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地语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
印地语 | |
---|---|
हिन्दी或मानक हिन्दी | |
发音 | 印度斯坦语发音:[ˈmaːnək ˈɦin̪d̪iː]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印度 斐济 模里西斯 南非 阿联酋 千里達及托巴哥 苏里南 圭亚那 |
母语使用人数 | 3.22亿(不包括其他印地語分支) 5.28億(包括其他印地語分支)[1] (2011年) 第二語言: 2.74億 (2016)[2] |
語系 | |
文字 | 天城文(婆罗米系文字) 天城文盲文 |
印度语手语 |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印度[4] 斐济[註 1] |
管理机构 | 印度语中央专委会[5]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hi |
ISO 639-2 | hin |
ISO 639-3 | hin |
语言学家列表 | hin-hin |
Glottolog | hind1269 [6] |
语言瞭望站 | 59-AAF-qf |
红色为印度斯坦语为母语的地区;深灰色为其他印度-雅利安语支地区 |
印地语(天城文:हिन्दी或हिंदी,拉丁字母转写:Hindī),又译为北印度语、印度语[來源請求][註 2],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中印度-雅利安语支下的一种语言。以使用国家来算,印地语是世界排名第八的语言,在1965年1月26日成为印度中央政府的官方语言之一(连同英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并称印度斯坦语)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用天城文,后者用基于阿拉伯字母的乌尔都字母,前者引进的梵语借词多一点,后者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多一些。
来源与分布
[编辑]标准印地语基于在语言学界稱爲俱盧口語(天城體梵文:कौरवी Kauravī,意思是“俱盧+呾提多後綴a+所有格”[10])的德里及其近郊口語[11]發展而來。俱盧口語在印度通稱“卡里口語”或“標準口語”。
英國統治印度之前,印度敎徒多使用彌梯羅語、摩揭陀語、西弗栗恃语等東部語言,高度波斯化的俱盧口語位格不高。[12]然而,多次虔敬派運動逐降低了印度教徒及其语言的地位[13],最终儘管俱盧口語在印度被英國殖民之前毫無任何文学性可言(當時德里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13],其仍然異軍突起成爲英國殖民時期摩陀耶提舍平原的通用語,今天印地語的分佈範圍和使用人口遠超過其前身俱盧族口語,已成爲全體摩陀耶提舍人各個族群進行族際交流的第二語言,在摩陀耶提舍的通用程度超過英語。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加起来是世界上第二大语言,使用人口超过5亿人,僅次于漢語。2020年的调查发现,40%的印度人会说印地语。根据2001年调查数据,仅在印度就有4亿2,200万左右的人把印地语当作母语,此外有超过5,000万人的母语为“乌尔都语”[14],另外3亿人将印地语当第二语言使用。
在印度之外的国家使用印地语的人数为:
- 美国 :10万;
- 模里西斯 :685,170;
- 南非 :890,292;
- 葉門 :232,760;
- 乌干达 :147,000;
- 新加坡 :5,000;
- 新西兰 :20,000;
- 德国 :30,000。
和印地语通属一脉的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一共有1亿零80万使用者[15]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印地语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语言,例如在斐济、圭亚那、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在印度,印地语是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比哈尔邦、昌迪加尔、恰蒂斯加尔邦、德里、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恰尔康得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北方邦和北阿坎德邦等地区的官方语言。在南方的邦裡,幾乎沒人使用印地語。
宝莱坞电影工业基地的大部分电影使用印地语。
語音系統
[编辑]
|
天城文
[编辑]印地语使用天城文书写。天城文是一种元音附標文字,辅音自身帶有一个固有的缺省跟隨元音,即schwa。当辅音与其他元音拼写时,用额外的符号标注。文字從左向右書寫,由頂杠把字母連接起來。以下为用於印地语的天城文字母表:
अ आ इ ई उ ऊ ए ऐ ओ औ ə ɑː ɪ iː ʊ uː eː ɛː oː ɔː
क क़ ख ख़ ग ग़ घ ङ k q kʰ x ɡ ɣ ɡʱ ŋ च छ ज ज़ झ ञ tʃ tʃʰ dʒ z dʒʱ ɲ ट ठ ड ड़ ढ ढ़ ण ʈ ʈʰ ɖ ɽ ɖʱ ɽʱ ɳ त थ द ध न t tʰ d dʱ n प फ फ़ ब भ म p pʰ f b bʱ m
य र ल व j r l ʋ श ष स ह ʃ ʂ s ɦ
语法
