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德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12月2日) |
鸿德堂(英語:Fitch Memorial Church)是中国上海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这是一座青砖砌筑的中国古典宫殿风格的教堂建筑,留下了1920-1930年代中国基督教本色运动的痕迹;同时,这座教堂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59号,坐南朝北——在租界时代属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地段,使得它走过了独特的历史轨迹。
历史
[编辑]起源
[编辑]该教堂原来由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创办,堂名就是为了纪念该会的著名传教士、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George F. Fitch, 1845-1923)。最初的地址就在北京路清源里美华书馆,堂名思娄堂,是纪念美北长老会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娄理华(Walter Macon Lowrie,1819年-1847年8月)。20世纪初,美华书馆迁到北四川路横浜桥扩建。1925年,思娄堂也北迁到虹口的窦乐安路(今多伦路)重建。并改名为鸿德堂,以纪念1923年去世的费启鸿。1928年10月新堂落成。
变迁
[编辑]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鸿德堂牧师蒋时叙夫妇以及信徒等10人遭日军杀害。此后,暂借四川中路青年会殉道堂举行礼拜,数月后复堂。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鸿德堂迁出虹口,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原址复堂。
1958年,鸿德堂定为虹口区4个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教会联合礼拜场所之一,继续开放。
关闭
[编辑]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期间,鸿德堂停止宗教活动。
恢复
[编辑]1990年,经过修理整新,于1992年8月30日正式复堂。鸿德堂每星期日上午举行礼拜一次,有500多人参加,此外每周有祷告会、唱诗班活动等。
建筑
[编辑]恰逢1920-1930年代,上海和全中国的基督教兴起本色运动,流行建造中国传统样式的教堂,因此今天这里是上海现存的唯一中国传统风格的基督教堂:重檐四方攒尖顶的钟楼、青砖外墙、仿木结构的红色列柱和彩绘。已被定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事件
[编辑]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鸿德堂牧师蒋时叙夫妇以及信徒等10人遭日军杀害。
1934年,宋尚节脱离伯特利环游布道团后,在鸿德堂布道一周,到会者四五百人,有104人接受基督信仰。[1]
参考文献
[编辑]- ^ 宋尚节传第三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