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司馬氏
外观
河內司馬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個以河內郡为郡望的司馬姓士族,發祥於河內郡溫縣孝敬里。
起源
[编辑]河內司馬氏興起於東漢,自稱是項羽所封十八路諸侯之殷王司馬卬的後裔。據《晉書·宣帝紀》記載,楚漢戰爭後,西漢以殷地置河內郡,司馬卬的子孫定居於當地,形成後世的河內司馬氏。司馬卬的八世孫為東漢征西將軍司馬鈞,即司馬懿的高祖父[1]。但現代學者多認為,河內司馬氏將世系追溯到司馬卬存在攀附名人的嫌疑,未必可信[2]。
依據傳統觀點,東漢時期的河內司馬氏為儒學大族。仇鹿鳴則認為,河內司馬氏本非儒學世家,將其視為“东汉中后期兴起的新兴文化家族”更為合適,其通過乡里交往、通婚网络從地方發展到中央,進而成為皇族。[2]
發展
[编辑]魏晉南北朝
[编辑]曹魏後期,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的長期經營,河內司馬氏最終取代曹魏建立晉朝,從普通士族上升為皇族。西晉末,河內司馬氏人口損失嚴重,僅有少數人南渡。東晉滅亡後,河內司馬氏又成為普通士族,一部分繼續留在南方出仕南朝,一部分則在晉宋之際逃往北魏。
南朝河內司馬氏中較突出的支系有:
- 晉元帝之子司馬晞一系:臨川王司馬寶在入宋後降封西豐縣侯[3],傳國至宋末[4]。
- 晉宣帝之子司馬亮一系:司馬暠以孝行見稱。[5]
- 晉宣帝之弟司馬馗一系:司馬褧為南朝梁著名學者,儒術博通。[6]
- 晉宣帝之弟司馬進一系:司馬筠為南朝梁著名學者,博通經術。[7]
隋唐
[编辑]隋唐時期,河內司馬氏繼續發展,產生了“三祖司馬氏”的說法,其包括以下三房:
除了“三祖司馬氏”,有記載的支系還有:
- 東晉南頓王司馬宗的後裔,亦出自司馬亮,號稱“江南司馬氏”。(南朝支系之後)
- 西晉譙剛王司馬遜的後裔,出自晉宣帝之弟司馬進。(南朝支系之後)[14]
- 北魏魯陽太守司馬興龍的後裔,亦出自司馬馗。(北朝支系之後)[15]
參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晉書》卷1:“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雋,字元異。雋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 ^ 2.0 2.1 仇鹿鸣:《乡里秩序中的地方大族——汉魏时代的河内司马氏》,《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
- ^ 《宋書》卷3:“封晉臨川王司馬寶為西豐縣侯,食邑千戶。”
- ^ 《宋書》卷35、36:“內史、侯相,則以昇明末為定焉。……西豐侯相,吳立曰西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陳書》卷32:“司馬暠字文昇,河內溫人也。高祖晉侍中、光祿勳柔之,以南頓王孫紹齊文獻王攸之後。”
- ^ 《梁書》卷40:“司馬褧字元素,河內溫人也。曾祖純之,晉大司農高密敬王。”
- ^ 《梁書》卷48:“司馬筠字貞素,河內溫人,晉驃騎將軍譙烈王承七世孫。”
- ^ 郭津嵩:《回归故里与重塑旧族——北朝隋唐的河内司马氏家族》,《唐研究》第17卷。
- ^ 《魏書》卷37:“司馬景之,字洪略,晉汝南王亮之後。”
- ^ 《魏書》卷37:“司馬楚之,字德秀,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孫。”
- ^ 《魏書》卷37:“司馬叔璠,晉安平獻王孚之後也。”司馬叔璠實為司馬馗後裔,因其祖父河間武王司馬欽出繼司馬孚之孫河間王司馬顒為後,故又稱司馬孚之後。
- ^ 《北齊書》卷18:“司馬子如,字遵業,河內溫人也。八世祖模,晉司空、南陽王。”
- ^ 《魏書》卷37:“司馬休之,字季豫,本河內溫人,晉宣帝季弟譙王遜之後也。”
- ^ 《元和姓纂》卷2:“河內溫縣:……馗七代孫楚之,後魏封琅邪王。馗六代孫叔璠,後魏冠軍將軍。汝南王亮五代孫景之,後魏蒼梧公。琅邪、冠軍、蒼梧號三祖司馬氏。琅邪王楚之即彭城王懽[權]六代孫也。楚之曾孫裔。裔曾孫元祚,唐庫部郎中,生希奭、希象。希奭,明堂尉,生鍠、銓、鐵。鍠,吏部、黄門、中書三侍郎,京兆尹,生蒼、錘、益。錘,魏郡太守。銓,庫部郎中,生望。希象生爵,郎中。元祚再從子承禎,字子益,天台道士,有高行。元祚四從子仁節,大理評事,生晧、曜。曜,曹州刺史。蒼梧公景之七代孫思溫,唐左衛長史。冠軍房子孫無聞。亮生南頓王宗,過江,今號江南司馬氏。宗八代孫宅相,太子洗馬。(進)生遜,晉譙剛王,七代孫筠、賢。筠,梁尚書左丞。賢孫待徵,唐撫州刺史。兄子利賓。雲中:北齊司空司馬子如稱晉南陽王模七代孫也。兄子瑞,吏部尚書;幼之,大理卿。瑞生同游,侍中。又刑部侍郎司馬逸客,稱琅邪王馗後,魏都官員外郎,喬鄉鄠縣人也。”
- ^ 张红军:《唐代司马慎微墓志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