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Roughly the same/沙盒7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色列国
  • מדינת ישראל希伯來語
  • دولة إِسْرَائِيل阿拉伯語
国歌:"הַתִּקְוָה"希伯來語
《希望》
深綠色為以色列現行實際領土
深綠色為以色列現行實際領土
以色列在亞洲的位置
以色列在亞洲的位置
首都耶路撒冷(未獲普遍承認)
特拉维夫(國際承認)
官方语言[1][2]
族群
(2014年)
政府单一制议会共和国
• 总统
鲁文·里夫林
• 总理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立法机构议会
独立
1948年5月14日
1949年5月11日
面积
• 总计
20,770/22,072平方公里[a]第149名
• 水域率
2.12(440平方公里 / 170平方英里)%
人口
• 2015年估计
8,462,000[3]第96名
• 2008年普查
7,412,200[4]第99名
• 密度
387.63/平方公里(第34名
GDPPPP2016年估计
• 总计
2,970.46亿美元[5]第56名
• 人均
34,833美元[5]第34名
GDP(国际汇率)2016年估计
• 总计
3,117.39亿美元[5]第35名
• 人均
36,556美元[5]第23名
基尼系数0.428[6](2012年)
 · 第106名
人类发展指数 0.903[7](2017年)
极高极高 · 第22名
货币以色列新谢克尔‎)(ILS
时区UTC+2IST
UTC+3IDT希伯來語שעון הקיץ בישראל
日期格式
  • אא-בב-גגגג (AM)
  • dd-mm-yyyy(CE)
行驶方位靠右行驶
电话区号+972希伯來語קידומת טלפון בישראל
ISO 3166码IL
互联网顶级域.il
ישראל.
以色列的位置
  1. ^ 20,770为以色列在绿线内的面积。22,072包括戈兰高地东耶路撒冷

以色列国希伯来语מְדִינַת יִשְׂרָאֵל‬;阿拉伯语:دَوْلَة إِسْرَائِيل‎) 通稱以色列希伯来语יִשְׂרָאֵל‬;阿拉伯语:إِسْرَائِيل‎),是一個位於西亚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接壤约旦,西南为埃及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加沙地带各居其东西[8]。以色列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9][10]。以色列的金融中心及科技中心為特拉维夫[11],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12]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在當地分別成立一阿拉伯國家及一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13][14]。1948年5月14日,英國對巴勒斯坦的托管英语British Mandate for Palestine (legal instrument)终止。同日,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猶太援以協會主席戴维·本-古里安發表以色列獨立宣言,以色列建國[15][16][17]。但該宣言並未規定新國家的國界[14][18]。建國次日,鄰近的阿拉伯國家發動聯軍,以維持秩序為由,派兵進駐巴勒斯坦,對以色列發起第一次中東戰爭[19]。此後,以色列與阿拉伯鄰國多次發生以阿衝突[19]。歷史上,以色列建國後曾先後控制了約旦河西岸地區(1967年–现在)、西奈半岛(1956年–1957年、1967年–1982年)、南黎巴嫩局部地區(1982年–2000年)、加薩走廊(1967年–2005年;但2005年撤退後仍被視為占領)以及戈蘭高地東耶路撒 冷目前也屬於以色列司法管轄區[20][21][22][23]

根据1993年簽訂的奥斯陆协议, 構成巴勒斯坦兩塊國土之一的约旦河西岸被分為A、B、C三區,以方對B和C區行使部分或完全的管轄權,A區则由阿拉伯人完全自治[20][21][22][23]。另一塊土地——加薩走廊,截至2019年為止,仍與以色列交戰中[24]

根据《以色列基本法》規定,以色列为「犹太和民主国家英语Jewish and democratic state[25]。政體上,以色列實施代议民主制[26],采用內閣制比例代表制普遍选举制[27][28]总理为政府首脑,议会希伯来语הַכְּנֶסֶת‬,英語:Knesset)为立法机关。以色列为一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29],2014年其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37大。该国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力,为全球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公民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亦为世界最高之一[30][31]。其生活水平为中东最高亚洲第四高[32][33],其人口预期寿命亦居世界前列[34]

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数据,以色列人口于2019年已达到900万,为世界唯一的犹太人占多数国家,其中约75%为猶太裔阿拉伯裔(包括德鲁兹派和多数东耶路撒冷阿拉伯人)則达177万,佔20.8%[35][36][37]

