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央七彩噴水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豎立於嘉義市中央七彩噴水池的棒球選手吳明捷雕像「一隻展開翅膀的老鷹─KANO 1931」
圖中上方即為中央七彩噴水池

中央七彩噴水池,又稱為嘉義圓環、噴水圓環、中央噴水圓環,是中華民國嘉義市的一個噴泉交通環島,也是嘉義市地標之一。中央七彩噴水池位於文化路中山路、公明路、光華路四條道路之交叉點,並直通嘉義火車站前站,也是文化路夜市的中心點,為嘉義市西區商業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第一銀行嘉義分行及土地銀行嘉義分行皆位於此圓環旁,有鐘塔作為象徵。

歷史

[编辑]

清領時期

中央七彩噴水池的所在地,在清領時期曾是嘉義城牆的一部分,也因城牆建造,使該區域被稱為「桃仔尾」。

城牆建造可追溯自康熙43年(1704年)以木柵修築圍城,康熙56年(1717年)知縣周鍾瑄在既有城牆外圍增加莿竹[1]。雍正元年(1723年)起由知縣孫魯建立土城,並建築簡易的門樓,雍正5年(1727年)知縣劉良壁則規劃了排水系統,並重建門樓,雍正12年(1734年)由知縣陸鶴於城基外栽植莿竹圍繞;此時期的土城城牆範圍,則較原先木柵城範圍增加,將文廟納入城池範圍,而使城池範圍有如蟠桃造型,始有「桃仔城」之名,今日中央噴水圓環即位於蟠桃尾部[2]。乾隆年間將城牆改為糖水灰壁城牆,用糖水、蚵殼灰、小顆粒黏土混合築牆,而較為堅固,但地震頻仍,糖水灰壁材質於修補之新舊接合下,無法維持原有強度,至道光年間城牆毀壞嚴重,且歷經變亂屢遭攻圍,繼而於道光13年由王得祿率仕紳商賈捐款重修,並於道光16年(1836年)完工,增設砲台四座,同時於糖水灰城外緣砌築磚石,為當時台灣唯一的磚石城,其中一座砲台便位於城牆的西北角,即今中央圓環噴水池處[2]

日治時期

明治33(1900年)嘉義火車站完工,為了連接嘉義廳與火車站之間的交通,日本人開始規劃新道路工程[1],在市區改正過程,發展出今日連結噴水池與嘉義火車站的中山路,中央噴水池圓環也在過程中漸漸形成。

從明治35年(1902年)即有初步市區改正規劃但未實施,在明治36年(1903年)由市民捐款擴建嘉義廳到火車站的道路[3]。明治39年(1906年)大地震,災情嚴重,使嘉義廳市區改正計畫趨於急迫,當時重點之一是消除既有城牆紋理,並預計在明治44年(1911年)完工,包含設置嘉義城與火車站之間的市街,並將城牆位置上的既有道路調整為直線道路[1]

明治41(1908年)又調整部分工程規劃,修築嘉義廳署到嘉義火車站間的8間寬(約14.5公尺)道路,設置圓形廣場,並設置自廣場通向嘉義廳的道路。中央圓環的初步設計則見於明治42年(1909年)「實測嘉義市區改正圖」,做為道路系統的交會點,但當時還未有噴水池[1]

隨著大正年間(1912-1916年)市區改正進行,市區重心往火車站轉移。大正2年(1913年)擴大市區改正計畫,當時計畫內容可見中央圓環、北門圓環、東門圓環,以及下水溝渠及暗渠、大排水道工程。1913年8月8日「大正二年度市區改正計畫追加施行路線圖」則見由中央圓環畫出筆直道路連結火車站,且依循明治39年(1906年)的嘉義市區計畫圖,同時規劃嘉義火車站前直線道路南北兩側的新市街,形成自圓環向外輻射的道路,以及周邊的格子狀道路系統[1]

噴水池之出現,則與水道建設有關,大正2年(1913年)嘉義水道成立,便於圓環設置噴水池,當時水源來自牛稠溪上游,築堰堤、接鐵管引水至嘉義公園旁的水源地,再經沉澱、過濾、靜水等,漸次以鐵管引水至嘉義市區[1]。大正4年(1915年)《臺灣日日新報》亦有報導,〈東噴池城〉提到「嘉義自前年水道成立後。卽于郵便局前圓形道路。鑿噴水池。」另在《衛生關係案內》,則提到大正2年(1913年)12月噴水池新設之後,修建中央圓環公園[1]。自噴水池建立以來,許多活動便選擇在噴水池周邊集合,像是神社祭典、徒步競走、政令宣導、商業活動等[1]

