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山东行政区划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明輿地图》中的山東輿圖一
山东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時代

三皇五帝
旧石器时代
沂源人 新泰人
新石器时代
后李 北辛 大汶口 龙山 岳石
太昊 少昊 蚩尤
古羌人 九夷东夷
有穷氏 有鬲氏 商部落
古羌人 商方 纪国 商奄 薄姑 人方 旁方
春秋 莱国 莒国 滕国 齐国 鲁国 山戎 孤竹
戰國 秦国
临淄郡 琅邪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薛郡
临菑郡 博阳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胶西郡 琅邪郡 城陽郡
曹魏
西晋
东晋 前秦 前凉 后凉 前赵 后赵 前秦 西燕
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河南道
河南道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後漢 后周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山東省 (清朝)
中華民國 山东省 青島特別市
中華人民
共和國
山东省
济南历史 青岛历史
山东主题专页

山东行政区划史介绍山东地区行政区划变迁。

先秦

[编辑]
春秋时期山东地区诸侯国

夏朝建立后,各地仍存在许多相对独立的方国部落,今山东地区多由东夷族各部落控制,其中著名的有有仍有缗𦟣有莘有穷有鬲斟戈氏斟灌氏)、斟寻氏费氏杞氏观氏等。[1]

山东西南部是商族早期的活动中心,商始祖都于蕃,相土东都在泰山下。后商族势力扩张并最终建立商朝,但山东一直为其主要的一个活动区域。商朝曾多次迁都,其中有位于今山东地区的。商代,今山东境内的方国主要有薄姑、顾、蜀、黎、莱、杞、缯、莘、任等。[1]

西周时期,中国实行分封制,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今山东地区有封国40多个,其中以两国最大,也最为知名,他们不仅对山东的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至今“齐鲁”、“齐鲁之邦”、“齐鲁大地”等仍然是山东省的代称。除了齐鲁两国,今山东地区还有颛臾等几十个国土较小的诸侯国。[1]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很多小国被他国吞并。山东地区主要分属两大国,小国还有曹、滕、薛、邾、莒等,另有部分地区分属卫、宋、晋、邢等国。战国时期齐国势力扩张,至战国末年,今山东地区已大部分归齐,只有南部一部分属楚,一部分归赵。

位于今山东省或地跨今山东省的先秦国家
国都 开国君主 兴亡年代 备注
姬姓 鲁氏 鲁国 曲阜 伯禽 前11世纪 至 前256年 周武王周公旦于鲁(今河南南鲁山),周公旦长子伯禽代为就封。顷公十八年(前255年),楚国攻占鲁国,顷公改封于莒。
曹氏 曹国 陶丘 曹叔振铎 前11世纪 至 前487年 商代已有曹国。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振铎于曹,前487年为所灭
滕国 错叔绣 至 战国中期 周武王封异母弟错叔绣于滕
郕国 郕叔武 前11世纪 至 前408年 周武王封同母弟郕叔武于郕,曾长期为鲁国附庸,前408年,为齐国攻灭。
郜国 周文王第十一子 前11世纪 至 西周末期东周初期之际 武王所封,最终为宋所灭
邢氏 邢国 邢、夷仪 邢朋叔 前11世纪 至 前635年 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为邢侯
茅国 周公第三子 前11世纪 至 不详 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
阳国
极国
任姓 薛国
邳国
邿国
铸国
过国
姜姓 齐国姜齐
纪国
州国淳于
鄣国
向国
逢国
北齐国
风姓 任国
宿国
须句
颛臾
有仍
己姓 莒国
顾国
嬴姓 奄国
郯国
徐国
淮夷
偃姓 有鬲
曹姓 邾国
小邾
滥国
妘姓 偪阳国
鄅国
夷国
董姓
妫姓 田齐
遂国
姚姓 有缗
观国
姒姓 杞国
鄫国
费国
斟鄩
斟灌
子姓 莱国
谭国
漆姓 鄋瞒长狄
其他 有穷
寒国
王寿
莘国
戎国
郭国
牟国
根牟
鄟国
薄姑
介国
甲父
厥国
贯国
於余丘
蔑国

