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季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季青
出生蔡海青
(1960-10-20) 1960年10月20日63歲)
 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金湖鎮
国籍 中華民國
母校國立金門高級中學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知名于政治漫畫諷刺畫插畫家

季青(1960年10月20日),本名蔡海清[註 1]福建省金門縣人,聯合報系資深新闻漫画家,旅居臺灣。1978年就讀金門高中時,曾為《金門日報》繪製新聞漫画一年,從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肄業後,在《民生報》長期擔任漫畫編輯。退休後,在2006年獲聘為《聯合報》特約漫畫家,至今持續依時事新聞繪製政治漫畫;著有兩本作品集、三本由聯經出版發行的政治漫畫集,同時也是十餘本聯合報系書籍的繪者。

早期作品散見於《婦女新知》、《時報周刊》、《中華日報》、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多種報章雜誌,其政治漫畫也多次為臺灣海峽兩岸媒體引用。

生平[编辑]

早年[编辑]

出生於金門縣金湖鎮瓊林村,為蔡國泰、李麗寬夫婦之子,有五位兄長以及三位姐妹。後來成為新聞界人士的董智森、李木隆、黃天強,以及艺术家吳惠民、黃庭超等人,都是他在福建省立金門高級中學的同班同學;由於在學業之餘自學漫画,塗鴉作品在同儕間傳閱,受到歡迎。1978年經楊樹清推薦,被時任《金門日報》代採訪主任顏伯忠(風衣)雇用,為地方版製作關於時事、地方動態的新聞漫畫;[1]原本同學陳長佳(孟雛)給他取筆名「李青」,結果刊登時「李」被誤植為「季」字,之後便取寓意「四季常青」,一直沿用筆名「季青」作畫。[2]由於報社預算有限,一開始社長想削減稿費,但在風衣堅持下,仍給季青一張漫畫四十作為酬勞。[3]马来西亚作家溫瑞安在台灣成立神州詩社,一些金門社員也因而成立「九州詩社」,請當時還就讀高二的季青畫彩色漫畫助陣。由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金門還在戒严、正實施「戰地政務」政策,風衣聽說後立刻制止他們,以免遭到政五處等政府機構制裁;不久,軍事法庭以「為宣傳」罪名,將溫瑞安羈押後驱逐出境,神州詩社因而解散。[4][5]

《金門日報》的季青漫畫一度成為報紙的賣點,一年後季青便因準備大學聯合招生考試而辭職;對此,他評價風衣不吝給年輕人表現機會,若沒有這位長輩的提攜,他的作品「大概只能畫在教科書上『暗爽』而已」。[3]從金門高中畢業後,前往板橋鎮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夜間部國畫組五年,1982—1983年間連續在九期《婦女新知》月刊推出漫畫专栏《生活品質》、《兩性教育》;[6]當時在英国任教的成令方曾投書,批評畫中人物「像外國人」、關於中國女人的形象及議題比重不足。[7]後來,季青因無法認同學校的教學方式而從臺灣藝專肄業,服完兵役後旅居臺灣,曾在雅鳴出版社當美工編輯,也向《金門日報》、《金門文藝》、《時報周刊》、《中華日報》等投稿漫畫、插畫作品。[8][9]:178, 180

解嚴前後[编辑]

1986年,季青在吳承嗣(李沛)介紹下到《民生報》擔任漫畫編輯,根據時事每天畫一幅漫畫,也不定期為包括棒球新聞、消費報導等其他新聞版面作畫,其他畫作散見《工商時報》、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各報章雜誌;[10][11]最初幾年的漫畫內容,包括反對恢復「中國小姐」、國民黨民進黨行政院新聞局的勢力消長等等。[12][13]隨著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除了季青以外,同時期各報社受歡迎的新聞漫畫家,包括Co.Co.魚夫L.C.C.林鑫王平等人。[14][15][16]1988年初,季青由台北駿馬文化公司出版兩本漫畫處女作《劇場》、《搭錯線》,書中自敘因金門成長的背景對戰爭有深刻感受,因而以幽默手法表達反戰思想,作家林文義在《理性的刺、溫厚的心》一文寫道:

