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
使者 穆罕默德 محمّد | |||||||||||||||||||||||
---|---|---|---|---|---|---|---|---|---|---|---|---|---|---|---|---|---|---|---|---|---|---|---|
号 | 众先知的封印(别号) | ||||||||||||||||||||||
本名 | 穆罕默德 مُحَمَّد(个人名) 伊本·阿卜杜拉·伊本·阿布德·穆阿哈卜·伊本·哈希姆·伊本·阿布德·马纳夫·伊本·库赛·伊本·基拉布 ٱبْن عَبْد ٱللَّٰه بْن عَبْد ٱلْمُطَّلِب بْن هَاشِم بْن عَبْد مَنَاف بْن قُصَيّ بْن كِلَاب(父名) 阿布·卡西姆أَبُو ٱلْقَاسِم(昵称名) | ||||||||||||||||||||||
出生 | 伊斯蘭紀元前53年3月12日 儒略曆570年5月4日[1] 麥加邦麥加 | ||||||||||||||||||||||
逝世 | 伊斯蘭紀元11年3月12日 儒略曆632年6月7日(62歲)[2] 阿拉伯帝國漢志雅什里布(麥地那) | ||||||||||||||||||||||
墓地 | 沙烏地阿拉伯先知清真寺 | ||||||||||||||||||||||
民族 | 阿拉伯人 | ||||||||||||||||||||||
职业 | 583-609 商人 609-632 伊斯蘭教領袖 | ||||||||||||||||||||||
知名作品 | 《聖訓》 | ||||||||||||||||||||||
头衔时期 | 先知 | ||||||||||||||||||||||
继任 | (封印先知) | ||||||||||||||||||||||
竞争者 | 阿拉伯傳統信仰者(609-630) | ||||||||||||||||||||||
信仰 | 伊斯蘭教 | ||||||||||||||||||||||
配偶 |
| ||||||||||||||||||||||
父母 | 父: 阿卜杜拉·本·阿布德·穆塔利卜 母: 阿米娜·賓·瓦布 | ||||||||||||||||||||||
系列條目 |
伊斯兰教 |
---|
穆罕默德(阿拉伯語:محمّد,Muḥammad; 570年5月4日—632年6月7日)[3][4],是伊斯蘭教的先知和创传者,同時也是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改革者[5][6][7]。他成功得使阿拉伯半島的各部落在伊斯蘭一神教下統一。除了阿赫邁底亞的穆斯林以外,都認為他是真主派遣到人類的使者和先知。中國曾譯爲「摩訶末」「麻哈」「馬哈麻」。中國的穆斯林普遍稱之為「穆聖」。
生平
[编辑]穆罕默德出生在麥加的古萊什族的哈希姆家族,為當時麥加的望族,因此穆罕默德的幼年環境相當地富裕。[8]穆罕默德的父親在穆罕默德出世前就不幸隨商隊病死沙漠,因此穆罕默德的童年是隨他的叔父阿布·塔里布(Abu Talib)照料至大。根據阿拉伯傳統,嬰孩在出生不久後,就會被送往貝都因人所住在沙漠當中,因為他們相信能在沙漠中生存的孩子是健康的,因此穆罕默德就在他的養母哈利瑪(Halimah bint Abi Dhuayb)家中度過兩年。[9]而穆罕默德的母親阿米娜也在穆罕默德六歲那年因病逝世,而身為古萊什家族領袖的祖父阿布德·穆塔利卜,也在照顧穆罕默德後相繼去世,因此穆罕默德的祖父將穆罕默德托付給個性相當老實的兒子阿布·塔里布照顧至大。[10]
在麥加