秦代

[编辑]

秦朝全国实行郡县制,即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今山东地区主要有临淄郡胶东郡济北郡琅琊郡薛郡,另有部分地区分属东郡砀郡东海郡泗水郡巨鹿郡,共设五十多个县。今山东省境内和跨有山东境的11个郡如下表:

位于今山东省或地跨今山东省的秦朝郡县
郡治 治所今所在地 属今山东的辖县(县治今址) 备注
齐郡 临淄 今淄博临淄 数目不详,可考有4。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1. 千乘(今淄博高青东北)
  2. 狄县(今高青东南)
  3. 东平安(今临淄东北)
琅邪郡 琅邪 今青岛黄岛 数目不详,可考有2。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1. 莒县(与今相同)
该郡东南一角今属江苏
济北郡 博阳 今泰安东南 数目不详,可考有8。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1. 鬲县(今德州
  2. 平原(今德州平原西南)
  3. 著县(今济南济阳西北)
  4. 漯阴(今济南济阳西南)
  5. 历城(今济南历下
  6. 卢县(今济南长清西南)
  7. 嬴县(今莱芜西北)
该郡由齐郡分出;北部一角今属河北
胶东郡 即墨 今青岛平度东南 数目不详,可考有4。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1. 高密(今潍坊高密西南)
  2. 腄县(今烟台福山
  3. 黄县(今烟台龙口东)
该郡由琅邪郡分出
东海郡 郯县 今临沂郯城西北 数目不详,可考有4。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1. 缯县(今临沂苍山西北)
  2. 兰陵(今临沂苍山西南)
  3. 襄贲(今临沂苍山南)
仅该郡西北部今属山东,相当于临沂苍山及郯城一带
薛郡 鲁县 今济宁曲阜 数目不详,可考有12。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1. 须昌(今泰安东平西北)
  2. 无盐(今泰安东平东南)
  3. 张县(今泰安东平西南)
  4. 瑕县(今济宁兖州北)
  5. 驺县(今济宁邹城
  6. 平阳(今济宁邹城西北)
  7. 亢父(今济宁西南)
  8. 方与(今济宁鱼台西北)
  9. 胡陵(今济宁鱼台东南)
  10. 滕县(今枣庄滕州西南)
  11. 薛县(今枣庄薛城
东郡 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 数目不详,可考有10,如下:
  1. 聊城(今聊城东昌府区
  2. 茌平(今聊城茌平西南)
  3. 东阿(今聊城东阿西南)
  4. 范县(今济宁梁山西北)
  5. 鄄城(今菏泽鄄城西北)
  6. 都关(今菏泽郓城西)
  7. 城阳(今菏泽郓城西南)
  8. 宛朐(今菏泽东明西南)
  9. 定陶(今菏泽定陶西北)
  10. 成武(与今相同)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南,东部今属山东
砀郡 砀县 今河南永城东北 数目不详,可考有4,如下:
  1. 爰戚(今济宁金乡东北)
  2. 东缗(今济宁金乡)
  3. 昌邑(今菏泽巨野南)
  4. 单父(今菏泽单县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的一部分今属山东
泗水郡 相县 今安徽淮北濉溪西北 数目不详,可考有2,如下:
  1. 戚县(今枣庄薛城西北)
  2. 傅阳(今枣庄台儿庄西南)
该郡地跨今江苏、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的一部分今属山东
巨鹿郡 巨鹿 今河北邢台平乡西南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北。该郡东南部今属山东,相当于今德州武城,聊城临清高唐,该地区辖县均不可考
邯郸郡 邯郸 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区西南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南及河北。该郡东部的一部分今属山东,相当于今聊城冠县一带,该地区辖县均不可考

汉朝

[编辑]

西汉

[编辑]

汉朝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汉初,山东地区大部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后多次变化,汉武帝刺史部,山东地域的主要有青、兖、徐三刺史各部之地。冀、幽、豫三刺史部各有不少地区延伸到山东境内。