蔣經國在台澎地區解除戒嚴時,靠近中国大陆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仍未解嚴,繼續行军事管治[17][18]1991年4月30日,李登輝總統宣告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過中華民國國防部也在同日頒布《金馬臨時戒嚴令》,形同在金馬地區實施「二次戒嚴」。金門、馬祖兩地縣政諮詢代表等五個團體串聯在台的金馬民眾,發起「五〇七反金馬二度戒嚴運動」,到立法院群賢樓大門前靜坐示威、夜宿十一天,陳定南謝長廷等民進黨立委也來聲援;季青頭綁「反對戒嚴、反對軍管」布條去抗議,在抗爭現場擺著他的兩幅放大版漫畫《金馬地區戒嚴中》、《動戡終止不是反共結束》,諷刺李登輝以及時任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後來,示威代表獲准進入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向立委遞交陈情书,季青也在場旁聽;過程中,有冒充陳情代表的人上台稱贊成金馬戒嚴,季青見狀喊道:「匪諜!」[19]最後,國防部在1992年11月7日正式終止金馬地區戰地政務,解除戒嚴。[20][21]

在此前後,季青在民生報社出版了政論漫畫集《漫畫時事》;[22]又以《立法院系列》、《全民健保系列》兩度獲吳舜文新聞漫畫獎,以《反戰》在比利時國際漫畫獎獲得佳作。[2][9]:180-181台視文化公司轄下的《家庭》雜誌在1994年刊登一篇採訪季青的文章,形容季青是「很生活的漫畫家」、工作以外「絲毫沒有誇張漫畫味」,並描寫他住在臺北縣深坑鄉的生活:愛喝咖啡與金門酒、花錢收集有「藝品價值」的生活用品,喜歡觀賞引人自省的電影;季青也認為查理·卓别林是天才,品評他的幽默「笑中帶淚,關懷窮人,糗盡權貴」。[23]此外,同樣出身金門的《中國時報》社會組主任楊肅民,與季青毗鄰而居。[24]1998年,在政務委員趙守博與漫畫家魚夫的安排下,副總統連戰要邀請一些政治漫畫家在國賓大飯店共進晚餐,當時幾個受邀的漫畫家反應不盡相同。其中朱德庸表示不排除參加,不過他最感興趣的不是連戰本人;凌群(楊心怡)與童錦茂都想就近觀察連戰,來更了解他。Co.Co.一向不接受訪問,表示沒興趣與官方接觸;季青也不出席,認為應跟政治人物適度保持距離及超然,比較不會有人情壓力。[25]

資深畫家[编辑]

2005年12月20日,季青在《民生報》任職十九年後,從漫畫編輯一職退休。不過由於在聯合報系的聲望,他在2006年初接替同年病逝的漫畫家林鑫,成為《聯合報》民意論壇特約漫画家;每天依然在午夜截稿以前,以時事為題畫出一張可翌日見報的新聞漫畫。[24][26]

2008年在金门炮战五十週年之際,臺北縣金門同鄉會在中和市民活動中心舉行紀念活動,副總統蕭萬長也出席,親自頒贈「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傑出成就菁英獎」,分為幾種類別獎座,季青與董智森、楊肅民共三人獲頒「新聞類」菁英獎。[27]同年《聯合報》由季青繪製的其中兩幅漫畫中,將法務部調查局前局長葉盛茂畫成斗牛犬,諷刺他在陳水扁家庭密帳案中擁護前總統陳水扁的態度;台北地方法院在10月14日提訊葉盛茂,法官曾正龍就以這兩幅漫畫說服葉勝茂翻供,承認向陳水扁泄密。當時媒體欲採訪季青,不過一向保持低調的他,在訪談時只能看見身影、聽見聲音。季青解釋,由於葉盛茂兩頰鬆弛,就以樣貌神似的鬥牛犬來比擬,認為他「正如忠狗,不過在法庭上還是遭陳水扁作賤」;對於法官以漫畫勸勉一事感到很開心,但以平常心面對。[2][28]2011年,《講義雜誌》在臺北市紀伊國屋書店舉行第八屆「講義雜誌年度最佳旅遊作家、美食作家、漫畫作家及插畫作家」頒獎典禮,獲獎者為陳維滄(川流文教基金會)、吳寶春、季青、以及插畫家NOBU[29]

