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做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作牙與尾牙
做牙祭拜土地神

做禡,又稱禡祭尾禡做禡,是指傳統中,每個月兩次的土地神祭祀活動,因民間認為土地神是地方的財神,能夠保佑商家生意興隆,高朋滿座,客似雲來[1]。而有別於舊曆初一、十五祭祀一般神祇,土地神的祭祀日為每月的初二、十六,稱為「做禡」,商家大多會作禡,主要以三牲(雞肉豬肉魚肉)等肉類祭品祭拜土地神

一般以二月二日土地神誕日為起點,開始「做禡」,稱為「頭禡」[2],然後一路做到十二月十六,則稱為「尾禡」[2],現代後按時做禡逐漸減少,但年末的尾禡仍然留存,也就是演變為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年尾宴,特別是福建、台灣一帶風氣最盛。

八月十六日的作禡由於近於中秋節,故通常與中秋節合併祭祀。古代中國商家「做禡」完,總會把祭拜過土地神的肉類,分送給員工食用,俗稱「打禡祭」。

典故緣由

[编辑]

牙祭為古代出兵時祭拜軍旗(軍營的大旗,因旗竿上一般以象牙為飾,故稱「牙旗」)之神,所行「祭旗」禮,祈求旗開得勝之意,《宋史‧禮志》:「禡牙」係「『禡』師祭也。軍前大旗曰『牙』,師出必祭,謂之『禡牙』」(「禡」音「罵」,ㄇㄚˋ ) 。宋朝「節帥署」基層人員收入微薄,每月初一、十五祭「節堂」中的「旗纛 (「纛」音「到」,ㄉㄠˋ )後,初二、十六後有祭旗的胙肉可以分,稱為「打牙祭」,一個月有二次,一年共有廿四次。明代各衛所皆有旗纛廟,京師與諸侯王幕府亦有,因衛所亦是地方行政單位,大至上以望朔祭祀六纛之神及軍旗(宋以後改牙旗)為日常祭,為古禮《禮記•王制》之禡祭,唐代多祭軒轅宋代多祭蚩尤。明代最為興盛,全國各衛所旗纛廟約兩千餘座,於同時間各地府州縣學,及衛所儒學,亦辦射禮,古代民居除縣城外,駐軍所在地亦為重要聚落,若出征之禡祭為最高規格的太牢,是古代巫、道、儒、兵共通的禮儀。

「禡牙」習俗由軍中傳播到民間,慢慢由古代戰場祭旗禮演變成民間商場上的「牙祭」。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做「牙祭」。畢竟對商人而言,商場有如戰場,商場在新的一年開市首日,即仿效軍隊祭拜牙旗之大禮,自然也是求得業務勝利開展,早年,競爭激烈的各商店只除夕正月初一「休市」停止營業,正月初二即營業,謂之「開市」,稱「開牙」、「開頭牙」。希望新的一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古代民間生活清苦,平日以蔬食為主,祭神日才有機會吃肉,乾隆時期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描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裡吃牙祭肉」[3]。年底十二月十六日最後一次也最盛大的「牙祭」,又稱為「尾牙」,祭神完畢以後,以祭肉分給有戰功者,到了商界就比如業務優良的店員等給予績效。雖然工人、農家先前沒有做牙的習慣,但到了現代工商社會後農民陸續入城,大多人也開啟自己的生意,演變成老闆犒賞員工一年辛勞,設宴邀請聚餐,而「頭牙」也改為舊曆二月初二。

臺灣則流傳一個民間說法,古代買賣交易皆會在每月的月朔月望擇一地點進行,稱為「互市」。在互市時人們會以肉類祭拜市場的「福神」(即今日的土地公),祭畢,則以祭祀用的肉類烹飪,設宴款待職員與客人,用以聯絡客戶感情並慰勞職員、佣人的辛勞,這樣的行事稱之為「互祭」。後將「互」訛寫成「牙」,故稱為「牙祭」。

