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奧龍特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奧龍特王朝(Orontid dynasty),也以當地的EruandidYervanduni亞美尼亞語: Երվանդունի)名稱而聞名。這個王朝是世襲亞美尼亞貴族英语Armenian nobility[1],他們源自鐵器時代烏拉爾圖王國統治家族。[2][3]這個王朝家族在公元前6世紀,斯基泰人米底王國入侵亞美尼亞時期即確立在當地的優勢地位。

奧龍特王朝的成員在公元前6世紀,到至少公元前2世紀之間斷斷續續統治亞美尼亞,他們首先作為米底王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代理君王,或是總督,他們在阿契美尼德帝國崩潰後,開始建立獨立王國,並後來成為分支的索菲尼王國科馬基尼王國的君王,最終臣服於羅馬帝國。 奧龍特王朝是連續統治古代亞美尼亞王國(公元前321年到公元428年)三個王朝中的第一個。

歷史背景

[编辑]
奧龍特王朝的總督王朝英语Satrapy of Armenia統治範圍。

歷史學家指出這個王朝最早由伊朗人建立,[4][5][6][7][8],並認為(但確切原因尚不明)這個王朝與宗主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者間有血緣關係。[9][10]在王朝存續期間,統治者強調他們和阿契美尼德王朝有此種關係,以強化他們政治上的合法性。[11]

根據亞美尼亞加拿大籍歷史學者拉茲米克·帕諾西恩英语Razmik Panossian的說法,奧龍特家族可能與波斯統治者,以及亞美尼亞其他重要貴族有聯姻關係。[12]

根據種族文化作者莫達德·伊扎迪英语Mehrdad Izady引用亞美尼亞第5世紀歷史學家喬雷內的摩西英语Movses Khorenatsi的話說,奧龍特家族與米底貴族有密切的聯繫。[13]

奧龍特是個古代伊朗男性名字的希臘化形式,古亞美尼亞語寫為Երուանդ (Eruand)。這個名稱在希臘語中是 Ὀρόντης 。它與阿維斯陀語的關聯是Auruuant(勇敢,英雄),和中古波斯語的關聯則是Arwand(現代波斯語  اروند  Arvand)。[14]。這個名稱在各希臘語古典文獻中的拼寫是Orontes,Aruandes,或是Ardoates。王朝的存在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它最初的都城被證明是阿爾瑪維爾英语Armavir (ancient city),隨後遷到耶萬達沙特英语Yervandashat。阿爾瑪維爾被稱為“奧龍特王朝的第一座首府” 。

學者們直到今天仍在爭論奧龍特王朝成立的確切日期,但共識是發生約在公元前612年,在斯基泰人和米底王國滅亡烏拉爾圖王國之後。

語言

[编辑]

雖然亞歷山大大帝率領的希臘人曾入侵波斯,但在當地,波斯和亞美尼亞本地文化仍在社會和精英中佔相當重要的地位。[15]

王朝的官方語言是阿拉姆語,在官方文件中持續使用幾個世紀。大多數的銘文都使用波斯楔形文字書寫。公元前四/五世紀希臘文史學家色諾芬提到他透過波斯語翻譯者與亞美尼亞人交談,在一些當地村莊,村民以波斯語回答詢問[16]

在曾是亞美尼亞總督王朝首都-阿爾瑪維爾發現的希臘銘文顯示,王朝的上層階級也使用希臘語作為官方語言。[17]奧龍特四世英语Orontes IV (統治期間約公元前210年到200年) 統治下,政府結構開始朝希臘化發展,希臘語曾為宮廷語言。奧龍特四世受到希臘化貴族圍繞,並在阿爾瑪維爾建立一所希臘學校。[18][19]

奧龍特王朝國王和亞美尼亞總督

[编辑]
公元前250年奧龍特王朝領土

色諾芬在他作品居魯士的教育中提到一位名為提格蘭英语Tigranes的亞美尼亞國王。他與居魯士大帝結盟,與他一起狩獵。提格蘭向米底王國統治者阿斯提阿格斯稱臣納貢。他的長子也名為提格蘭。在米底王國與巴比倫尼亞人之間爆發衝突後,提格蘭拋棄對巴比倫尼亞的臣屬條約義務,轉而投向米底王國。居魯士滅了米底王國後,要求提格蘭以同樣方式對阿契美尼德王朝稱臣納貢。斯特拉波在他的《地理學》(xi.13.5)中對此點加以證實。公元前521年,在岡比西斯二世逝世和巴迪亞英语Bardiya(巴迪亞也被希臘人中稱為為Smerdis(斯梅爾迪斯))自立為王而發生的騷亂中,亞美尼亞人起而叛變。大流士一世派遣亞美尼亞人達達爾希(Dâdarši)將叛亂弭平,大流士一世後來用波斯人瓦米薩(Vaumisa)[20]取代達達爾希,瓦米薩在公元前521年5月20日將達達爾希擊敗。大約在同一時間,另一位名為阿拉卡(Arakha)的亞美尼亞人,自稱是新巴比倫王國最後君王那波尼德之子,並改名為尼布甲尼撒四世英语Nebuchadnezzar IV起而作亂,但歷時不長,即被大流士派遣的因塔福林英语Intaphrenes(為大流士身邊位居重職的執弓者)領兵所鎮壓。