在聯合報系副董事長劉昌平支持下,季青整理陳水扁政府馬英九政府期間三年內在民意論壇的政治漫畫,出版《笑畫馬扁:季青聯合報漫畫精選集》,並表示他相信漫畫家應當超越藍綠及黨派;[8]幾年後,結合《聯合報》政論專欄黑白集,再出版《不只是漫畫:季青漫畫+黑白集》。從2011年起,在聯合報民意論壇的Facebook粉絲專頁聯合新聞網、以及同報系的世界新聞網上,除轉發新聞報導以外,也張貼季青等人的漫畫。[30][31][32]除此之外,《金門日報》曾報導季青的事蹟,有立法委員借用他的畫作進一步表達對於時事的見解;[33][34]中国大陆,以中国共产党機關報《人民日报》為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也曾多次引用包括季青作品在內的台灣政治漫畫,作為報導配圖。[35][36]2017年2月15日,中華漫畫家協會舉辦「臺灣新聞漫畫聯合特展」,在國立國父紀念館翠溪藝廊展出九天,季青為數十位參展者之一。[37]

作品[编辑]

漫畫集[编辑]

書名 出版社 國際標準書號 年份
1 劇場 駿馬出版社 1988年
2 搭錯線
3 漫畫時事 聯經出版 1991年
4 笑畫馬扁:季青《聯合報》漫畫精選集 ISBN 9789570833546 2008年
5 不只是漫畫:季青漫畫+黑白集 ISBN 9789868985100 2013年

插畫[编辑]

共同作者 書名 出版社 國際標準書號 年份
1 薛興國 靜物隨想 聯經出版 ISBN 957080002X 1989年
2 謝蜀芬 為你開一扇窗 民生報社 ISBN 9570804262
3 张之路 空箱子 ISBN 9578932073 1994年
4 沈石溪 第七條獵狗 ISBN 9578932219
5 再被狐狸騙一次 ISBN 9578932502 1995年
6 張嘉驊 怪物童話 ISBN 9578932731 1996年
7 周銳 不好意思 ISBN 9578336055 1998年
8 王淑芬 如何謀殺一首詩 ISBN 9578336411 1999年
9 黃明堅 幽默開講 好語出版社 ISBN 9579777934
10 賴慧芸 巴黎人法國風 方智出版社 ISBN 9576796083
11 金曾豪 獨狼 民生報社 ISBN 9578336640 2000年
12 朱邦彥 公說婆說:互唱反調的英文諺語 ISBN 957200994X 2003年
13 不會睡覺怪床歪 ISBN 9867507053 2004年
14 梅子涵 十二個淘氣的故事 ISBN 9867507320
15 桂文亞
揚歌
青澀的蘋果:老師的54封信 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 ISBN 7539549904 2014年

註釋[编辑]

  1. ^ 包括《劇場》(季青作品)、《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等早期書籍,則記載季青本名為蔡海青

參考來源[编辑]