位于今山东省或地跨今山东省的西汉各郡及其所领县和侯国
刺史部 郡治 所领县及侯国属今山东地区的(侯国后加“*”) 备注
青州 东莱郡 掖县(今烟台市莱州 平度、卢乡、当利、阳乐*、阳石、临朐、曲成、县、徐乡、黄县、牟平、育梨、腄县、东牟、不夜、昌阳 可能为胶东国析置
北海郡 营陵(今潍坊市昌乐东南) 安丘、淳于、胶阳*、平城*、密乡*、都昌、斟县、平寿、柳泉*、益县、寿光、平望*、饶国*、成乡*、桑犊、剧国*、剧魁*、乐望*、瓡国、平的、羊石、乐都、石乡、上乡、新成 景帝二年(前155)置
齐郡 临淄(今淄博市临淄西北) 广县、临朐、昌国、西安、利县、钜定、台乡、广饶、昭南、北乡*、平广* 前201年,刘肥封齐王,齐郡为齐国七郡之一。参见:西汉齐国沿革简表
千乘郡 千乘(今淄博市高青东北) 延乡*、高宛、博昌、平安*、高昌*、被阳*、狄县、东邹、安乐*、建信、溼沃、蓼城、琅槐、繁安* 齐国置,后齐国除为郡,千乘郡归汉
平原郡 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南) 楼虚*、瑗县、羽国*、龙頟*、祝阿、阿阳、高唐、漯阴、安德、重丘、鬲县、平昌*、般县、朸县、乐陵、富平*、合阳* 济北国置,后归汉
济南郡 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西北) 历城、台县、土鼓、般阳、于陵、阳丘、猇国*、梁邹、邹平、朝阳*、著县、宜成*、菅县 曾为齐国支郡,后曾属吕国、济北国或汉,曾置为济南国。
兖州 泰山郡 奉高(今泰安东北) 卢县、茌县、肥城、虵丘、刚县、桃乡*、桃山*、宁阳*、乘丘、钜平、博县、梁父、柴县、东平阳、蒙阴、南武阳、华县、盖县、莱芜、牟县、嬴县、富阳、式县
山阳郡 昌邑(今济宁市金乡西北) 薄县、单父、乐平*、郜成*、成武、西阳*、方与、湖陵、乐缗、爰戚*、钜野、城都*、都关、橐县、南平阳、瑕丘、中乡*、栗乡*、曲乡*、甾乡*、郑国* 曾为昌邑国。初领县十余,后并入一些侯国,共23个,除昌邑、黄县(今属河南),前列21县
济阴郡 定陶(今菏泽市定陶西北)
东郡 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
徐州 琅邪郡 东武(今潍坊市诸城
东海郡 郯县(今临沂市郯城
冀州 清河郡 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
幽州 勃海郡 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
位于今山东省或地跨今山东省的西汉各封国及其所领郡
国都 所领郡县
齐国 临淄(今淄博市临淄西北)
  • 汉四年(前203年),封韩信为齐王,领田齐故地。汉五年,韩信改封楚王,齐地归汉,为临菑济北胶东琅邪四郡
  • 汉高帝五年、六年间,分济北郡置博阳郡,分琅邪郡置胶西郡城阳郡
  • 汉六年,置齐国,封刘肥为齐王,领临菑郡、博阳郡(后改称济南郡)、济北郡、胶东郡、胶西郡、琅邪郡、城阳郡七郡七十三县,“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后城阳郡成为鲁元公主汤沐邑,济南郡为吕国,琅邪郡为琅邪国。文帝元年(前179年),三郡复归齐。二年(前178年),分齐之剧郡为城阳国,济北郡为济北国。十五年(前165年),齐文王刘则薨,无嗣国除,五郡俱归汉。
  •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封刘肥之子杨虚侯刘将闾为齐王,此时高帝时的齐国故地已形成了七国一郡,齐国仅为其中之一。之后齐或为国或为郡,所领县也有变动。