噴水池曾一度消失又恢復。臺灣始政40年博覽會期間,在中央噴水池建置「新高阿里山登山口」霓虹電燈塔,宣傳新高阿里山,建立嘉義作為登山口地點之形象,活動後又成為廣告塔,但市民失去「享受涼意的地方」,因此由中松市長在1941年拆除,恢復噴水池[1]

戰後

民國58年(1969年)為中山路拓寬及整頓市容,時任嘉義市(縣轄市)市長的許世賢規劃改建中央七彩噴水池[4],拆除圓環周邊違建,民國59年(1970年)噴水池完工,中央設置孫中山先生銅像,並於10月25日啟用[1]

象徵

[编辑]

嘉義選前之夜、「民主聖地」之名,與中央噴水圓環息息相關。改建者許世賢在民國57年(1968年)當選嘉義市長,是臺灣第一位女市長(縣轄市市長),且在民國45年(1956年)便因質詢嘉義縣長停職案件,而退出國民黨,以無黨籍身分參政[5]民國58年(1969年)許世賢規劃設置中央七彩圓環噴水池,遭到嘉義縣長黃老達反對,且動用警察至現場阻撓,但許世賢親自監工[4],並同意在噴水池的基座上設立孫中山雕像,讓工程順利完成,中央圓環噴水池因而成為反抗權威的地景符號[6]。而後來在許世賢帶領下,「許家班」候選人在選前之夜到中央圓環噴水池繞行宣傳,總會吸引支持者到場,聲勢浩大[4]

在此地進行選前之夜,成為地方上的選舉傳統,現場設置拒馬,進行交通管制,分隔不同陣營的位置,據聞選前之夜若聲勢較大,勝選呼聲較高[7]。民國111年(2022年)嘉義市長改選,因投票日改期而成為唯一未在此地標進行選前之夜的嘉義選舉[8]

外觀

[编辑]

日治時期所完成的中央圓環噴水池景象,可從大正三年發行的《臺灣寫真帖》內「市區改正後の嘉義市街」照片觀察,人們能接近噴水池觀覽,池中有噴水造景,周邊則為道路與電線杆,顯現了當時嘉義市區的現代化樣貌[9]。當時噴水池以咾咕石築起,池畔有電燈,一旁樹下設置椅子,道路周圍栽植林木,形成一小公園[1][10]

1950年代,噴水造景改為圓形高台,周圍增設標語如「參加防空工作,就是保衛國家。」[10]、「服行兵役光復大陸」[11],但大致仍維持日治時期的公園型態。

1970年代,改建為七彩噴水池,設立鐵製欄杆與水泥圍欄,以噴水環繞中央高台上的孫中山銅像[10],大致確立噴水池與圓環外觀型態,後來僅調整噴水池系統、更換銅像與欄杆形式。

雕像

[编辑]

圓環中央在民國59年(1970年)放置孫中山銅像,民國96年(2007年)9月10日疑因使用超過40年,又歷經地震、風雨,銅像遇大雨而破損掉落在噴水池裡,引發地方爭論是否放回銅像,或者改換其他物件[12],有支持維持孫中山銅像,也有認為可設置地方重要人物的銅像,如前市長許世賢、前省議員黃永欽,或者設立與嘉義意象有關的象徵物,如阿里山神木圖騰、管樂節圖騰等,也有人認為中央噴水圓是交通毒瘤環,建議趁此機會廢除,嘉義市政府則表示將會聽取民意並評估,再決定設置內容,但因地標有其歷史意義,不會廢除圓環[13]

關於不再放置孫中山銅像的意見中,時任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陳世岸先生投書表示,台灣各地帶有「政治圖騰」的偉人銅像已持續減少,但需再思考反省過往持續「去地方化」的教育思維,缺乏真正的地方認同,作為地方重要象徵與集體記憶的中央噴水圓環,有機會因倒塌事件,透過地方民眾參與討論未來設置,凝聚認同[14]

為後續討論,市府於民國96年(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上午9點在市府8樓會議室召開「中央噴水池塑像重建公聽會」[15],但最後並未達成共識,國民黨市議員陳文齡、傅大偉認為國父孫中山先生坐落圓環已40年,基座「天下為公」也仍存在,且見證嘉義市民主發展,放回原位才是最沒有爭議的,民進黨市議員蔡文旭則認為要移除有爭議物件與偶像崇拜,桃山人文館長林瑞霞則認為,作為嘉義市地標,應結合地方文史物像[16]