  1. ^ 林怡種. 《憶往情深:炮火下的童年往事》. 秀威資訊. 2012-07-31: 84. ISBN 9789574191833. 
  2. ^ 2.0 2.1 2.2 楊樹清. 季青2008鄉訊風雲人物. 《金門日報》. 2008-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5). 
  3. ^ 3.0 3.1 楊樹清. 《番薯王》. 聯經出版. 2003: 84–86. ISBN 957-08-2652-5. 
  4. ^ 楊樹清. 文釆風流,名山念斯人:送別老友楊再平回天家. 《金門日報》.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5. ^ 向陽. 龍哭千里——溫瑞安與神州詩社傳奇. 遠見雜誌. 2018-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0). 
  6. ^ 葉衽榤. 《黨外風雨:臺灣政論散文的自由意識》. 元華文創. 2019-09-10: 127. ISBN 978-957-711-084-8. 
  7. ^ 成令方. 讀者投書 (PDF). 《婦女新知》. 1983-08-10, (18): 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03). 
  8. ^ 8.0 8.1 翁碧蓮. 季青「笑畫馬扁」漫畫內容令人莞爾. 《金門日報》. 200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0). 
  9. ^ 9.0 9.1 楊樹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编. 《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金門地區》. 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12-01. ISBN 957-29048-7-6. 
  10. ^ 各報刊漫畫作品一覽表. 《文訊》. 1997, 135: 51. ISSN 1019-9152. 
  11. ^ 闲话·漫画漫话·其他专栏. 《联合早报》. 1990-08-26: 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2). 
  12. ^ 邱思瑋. 戰後台灣的「中國小姐」選拔及其爭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 141–1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7). 
  13. ^ 林蕙娟. 民進黨爭取有線空間. 遠見雜誌. 199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14. ^ 林蕙娟. 笑畫政治,笑話政治. 遠見雜誌. 1992-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15. ^ 林志恆. 馮光遠-給我報報解嚴文字. 遠見雜誌. 199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16. ^ 劉觴. 從頭話「漫畫」——從「李表哥」談國產漫畫的復甦. 《文藝年報》(吳三連先生文藝獎基金會). 1985: 26. 
  17. ^ 林逸帆. 《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貓頭鷹出版社. 2019-11-07: 212. ISBN 9789862624036. 
  18.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编). 《金門設立特別行政區可行性之評估》. 2002-06-01: 13. ISBN 9789860136135. 
  19. ^ 楊樹清. 《金門島嶼邊緣》. 金門縣政府. 2001-05-15: 326, 346–347. ISBN 9789570286564. 
  20. ^ 林瑋嬪.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春山出版. 2023-03-07. ISBN 9786267236161. 
  21. ^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507反金馬二度戒嚴運動. 中華民國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7). 
  22. ^ 季青繪《漫畫時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1-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9). 
  23. ^ 小湖(採訪)、袁致(攝影). 季青生活中的「品」與「味」. 《家庭》(台視文化公司). 1994-04-25, 211: 20. 
  24. ^ 24.0 24.1 金台人. 季青漫畫時事退而不休吳慧菱新書發表飛行中. 《金門日報》. 2004-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6). 
  25. ^ 李清如. 連戰與漫畫家的神祕晚宴. 《新新聞》. 1998-02-22, 572: 24. ISSN 1007-0907. 
  26. ^ 台湾著名专栏漫画家 林鑫. 钱江晚报. 2006-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1). 
  27. ^ 逾千人參與北縣金門同鄉會紀念823戰役五十周年. 《金門日報》. 2008-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2). 
  28. ^ 蘇位榮. 兩幅漫畫 葉盛茂認錯吐實. 聯合新聞網. 2008-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7). 
  29. ^ 李國蓉. 國家圖書館 , 编. 民國一百年十月臺灣出版記事.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2011: 58. ISSN 1560-6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2). 
  30. ^ 聯合報民意論壇(2011年10月10日). Facebook. 聯合報民意論壇. 2011-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0). 
  31. ^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的相片. Facebook. 聯合報民意論壇. 202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0). 
  32. ^ 漫畫|觀點. 世界新聞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3). 
  33. ^ 賴士葆. 下圖載自名畫家「季青」作品,頗能描述大家的心聲. Facebook. 2018-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2). 
  34. ^ 游毓蘭. 兩幅報紙漫畫,相隔半個地球,卻傳遞相同的訊息,都很沉痛!.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202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2). 
  35. ^ 台湾讽刺漫画. 人民网台灣頻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2). 
  36. ^ 金晨. 台湾疫情再三“翻车”的背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37. ^ 中華漫畫家協會. 新聞漫畫聯展 幽默諷刺百畫齊放. 雅虎新闻. 201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7).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