[编辑]穆罕默德的祖父過世後並未留給阿布·塔里布多餘的東西,因此阿布·塔里布在從商的路上走得並不順遂[11]。穆罕默德在他祖父過世後,為了不要加重叔父的負擔,而開始替人放牧,並在十二歲起就隨叔父外出經商,曾到過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根据伊本·希夏姆、泰伯里等伊斯蘭史学家的记载,基督教僧侣巴希拉认出了他,并预言他将来将成为先知。[12][13]在二十五歲時受雇於麥加富孀赫蒂徹,為其經商,不久與其結婚。
他並不識字,但後來成為了個商人;當時的麥加雖然是個重要的交通商業中心,但他畢竟沒有足夠的自然資源,因此必須要與遠方的部落互通有無,因此穆罕默德開始往返印度洋與地中海貿易。[14]在他隨叔父從商的日子中接觸到了基督教與猶太教。[15]他耿直的個性也促使他在從商的路上獲得了「可靠者」(Al-Ameen)的尊稱。[16]
在得到「可靠者」名號的數年後,歷史學家伊本·易斯哈格的書中寫道:天房在麦加的一次洪水中被摧毁,而重建後麥加各部落的首領爭著要作為將克爾白的黑石放回原處的人,而爭執不休。他們達成協議,等下一位過門的男子並詢問他的選擇,此時過門的男子就是35歲的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提議讓所有人在地上鋪一塊大白布,將這塊石頭放置白布中央,然後讓城內部落的首領一起將這塊白布抬到克爾白的中央,而他自己則將這塊石頭安置下來了。[17]
與赫蒂徹的婚姻
[编辑]约595年,在一次旅行中,25岁的穆罕默德认识了当时40岁寡妇海迪彻(赫蒂彻,Khadijiah)。[18]穆罕默德的才能给海迪彻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她问穆罕默德是否愿意娶她为妇。这个婚姻是穆罕默德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按当时的長子繼承制规矩,非長子無法获得任何遗产,因此穆罕默德没有从他父亲或祖父那裡获得任何遗产。但海迪彻为他带来了很大的财富。阿拉伯传记记录说海迪彻和穆罕默德共育有三个男孩及四個女孩,分别是:扎伊纳布(長女)、露卡依亞(二女兒,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妻子)、乌姆库勒苏姆(三女兒,同樣為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妻子)及法蒂瑪(四女兒,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妻子。穆罕默德的儿子們先后夭折,其血脉只有從其四女法蒂瑪一脈繼承)。[19]海迪彻和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布塔里布均逝世于619年,因此穆斯林称这一年为“悲痛年”。穆罕默德与他后来的妻子都没有孩子,除了后来与来自埃及的科普特妻子玛利亚有一子易卜拉欣早夭。
伊斯蘭的開端
[编辑]穆罕默德中年時,時常在麦加的希拉山洞裡徹夜沉思。610年,當時40歲的穆罕默德在沉思時,耳邊傳來大天使吉卜利里的聲音,並帶來真主(造物主)的第一個啟示傳達給他:『你應當奉你創造主的名義而宣讀,他曾用血塊創造人。你應當宣讀,你的主是最尊嚴的,他曾教人用筆寫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20],並宣稱從此真主揀選了穆罕默德為真主的最後先知和使者,不識字的穆罕默德就在加百列的帶領下,將《古蘭經》讀誦出來。[21]在面臨神蹟後的穆罕默德顯得相當惶恐,於是他返家將之所遇到的事告訴他的妻子赫蒂徹。赫蒂徹相信時常扶老濟弱的穆罕默德遇見的是神的使者,而非邪靈。[22][23],而當時赫蒂徹的基督僧侶堂兄瓦拉格·本·瑙法尔也相信穆罕默德是耶稣預言的先知。约613年開始展開穆罕默德傳道的日子。
迫害