[编辑]

王莽建立新朝后,托古改制,更改了很多郡县的名称。其中山东地区的有琅邪郡更名为“填夷”,齐郡更名为“济南”等等。

东汉

[编辑]

宋金元

[编辑]
北宋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区划图

至道三年(997)定天下为15路,今山东属于京东路。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东路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 山东大部属于京东东路,鲁西南属于京东西路

建炎年间全境沦于金国京東東路京东西路建制废除。金国在此设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元朝在此设置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明代

[编辑]
附郭县 散州、厅
济南府 历城县 泰安州 武定州 德州 滨州 章邱县 邹平县 淄川县 长山县 新城县 齐东县 济阳县 齐河县 长清县 禹城县 临邑县 陵县 德平县 平原县 肥城县 莱芜县 新泰县 青城县 商河县 乐陵县 阳信县 海丰县 霑化县 利津县 蒲臺县
东昌府 聊城县 临清州 高唐州 濮州 堂邑县 博平县 荏平县 清平县 莘县 冠县 馆陶县 恩县 武城县 夏津县 邱县 范县 观城县 朝城县
兖州府 滋阳县 济宁州 沂州 曹州 东平州 曲阜县 邹县 泗水县 宁阳县 汶上县 滕县 峄县 阳谷县 寿张县 金乡县 嘉祥县 鱼台县 郯城县 费县 定陶县 钜野县 单县 城武县 曹县 郓城县 平阴县 东阿县
登州府 蓬莱县 宁海州 黄县 福山县 招远县 栖霞县 莱阳县 文登县
莱州府 掖县 胶州 平度州 潍县 昌邑县 高密县 即墨县
青州府 益都县 莒州 临淄县 博兴县 高苑县 乐安县 寿光县 临朐县 安邱县 昌乐县 诸城县 日照县 沂水县 蒙阴县

清代

[编辑]

以下是1820年山东省行政区划:

附郭县 散州、厅
济南府 历城县 德州 章邱县 邹平县 淄川县 长山县 新城县 齐东县 济阳县 齐河县 长清县 禹城县 临邑县 陵县 德平县 平原县
东昌府 聊城县 高唐州 堂邑县 博平县 荏平县 清平县 莘县 冠县 馆陶县 恩县
泰安府 泰安县 东平州 肥城县 平阴县 东阿县 莱芜县 新泰县
武定府 惠民县 滨州 青城县 商河县 乐陵县 阳信县 海丰县 霑化县 利津县 蒲臺县
兖州府 滋阳县 / 曲阜县 邹县 泗水县 宁阳县 汶上县 滕县 峄县 阳谷县 寿张县
沂州府 兰山县 莒州 郯城县 费县 日照县 沂水县 蒙阴县
曹州府 菏泽县 濮州 定陶县 钜野县 郓城县 单县 城武县 曹县 范县 观城县 朝城县
登州府 蓬莱县 宁海州 黄县 福山县 招远县 栖霞县 莱阳县 文登县 荣成县 海阳县
莱州府 掖县 胶州 平度州 潍县 昌邑县 高密县 即墨县
青州府 益都县 / 博山县 临淄县 博兴县 高苑县 乐安县 寿光县 临朐县 安邱县 昌乐县 诸城县
临清直隶州 / / 武城县 夏津县 邱县
济宁直隶州 / / 金乡县 嘉祥县 鱼台县 

 

山东省行政区划图(1820年)

中华民国

[编辑]

北洋时期

[编辑]
1917年的山东省地图

民国元年初,山东行政区划沿用清末旧制,为3道、10府、3个直隶州、8个府辖州,96县。至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除清朝的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2月,依据北京政府公布的《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山东由原“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胶道”3道,改为岱北道、岱南道、济西道、胶东道等4道观察使,共辖107县。民国三年(1914年)6月3日,内务部奉袁世凯申令,公布各省、道区域名称,将山东的岱北道改称济南道、岱南道改称济宁道、济西道改称东临道,胶东道依旧。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重划为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德临、淄清、莱胶、东海、兖济、琅琊、曹濮等11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30日,张宗昌被北伐军逐出山东,各道被废除。各道辖区如下:

