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會議中心 (司徒加特)
里德哈勒文化和會議中心(德語:Kultur- und Kongresszentrum Liederhalle,縮寫為KKL[註 1]),經常簡稱為「里德哈勒」,是德國斯图加特的一處多功能場館,位於柏林廣場上。實際上,中心又分為兩個建築群,其一是設有三個廳室的大型音樂廳,另外則是一棟包含二廳十四室的會議大樓。前者即今天狹義上的里德哈勒,由洛夫·葛布羅德和阿道夫·阿貝爾建於1956年,被認為是戰後德國最重要的文化建築之一。[1]建築結合了表現主義和有機建築的元素,1987年起受到相關法令的保護。隨著1991年另一座國會大樓的完工,里德哈勒逐步發展為一個文化和會議功能的展演場館。
里德哈勒經常舉行各式會議、商展、招待會、音樂和舞蹈演出,統計大約六成是文化或社交活動,其餘四成則是會議、商業性質。[2]由於良好的選址及交通條件,加以建築本身的特色、鄰近十數件的公共藝術設施等,每年可吸引近600,000名遊客。[2]供展覽用途的空間達4,000平方米,6,000座席,並且設有三個地下停車場。
位置
[编辑]里德哈勒中心位於司徒加特的柏林廣場,附近的地標還有國會大廈、国立剧院、國際巴赫學院等。
歷史
[编辑]- 老里德哈勒
老里德哈勒(Alte Liederhalle)建於1863年至1864年間,由萊恩斯領銜起造,1864年12月11日舉行落成典禮。
1906年進行了擴建,迄1910年完工。擴建的對象包括雜物間和社交大廳等設施,入口區域則以新藝術風格進行改造。[3]
擁有十四個大廳的里德哈勒,在1943年10月7日晚間的空襲中被炸毀。戰後,斯圖加特歌劇院在廢墟中舉辦了一場音樂會,並推動了新歌劇院的建設。[3]
- 新里德哈勒
1954年,市政府收購了該處物業,聘請洛夫·葛布羅德和阿道夫·阿貝爾建造新的建築。工程在1955年至1956年進行,於1956年7月29日宣告落成。[1]同時,該地區被命名為「柏林廣場」(Berliner Platz)。
現在的里德哈勒設有三處音樂廳:貝多芬廳、莫扎特廳和西爾歇爾廳。《洛杉磯時報》評價新里德哈勒是一座「前衛的廳堂」,當地指揮卡尔·明兴格尔則說「歐洲大陸上沒有一個音樂廳有這樣的音響效果」。
新里德哈勒是德國領先的音樂廳之一,也是該市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中心。除了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皇家愛樂樂團、纽约爱乐樂團等古典樂勁旅之外,爵士樂、搖滾樂和流行音樂明星也定期在此演出。
- 國會大廈
五〇年代以來,各項需求激增,使得新建一座大樓(供講座、小組討論)的聲量漸長。1978年,葛布羅德與其雇員沃爾夫岡·亨寧(Wolfgang Henning)開始規劃新大樓的建築。新的會議中心在里德哈勒音樂廳以北落成,1991年開業。自此,這個建築群被稱為「里德哈勒文化和會議中心」(即現名)。1991年開始使用紋標,該標由中心的正式名稱,以及莫扎特廳、貝多芬廳的廳室形狀所組成。
- 近況
2006年7月,里德哈勒音樂廳慶祝成立五十週年,7月20日舉行了慶祝音樂會,大約500名貴賓受邀參加。安娜-苏菲·穆特與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指揮安德烈·普列文攜手在貝多芬廳演出,當天音樂廳對外開放。[4]
近期,音樂廳進行了一年6個月的整修工程,於2020年12月重新開放。會議中心在COVID-19的期間,做為疫苗接種站使用。截至2021年7月,斯圖加特診所在這裡進行了大約520,000次的COVID-19疫苗接種。[3]
建築
[编辑]中心包括三個獨立的音樂廳:貝多芬廳、莫扎特廳和西爾歇爾廳。國會大廈內另設黑格爾廳和席勒廳,以及14間會議室。以下的座席數,是音樂會上通常的數目。[5]
貝多芬廳
[编辑]貝多芬廳(Beethoven-Saal)有2,089個座位,三角形的不對稱設計是其特色。混凝土牆具有雕塑般的結構,帶有金色線條,並由木板提供抽象構圖。出於聲學的考量,牆表面做了特殊的處理。
貝多芬廳由於其設計與優秀的聲學效果,列名於世界百大廳院之一。[6]
莫扎特廳
[编辑]莫扎特廳(Mozart-Saal)是中型的場地,設有752個座位,音樂廳內部是不規則的五邊形。舞台位於其中一個角落,並由後面的聲音反射器包圍。其後牆具有隔音效果,傾斜表面有棱柱形鑲板,牆壁由橡木製成,天花板則鑲有灰燼。整個內部安排以舞台為中心,聽眾座位則呈逐排上升之勢。
西爾歇爾廳
[编辑]西爾歇爾廳(Silcher-Saal)適合小型演出之用,有320個座位。較特別的是對外的透明玻璃窗,可使自然光進入室內。
黑格爾廳
[编辑]黑格爾廳(Hegel-Saal)是多功能的大廳,設有1,869個座位,液壓可調平台可供會議和貿展使用,也適用於音樂和舞蹈演出。大廳呈不規則七邊形,沒有一堵牆平行於對面的牆,這樣的聲音擴散條件對口語來說是一個優勢,因而特別適合大型會議之用。而為了調節會議用途和音樂會用途的不同反響條件,內部還設有大型的玻璃帆。
席勒廳
[编辑]席勒廳(Schiller-Saal)有406個座位。
其他設施與特色
[编辑]- 里德哈勒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莫扎特廳外部由各種不同材料、形狀和顏色材料所製成的外牆。設計出於慕尼黑畫家、雕塑家、玻璃畫家和馬賽克畫家布拉修斯·施普倫格,其積極參與了建築的規劃和室內設計。其他大廳也有各自的特色外牆設計。
- 貝多芬廳的管風琴由O·F·魏格爾(Orgelbau Friedrich Weigle)於1956年建造。[7]