[编辑]印地語是主語-賓語-動詞語言,這意味著動詞通常位於句子的結束處而非在賓語之前(而英語經常是主語動詞賓語)。印地語還顯示了部份作格性,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動詞一致於句子的賓語而非主語。不同於英語,印地語沒有定冠詞。如果需要強調的話,可以使用數詞एक(ek,“1”)作為不定單數冠詞。
此外,印地語在英語使用前置詞的地方使用后置詞(這么稱呼是因為它們位於名詞或代詞之後)。其他不同包括性、敬語、疑問詞、格的使用和不同的時態。儘管復雜,印地語文法相當正規,帶有相對有限的不規則性。不管在詞匯和書寫上的不同,印地語文法幾乎同一於烏爾都語文法。除了句號之外的標點概念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是完全未有的,印地語標點使用西方習慣的逗號、感嘆號和問號。有時用西式句號來終結句子,儘管傳統的句號(一個豎杠)仍在使用。
性
[编辑]在印地語中,名詞有兩種性。所有男人和雄性動物(和被理解為陽性的那些動物和植物)是陽性的。而所有女人和雌性動物(和被理解為陰性的那些動物和植物)是陰性的。事物、非生命物體和抽象名詞也依據習慣區分為陽性和陰性。這同於烏爾都語和很多其他印歐語言比如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葡萄牙語,對於只使用英語的人這是個挑戰,它雖然是印歐語言,但近乎去掉了所有屈折性。
疑問詞
[编辑]印地語中標準的疑問詞包括“कौन”(kaun,誰)、“क्या”(kyā,什么)、“कयों”(kyõ,為什么)、“कब”(kab,何時)、“कहाँ”(kahã,何地)、“कैसा”(kaisā,如何、何種)和“कितना”(kitnā,多少)等。印地語詞क्या可以用做經常放在句子開始處的通用疑問詞,把一個句子轉變為一般疑問句。這在提問的時候是很明晰的。疑問句也可以簡單的通過改變語調來形成,完全同於英語中的一些疑問句。
代詞
[编辑]印地語只有一個性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代詞。因此不像英語,這裡沒有“他”和“她”的區別。更嚴格的說,第三人稱代詞實際上同於指示代詞(“這”/“那”)。動詞在變位的時候通常指示出性的區別。代詞有額外的賓格和屬格,但沒有呼格。代詞在賓格中還有兩分方式的變格。注意對於第二人稱代詞(“你”),印地語有三級敬語:
- आप(/ɑːp/): 正式的和尊敬形式的“你”。在單數和複數之間沒有區別。用於正式場合和談論在工作或年齡上居高的人。複數可透過說 आप लोग(/ɑːp loɡ/,“you people”)或आप सब(/ɑːp səb/,“you all”)來強調。
- तुम(/t̪um/): 非正式形式的“你”。在單數和複數之間沒有區別。用於非正式場合和討論在工作或年齡上居下的人。複數可透過說तुम लोग (/t̪um loɡ/,“you people”)或तुम सब(/t̪um səb/,“you all”)來強調。
- तू(/t̪uː/): 非常不正式形式的“你”。完全的單數,它的複數形式是/t̪um/。除了對非常親密的朋友或涉及神的詩歌語言,它在印度會被視為冒犯。
祈使語氣(請求和命令)在形式上對應於使用的敬語的等級,動詞屈折變化來展示想要的尊敬和禮貌級別。由於祈使語氣可能已經包括了禮貌,可翻譯為“請”的詞kripayā比在英語中要少用;它一般只用在著作和通告中,在日常口語中使用它甚至表示嘲弄。
詞序
[编辑]印地語的標準詞序一般是主語-賓語-動詞,但是在需要不同強調或更復雜結構的地方,這個規則很容易拋開(假如名詞或代詞總是跟隨著它們的后置詞或格標記)。更加具體的說,標準詞序是:1. 主語 2. 副詞(按它們的標準次序) 3. 間接賓語和任何它的形容詞 4. 直接賓語和任何它的形容詞 5. 否定詞項或疑問詞(如果有的話),和最後的 6. 動詞和任何助動詞。(Snell, p93)否定是通過在句子中合適的位置上增加詞नहीं(nahī̃,“no”)形成的,或在某些情況下用न(na)或मत(mat)來實現。注意在印地語中,形容詞居先於它們所限定的名詞。助動詞總是在主動詞之後。一般的說,印地語使用者或作家在放置詞語來達成風格化和其他社會心理效果上享有相當大的自由,儘管沒有在高度屈折語言中那么自由。[16]
動詞的時態和體貌
[编辑]印地語動詞結構關注帶有基於時態的一些區別的體貌,時態通常通過使用動詞होना(honā,“to be”)作為助動詞來展示。有三種體貌: 慣常體(未完成體),進行體(也叫做連續體)和完成體。在每種體貌下的動詞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都用होना的適當屈折形式來標記時態。印地語有四種簡單時態: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假定式)和虛擬式(被很多語言學家稱為一種語氣)。[17] 動詞變位不只展示它們的主語的數和人稱(第一、第二、第三),還有它們的性。此外,印地語有祈使語氣和條件語氣。動詞必須一致於它們的主語的人稱、數和性,當且僅當這個主語不跟隨著任何后置詞。如果這個條件不滿足,則動詞必須一致於賓語的數和性(假如這個賓語沒有任何后置詞)。如果這個條件也不滿足,動詞不一致於二者。這類現象就叫做混合作格。
格
[编辑]就格變化而言,印地語是弱屈折語言;名詞在句子中的關係通常由后置詞來展示。印地語名詞有三種格。直接格用於不跟隨任何后置詞的名詞,典型的用於主語和宾语。間接格用於跟隨著后置詞的任何名詞。修飾間接格下的名詞的形容詞也以相同方式屈折。一些名詞有獨立的呼格。印地語有兩種數:單數和複數,但是未明確的展示在所有變格中。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Scheduled Languages in descending order of speaker's strength - 2011 (PDF). Registrar General and Census Commissioner of India. 29 June 2018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14).
