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太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Portal:Space
太空主題


  主題頁面     專題     幫助我們  

簡介

太空指的是恆星行星之間的空間,研究這些天體的科學就是天文學,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科學。人類對天文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已存在,但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卻始於1957年,即史普尼克1號成功發射至宇宙的那一年。於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於1969年,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阿波羅11號任務中登陸月球,並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人類對太空的認識逐漸增加,衝突卻因此而起,其中包括外層空間條約星球大戰計劃等。

刷新以下網頁內容

精選條目

類地行星,又稱地球型行星岩石行星,都是指以矽酸鹽岩石為主要成分的行星。這個項目的英文字根源自拉丁文的「Terra」,意思就是地球或土地,由於時尚界的流行,加上對象是行星,因此在二合一下採用「類地行星」這個譯名。類地行星與氣體巨星有極大的不同,氣體巨星可能沒有固體的表面,而主要的成分是氫、氦和存在不同物理狀態下的水。截至2013年11月4日,根據開普勒太空任務的數據,銀河系共有逾400億圍繞着類太陽恆星或紅矮星公轉,位於適居帶內,且接近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存在。其中110億顆圍繞着類太陽恆星公轉。而最近的一個距離地球12光年。

精選天體

月球,俗稱月亮,古時又稱太陰玄兔,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衞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衞星。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是地球的1/81。月球是太陽系內密度第二高的衛星,僅次於埃歐,它的自轉與公轉同步(潮汐鎖定),因此始終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正面標記着黑暗的火山熔岩海,中間夾雜着明亮和古老地殼的高地和突出的隕石坑。雖然它的表面非常黑暗,反射能力與煤炭相似,但它仍是天空中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天體。由於月球在天空中非常顯眼,再加上規律性的月相變化,自古以來就對人類文化如語言、曆法、藝術和神話等產生重大影響。月球的引力影響造成地球海洋的潮汐和每一天的時間延長。月球現在與地球的的距離,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而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精選圖片

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持續幾周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變為不可見。在這段期間內一顆超新星所輻射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媲美。恆星透過爆炸會將其大部分甚至幾乎所有物質以可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拋散,並向周圍的星際物質輻射激波。這種激波會導致形成一個膨脹的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殼狀結構,這被稱作 超新星殘骸。


傳記

約翰內斯·開普勒,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開普勒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他最為人知的成就為開普勒定律,這是稍後天文學家根據他的著作《新天文學》、《世界的和諧》、《哥白尼天文學概要》萃取而成的三條定律。這些傑作對艾薩克·牛頓影響極大,啟發牛頓後來想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1630年11月,開普勒在雷根斯堡發高熱,幾天後在貧病中去世,葬於當地的一家小教堂。他為自己撰寫的墓誌銘是:「我曾測天高,今欲量地深。我的靈魂來自上帝,凡俗肉體歸於此地。」

你知道嗎

其他專題

维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