註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 ^ 1.0 1.1 Holl, Christian. Liederhalle Stuttgart. Berlin: Stadtwandel Verlag. 2007. ISBN 978-3-86711-019-8.
- ^ 2.0 2.1 Eigene interne statistische Erhebung des Kultur- und Kongresszentrum Liederhalle.
- ^ 3.0 3.1 3.2 Geschich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ederhalle-stuttgart.de
- ^ 50 Jahre Konzerthaus Stuttgarter Liederhalle: Beschlussvorl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ferat Kultur/Bildung und Sport der Landeshauptstadt Stuttgart, 2006-05-03 (PDF).
- ^ Raumangebo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ederhalle-stuttgart.de
- ^ Beranek, Leo. Concert Halls and Opera Houses: Music, Acoustics, and Architecture. 2nd edition. Springer. 2003. ISBN 978-0387955247.
- ^ Orgelbau Friedrich Weigle (编), Die Orgel im Großen Saal der Neuen Liederhalle Stuttgart.
延伸閱讀
[编辑]- Kultur- und Kongresszentrum Liederhalle; Informationsbroschüre Alle Fakten auf einem Blick.
- Sian Brehler: Die Neue Liederhalle Stuttgart: Daten und Fakten zur Baugeschichte. Dissertation 2006. Karlsruhe 2006. Digitalisat
- Margot Dongus: Fünfzig Jahre Liederhalle : Episoden, Musik, Architektur. Südwestdeutsche Konzertdirektion Russ, [Stuttgart] 2006.
- Hartmut Ellrich: Das historische Stuttgart. Michael Imhof Verlag, Petersberg 2009, ISBN 978-3-86568-381-6, S. 97–99.
- Eberhard Grunsky: Zur Denkmalbedeutung der Stuttgarter Liederhalle. In: Denkmalpflege in Baden-Württemberg, 16. Jahrgang, 1987, Heft 2, S. 91–111, PDF.
- Christian Holl: Liederhalle Stuttgart. Stadtwandel Verlag, Berlin 2007 (Die Neuen Architekturführer; 108), ISBN 978-3-86711-019-8.
- Hermann Lenz; Günter Beysiegel (Hrsg.): Stuttgart : aus 12 Jahren Stuttgarter Leben. Belser, Stuttgart 1983, S. 480–483.
- Werner Skrentny (Hrsg.): Stuttgart zu Fuß. Silberburg-Verlag, Tübingen 2008, ISBN 978-3-87407-813-9, S. 36, 102, 106, 117.
- Chris Gerbing: Chancen, Möglichkeiten und Grenzen von Kunst im Unternehmen. Eine interdisziplinäre Studie am Beispiel der ,Kunstumzingelung' von Otto Herbert Hajek an der Sparda-Bank in Stuttgart. Tübingen 2010.
- Eugen Gomringer (Text); Anuschka Koos (Werkverzeichnis): O. H. Hajek. Eine Welt der Zeichen. Bonn 2000.
- Marlis Grüterich: Alfred Lörcher. Skulptur, Relief, Zeichnungen; mit Werkverzeichnissen. Stuttgart 1976.
- Bärbel Küster (Herausgeberin); Wolfram Janzer (Fotos): Skulpturen des 20. Jahrhunderts in Stuttgart. Heidelberg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