在臺灣及港澳華人聚居之地,仍保有「牙祭」的習俗。中國大陸做牙曾在東南沿海一帶流行,由於文革破四舊」之故,加上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從商者稀少,「牙祭」習俗不但沒有如台港等資本地區隨著市場逐漸興起,還已經消失。近年來由於改革開放臺商、港商年底時會依照習俗,請中國大陸地區當地員工吃「尾牙」,感謝麾下將士一年之奮鬥,報告公司展望與發放福利(通常除了金錢也有獎品),有些大陸企業也開始效仿設宴,習俗有恢復並傳遞到全國範圍的情形,不過是稱為「新年晚會」、「年度盛典」等,漸漸已經成為華人企業文化[4],特別是華南、江浙以前商幫出名的地區,比排場的氣魄也逐漸盛行,但多數已失去祭神的初衷,只保留犒賞、祝福、鼓舞士氣的意義。海外的經貿華人,祖籍多是閩粵地區,在東南亞也留有此習俗,但已經有所變化,星馬等地則稱之為“收工酒”,也是老板为了犒劳和答谢员工一年来的付出的一个聚餐。这当中必吃的菜肴便是“捞生”,是马来西亚独有的特色。[5]

尾牙

[编辑]
鴻海集團尾牙表演
刈包是尾牙應景食品
臺灣北部在尾牙時食用潤餅

尾牙又稱「尾禡」或「美禡」。在華人傳統上,是一年裏最後一次祭拜土地神的日子。

尾牙祭祀土地神的時間,多選在舊曆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開始祭拜,拜土地神時,供桌慣設於土地神神像、神位神明彩前。

臺灣民間信仰有拜地基主之風,所以供桌得另外再設於門口,或後門、廚房處。

祭拜土地神的供品可備三牲肉類(普通三牲:豬肉,或以肉乾火腿等代豬肉,以鴿等代雞,魷魚代魚等)、四果(番茄番石榴之外的四樣水果),應節的供品,與頭牙時同樣都是「潤餅」,以潤餅皮包豆芽菜紅蘿蔔絲、豆乾絲、肉絲、香菜,再裹上花生粉等,即成潤餅

祭拜地基主供品,傳統則以數個碗分盛菜飯祭之,俗曰「五味碗」,而現代人求簡,多以便當零食奉之。

臺灣北部,尾牙的應景食品是刈包潤餅,而中南部尾牙應景食品只有刈包。由於刈包形似皮包,而潤餅又像是用紙包覆著銅錢,因此商家或公司、工廠慣用於一同祭拜土地公後食用。有吉祥富潤之寓意。

尾牙餐會

[编辑]

尾牙的习俗在闽南人所居住之地區十分盛行,對很多人而言,過了尾牙就可以等著過年了。在尾牙時多数企業機關學校公家部門,保留了古時「牙祭」傳統,都會由資方宴請員工,一些公司還會舉辦各類活動或進行抽獎、模仿秀、魔術、歌舞表演或者藝人獻唱等餘興節目慰勞員工一年辛勞,俗稱「尾牙秀」,部份大型企業的尾牙會成為媒體關注報導的焦點。尾牙當天企業老闆也會對員工發放工資和年終獎金。一般來說,當年積欠的薪水,都要在當天全部發放。

香港某些傳統行業(如參茸海味批發商人)也保留了「尾牙餐會」此種習慣。

尾牙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倘若公司決定在新的一年解僱某位員工,在尾牙的宴會上,會把菜餚中雞的嘴指向他(或由老闆親自將一塊雞夾到某位員工的飯碗中),讓他有被開除的心理準備。所以尾牙的雞叫作「無情雞」。閩南語廈門話臺灣話的俗語稱,「食頭牙撚嘴鬚,食尾牙面憂憂(白話字:chia̍h thâu-gê lián chhùi-chhiu ,chia̍h bér/bé/bóe-gê bīn/bǐn iu iu)」(頭牙聚餐捻著鬍鬚大快朵頤,尾牙聚餐時就只能露出無奈的表情)。而近年來,由於勞工權益抬頭,勞資雙方都希望能關係和諧,所以「尾牙餐會」時,一般都會將「雞頭」朝上,甚至斬去「雞頭」,以免雞嘴指向任何一位員工。

理髮雙倍價

[编辑]

有些臺灣和香港的理髮店會在尾牙之後漲價,到農曆過年完開工後,才恢復原價。故尾牙前,多數民眾都會趕往理髮。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台灣省通志》:「土地公亦為商人所崇拜之財神。商家例於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饌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運之意。」
  2. ^ 2.0 2.1 《台灣省通志》:「二月二日之迓禮,曰頭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禮,曰尾迓」。
  3. ^ 《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作者:鈴木清一郎,馮作民 譯,眾文圖書公司
  4. ^ http://www.58eventer.com/college/details-914.html
  5. ^ 马来西亚的农历新年有什么特色. [2020-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來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