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天主堂
小馬聖尼克老天主堂 | |
---|---|
聖尼各老堂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 臺東縣成功鎮信義里小馬路58號 |
坐标 | 22°59′44″N 121°18′55″E / 22.99555°N 121.3153°E |
材料 | 鋼筋混凝土[1] |
建成时间 | 1968年[1] |
所有者 | 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1] |
官方名称 | 小馬聖尼克老天主堂 |
類型 | 登錄種類:歷史建築 |
评定时间 | 2005年9月29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
小馬天主堂位於臺灣臺東縣成功鎮的小馬部落[註 1],是天主教白冷會所有的教堂,正式名稱是小馬聖尼克老天主堂,又稱聖尼各老堂[2][3],於2005年9月29日公告為歷史建築[註 2][1]。該教堂被視為臺東的經典建築,有建築雜誌加以報導[2][3]。
沿革
[编辑]民國43年(1954年)姚秉彝神父將傳道翻譯員張明祥(Loma'ni Takofan)家作為小馬的宣教會所,舉行主日彌撒[2]。民國45年(1956年)3月7日,曹經五神父到成功堂區擔任副堂,主日或平日會到小馬宣教和舉行彌撒[2]。小馬部落的信教者日漸增加[2]。民國46年(1947年),小馬地區部落興建教堂,工程有不少教友參與[2]。
民國50年(1961年),瑞士籍神父池作基(Rev. Meinard Tschirky,1930-1992)來到東和堂區宣教[2][1]。之後民國56年(1967年)小馬天主堂成立儲蓄互助社,該年白冷會也向臺東縣政府購買公有地以興建新教堂[2]。民國57年(1968年)因教徒日增,池作基神父開始教堂的籌建[2][1]。經費來自池作基神父的國外募款,以及教友變賣稻穀所得[2][1]。新聖堂於該年(1968年)8月20日落成,由費聲遠主教祝聖啟用,稱「天主教小馬聖尼各老堂(Hsiaoma, St. Nicolaus)」[2][1]。新聖堂的設計者是傅義(Julius Felder)修士,小馬天主堂(聖尼各老堂)是他來臺後的第三件作品[2][3][1]。
民國74年(1985年)因應臺東市第二公墓遷葬作業,教堂後方設立墓園[2][1]。墓園中葬有池作基、紀守常(Rev. Alfred Giger,1919-1970)、周維道(Rev. Viktor Notter,1906-1992)、郝道永(Rev. Friedrich Hort,1908-1985)、滿海德(Rev. Ernst Manhart,1905-1991)等諸位神父[2][1]。
建築特色
[编辑]小馬天主堂的特色是外觀有類似扶壁的結構,而外牆使用自然石板材,因有不規則線條而使得牆壁看起來像是用真石砌成[2][3][1]。此外教堂錐狀屋頂(傳義修士稱斗笠屋頂)的採光天窗能將自然光源大量引進,照耀在祭臺上,營造神聖莊嚴的氣氛[2][3][1]。
-
小馬聖尼克老天主堂全景
-
另一角度拍的小馬天主堂
-
小馬聖尼克老天主堂正面
-
小馬聖尼克老天主堂鐘塔
-
小馬聖尼克老天主堂祭壇
-
小馬聖尼克老天主堂室內
註釋
[编辑]參考來源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小馬天主堂(聖尼各老堂).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林韻梅、趙川明、王河盛、黃學堂、李坤修、林志興 撰稿. 《日出台東 東海岸文化景觀》. 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 2009-12: 頁150、151. ISBN 978-986-02-1247-1.
- ^ 3.0 3.1 3.2 3.3 3.4 3.5 韓國棟(總編輯). 《走讀台灣:台東縣 2》. 國家文化總會. 2009-12: 頁52、53. ISBN 978-986-657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