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高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棪
性别
出生(1908-10-25)1908年10月25日
 大清江蘇省常鎮通海道通州直隸州
逝世2001年8月29日(2001歲—08—29)(92歲)
臺灣臺北縣三峽鎮恩主公醫院
墓地 臺灣新北市三芝區
国籍 大清(1908年-1912年)
 中華民國(1912年-2001年)
籍贯安徽
母校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父母高楚秋(父)
网站臺灣第一個舞蹈科系的推手─高棪(1908-2001) – 臺灣女人

高棪(1908年10月25日—2001年8月29日),江蘇南通人,編舞家,1964年在中國文化大學成立臺灣第一個舞蹈科系,被譽為「臺灣舞蹈教育之母」。

生平

[编辑]

中國大陸時期

[编辑]

高棪生於1908年10月25日[1],出生地為江蘇南通[2],祖籍安徽[1]。她自小受家人影響學唱京劇[1][3],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二年級時從醫學轉體育系[4]。這段期間,高棪與美籍教授海蒂學舞,因開放式教學方法與敬業態度,而對舞蹈教學嚮往[1]。22歲,她畢業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2]

高棪在1939年抗戰期間隨國民政府遷至重慶[1],在當地的師範學校作舞蹈教員[2],編創表現仕女優雅一面的《宮燈舞》[5]。抗戰勝利後,她遠至西藏、新疆、蒙古等地研究民族舞蹈[2]。與她一同在邊疆旅行採集舞蹈題材的,是戴愛蓮[5]。高棪也與姊姊高梓編著《拂舞》、《干舞》、《劍舞》、《宮燈舞》[1][2]

臺灣時期

[编辑]

1949年,高棪到臺灣後,先與姊高梓教於新竹市新竹師範[1]。她們的姪子高煜、姪媳傅禎彝就定居在新竹市[6]。1951年左右,高棪在臺灣山地原住民地區作舞蹈採集[7]

高棪為師範院校的準教師編創了《採茶舞》[5]。之後,她轉往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及台灣師範大學任教[1]。在師專教舞時間,高棪推行民族舞,如《宮燈舞》、《苗女弄杯》等,影響日後臺灣的小學老師都流行教導民族舞[8]

1960年代開始,高棪與高梓同住於板橋寓所[7]。1963年10月10日國慶大典,高棪教導的大型舞蹈表演,獲張其昀賞識,便特聘她到中國文化學院創立五年制舞蹈專修科[1]。次年7月,高棪帶領舞團赴美國與加拿大表演,日後1968年7月8日獲僑務委員會獎狀[9]。之後,中國文化學院舞蹈音樂科擴大成體育系舞蹈組,到後來獨立為舞蹈系[3]。自高棪在1964年開創臺灣第一個舞蹈科系後,才陸續有其他學校跟進設立[1]196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中國文化學院三、四年級女生26人組成舞蹈團赴墨西哥會場表演,就由高棪負責編舞[10]

跟隨高棪多年的伍曼麗回憶,高教授首將舞蹈納入正統教育體系,早年就參考美國舞蹈教育制度引進西方新觀念,並聘請黃宗良、林懷民、姚明麗、賴秀峰來教導[3]。1972年,高棪藉由畢業學生陳學同引介,聘剛從美國回來的林懷民到中國文化學院音樂舞蹈專修科教舞,日後這些學生就成了雲門舞集創團元老舞者[11]。1980年1月1日,由中國文化學院舞蹈科校友、學生組成的華岡舞蹈團成立,高棪任團長、伍曼麗、江映碧和李維任教師[12]

與姊姊高梓和姊夫郝更生感情融洽比起來,高棪一生未婚[13]。高棪畢生最大的心願,是寫一本中國舞蹈源流的書[4]。但1986年2月,高梓、高棪的板橋住所失火,珍貴資料和紀念品都焚毀[13]。11月12日,高棪獲民族藝術薪傳獎舞蹈類,以肯定努力於舞蹈教育[14]。次年春,住所原地重建[15]

1990年8月,高棪從文化大學舞蹈系主任退休,系務交由第一屆學生伍曼麗[7]。退休後,她依然每周一次去文化大學教舞蹈導論[16]。1995年3月22日,文建會策畫「半世紀的腳步」舞展,邀高棪、李淑芬李彩娥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17]