  1. 济南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岱北道,观察使驻历城县(今济南市)。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仍驻历城县,为繁要缺,一等。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泰安、新泰、莱芜、肥城、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博兴、高苑、博山等27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辖区缩小,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2. 济宁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岱南道,观察使驻滋阳县(今兖州市城区)。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要缺,二等,驻济宁县(今济宁市城区)。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临沂、郯城、费县、蒙阴、莒县、沂水、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等25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
  3. 东临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济西道,观察使驻聊城县(今聊城市城区)。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简缺,三等。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恩县、临清、武城、夏津、丘县、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东平、东阿、平阴、阳谷、寿张、濮县、朝城、观城、范县等29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
  4. 胶东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观察使驻福山县烟台(今烟台市城区)。道尹为繁要缺,一等。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城、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等26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
  5. 东昌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聊城县。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丘县、阳谷、寿张等12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6. 泰安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泰安县。辖泰安、肥城、新泰、莱芜、东平、东阿、平阴等7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7. 武定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惠民县。辖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8. 德临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恩县、临清、武城、夏津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9. 淄青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益都、博山、临淄、博兴、高宛、广饶、寿光、昌乐、临朐等9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10. 莱胶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胶县。辖胶县、高密、即墨、掖县、平度、潍县、昌邑、安丘、诸城等9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11. 东海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福山县烟台县。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12. 兖济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济宁县。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等12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13. 琅琊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临沂县。辖临沂、日照、郯城、莒县、沂水、费县、蒙阴等7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14. 曹濮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濮县、朝城、观城、范县等11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国民政府时期

[编辑]

1926年,国民政府广州开始北伐,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国家实现名义上的统一。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以前,全省辖有3个省辖市,108个县,1个设治局,16个行政督察区: 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山东省呈准以济宁等14县暂设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又颁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同年,山东省政府制定《山东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规程》,将全省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设专员兼本区保安司令。时仅设立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行政督察区,次年,又设立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等4个行政督察区。其余各县未及设立督察区,仍直接隶属于省。芦沟桥事变爆发前,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其辖区如下:

  • “第一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济宁县;辖济宁县、汶上县、东平县、嘉祥县、鱼台县、滕县、邹县、滋阳县、曲阜县、宁阳县计10县。
  • “第二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菏泽县;辖菏泽县、定陶县、曹县、城武县、单县、金乡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计9县。
  • “第三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临沂县;辖临沂县、沂水县、郯城县、峄县、费县、莒县、日照县、蒙阴县计8县。
  • “第四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临清县;辖临清县、清平县、馆陶县、丘县、平原县、禹城县、齐河县、恩县、德县、高唐县、夏津县、武城县、长清县计13县。
  • “第五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惠民县;辖惠民县、阳信县、滨县、商河县、青城县、高苑县、桓台县、长山县、邹平县计9县。
  • “第六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聊城县;辖聊城县、博平县、茌平县、堂邑县、冠县、朝城县、观城县、濮县、范县、寿张县、阳谷县、莘县计12县。
  • “第七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牟平县;辖牟平县、荣成县、文登县、海阳县、福山县计5县。

七七事变后,日军进犯山东,山东省政府成立有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并划分为十七个行政督察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三十一年(1942年)间,各区先后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共辖3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

