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轉法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二轉法輪

三轉法輪,佛教術語,有幾種說法:

  1. 轉法輪經》中,釋迦牟尼在鹿野苑五比丘,說四聖諦,以示轉(初轉),教轉(二轉),證轉(三轉),三次宣說[1][2]。稱為三轉法輪,又稱三轉四諦,或三轉十二行相。
  2. 解深密經》將釋迦牟尼說法,分為三個階段:初轉法輪,轉阿含經等四諦法輪;二轉法輪,轉般若經等一切法空法輪,為不了義經;三轉法輪,為瑜伽行教了義經法輪[3],《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等經也有類似說法[4]真諦玄奘依本經及金光明經,以初時之有教為轉法輪,第二時之空教為照法輪,第三時之中道教為持法輪,以中道教(唯識)最為了義[5][6]藏傳佛教接受此「三轉法輪」說,但對二轉還是三轉了義,各派有不同判準。持中觀應成見的格魯派以二轉法輪為最了義,持他空見覺囊派攝第三轉為如來藏,判為最了義[7][8]
  3. 《華嚴經探玄記》記載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引《蘇若那摩訶衍經》說:初鹿園,為諸小根說小乘法;第二時,為彼中根說法相大乘(瑜伽行教),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於第三時為上根說無相大乘(中觀),辯心境俱平等一味,為真了義[9]
  4. 究竟一乘寶性論》引用《陀羅尼自在王經》認為,釋迦牟尼先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等聲聞法,次說「空、無相、無願」(三三昧)等大乘空相應教,再說「不退轉輪語」,令眾生依自性清淨如來藏入佛境界[10][11]
  5. 《法華遊意》中,吉藏引用《法華經》立根本、枝末、攝末歸本三法輪,認為釋迦牟尼初成道時,屬根本法輪,為菩薩說《華嚴》一因一果法門。福薄鈍根者不堪聞華嚴一乘教,故於四十餘年中別說三乘,此即枝末之教。待機緣已熟,又為彼等三乘之人說《法華》《涅槃》,使其攝歸佛乘,為攝末歸本教。視各經在教化功用上為彼此互補[5][12]

法轮

[编辑]

法轮是佛法的象征,“转法轮”譬喻宣说佛法,以车轮前行,碾摧无明、不善。

瑜伽師地論》解釋,佛陀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如身中,他又隨轉置餘身中,從「展轉」、「隨轉」的意義,稱為「輪」。八正道所成,稱為「法輪」[13][14]。《大毗婆沙論》解釋,「輪」的意義包括「動轉不住」、「捨此趣彼」、「能伏怨敵」[15]

《解深密經》的說法

[编辑]

初轉法輪

[编辑]

初轉法輪是釋迦牟尼佛在證道成佛之後的第一階段說法,又稱阿含期,主要的內容為二乘解脫道的修證,以現觀蘊、處、界無常而斷我見我執的法門,即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道,總名二乘菩提,以弘演出離三界生死之解脫道為主,所度部眾為聲聞部;聲聞所證果位共有四果,也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羅漢;而阿羅漢在捨壽滅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後就可以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永遠不再於三界中受生出現,永離三界生死的輪迴。精進而且慧力好的人,若是因緣具足時,只要一世就可以完成解脫果的修證。這個階段主要是講四聖諦八正道無我相十因緣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主要的代表經典為《四阿含經》,也就是《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及《增壹阿含經》。

二轉法輪

[编辑]

二轉法輪是佛的第二轉法輪階段,此阶段则宣說般若,又稱般若期。此階段的代表經典為《心經》、《金剛經》、《小品般若經》及《大品般若經》等般若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就是《心經》,在此經中講到空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相對於初轉法輪所宣說的世間一切法是生滅無常、染污、有增有減,無有自性,般若空性是不生不滅、非變易,不屬於六塵六根六識十八界境界的世間任何一法。

在《般若經》中多處更明白的說明,為了通達種種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法,所以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表示二轉法輪的佛法的般若範疇,不僅僅只有世間無自性的一切法,還包括了實際、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如所有性等不屬於世間一切法的部分。並說明世間一切法虛妄,但「唯『心』」方能「所現」,所以本身並沒有能出生自己或出生其它法的的自性,所以說無自性,故說其體性與行相都是空。而能「現」世間一切法的「唯心」,便是般若經中一貫所說法界「真實心如來藏[來源請求],因為包含了前五識、第六意識及第七意跟都是虛妄識,皆無有能現一切法的體性。[16]

第三轉法輪

[编辑]

第三轉法輪佛所講述內容是如來藏的更深細功能差別,又稱唯識期,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為主,即是方廣諸經所說諸地菩薩所應修證之一切種智究竟了義妙法,是唯識增上慧學-無生法忍,是諸地菩薩乃至等覺菩薩應該要學的修證內涵。

