先行解編。1979年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後,麥帥公路僅存麥帥一橋至中山高速公路內湖交流道路段,路長僅餘二公里。該路段現已納入市區道路系統,1980年命名為南京東路六段(路兩側房屋地址至2009年始改編為南京東路六段)。另一部分據考,新北市汐止區康寧街東段及五堵交流道西邊的實踐路253巷,其一部分是高速公路截彎取直後,原麥帥公路舊線跡。由於部分路基已被雜草掩沒,只能從空照地圖大約看原先的路線。由此可知麥帥公路的路寬以現在的高速公路標準而言是不足的。
2019年6月,實踐路253巷因道路橋樑(七堵19、21號橋)老舊不堪負荷,基隆市政府開始拆除及改建原麥帥公路橋樑及路基[4][5]。19號橋採半半施工、21號橋封閉施工,2020年7月11日先行開放改建後的21號橋通車[6],19號橋在幾天後也完工通車。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北基新路即將完工 (第二版). 台影新聞史料030捲. 1964-05-03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2) –通过典藏台灣.
- ^ 麥克阿瑟公路 昨天命名通車 (第二版) . 聯合報. 1964-05-03.
- ^ 中山高非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請還給麥帥一個身份! (初版). 汽車日報. 2011-07-01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基隆改建麥克阿瑟公路兩座老危橋 2020年完工 (初版). 自由時報. 2019-01-13 [2019-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4).
- ^ 21號橋重建阻斷汐止、五堵交流道捷徑 無法如期完工 (初版). 聯合報. 2020-03-19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0).
- ^ 基隆21號橋重建完工 七堵往來汐止、國道捷徑通了 (初版). 聯合報. 2020-07-15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外部連結
[编辑]- 國家文化資料庫 - 麥帥公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麥克阿瑟公路
- 公路邦電子報 - 麥帥公路被遺忘的片段 文/貓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Hic et ubique :Xuite日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時光土場】走揣台灣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麥帥公路舊線跡踏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