公元前5世紀,來自亞美尼亞進貢者呈獻有獅鷲獸把柄的金屬製水瓶
阿契美尼德王朝軍中的亞美尼亞戰士(約公元前470年,薛西斯一世陵寢浮雕)。

這些事件在貝希斯敦銘文中有詳細描述。波斯帝國完成行政重組後,亞美尼亞改由數名總督治理。亞美尼亞總督經常與阿契美尼德王朝皇族通婚。這些總督提供軍隊讓薛西斯一世在公元前480年入侵希臘。希羅多德說,薛西斯一世軍中的亞美尼亞人“如同弗里吉亞人一樣被武裝起來”。公元前401年,色諾芬與一大批希臘傭兵參與“萬人僱傭軍團”,一起穿越亞美尼亞。色諾芬提過兩個有奧龍特名字的人,而且他們顯然都是波斯人。其中一個是王室貴族和高級軍官,擔任薩第斯要塞指揮官,他與年輕的小居魯士進行戰鬥,曾試圖在庫納沙戰役之前把小居魯士出賣給阿爾塔薛西斯二世,但受到俘虜並被處死。色諾芬的《長征記》對亞美尼亞有詳細的描述,記載中森特里特斯河英语Botan River(Centrites)附近的地區受到阿爾塔薛西斯二世轄下一位名為奧龍特一世英语Orontes I的亞美尼亞總督保護,這位奧龍特的父親名為阿塔西拉斯英语Artasyrus。奧龍特一世率領亞美尼亞人,還有阿拉羅德人(Alarodian,即為烏拉爾圖人)的部隊。提瑞巴茲英语Tiribazus(Tiribaz)被提起是奧龍特一世轄下的副總督(hipparchos),後來提瑞巴茲成為呂底亞的總督。

法國國家圖書館所收藏的奧龍特一世時期所鑄金幣(公元前362年)。

公元前401年,阿爾塔薛西斯二世把女兒蘿朵古聶(Rhodogoune)許配給奧龍特一世。科馬基尼王國國王安條克一世內姆魯特山紀念碑上的兩個銘文中,提及一位被稱為Aroandes(阿塔西拉斯之子,蘿朵古聶的丈夫),這位Aroandes被認為是奧龍特王朝族裔統治科馬基尼王國的祖先,其族譜可追溯到大流士一世。狄奧多洛斯提到另一個奧龍特,可能同為一人,在公元前362年是密細亞的總督,是小亞細亞總督群叛亂的領導者,由於他是貴族出身,以及他對波斯國王的憎恨,很適合擔任這個領導人的角色。他被權力的熱衷和陰謀詐欺所誤導,而對共謀的總督背叛,並將他們出賣給波斯國王。但他的第二次叛亂,可能是由於他對國王的酬傭不滿意,而發動數次軍事攻擊,在新波斯國王阿爾塔薛西斯三世即位後仍然持續。在此期間,他還征服並佔領帕加馬,但最終還是與波斯國王和解。公元前349年,雅典人根據一項法令授予公民權利和金色的花圈給這位奧龍特。他在總督群叛亂期間在克拉佐美纳伊福西亞、和蘭普薩庫斯都鑄造過許多錢幣。所有後來的奧龍特君王都是他的後代。大流士三世在公元前344年至336年接替奧龍特一世英语Orontes I為亞美尼亞總督。亞美尼亞部隊在奧龍特一世和一位名為米史勞斯特英语Orontes II(Mithraustes)指揮下參與高加米拉戰役。狄奧多洛斯提到奧龍特一世是古馬其頓將軍樸塞斯塔斯的朋友。亞美尼亞後來正式受馬其頓帝國統治,而馬其頓帝國是由亞歷山大大帝所領導。亞歷山大大帝擊敗奧龍特二世英语Orontes II後,他任命一位名叫米特蘭尼斯(Mithranes)的奧龍特家族後人統治亞美尼亞。在亞歷山大去世後(公元前323年),根據巴比倫協議,亞美尼亞被分配給涅俄普托勒摩斯治理,涅俄普托勒摩斯控制亞美尼亞直到他在公元前321年的戰爭中去世為止。奧龍特後人在約公元前302年將國都從阿爾瑪維爾遷移到耶萬達沙特。