  • “第一行政督察区”,辖邹县、滕县、宁阳县、滋阳县、鱼台县计5县。
  • “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济宁县、嘉祥县、巨野县、郓城县、寿张县、东平县、汶上县计7县。
  • “第三行政督察区”,辖临沂县、蒙阴县、莒县、日照县、沂水县计5县。
  • “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平原县、恩县、德县、禹城县、齐河县、长清县、丘县、高唐县、夏津县、武城县、临清县、清平县、馆陶县计13县。
  • “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无棣县、利津县、霑化县、乐陵县、德平县、临邑县、陵县计7县。
  • “第六行政督察区”,辖茌平县、博平县、堂邑县、冠县、阳谷县、莘县、朝城县、肥城县、平阴县、东阿县、聊城县计11县。
  • “第七行政督察区”,辖荣成县、文登县、牟平县、福山县计4县。
  • “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昌乐县、安丘县、益都县、临朐县、潍县计5县。
  • “第九行政督察区”,辖栖霞县、蓬莱县、黄县、招远县计4县。
  • “第十行政督察区”,辖滨县、阳信县、惠民县、商河县、青城县、高苑县、桓台县、长山县、邹平县计9县。
  • “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金乡县、单县、城武县、曹县计4县。
  •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章丘县、历城县、齐东县、济阳县、淄川县、博山县、泰安县、莱芜县、新泰县计9县。
  • “第十三行政督察区”,辖海阳县、莱阳县、即墨县、平度县、掖县计5县。
  • “第十四行政督察区”,辖蒲台县、博兴县、广饶县、寿光县、临淄县计5县。
  • “第十五行政督察区”,辖郯城县、峄县、费县、泗水县、曲阜县计5县。
  • “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菏泽县、定陶县、范县、濮县、观城县计5县。
  • “第十七行政督察区”,辖昌邑县、胶县、高密县、诸城县计4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被撤销,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6个政府办事处。与此同时,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区)、利广霑棣垦区(隶属于第五区)、临冠丘特区(隶属于第四区)。全省共辖6个政府办事处。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行政区,2个特区。

  • 鲁北“第一办事处”,领第五区、第十区、第十四区。
  • 鲁西北“第二办事处”,领第四区、第六区。
  • 鲁西“第三办事处”,领第二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
  • 鲁南“第四办事处”,领第一区、第三区、第十五区。
  • 鲁中“第五办事处”,领第八区、第十二区、第十七区。
  • 鲁东“第六办事处”,领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

日本投降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济南市划入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改驻济南。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8月间,调整行政区划,撤销6个政府办事处,设鲁东、鲁西南2个行署。鲁东行署辖第七区、第十三区、第十七区等3个行政督察区;鲁西南行署辖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计5个行政督察区。撤销第九区、第十二区2个行政督察区,并调整了其余各区的区划。调整后全省共辖2个行署区,3个省辖市,15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设治局,1个垦区。:

  • 滋阳县、曲阜县、邹县、滕县、泗水县、峄县、鱼台县等7县为“第一行政督察区”。
  • 济宁县、嘉祥县、汶上县、东平县、巨野县、郓城县、寿张县等7县为“第二行政督察区”。
  • 郯城县、临沂县、沂水县、日照县、费县、莒县等6县为“第三行政督察区”。
  • 长清县、齐河县、平原县、禹城县、高唐县、丘县、馆陶县、临清县、武城县、德县、恩县、清平县、夏津县等13县为“第四行政督察区”。
  • 乐陵县、德平县、霑化县、陵县、临邑县、商河县、阳信县、无棣县、利津县、惠民县、滨县等11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
  • 东阿县、平阴县、茌平县、阳谷县、冠县、朝城县、莘县、博平县、堂邑县、聊城县等10县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 福山县、海阳县、牟平县、荣成县、文登县等5县为“第七行政督察区”。
  • 潍县、昌乐县、安丘县、益都县、临朐县、昌邑县等6县为“第八行政督察区”。
  • 历城县、章丘县、淄川县、博山县、齐东县、长山县、济阳县、青城县、邹平县、高苑县等10县为“第十行政督察区”。
  • 金乡县、曹县、单县、城武县等4县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 即墨县、莱阳县、黄县、蓬莱县、招远县、栖霞县等6县为“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 寿光县、临淄县、广饶县、博兴县、蒲台县等5县为“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 泰安县、莱芜县、新泰县、宁阳县、肥城县、蒙阴县等6县为“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 菏泽县、濮县、定陶县、观城县、范县等5县为“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 胶县、高密县、平度县、诸城县、掖县等5县为“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 济南市、烟台市、威海卫市、临冠丘设治局和利广霑棣垦区等为省辖地区。
  • 青岛市为中央直辖,不在此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蒙阴县改名灵甫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增设复兴县。6月,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被撤销。行政督察区只有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八区、第十区、第十一区、第十四区、第十五区、第十六区等部分残留,其余各区均因其专员公署溃散而消亡。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山东,其余的专员公署也随之消亡。