一切種智是宣說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若離開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親證,則無法成就諸地果證及成佛。此階段所講述的為如來藏中所含藏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更深細之智慧,也就是道種智和成佛的一切種智。依此自心如來藏識而一一現前觀察與證驗,出生般若慧的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實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華嚴法界實相,方能圓滿成就究竟佛果。

此階段主要的代表經典為方廣唯識諸經,如《楞伽經》、《楞嚴經》、《解深密經》、《大般涅槃經》、《勝鬘經》等。

一些法师讲到过四转法轮的概念,将金刚乘从第三转中提到第四转,一些法师[17]不提经文,而另一些则认为这有经文依据[18][19]

參考文獻

[编辑]
  1. ^ 雜阿含379經 轉法輪經. [201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 
  2. ^ 龍樹《十住毘婆沙論》卷5:「轉法輪者,說四聖諦義,三轉十二相。是苦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是名一轉四相。是苦諦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至苦滅道應修,是名第二轉四相。是苦諦知已,是苦集斷已,是苦滅證已,是至苦滅道修已。是名第三轉四相。四相者,四諦中生眼、智、明、覺。有人言: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是名法輪解說。是三乘義,名為轉法輪。」
  3. ^ 大正藏《解深密經》卷第二:「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4. ^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是時,釋迦牟尼如來即於當世之時,說三時之教。是故,第一時中,說有教,聲聞律儀初有小乘,度五俱輪及一切眾生,四聖成就四果人等。第二時中,如來說空教,破執有相有情眾生遍計所執,度聲聞弟子四部眾等,及一切地前三賢之人,修行菩提者令歸空無相,不執不著中乘行故。是故名為歸依空教。第三時中,如來演說不空不有秘密法教,破執有執空,大乘小乘之中迷惑法教。破執有執無,破執有者勿令著有,破菩薩執無勿令著空。所以者何?菩薩修證,令歸大乘瑜伽大教三密三十支金剛三摩地真如法藏性海法界聖性觀者,無為無相不有不無,名為不空秘密解脫菩提故」。
  5. ^ 5.0 5.1 佛光大辭典. [2016-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6. ^ 廖明活. 地論師、攝論師的判教學說. 中華佛學學報. [2016-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 班班多傑. 藏傳佛教史上的「他空見」與「自空見」——藏傳佛教的思想特點及理論淵源. 哲學研究. 1995 [2016-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8). 
  8. ^ 索南才讓.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判教. [2016-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6). 
  9. ^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稟提婆清辯。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教。謂佛初鹿園為諸小根說小乘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時中為彼中根說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以根猶劣未能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說。於第三時為上根說無相大乘。辯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真了義。......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具引蘇若那(Sujñāna)摩訶衍經說。此云大乘妙智經。此昔所未聞也。」
  10. ^ 《究竟一乘寶性論》:「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善知不淨諸衆生性。知已乃為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爲驚怖彼樂世衆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爲說空、無相、無願,令彼眾生少解如來所說法輪。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復爲說不退法輪,次說清淨波羅蜜行謂不見三事,令眾生入如來境界。如是依種種因、依種種性入佛法中。入法中已,故名無上最大福田。又復依此自性清淨如來性故,經中偈言:譬如石鑛中,真金不可見,能清淨見者,見佛亦如是。」
  11. ^ 印順. 如來藏之研究. [2016-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12. ^ 廖明活. 吉藏與大乘《涅槃經》.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2016-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13. ^ 彌勒菩薩說. 卷第九十五. 瑜伽師地論.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2). 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 
  14. ^ 印順法師. 轉法輪經.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15.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第182卷. 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如契經說:世尊轉法輪,諸餘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法轉者。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輪?齊何當言轉法輪?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法輪?答八支聖道;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此是法輪自性。是我是物是相是性是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法輪?答此輪是法所成,法為自性,故名法輪。如世間輪,金等所成,金等為性,名金等輪,此亦如是。有說:此輪於諸法性,能簡擇,極簡擇,能覺悟,極覺悟,現觀作證,故名法輪。有說:此輪能淨聖慧法眼,故名法輪。有說:此輪能治非法輪,故名法輪。非法輪者,謂布刺拏等六師所轉八邪支輪。問:何故名輪?輪是何義?答:「動轉不住」義是輪義;「捨此趣彼」義是輪義;「能伏怨敵」義是輪義;由斯等義,故名為輪。 
  16.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001-200卷》卷3〈2 學觀品〉:「「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性,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空花、如尋香城、如變化事,唯心所現性相俱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CBETA, T05, no. 220, p. 13, b22-c7)
  17. ^ 达真堪布在佛转法轮日的开示. www.douban.com.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18. ^ 大圆满法网. dymf.cn.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19. ^ Lama Surya Das. Awakening the Buddha Within: Eight Steps to Enlightenment. :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