從公元前301年開始,亞美尼亞被納入塞琉古帝國的勢力範圍,但保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原統治者維持不變。根據公元二世紀希臘作者波利艾努斯的說法,公元前227年,塞琉古帝國叛軍領袖安條克·伊厄拉斯曾奔往由阿薩密斯英语Arsames統治的亞美尼亞領土內避難(阿薩密斯是城市阿薩密薩塔英语Arsamosata的創建人)。大約在公元前212年末,亞美尼亞被劃分為兩個王國,都是塞琉古帝國的附庸:大亞美尼亞以及亞美尼亞索菲尼王國(後者包括被稱為小亞美尼亞的科馬基尼王國)。後來塞琉古帝國安條克三世決定鎮壓當地王朝,並圍困阿薩密薩塔。索菲尼王國和科馬基尼王國的總督薛西斯投降並懇求寬恕。後來安條克三世將自己的姐妹安提阿古斯(Antiochis)嫁給薛西斯。安提阿古斯則於日後將薛西斯謀害。

大亞美尼亞由一位奧龍特蒂特統治者海達尼斯(Hydarnes)統治(參考斯特拉波《地理學》 xi.14.15),他後來顯然是遭到安條克三世罷黜,然後將土地劃分並授給他的兩位將領阿爾塔什斯一世扎里爵斯英语Zariadres(Zareh),他們兩人都自稱為奧龍特家族後裔。

科馬基尼王國的內姆魯特山

[编辑]
內姆魯特山,東面平台石像

內姆魯特山上眾神雕像的對面有排長型基座,上面放著安條克一世(科馬基尼王國)希臘祖先石碑。與這排成直角排列的另有排石碑,用以描繪其奧龍特氏族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祖先。這些石碑中上的大流士和薛西斯一世雕像仍保存完好。每個石碑前有個小祭壇。其中兩個祭壇上刻有銘文。 安條克一世花費巨大精力來確保所有人都知道,由於蘿朵古聶公主與他的祖先奧龍特一世的婚姻,讓他與萬王之王大流士一世結有血緣關係。蘿朵古聶的父親為波斯國王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由於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在公元前401年得到奧龍特一世協助而擊敗小居魯士,因此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奧龍特一世。他們的後裔,米特里達梯一世則迎娶塞琉古帝國公主勞蒂斯英语Laodice VII Thea

王朝族譜

[编辑]

格鲁吉亚籍歷史及族譜學者西里爾·陶曼諾夫英语Cyril Toumanoff所整理的奧龍特王朝族譜:

巴加比格納(Bagabigna)
海達爾尼斯一世英语Hydarnes
波斯貴族
(前521)
Sisamnes
海達爾尼斯二世英语Hydarnes II
波斯千總
(前480-428)
希薩姆尼斯(Sisamnes)
(前480)
歐塔尼斯(Otanes)
海達爾尼斯三世英语Hydarnes II
亞美尼亞總督
(† 前410)
歐塔尼斯(Otanes)?果巴亞斯(Gobryas)
阿卡德總督
阿美司妥利斯(Amestris)
大流士二世女兒
特里陶米斯(Teritouchmes)
亞美尼亞總督
(† 前410)
洛克生(Roxane)
(† 前410)
提薩斐尼
薩第斯總督
(† 前396)
王子
及公主
前410時遭處決
斯塔蒂亞英语Stateira (wife of Artaxerxes II)
(† 前400)
阿爾塔薛西斯二世配偶
阿塔敘魯斯
海科尼總督
王子
(† 前404)
馬基爾斯(Mazeus)
巴比倫總督
(† 前328)
蘿朵古聶奧龍特一世英语Orontes I
亞美尼亞總督
(前401-361)
海達尼斯(Hydarnes)
伊奧尼亞總督
(約前334)
奧龍特二世英语Orontes II
亞美尼亞總督
(前361-331)
米特蘭尼斯英语Mithrenes
亞美尼亞國王
(前331-約317)
奧龍特三世英语Orontes III
亞美尼亞國王
(約前317-約260)
薩姆士一世(Samus I)
亞美尼亞國王
(約前260)
阿薩姆斯一世
亞美尼亞國王
(約前260-約228)