[编辑]613年,穆罕默德開始了他漫長的傳道歲月,雖然他的妻子相信他並皈依伊斯蘭。但整個古萊什族聽了他的話後,大多譏弄他認為他瘋了,但也有一些成為他的追隨者。[24]當時皈依伊斯蘭的群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大商人的弟弟和子女(特別是無繼承權的子女,如次子)、家道中落的家族、弱勢並未能得到保護的外國人。[25]
當穆斯林越來越多時,麥加的權貴們認為伊斯蘭教的一神信仰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和牟利。這是因為當時克爾白天房內有三百六十個偶像,多數阿拉伯人崇拜這些偶像,麥加的貴族可以借此謀取大額財富。尤其身為守護克爾白的古萊什族而言,穆罕默德的言行更是令他們感到反感,於是麥加的貴族們就企圖說服穆罕默德停止傳教,並且以金錢和名利,或者讓他與一些最富有的家庭通婚,以讓先知穆罕默德放棄他的信仰解散他的信徒、改變他的宗教。這都被先知穆罕默德嚴詞拒絕了。最後麥加人要求阿布·塔里布將他交出處死,但被阿布·塔里布拒絕了。後來甚至有多神教徒試圖刺殺他。
穆斯林一再受到人身攻擊和財產掠奪。麥加的貴族開始殘酷迫害入教的穆斯林,典型的例子如: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黑人比拉勒被迫躺在熾熱的沙上,胸部被壓上一塊巨石,紅滾的鐵汁浇在身上。麥加人的迫害,促使許多穆斯林因而死亡,但沒有一個人背叛或反悔。[26]這些迫害暫時並未針對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因為他背後仍是有影響力的叔叔阿布塔里布。615年,麥加的迫害情況越來越危險時,穆罕默德聽聞阿比西尼亞有個以公正善良聞名的基督徒國王,因而勸告一部分穆斯林逃去避難。
夜行登霄
[编辑]621年7月27日(回曆前1年7月17日)的夜晚,真主命令吉卜利里來帶著神獸布拉克到麥加迎接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遂在吉卜利里來的陪伴下,瞬間即乘布拉克趕到了遠寺(耶路撒冷)。然後,按照一些《聖訓》的說法,穆罕默德登上登霄石從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登上七重天。穆罕默德登上第六層時,見到了穆撒(即摩西),穆撒向真主禮了三拜,因此現在穆斯林把這三拜作為副天命。穆聖遨遊到第七層時,見到了天堂和火獄等,旅程的最後,透過真主的光芒,受真主指示說今後所有穆斯林每天必須禮拜五十次。[27][28]穆罕默德返回到第六層重新遇見穆撒時,穆撒提醒其五十拜遠遠超過了穆斯林的承受能力。穆罕默德於是連續九次求真主減少禮拜次數,直至減到一日五拜。黎明時分,穆罕默德即重返麥加。[29]
遷移麥地那
[编辑]希吉拉
[编辑]622年,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受到的迫害越来越大,穆罕默德尝试到附近的塔伊夫宣传伊斯兰,然而,他被当地人殴打、石击、被用荆棘和棍棒抽打。当麦加貴族們决定刺殺他时,穆罕默德的追隨者建議他遷往離麥加320公里遠的麥地那。「希吉拉」也代表了伊斯兰历的开始。麦地那人希望穆罕默德可以统一他们,避免再度發生像618年麦地那内战。622年至623年间,穆罕默德来自麦加的追随者和麦地那附近的部落签定了一項和平友好協議,建立了一个联盟。[30]这个文件签署后麦地那和它的郊区成为了一个联盟,麦地那是其首都,穆罕默德是其領袖。为了扩大这个和平和安全的区域,穆罕默德与他的国家周围的部落签署类似的条约,最为著名的是与犹太人签署了和平协议,即《麦地那宪章》。[31]
衝突的開始
[编辑]真主!
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
他是永生不滅的,是維護萬物的
瞌睡不能侵犯他,睡眠不能克服他
天地萬物都是他的
不經他的許可,誰能在他那裏替人說情呢?
