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曾上书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凯《擬改各省重複縣名撮舉理由分別說明請鑒核批示文》,申请对各省具重複縣名情形的124個县的縣名进行修改,而該文所附列有該126個縣的清單稱《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據当时該文所统计,二县同名的有74个,三县同名的有12个,四县同名的有4个,五县同名的有3个,六县同名的有1个。大总统袁世凯於民国三年(1914年)1月30日批准請求,稱“批据呈已悉,应如所拟办理”。是次更改重複縣名基本依循“凡兩縣同名存其先置,新名從同仍還故稱”(即保留设置较为久远,政区较为稳定的县名,而改掉重名的其它县名)的主要原則,而在遇到“通商之大埠”(通商口岸)或“新拓之邊方”(新開拓的邊境地區)時則例外處理,而擬須更改縣名的縣的新名的標準,均以古代郡邑境內山川為限。[1]
具體清單
[编辑]序号 | 拼音 | 内容 |
---|---|---|
1 | An-fu | 安福县→临澧县(湖南省)以县北临澧水而得名。 安福县(江西省) |
2 | An-hua |
安化县→宜北县(广西省)以地当宜山县北而得名。 |
3 | An-jen | |
4 | An-p'ing | |
5 | An-ting | |
6 | An-tung | |
7 | Ch'ang-hua | |
8 | Ch'ang-lo |
长乐县→五峰县(湖北省)以明于县境置五峰石宝长官司而得名。 |
9 | Ch'ang-ning | |
10 | Ch'i | |
11 | Ch'ien | |
12 | Ch'ing-ch'i | |
13 | Ch'ing-chiang | |
14 | Ch'ing-ho | |
15 | Ch'ing-p'ing | |
16 | Chao | |
17 | Chen-an | |
18 | Chen-p'ing | |
19 | Chen-pien | |
20 | Chia-ho | |
21 | Chien-ch'ang | |
22 | Chien-p'ing | |
23 | Chien-te | |
24 | Ching | |
25 | Ching-an | |
26 | Ching-chiang | |
27 | Feng-t'ai | |
28 | Feng-hua | |
29 | Feng-huang | |
30 | Hai-ch'eng | |
31 | Hai-feng | |
32 | Hai-yang | |
33 | Hsi-ning |
西宁县→阳原县(直隶省)以汉为阳原县地而得名。 |
34 | Hsiao-i | |
35 | Hsin-an | |
36 | Hsin-ch'ang | |
37 | Hsin-ch'eng |
新城县→扶馀县(吉林省) |
38 | Hsin-hsing | |
39 | Hsin-ning |
新宁县→台山县(广东省)以县北有三台山而得名。 |
40 | Hsin-p'ing | |
41 | Hsing-an | |
42 | Hsing-kuo | |
43 | Hsing-ning | |
44 | Hua-t'ing | |
45 | Huai-jen | |
46 | Huai-yüan |
怀远县→三江县(广西省)以县境在浔、溶、融三江环绕中而得名。 |
47 | Hui-t'ung | |
48 | I-ning | |
49 | K'ai | |
50 | K'ai-hua | |
51 | Kuang-ning | |
52 | Kuang-ch'ang | |
53 | Kuei-hua |
归化县→归绥县(山西省)以归化、绥远二城之首字而得名。 |
54 | Li-ch'üan | |
55 | Lin-an | |
56 | Lin-chiang | |
57 | Lo-an | |
58 | Lo-p'ing | |
59 | Lu-ch'i | |
60 | Lung-ch'üan |
龙泉县→遂川县(江西省)以城濒遂江(亦称龙泉江)北岸而得名。 |
61 | Lung-men | |
62 | Nan-an | |
63 | Ning-hai | |
64 | Ning-hsiang | |
65 | Ning | |
66 | Ning-yüan |
宁远县→凉城县(山西省)以北魏为凉城郡地而得名。 |
67 | Pao-an | |
68 | P'ing-yüan | |
69 | San-shui | |
70 | Sha | |
71 | Shan-yang | |
72 | Shih-ch'eng | |
73 | Shih-ch'üan | |
74 | Shih-men | |
75 | Shou-ch'ang | |
76 | T'ai-p'ing |
太平县→汾城县(山西省)以东有汾水及南有临汶故城而得名。 |
77 | T'ang | |
78 | T'ao-yüan | |
79 | Ta-ning | |
80 | Ta-t'ung | |
81 | Te-hua |
德化县→九江县(江西省)以旧为九江府治而得名。 |
82 | Ting-yüan |
定远县→武胜县(四川省)以元于县境置武胜军而得名。 |
83 | Tung-an |
东安县→安次县(直隶省)以汉于县境置安次县而得名。 |
84 | Tung-hsiang | |
85 | Tung-p'ing | |
86 | Wan | |
87 | Wei-yüan | |
88 | Yung-an | |
89 | Yung-ch'ang | |
90 | Yung-fu | |
91 | Yung-k'ang |
永康县→同正县(广西省)以明时曾改永康县为同正县而得名。 |
92 | Yung-ning |
永宁县→离石县(山西省)以汉于县境置离石县而得名。 |
93 | Yung-ting | |
94 | Yü-ch'ing |
后续
[编辑]民国三年二月之后陆续更改的重名县名:[2]
原名 | 改名 | 隶属 | 改名年、月 | 改名原由 |
---|---|---|---|---|
兰山 | 临沂 | 山东 | 1914.2 | 与甘肃兰山道重名 |
承德 | 沈阳 | 奉天 | 1914.5 | 与直隶承德县重名 |
长寿 | 同宾 | 吉林 | 1914.6 | 与四川长寿县重名 |
永宁 | 洛宁 | 河南 | 1914.6 | 与四川永宁道重名 |
安肃 | 徐水 | 直隶 | 1914.6 | 与甘肃安肃道重名 |
庐陵 | 吉安 | 江西 | 1914.6 | 与本省庐陵道重名 |
岳阳 | 安泽 | 山西 | 1914.6 | 与湖南岳阳县重名 |
建昌 | 永修 | 江西 | 1914.6 | 与四川建昌道重名 |
保定 | 新镇 | 直隶 | 1914.6 | 与本省保定道重名 |
南宁 | 邕宁 | 广西 | 1914.6 | 与本省南宁道重名 |
普洱 | 宁洱 | 云南 | 1914.6 | 与本省普洱道重名 |
怀柔 | 瞻化 | 四川 | 1916.4 | 与京兆怀柔县重名 |
金 | 榆中 | 甘肃 | 1919.10 | 与奉天金县重名 |
唐山 | 尧山 | 河北 | 1928.10 | 与本省滦县唐山镇重名 |
永康 | 康 | 甘肃 | 1929.4 | 与浙江永康县重名 |
绥远 | 抚远 | 合江 | 1929.9 | 与绥远省省名重名 |
吉林 | 永吉 | 吉林 | 1929.9 | 与吉林省省名重名 |
广西 | 泸西 | 云南 | 1929.11 | 与广西省省名重名 |
云南 | 祥云 | 云南 | 1929.11 | 与云南省省名重名 |
贵阳 | 贵筑 | 贵州 | 1930.10 | 与贵阳市重名 |
宁夏 | 贺兰 | 宁夏 | 1942.3 | 与宁夏省省名重名 |
昆明 | 谷昌 | 云南 | 1945.1 | 与昆明市重名 |
参考文献
[编辑]- ^ 朱启钤. 擬改各省重複縣名撮舉理由分別說明請鑒核批示文. 维基文库. 北京: 政府公報. 1914-01-30 (中文).
- ^ 《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