後來配合嘉義舉辦國際管樂節活動.在原銅像位置放上活動吉祥物「管樂小雞」,搭配七彩燈光、水柱,並可360度旋轉;民國99年(2010年)台灣燈會由嘉義市主辦,於是在民國98年(2009)年12月嘉義市政府將「管樂小雞」換成燈會副燈「鰲躍江海」[17],民國103年(2014年)以日治時期嘉義棒球為主題的電影《KANO》,2月22日在嘉義市區舉辦首映宣傳遊行活動,當時也將圓環上的象徵物改為日治時期嘉義棒球投手吳明捷的雕像,由在地藝術家雕塑家蒲浩明製作,作品名稱為〈KANO1931〉,造型取材自老照片,展現自信昂然的生命力[18],並在遊行日揭幕[8]。

期間曾因其他不同活動,更替為活動主題物件,如曾於民國111年(2022年)6月因應同年7月的「科學168教育博覽會」活動,將吳明捷雕像穿上太空裝,設計為裝置藝術,變身太空人投手形象。目前則維持吳明捷的雕像[19]

交通

[编辑]
嘉義市公車
路線 業者 行先 停靠站
中山幹線
(綠線)
國光客運 嘉義榮民醫院-嘉義大學蘭潭校區 中央噴水
中山幹線A
(綠A線)
國光客運 嘉義榮民醫院-嘉義大學蘭潭校區 中央噴水
樂活1路
(紫線)
捷乘交通 林森盧義路口-紅瓦里(1)全家超商 中央廣場
樂活1路A
(紫A線)
捷乘交通 東洋新村-紅瓦里(1)全家超商 中央廣場
樂活2路
(棕線)
捷乘交通 竹村里活動中心-五港宮 中央廣場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張, 志源. 嘉義市中央噴水圓環之變遷. 嘉義市文獻. 2014, (22): 183-221. 
  2. ^ 2.0 2.1 石, 萬壽. 嘉義城之建置. 臺灣文獻. 2009, 2 (60): 151-180. 
  3. ^ 顏, 尚文; 吳, 育臻. 嘉義市志卷二人文地理志. 嘉義: 嘉義市政府. 2002: 51. ISBN 957-01-2591-8. 
  4. ^ 4.0 4.1 4.2 古, 樓. 簡, 扶育 , 编. 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地標. 中央噴水池與嘉義媽祖婆──許世賢之許家班 (臺北: 女書店). 2006: 92–107. 
  5.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第一位女市長─許世賢(1908-1983).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6. ^ 吳, 健榮. 「民主聖地」?一個臺灣民主化論述的考察. 政大史粹. 2020-09-01, (35): 213-265. 
  7. ^ 黃國芳. 嘉市長重行選舉 噴水圓環「選前之夜」照辦. 中央通訊社. 2022-11-08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8. ^ 黃國芳. 李俊俋申請選前之夜路權遭拒 嘉市:安全考量. 中央通訊社. 2022-12-06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9. ^ 大正3年發行《臺灣寫真帖》第貳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10. ^ 10.0 10.1 10.2 歲月:嘉義寫真【第1輯】.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11. ^ 歲月 : 嘉義寫真.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12. ^ 黃煌權. 中央噴水池國父塑像 破損掉落. 聯合報. 2007-09-11. 
  13. ^ 黃煌權. 圓環擺什麼 市府網站討論熱烈. 聯合報. 2007-09-14. 
  14. ^ 陳世岸. 當政治圖騰倒下. 中國時報. 2007-09-21. 
  15. ^ 中央圓環噴水池重建公聽會訂於96年10月22日(星期一)上午9時於本府8樓會議室舉行. 嘉義市政府. 
  16. ^ 黃煌權. 噴水圓環公聽會 藍綠爆發角. 聯合報. 2007-10-23. 
  17. ^ 像魚像龍超吸睛 中央噴水池旁聚集好奇寶寶. 嘉義市政府. 
  18. ^ 雕塑家與棒球的故事 從1931年KANO到2014年台灣棒球名人堂. 蒲浩明小水滴系列.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19. ^ 黃國芳. 嘉市中央噴水池吳明捷雕像 變身太空人值班. 中央通訊社. 2022-06-30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