他知道他們面前的事,和他們身後的事
除他所啟示的外,他們絕不能窺測他的玄妙
他的知覺,包羅天地
天地的維持,不能使他疲倦
他確是至尊的,確是至大的
針對先知穆罕默德的迁徙,在麦加的古莱氏族与麦加的其他氏族成立了一个联盟来迫害麦地那和麦加的穆斯林,他们威胁说每个回家乡的穆斯林都将被处死。在麦地那的穆斯林对此非常警戒。一些从麦加逃出来的穆斯林因为麦加多神教徒夺走了他们的家乡和所有的财产,不得不开始袭击麦加多神教徒去往叙利亚的商队。与此同时,穆罕默德根据启示将朝拜的方向从古都斯(耶路撒冷)改为麦加,麦地那的犹太人表示不满。
624年3月,穆罕默德带领300人袭击一支麦加的商队,这支商队得以逃脱但麦加决定出动一支约800人的軍队。624年3月15日,两支军队相遇,虽然穆斯林的军队人数不到麦加军队的一半,他们打了个胜仗,麦加军死亡45人,包括他们的指挥官,穆斯林军损失14人,70麦加人被俘,即白德尔之战。这次战斗胜利后,穆斯林又消灭了一个違約背叛麦地那宪法的犹太部落。[33]
627年4月,一支一万人的麦加军队开至麦地那。[34]麦地那的犹太人虽然参加了麦地那的联盟,但他们不参加保护城市,而且他们还和入侵者串通,在入侵者入城后从后方攻击穆斯林。还有一些伪信者也叛变,打算在麦加军进城后加以協助。但麦加的万人军队却无法越过麦地那城周的城壕。麦加军撤走之后,城里的穆斯林开始对他们的叛徒进行报复,特別是对城里的犹太人進行懲罰:所有成年男人被杀。到627年,穆罕默德已经统一了麦地那,城里倖存的犹太人和基督徒都受穆斯林的保护。沙漠裡的贝都因人过去与穆斯林有过一些冲突,这时也已经与穆罕默德联盟,接受了他的宗教。
攻克麥加
[编辑]先知穆罕默德首先对麦加施加经济压力,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麦加人能够主动皈依伊斯兰。628年3月,穆罕默德帶領1600名追隨者和平地進入麥加,試圖進行朝覲。然而麥加人將他們滯留在國境邊上,於是在數日後,穆罕默德與麥加當局簽訂了《侯德比耶和約》,希望雙方停止戰鬥,而穆斯林被允許於次年進入麥加。过了一段时日这个条约仍舊僅屬徒具形式。629年11月,麦加古來氏族違反停戰協定,攻击了穆罕默德的一个盟友,穆罕默德宣布条约失效。他暗地里做好准备,于630年1月带领一万人向麦加出发,但双方没有打仗,麦加的首领们就宣布投降。穆罕默德宣佈特赦麥加人,並特別贈送禮物給統治階層。
穆罕默德離開麦加的8年后他又重返故地了。虽然穆罕默德没有要求麦加人皈依伊斯兰,但还是有许多人主動入教了。最後,麥加克爾白裡的偶像和儀式壁畫全部都被清除一空,仅有神殿中的黑石作为圣物保存了下来。[35]穆罕默德宣佈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地方,讓該地成為穆斯林朝覲的中心,這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雖然他攻克了麥加,但他卻選擇返回麥地那,讓阿塔布·本·烏賽德(Attab bin Usaid)統治該城。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地區的其他活動使他最終統一了整個半島,終結了麥加長期以來的混亂。[36]
征服阿拉伯
[编辑]阿拉伯的統一
[编辑]在征服麥加後,在半島上的伊斯蘭教勢力日漸鞏固後,居民更主動接受伊斯蘭教,而麥加貴族在宗教上的優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對抗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儘管如此,穆罕默德亦在傳播伊斯蘭到其他國家時亦遇到困難。其中在629年因基督教王國伽珊尼德拒絕接受伊斯蘭而殺了穆罕默德的使者令穆罕默德攻打伽珊尼德,伽珊尼德的國王向宗主國東羅馬帝國求助,結果東羅馬出兵干涉兩軍於穆塔開戰(今約旦西部),穆罕默德軍隊戰敗。
穆罕默德回到麦地那来调停当地两个部落之间的争执。他依伊斯蘭教原則建立福利设施、收取税收(天課)将它们分给很可憐的貧困老弱、签署了众多和平协议、修建了许多清真寺,建立了一个所有宗教族群和平相處的宽容環境。
辞别朝覲
