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諾特彗星
彗星 (週期彗星列表) | |
---|---|
發現 | |
發現者 | 罗伯特·麦克诺特 |
發現日期 | 2006年8月7日 |
其他名稱 | C/2006 P1, Comet McNaught |
軌道根數A | |
曆元 2454120.5,2007年1月12日
| |
離心率 (e) | 1.00003005648226 |
半主軸 (a) | -5681.10388683203 AU |
近日點 (q) | 0.170729 AU |
遠日點 (Q) | 不明 |
軌道週期 (P) | 92,600 |
軌道傾角 (i) | 77.8348° |
上次通過近日點 | 2007年1月12日 [1] |
下次通過近日點 | N/A |
麥克諾特彗星(正式編號:C/2006 P1)是一顆由澳大利亞的天文學家罗伯特·麦克诺特在2006年8月7日發現的彗星。它在2007年1月上旬,過近日點前亮度大增,是30年來最亮的彗星(只計最亮光度);也是70年來第二亮的,僅次於1965年達-17等的池谷·關彗星;比1947年的南天大彗星C/1947 X1、1976年的威斯特彗星C/1975 V1、1996年的百武彗星以及1997年的海爾·博普彗星都還要亮。一月底前在南、北半球較高緯度地區,白天肉眼可見。
增亮
[编辑]麥克諾特彗星被發現後,星等一直維持在17等;但在12月初運行至蛇夫座時,亮度增至9等;中旬後增至6等;2007年元旦後增至4等,隨著彗星越來越接近太陽,亮度也不斷地增加;2007年1月5日,該彗星過近日點(此時彗星位於人馬座天區),亮度也達最高的視星等-5.5等,亮度增幅相當驚人;彗尾亦增長至約兩度。但因彗星接近太陽,幾乎與太陽同升落,因此在低緯度地區不易觀測。至於高緯度處,如歐洲、日本、中國(華北、東北與新疆等地)、伊朗、北美洲、澳洲、紐西蘭等地,因地平高度角稍高,不少天文愛好者得以在黃昏或黎明之時觀測、拍攝到彗星之身影。甚至即使是在白天裡,只要天氣夠晴朗,也能以肉眼在天空中找到麥克諾特彗星。
在香港時間2007年1月12日中午至16日中午,彗星可在SOHO衛星的觀測範圍內被觀測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過近日點後彗星移至南天星座,彗星於1月15日起在南半球地區日落後的西方低空(金星左側)看到,亮度亦趨降至18日的-1.5等、20日的1等;同時出現壯觀的彗尾,雖然暗淡得目視看不到,但以兩分鐘以上的追蹤攝影、甚至固定攝影即可拍下。
扇形彗尾
[编辑]通過近日點後,麥克諾特彗星的塵埃尾呈現了非常特殊的扇形,彗尾末端散開呈現輻射狀;其中最寬的條紋,闊逾10度,長達35度,彎曲超過135度(而滿月的視直徑約是0.5度),與黃道光幾乎重疊。在彗星西下後一至二小時內,仍可看到彗尾;甚至在北半球的一些地區都能觀測到。
麥克諾特彗星的扇形塵埃彗尾成因尚未明瞭;有可能是彗核所噴發出的物質,受太陽風推壓,進而呈現出輻輪的形狀。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1910年一月大彗星(C/1910 A1)、1976年的威斯特彗星以及1965年池谷·關彗星之上。
壯觀旳彗尾在二月上旬起已收細成一小扇形狀,而視亮度亦降至2月10日之4等左右。
图片
[编辑]-
2007年1月9日,冰島上空的彗星。
-
1月10日波蘭上空的麥克諾特彗星。
-
1月11日,瑞典西方的麥克諾特彗星。
-
大白天裡的麥克諾特彗星;1月13日午間2時於紐西蘭。
-
1月17日的彗星。
-
1月16日,雪梨上空的麥克諾特彗星。
-
1月20日,南非上空的麥克諾特彗星。
-
扇形塵尾在長時間曝光下清晰可見;1月20日。
外部連結
[编辑]- 天文愛好者拍攝的麥克諾特彗星彗星照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paceweather.com)
- 每日一天文圖2007年1月9日
- SOHO prepares for comet McNaugh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年1月11日ESA
- 北京天文館在1月11日傍晚拍攝的麥克諾特彗星
- Comet Tail Still Visible Up North2007年1月19日天空和望遠鏡雜誌
- 麥克諾特彗星日記(日語),米戶實 著,2007年1月14日起連載
參考資料
[编辑]台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 C/2006 P1彗星出現不尋常的條紋扇狀彗尾. 2007-01-23 [2007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