高梓去世後,高棪搬到新店與姪兒同住[16]。2001年8月29日,高棪因糖尿病併發胃出血,病逝於恩主公醫院[3]。9月16日追思會在板橋殯儀館舉行時正逢納莉颱風,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親自到場[1]。伍曼麗、姚明麗、蔡麗華、張麗珠、楊桂娟、古名伸、楊素珍、游好彥、王廣生、李英秀、劉黎媖、江映碧等多位臺灣舞蹈界人物也前往哀弔[1][3]。下午約2點,伍曼麗等人護送高棪的骨灰至三芝鄉的靈骨塔[1]

紀念

[编辑]

為紀念「臺灣舞蹈教育之母」高棪,由新竹交通大學浩然圖書館人員陳立收集相關資訊,作數位特藏[1]。華岡舞蹈團在2001年12月29日在基隆文化中心、次年1月25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高棪早年作品《宮燈舞》、《西藏舞》和《採茶舞》[5]。2004年8月31日,江映碧撰寫的《舞動春風一甲子─高棪》等舉行新書發表會[18]

著作

[编辑]
  • 高棪. 《怎樣敎學唱遊》. 復興書局. 1956. 
  • 高棪. 《中國民族舞蹈》. 海潮出版社. 1961. 
  • 高棪. 《中西舞蹈比較研究》. 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黎慧琳、張伯順. 紀念高棪 文大籌設特藏室 上月底辭世 公祭昨天舉行 為記錄一生貢獻 浩然圖書館將收集有關史料數位典藏. 聯合報. 2001-09-17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洪美秀. < 舞蹈之母高棪>創知名凌波微步. 自由時報. 2009-12-24 [2023-12-28]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徐開塵. 風雨送別舞蹈界追憶高棪. 民生報. 2001-09-17 (中文(臺灣)). 
  4. ^ 4.0 4.1 張伯順. 高棪九十大壽 門生慶賀 台灣舞蹈界最資深教授 畢生最大心願是完成中國舞蹈源流一書. 聯合報. 1998-12-13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徐開塵. 紀念高棪舞展將登場. 民生報. 2001-12-27 (中文(臺灣)). 
  6. ^ 洪美秀. 90歲高煜出書 記載3奇女子. 自由時報. 2009-12-24 [2023-12-28] (中文(臺灣)). 
  7. ^ 7.0 7.1 7.2 張伯順. 焦點人物 高棪八月褪下舞衫. 聯合報. 1990-07-22 (中文(臺灣)). 
  8. ^ 張典婉. 《30年前領風騷》攏袖揚手如飛雲 健步巧踩婀娜姿 元老舞者 苦心孤詣半甲子. 民生報. 1991-03-21 (中文(臺灣)). 
  9. ^ 舞蹈家高棪 獲僑委會嘉獎. 經濟日報. 1968-07-09 (中文(臺灣)). 
  10. ^ 舞蹈團赴墨獻藝 今晚作臨行公演 表演古今舞姿介紹歷代服裝 文化學院女生參加世運演出. 聯合報. 1968-09-19 (中文(臺灣)). 
  11. ^ 李欣恬. 華裔編舞家陳學同在美辭世 享壽74歲. 中國時報. 2022-06-21 [2023-12-28] (中文(臺灣)). 
  12. ^ 華岡舞蹈團今天成立. 民生報. 1980-01-01 (中文(臺灣)). 
  13. ^ 13.0 13.1 侯惠芳. 人物特寫 高梓高棪 是姊妹是師生是好友 一場火燒掉了往事 燒不掉來日. 民生報. 1986-04-16 (中文(臺灣)). 
  14. ^ 高棪獲頒「薪傳獎」. 民生報. 1986-11-12 (中文(臺灣)). 
  15. ^ 芳. 藝文圈 高棪新居快要落成了. 民生報. 1987-02-10 (中文(臺灣)). 
  16. ^ 16.0 16.1 徐開塵. 高棪90歲還很年輕 滿室舞蹈人為老師祝壽 相約十年後還要獻舞. 民生報. 1998-12-13 (中文(臺灣)). 
  17. ^ 李彩娥以舞姿回顧歷史. 中國時報. 1995-03-18 (中文(臺灣)). 
  18. ^ 賴廷恆. 資深舞蹈家 飛揚歲月成書 李彩娥、林香芸、高棪、李天民傳記 時報出版. 中國時報. 2004-09-0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