[编辑]632年,在遷移到麥地那之後的第十年結束時,穆罕默德完成了他的第一個真正的伊斯蘭朝聖,領導他的追隨者作大朝聖,被譽為「辞别朝覲」。穆罕默德完成朝聖後,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著名的演講,被稱為「辞别演说」。穆罕默德勸信眾並不一定要遵循古阿拉伯習俗。他宣稱,全人类都是阿丹和哈娃的后代。阿拉伯人不优越于非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也不优越于阿拉伯人;白人不优越于黑人,黑人也不优越于白人。穆斯林中最尊贵的是那些最敬畏真主的人。天下的穆斯林彼此都是兄弟。除非自愿的赠予,穆斯林兄弟的任何财物对于其它人都是非法的。因此,不要亏折自己[37][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逝世
[编辑]在告別朝覲幾個月後,穆罕默德便開始持續好幾天的高燒,最終在632年6月7日,病逝在他的妻子阿伊莎(Aisha)的家中。穆罕默德逝世后,根据他的遗嘱,葬于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的原来的住所内。
穆罕默德出生于儒略历570年5月4日星期日,即伊斯兰纪元前53年3月12日;逝世于儒略历632年6月7日星期日,即伊斯兰纪元11年3月12日;享年63岁(采用伊斯兰纪年计算)[38]。伊斯兰历每年3月12日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重要节日,既是诞生纪念日又是逝世纪念日,称为圣纪节(亦称圣忌节)。
穆罕默德與古蘭經
[编辑]古兰经是先知穆罕默德透過二十三年接受真主啓示並口述记下並傳達給身邊弟子們背誦記下來的。这说明古兰经在穆罕默德生前即使还没有写到纸上,至少已经有一个固定的顺序了。
艾卜·伯克尔繼位的第二年,發生亞瑪瑪戰役,不少哈菲祖(能全部背颂《古兰经》的圣门弟子)戰死。歐麦爾向艾卜·伯克尔建議赶紧整理《古蘭經》,以免散佚。艾卜·伯克尔便說:「使者沒有做過的事,我們怎麼能做呢?」但歐麦爾終於說服了他。他就使人去把宰德找來,對他說:「你是一個有才智的青年,我們對於你是毫不懷疑的;你還替使者記錄過啟示。請你把《古蘭經》搜集起來吧。」事后,艾卜·伯克尔又邀請了武百耶、阿里、奥斯曼三人來協助宰德。[來源請求]
他們四位都是替穆聖記錄啟示的,又都能背誦全部《古蘭經》,他們組織了一個會議以整理他們以前所記錄的啟示,以背記的資料和記錄的資料,互相校對。
他們校到第九章《討白章》第一二八節和一二九節的時候,只有背記的資料,沒有記錄的資料,在艾卜·胡宰默(Abu Khuzaima ibn 'Aus)的家裡找到了記錄的資料,他們才敢著筆。第三十三章《艾哈薩卜章》的記錄資料也是自胡宰默的家裡找出來的。他們把全部《古蘭經》整理起來,交給艾卜·伯克尔保管。他去世後,歸歐麦爾保管。歐麦爾去世後,歸他女兒聖妻哈福賽(Hafsa bint 'Umar)保管。於回曆二十五年(公元645年—646年),利亞和伊拉克的穆斯林在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戰役中曾為《古蘭經》的讀法而發生爭執,侯宰斐(Hudhaifa ibn al-Yamani)目擊這種情形,並在返回麥地那後報告哈里發奥斯曼,並且建議說:「在這個民族像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樣分裂之前,你趕快設法挽救吧。」奥斯曼就派人去對哈福賽說:「請你使人把《古蘭經》的資料送來給我們,讓我們抄錄幾部,然後送還你。」奥斯曼命宰德、伊本·左丕(Abdullah ibn Zubair)、賽義德(Sa'id ibn al-Asi)、阿卜杜拉赫曼(Abdurrahman ibn al-Harith)等人寫了好幾部。宰德是麥地那人,其余的都是麥加的古莱氏人(Quraish),奥斯曼對他們說:「倘若你們為《古蘭經》的詞語而與宰德的意見不一致,那么,你們照古莱氏人的方言抄寫吧。因為《古蘭經》是依他們的方言而啟示的。」他們总共抄了七部,一部保存在麥地那,其餘的分寄麥加、大馬士革、也門、貝海賴尼、庫法、百索拉等地。奥斯曼下令把其它的抄本一概焚毀,他下令抄寫的《古蘭經》,稱為定本(al-Mushaf al-Imam),或奥斯曼本(Mushaf'Uthman),現在通稱奥氏本(al-Mushaf al-Uthmani)。現在全世界通行的《古蘭經》,只有這種定本。
有關穆罕默德的評論