共和国时期(包括中共早期政权)

[编辑]

1938年7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已经逐步在山东发展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中共下辖的山东部分解放区成立了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区行政公署、119个县。1949年3月,山东省政府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4月5日,迁驻济南;6月20日,山东全境解放。

1941年10月,中共政权将津浦(今京沪)铁路以西之鲁西地区与冀鲁豫边区合并,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不再属山东行政区。1948年8月,中共撤销边区,原冀鲁豫边区鲁境除济宁、泰西两区划归山东省鲁中南行政区外,其余划属平原省。1949年3月,山东省下辖14个市(包括济南、青岛、徐州、潍坊4个省辖市)、140个县、2个办事处、2个特区。

至1949年底,山东省共辖4个省辖市、1个省直辖工矿特区、1个省直辖专区、3个行政区;3个行政区分辖15个专区、4个行政区直辖市、9个专区辖市、137个县、3个县级办事处、1个县级特区。下辖今山东省大部及今江苏北部的部分地区,但今属山东省的聊城、菏泽等地属平原省

1949年年底山东省各县级以上区划
省辖区划 专区 驻地 县区(驻地)
省辖市、省辖工矿区及省辖专区 济南市
(11区)
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区、第十一区
青岛市
(7区)
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
徐州市
(6区、1县)
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铜山县(贾旺)
潍坊市
(5区)
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
淄博工矿区
(3市、2县)
博山市 博山市、淄博市张周市淄川县(淄川)、博山县(源泉)
昌潍专区
(9县)
益都县 益都县(城关镇)、丘南县(雹泉)、潍县(望留)、昌乐县(城关镇)、益临县(郑母村)、淮安县(景芝镇)、安丘县(城关镇)、寿南县(寒桥)、临朐县(城关镇)
渤海行政区
(1市、4专区)
惠民县
德州市
垦利专区
(9县)
惠民县 惠民县(城关镇)、利津县(城关镇)、海滨县(北集村)、无棣县(城关镇)、滨县(城关镇)、垦利县(陈家庄)、沾化县(城关镇)、阳信县(城关镇)、蒲台县(高庙李村)
清河专区
(1市、11县)
桓台县 羊口市、桓台县(桓台镇)、长山县(长山)、博兴县(城关镇)、高青县(田镇)、章历县(章丘城)、寿光县(上口)、广饶县(城关镇)、齐东县(麻姑堂)、临淄县(城关镇)、益寿县(孙家庄)、邹平县(城关镇)
泺北专区
(13县)
临邑县 临邑县(城关镇)、德县(德州市)、齐禹县(齐河城关)、商河县(城关镇)、德平县(德平)、平原县(城关镇)、济阳县(城关镇)、惠济县(仁凤镇)、陵县(城关镇)、河西县(赵官镇)、齐河县(孙耿)、平北县(王明川村)、禹城县(城关镇)
沧南专区
(7县)
南皮县 南皮县(城关镇)、东光县(城关镇)、乐陵县(城关镇)、庆元县(城关镇)、盐山县(城关镇)、吴桥县(城关镇)、宁津县(城关镇)
胶东行政区
(1市、5专区)
莱阳县
烟台市
南海专区
(8县、1办事处)
即墨县 即东县(店集)、五龙县(团旺)、莱东县(城关镇)、平南县(蓼兰镇)、即墨县(城关镇)、莱西南县(夏格庄)、莱西县(水集镇)、平东县(南村)、崂山办事处(毕村)
北海专区
(1市、7县、1特区)
黄县 龙口市、黄县(城关镇)、栖霞县(城关镇)、招北县(杜家)、蓬莱县(城关镇)、福山县(城关镇)、招远县(城关镇)、栖东县(马连冢)、长山岛特区(连城村)
东海专区
(2市、7县)
昆嵛县 威海市石岛市文登县(大水泊)、昆嵛县(汪疃)、海阳县(东村镇)、荣成县(崖头镇)、牟平县(城关镇)、乳山县(夏村)、牙前县(桃村)