參考文獻

[编辑]
  1. ^ Yarshater, Ehsan; Fisher, William Bayne; Gershevitch, Ily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021-09-11]. ISBN 978-0-521-2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0) (英语). 
  2. ^ Toumanoff, Cyril. Studies in Christian Caucasian history.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63: 278ff [2019-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4). 
  3. ^ (亞美尼亞文) Tiratsyan, Gevorg. «Երվանդունիներ» (Yerevanduniner). Armenian Soviet Encyclopedia. vol. iii. Yerevan: Arme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77, p. 640.
  4. ^ Garsoïan, Nina (1997). "The Emergence of Armenia" in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ume I, The Dynastic Periods: From Antiquity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Richard G. Hovannisian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p. 46-47. ISBN 0-312-10169-4.
  5. ^ Babaie, Sussan; Grigor, Talinn. Persian Kingship and Architecture: Strategies of Power in Iran from the Achaemenids to the Pahlavis. I.B.Tauris. 2015: 80. ISBN 978-1848857513. Iranian culture deeply influenced Armenia, and Iranian dynasties ruled Armenia during several important periods, including the Orontids (c. sixth century - c. early second century BCE) and Arsacids (54-428 CE). 
  6. ^ Garsoian, N. 存档副本. 2005 [2019-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Tigran (Tigranes) II was the most distinguished member of the so-called Artašēsid/Artaxiad dynasty, which has now been identified as a branch of the earlier Eruandid [Orontid] dynasty of Iranian origin attested as ruling in Armenia from at least the 5th century B.C.E  已忽略未知参数|encyclopedia = (帮助); Edit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article=|title=只需其一 (帮助)
  7. ^ Allsen, Thomas T. 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1: 37. ISBN 978-0812201079. 
  8. ^ Sartre, Maurice. The Middle East Under Rom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3. ISBN 978-0674016835. The Commagene kings claimed to be descended from the Orontids, a powerful Iranian family that had ruled the area during the Achaemenid period. They were related to the Achaemenids who had built a kingdom (...) 
  9. ^ Allsen, Thomas T. 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1: 37. ISBN 978-0812201079. The Orontid dynasty of Armenia (ca. 401-200), whose ruling house was of Achaemenid origin, originally administered the territory as satraps and later as independent kings. 
  10. ^ Payaslian, Simon. The history of Armenia : from the origins to the present 1s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8 [2019-12-14]. ISBN 14039746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2). (...) albeit not clear, historians suggest dynastic familial linkages to the ruling Achaemenid dynasty in Persia. 
  11. ^ Payaslian, Simon. The history of Armenia : from the origins to the present 1s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8 [2019-12-14]. ISBN 14039746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2). The Ervandunis certainly stressed their Achaemenian lineage to strengthen their political legitimacy. 
  12. ^ Panossian, Razmik. The Armenians From Kings and Priests to Merchants and Commissars需要免费注册. United Kingdo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35. ISBN 9781850657880. They probably had marriage links to the rulers of Persia and other leading noble houses in Armenia. 
  13. ^ Izady, Mehrdad. The Kurds : a concise handbook 1st September 1992. Washington: Crane Russak. 1992: 288. ISBN 9780844817279. 
  14. ^ Schmitt 2002.
  15. ^ Panossian, Razmik. The Armenians From Kings and Priests to Merchants and Commissars需要免费注册. United Kingdo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36. ISBN 9781850657880. The Hellenistic invasion of Persia partially influenced Armenia as well, but Persian and local Armenian culture remained the strongest element within society and the elites. 
  16. ^ Boumoutian, George.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People. California: Mazda Publishers, Inc. 2006: 23. ISBN 1-56859-141-1. A large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spoke Armenian, while the people of the hills had their own dialect. [...] Aramaic, the language of the imperial administr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Armenia, where, for centuries, it continued to be used in official documents. Old Persian cuneiform, meanwhile, was used in most inscriptions. 
  17. ^ Manandian, Hagop. The Trade and Cities of Armenia in Relation to Ancient World Trade. Armenian library of the Calouste Gulbenkian Foundation. 1965: 37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英语). 
  18. ^ Payaslian, Simon. The history of Armenia : from the origins to the present 1s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12 [2019-12-14]. ISBN 978-14039746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2). 
  19. ^ Tiratsyan, “Hayastane vagh hellenizmi zhamanakashrjanum,” pp. 514–15
  20. ^ 存档副本. [2019-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參考資料

[编辑]

進一步閱讀

[编辑]
  • Cyril Toumanoff. "A Note on the Orontids." Le Muséon. 72 (1959), pp. 1–36 and 73 (1960), pp. 73–106.
  • (亞美尼亞語) Hakop Manandyan. Քննական Տեսություն Հայ Ժողովրդի Պատմության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People). vol. i. Yerevan: Haypethrat, 1944.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