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張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儉(115年—198年),字元节東漢末年政治人物,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因黨錮之禍,被迫逃亡,人甚重之,眾多門閥名士因收留他而獲罪被殺,包含孔融之兄長孔褒

生平

[编辑]

赵王张耳的后代,父张成,任江夏郡太守(約今日湖北省武漢一帶)。張儉最初被荐举为茂才[1],因薦舉他的刺史操守不良,稱病不就。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任他為东部督邮。張儉因宦官侯覽作惡多端,彈劾侯覽及其母亲,请诛侯览。侯覽心思報復。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張儉家趕走了一個僕人朱并。侯覽利用朱并,誣告張儉跟同鄉二十四個人結黨,誹謗朝廷,企圖造反。侯覽“刊章討捕”,發出通緝令,張儉不得不被迫逃亡。

当时的人们,都敬佩張儉的为人。张俭在逃亡的路途上,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门投止”),每一家都願意冒族誅之祸而收留他,因收留他而被公家追究處死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

張儉來到孔融家。要投奔孔融大哥孔褒,但孔褒恰巧不在,只有孔融在家。孔融便幫助張儉藏身,事發,張儉逃亡,孔家兄弟爭著接受死刑,最後由大哥孔褒頂罪。

張儉仍無處藏身。幾經流轉,張儉逃到東萊(今山東掖縣),藏在好友李篤家裡,黃令[2]毛欽率兵到李篤家搜捕,李篤對毛欽說:“張儉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縱儉可得,寧忍執之乎?”毛钦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說:“蘧伯玉以獨自當君子為可恥,足下怎能以仁義自專?”李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明廷即毛欽,意謂毛欽也可分到一半的仁義)。”毛钦叹息而去。李篤不敢久留張儉,暗地裡把他经渔阳(今北京一帶)送到塞外

直到中平元年(184年),“党锢之禍”结束,张俭才得以重归故里,許多達官政要爭相聘之,皆不就,漢献帝初年,百姓饥荒,張儉捐獻家產,養活鄉里數百人。

建安初年,徵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有取代汉朝的野心(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年餘,卒於许昌

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人稱八及,即能引導他人追隨、眾人所宗仰的賢人。[3]

東漢八及 張儉 · 岑晊 · 刘表 · 檀敷 · 陳翔 · 孔昱 · 苑康 · 翟超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後漢書/卷67》,出自范晔後漢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書·卷111》,出自《新唐書

注釋

[编辑]
  1. ^ 即秀才,為避光武帝劉秀之諱稱茂才。
  2. ^ 後漢紀原文作外黃令,胡三省認為,外黃縣屬陳留,應為東萊黃縣,毛為衍字。
  3. ^ 資治通鑑·卷五十六》:張儉、翟超、岑晊、苑康及山陽劉表、汝南陳翔、魯國孔昱、山陽檀敷為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