[编辑]伊斯蘭教最主要的教义是对真主的真誠的信仰,和超越部落分裂和对布道者的信奉的道德观。他成长时,他曾经多次作为商队的管理员,他的任务是保护商队完好到达目的地和保护所有的商品完好。他生前所有的买卖都是公道的,所以他的买卖相当成功。
穆斯林相信先知穆罕默德明確地区分他作为先知的宗教模範和他的個人喜好。[來源請求]他将他的错误归罪于自己,而将他的成就归功于安拉。[來源請求]他一再坚持将古兰经与他的言论和行为分开来对待。他一直反对别人将他看做神。[來源請求]穆罕默德去世後,弟子中有人十分激動,不能接受先知的離逝,此時,先知的大弟子兼好友艾卜·伯克尔對其他弟子說:「要讓那些愛戴穆罕默德的人知道,他確已離我們而去 ;而讓那些崇拜真主的人知道,真主是活著的,永遠不會死亡。」並宣讀以下《古兰经》節文,譯文如下: 穆罕默德只是一個使者,在他之前,有許多使者,確已逝去了;如果他病故或陣亡,難道你們就要叛道嗎?叛道的人,絕不能傷損真主一絲毫。真主將報酬感謝的人。 (3:144)
在政治上,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了阿拉伯帝国,他的继承人将这个帝国扩张为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河的大国。其中穆罕默德多次屠殺、掠奪等做法[來源請求],廣受爭議。
他死后数世纪中,许多穆斯林获得的创造经常被归功于他的精神影响,尤其归功于他对知识的追求。[來源請求]对他生活的研究在穆斯林世界产生了一个专有的历史科学(聖訓学)。
《古蘭經》裡說穆罕默德是「烏米」(ummi)(7:157)[39],也就是穆斯林傳統所說的文盲,但這個詞語有更複雜的意思。塔巴里等中世紀評論家認為有兩個意思:第一是無法閱讀和書寫,第二是不了解或忽略先前的經書。穆罕默德的文盲被認為可以認證他的先知身份。[來源請求]據神學家法赫爾丁·拉齊所述,如果穆罕默德通曉閱讀和書寫,他就可能會被質疑曾經看過以往的先知所得的經書,從而臨摹出《古蘭經》的內容。伊斯蘭學家威廉·蒙哥馬利·瓦特等人傾向認為這裡的「烏米」是指第二個意思,即是穆罕默德不熟悉以往的聖典[40][41]。
美國歷史家麦克·哈特在其著作《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一書中的評語:我把穆罕默德排在100位世界历史名人的首位,可能会使很多读者感到惊讶,并对此各执其词。然而,他是世界上惟一在宗教与世俗社会两方面都最为成功的人。穆罕默德创立和传播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之一——伊斯兰教,并同时成为最有力量的政治领袖。13个世纪过去了,而今他的影响依然巨大而深远。[來源請求]
对穆罕默德的批评
[编辑]自从7世纪以来對於穆罕默德的批評就已经存在[來源請求],早期是来自当时信奉多神教的阿拉伯人。[來源請求]以及犹太人(例如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基督徒(例如但丁的《神曲》)等。至今许多批評或反對穆罕默德的人和言論從未停止過。
腳註
[编辑]- ^ 劉佑知. 穆罕穆德傳. 台北市. 2007年: 4. ISBN 9789570521399 (中文(繁體)).
- ^ B5%C2%2B%C9%FA%C6%BD 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生平中幾個重要年代之管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F3 北京大學教授馬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19[日期不符].
- ^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Many earlier, mainly non-Islamic traditions refer to him as still alive at the time of the invasion of Palestine. See Stephen J. Shoemaker,The Death of a Prophet: The End of Muhammad's Life and the Beginnings of Isl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1.
