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思想史[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思想史,是有关中国人思想发展的记录。

史记》、《汉书》有《儒林传》,《后汉书》有《文苑传》,《宋史》有《道学传》,分别记载当时的学术人物,但还不是专门的思想发展历史著作。

中国最早的思想史专著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比较全面论述中国人思想发展历史的著作应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而近代正式用“思想史”为题的学术著作可能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

哲学史与思想史基本上相同,但是也略有不同之处。哲学哲学史侧重分析思想家的代表观点,而思想史则侧重国民思想的变化过程。[來源請求]

先秦

[编辑]

春秋时期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道家老聃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天命”的绝对权威,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儒家的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庄子提出“齐物”,即任何事物本质上没有区别。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结合。

汉唐

[编辑]

宋元

[编辑]

明朝

[编辑]

明朝建立的时候,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思想开始解放,中世纪社会走向瓦解。而明朝选定的官学——朱熹道学[來源請求],却有严重的禁欲主义倾向,向中世纪回归。明朝后期,出现了李贽为代表的异端思潮,对道学开展批判。

晚清以至中華民國

[编辑]

晚清每况愈下,社会各阶层对传统的官方儒家正统思想产生了怀疑。士大夫内部出现了戴震批判朱熹理学的呼声,和龚自珍提倡放弃考据训诂之学,转而讲求经世之务的主张。民间则出现了将基督教移植到中国民间宗教传统的“拜上帝教”,来对抗孔子,并形成了一此气势空前的反抗清朝统治的民变——太平天国

魏源与龚自珍

[编辑]

太平天国与民间宗教

[编辑]

辛亥革命的爆發,終結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依據革命時期的政治綱領,由宋教仁代理理事長,進行中國史上第一次議會民主試驗,而聯邦主義與共和主義也在中國廣為傳播,直至宋教仁遭刺殺,袁世凱解散國民黨,乃至後續稱帝而告終。接著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中国人重保守,之后中国人崇尚激进主义。科学、民主、救国、革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国民党从欧美思想起發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三民主义,與十月革命共产党从苏俄引进更加激进的共产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势力较弱。

主要人物: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