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形石
外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6月17日) |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6月17日) |
肉形石 | |
---|---|
藝術家 | 未知 |
年份 | 17世紀 |
收藏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臺灣) |
收藏地 | 臺北市士林區國立故宮博物院 |
肉形石,是於清朝時期的一個宮廷珍玩,長5.73公分,寬6.6公分,厚5.3公分,1英磅又66公克,現存於台北故宮,與嘉義故宮輪流展示。
肉形石是來自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在瑪瑙生成的過程中受到雜質的影響,呈現一層一層不同顏色的層次,加上工匠將頂部的石材表面加工鑽孔和染色,做成了這件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現的作品,外觀看過去就像一塊肥嫩鮮美的東坡肉,因而稱「肉形石」。
近年來與列為中華民國國寶的毛公鼎,以及同屬重要文物的翠玉白菜合稱民間版的「故宮三寶」[1]。
相關條目
[编辑]- 彩霞石:類似性質的礦物類型。
參考文獻
[编辑]- ^ 江昭倫,故宮副院長馮明珠:不反對翠玉白菜、肉形石升級為國寶,中央廣播電台,2009-03-26 Wikiwix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1-28
外部链接
[编辑]- (繁體中文)國立故宮博物院——肉形石
这是一篇與文化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