- ^ %C9%FA%C6%BD 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生平中幾個重要年代之管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北京大學教授馬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he Leadership of Muhammad載於Google圖書 by John Adair
- ^ Lamptey, Jerusha. islam-respects-plurality From Its Earliest Days, Islam Respects Plurality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 The New York Times. 5 October 2012 [6 November 2012]. - ^ Bill Warner. Mohammed. Political Islam. August 2010 [6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9).
- ^ Esposito, John L.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Islam. 2003: 198 [19 June 2012]. ISBN 978-0-19-512558-0.
- ^ Watt, "Halimah bint Abi Dhuayb", Encyclopaedia of Islam.
- ^ 穆罕默德聖人生平大事年表. 伊斯蘭之光. 中華回教博愛社. 2008-07-13 [201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8).
- ^ Watt (1974), p. 8.
- ^ Abel, A. "Baḥīrā". Encyclopaedia of Islam. Brill. Brill Online, 2007
- ^ Watt, W. Montgomery. Muhammad: Prophet and Statesman, p.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 ^ 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2005), v.3, p. 1025
- ^ 劉佑知. 穆罕默德傳. 台北市. 2007年: 13–14. ISBN 9789570521399 (中文(繁體)).
- ^ 可否介紹穆罕默德的生平?. 台北清真寺. [2015年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7日).
- ^ Dairesi, Hırka-i Saadet; Aydın, Hilmi. Uğurluel, Talha; Doğru, Ahmet , 编. The sacred trusts: Pavilion of the Sacred Relics, Topkapı Palace Museum, Istanbul. Tughra Books. 2004. ISBN 978-1-932099-72-0.
- ^ Martin Lings, Muhammad: His Life Based on the Earliest Sources, p. 33-34
- ^ Martin Lings, Muhammad: His Life Based on the Earliest Sources, p. 37
- ^ 《古蘭經》96:1-5
- ^ Brown (2003), pp. 72–73
- ^ 劉佑知. 穆罕默德傳. 台北市. 2007年: 28–34. ISBN 9789570521399 (中文(繁體)).
- ^ Watt (1953), p. 86
- ^ 古蘭經簡介 (1895), p.185
- ^ Wa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1977)
- ^ Jonathan E. Brockopp, Slaves and Slavery, Encyclopedia of the Qur'an
- ^ Shadia: From 50 prayers a day to five. Daily Pilot. 2012-06-28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美国英语).
- ^ Muslims were asked to pray 50 times a day.. Catholic Answers Forums. 2009-11-16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美国英语).
- ^ Encyclopedia of Islam and the Muslim World (2003), p.482
- ^ Esposito (1998), p. 17.
- ^ Wa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 p.89
- ^ Arthur John Arberry. The Koran: interpret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7 [2015年1月19日]. ISBN 978-0-19-2835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15日).
- ^ Lapidus, p. 32
- ^ 古蘭經簡介 (1895), p.190
- ^ 世界古代史(下册). 北京: 高等教育. : 64. ISBN 978-7-04-050112-4.
- ^ Wa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1977) p.170-172
- ^ Buhl, F.; Welch, A. T. (1993). "Muḥammad". Encyclopaedia of Islam 7 (2nd ed.).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pp. 360–376. ISBN 978-90-04-09419-2.
- ^ 关于先知穆罕默德生平中几个重要年代之管见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19.北京大学教授 马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19.
- ^ 章 Al-A'raf - 157. Quran.com.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
- ^ Bell & Watt(1970年),第31-51页
- ^ Günther(2002年),第1-26页
參考文獻
[编辑]- 古蘭經, 由馬堅翻译,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1981 (中文(简体))
- Bell, Richard; Watt, W. Montgomery. Bell's Introduction to the Qurʼān. 1970 [2020-10-19]. ISBN 978-0-7486-0597-2. OCLC 1094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英语).
- Günther, Sebastian. Muḥammad, the Illiterate Prophet: An Islamic Creed in the Qur'an and Qur'anic Exegesis*. Journal of Qur'anic Studies. 2002-04, 4 (1): 1–26 [2020-10-19]. ISSN 1465-3591. doi:10.3366/jqs.2002.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