- ^ 印地语于《民族语》的链接(第21版,2018年)
- ^ 3.0 3.1 Hindustani. Keith Brown , 编.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 Elsevier. 2005. ISBN 0-08-044299-4.
- ^ Sequence of events with reference to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Union. [2015-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2).
- ^ Central Hindi Directorate: Introduction. [2015-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4).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Hindi.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Hindi belt' languages must thrive like Hindi: Bhojpuri, Maithili experts. India today. [2023-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9).
- ^ Constitution of India. [21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 April 2012).
- ^ Department of official Language | Government of India. (原始内容存档于1 October 2014).
- ^ Kuru(俱盧)+呾提多後綴a=*kaurva->Kaurava,意爲俱盧人、俱盧族;Kaurava+-ī=Kauravī
- ^ 有時德里人口語(देहलवी)會被從俱盧人口語中單獨提出來指代德里市區的穆斯林口語,而俱盧人口語則專指德里近郊的口語。市區的德里人口語已發展爲烏爾都語。
- ^ Kloss, Heinz; McConnell, Grant D. (编). Les Langues écrites Du Monde: Relevé Du Degré Et Des Modes D'utilisation (The Written Languages of the World: A Survey of the Degree and Modes of Use). Presses Université Laval. 1978: 198–199 [26 June 2012]. ISBN 978-2-7637-718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 ^ 13.0 13.1 Sheldon I. Pollock. Literary Cultures in History: Reconstructions from South As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 May 2003: 984 [26 June 2012]. ISBN 978-0-520-228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英文)Census of India - Statement 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印度人口普查网.2001年
- ^ Ethnologue Report for Pakistan. SIL Ethnologue. [2007-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Bhatia 1996: 32-33.
- ^ Shapiro, M: "Hindi"
參考文獻
[编辑]- Bhatia, Tej K. Colloquial Hindi: The Complete Course for Beginners. London, UK & New York, NY: Routledge, 1996. ISBN 978-0-415-11087-7 (Book), 0415110882 (Cassettes), 0415110890 (Book & Cassette Course)
- Shapiro, Michael C. Hindi. Garry, Jane; Rubino, Carl (编). An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major languages, past and present. New England Publishing Associates. 2001: 305–309..
- Shapiro, Michael C. Hindi. Cardona, George; Jain, Dhanesh (编). The Indo-Aryan Languages. Routledge. 2003: 250–285 [2009-09-28]. ISBN 97804157729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 Snell, Rupert; Weightman, Simon. Teach Yourself Hindi. Teach Yourself. McGraw-Hill. 2003 [1989]. ISBN 97800714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