滨北专区
(8县)
胶县 胶县(城关镇)、藏马县(泊里)、高密县(城关镇)、胶河县(铺集)、莒北县(贾悦)、胶南县(王戈庄镇)、五莲县(洪凝镇)、诸城县(城关镇)
西海专区
(8县)
平度县 平度县(城关镇)、潍南县(涌泉村)、掖南县(湾头村)、昌南县(饮马村)、昌邑县(城关镇)、潍北县(杨孟村)、平西县(昌里)、掖县(城关镇)
鲁中行政区
(6专区)
临沂县
滨海专区
(1市、8县)
临沂县 新海连市、临沂县(城关镇)、临沭县(夏庄镇)、竹庭县(青口镇)、莒南县(十字路镇)、郯城县(城关镇)、东海县(东石榴村)、日照县(城关镇)、莒县(城关镇)
沂蒙专区
(6县)
沂水县 沂水县(城关镇)、蒙阴县(城关镇)、莒沂县(杨家城子)、沂南县(界湖镇)、沂源县(南麻镇)、蒙山县(西荆埠)
台枣专区
(12县、2办事处)
峄县 峄县(城关镇)、沛县(城关镇)、铜北县(郑集)、费县(埠下)、华山县(戴陶楼)、丰县(城关镇)、苍山县(卞庄镇)、麓水县(马庄)、临城县(临城镇)、邳县(城关镇)、赵镈县(漫子)、兰陵县(台儿庄)、枣庄办事处(枣庄镇)、湖区办事处(夏镇)
尼山专区
(1市、9县)
滕县 济宁市济北县(戴庄)、平邑县(平邑镇)、白彦县(东山亭村)、滋阳县(兖州)、滕县(城关镇)、凫山县(大坞村)、泗水县(城关镇)、曲阜县(城关镇)、邹县(城关镇)
泰西专区
(6县)
肥城县 肥城县(城关镇)、东平县(城关镇)、汶上县(城关镇)、宁阳县(城关镇)、长清县(城关镇)、平阴县(城关镇)
泰山专区
(6县)
泰安县 泰安县(城关镇)、莱芜县(城关镇)、泰宁县(楼德镇)、章丘县(埠村)、历城县(王舍人庄)、新泰县(城关镇)

1950年,裁撤3个行政区,将16个专区合并为滕县、临沂、泰安等11个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东部划归山东;原河北省的5个县划归山东;同时原归山东部分县划归河北和江苏。1953年到1965年,滕县、莱阳专区分别更名为济宁、烟台专区;撤销湖西和沂水专区;淄博工矿区改为市,设枣庄市;河南东明县,河北宁津、庆云县划归山东;山东范县划归河南,馆陶划归河北。1967年,专区更名为地区,此时全省共辖德州、惠民、昌潍等9个地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个省辖市。1981年至1992年,昌潍更名为潍坊;设立东营市;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地改市;威海、日照、莱芜升级为地级市;惠民更名为滨州。1994年至2000年,临沂、德州、聊城、滨州和菏泽相继地专级,至此全省划分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个地级市[2]。2019年,撤销莱芜市,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山东全省划分为16个地级市[3]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山东历史沿革. 大众网. 2003-11-21 [201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9). 
  2. ^ 山东省行政区划.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民政厅. 2015-02-15 [2016-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9). 
  3. ^ 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 新华网.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来源

[编辑]
  • 安作璋 主编,《山东通史》,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