國名

[编辑]
埃及的麦伦普塔赫石碑是「以色列」一詞被使用的最早案例

「以色列」一詞的最古老的紀錄是出現於西元前1200年左右,古埃及新王國時代的麦伦普塔赫石碑[38][39]。在該石碑的第27行,記錄了在迦南土地上反對以色列國的運動[40]。該石碑目前被收藏於開羅埃及博物館[38]

以色列在在1948年獨立宣言發表之後,正式確立採用「以色列國」(希伯来语מְדִינַת יִשְׂרָאֵלMedīnat Yisrā'el ,阿拉伯语:دَوْلَة إِسْرَائِيلDawlat Isrāʼīl)的名稱。當時考慮的其他國名選項包括「以色列之地」(希伯来语ארץ ישראלEretz Yisrael)、「錫安」(希伯来语ציוןZion)和「猶大地」(希伯来语ג'ודהJudea)等[41]。由於傳統上,形容詞「以色列的」有多種拼法,例如「Israelite」(希伯来语ישראל‬)等,在獨立幾週之後,新成立的以色列政府又在許多傳統名稱中選定了以「Israeli」 (希伯来语ישראלית‬)為以色列一詞的正式形容詞[42][43]

「以色列」(希伯来语ישראלYisrael希臘語Ἰσραήλ Israēl)一詞的原文在聖經中出現多次,因此「以色列」翻譯名稱的出現早於以色列1948年的建國。在1814年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等人所出版的第一本中文新舊約全書《神天聖書》中[44],將以色列翻譯為「以色耳」[45]。鴉片戰爭後,第一本白話文聖經《聖經和合本》中,已經改譯為「以色列」[46]。「以色列」一詞的字面上的意思為「上帝存留」、「上帝統治」,在何西阿書12:4節之後也常被解釋為「與上帝的鬥爭」[47][48][49][50];根據聖經記載,「以色列」是以撒之子雅各在與天使角力獲勝之後所獲得的名[51]。雅各的十二個兒子日後成為以色列人(Israelite)的祖先,是為以色列十二支派,在迦南(約相當於今日以色列國位置)居住[52]

日語中,除了片假名的「イスラエル」外,以色列一字也可使用漢字以色列」、「伊色列」、「以斯来」、「伊斯列児」、「衣斯辣衣耳」等名稱稱呼[53]

爭議

[编辑]

巴勒斯坦問題

[编辑]

首都爭議

[编辑]

由於世界各國之大使館代表處大多設立於特拉維夫,所以阿拉伯國家僅承認特拉維夫為以色列的首都,而國際上的普遍認知以及新聞處理也傾向於此[54]。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除美國外均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然而,但亦有部份國家或地区選擇認定其首都為耶路撒冷的情況,如美國多哥帕勞澳洲[55]危地馬拉[56]等。

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57]

地理

[编辑]

面積

[编辑]

巴勒斯坦地区1947年分治前面积为27090km²,1967年战争前以色列面积为20770km²,现实际管辖面积为22072km²,包括戈兰高地、约旦河部分地区。现巴勒斯坦国自治面积2500km²,为加沙地带和约旦河部分地区。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王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薩走廊(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薩走廊,不過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歸屬問題目前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範圍之內[58],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直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被國際社認為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控制範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战争后吞併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範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佔領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统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165平方公里

地形

[编辑]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河谷(即大裂谷延伸部份[59])、以及內蓋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薩,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利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猶太山地。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份。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佔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水文

[编辑]

氣候

[编辑]
Köppen climate classification map of Israel

以色列全國大致位於地中海氣候區[60]。然而,受到西部的海洋、南部廣闊的沙漠和幾個鄰近的山脈的影響,地區之間仍有所不同[61]。Temperatures in Israel vary widely, especially during the winter. Coastal areas, such as those of Tel Aviv and Haifa, have a typical Mediterranean climate with cool, rainy winters and long, hot summers. The area of Beersheba and the Northern Negev have a semi-arid climate with hot summers, cool winters, and fewer rainy days than the Mediterranean climate. The Southern Negev and the Arava areas have a desert climate with very hot, dry summers, and mild winters with few days of rain.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the continent of Asia (54.0 °C或129.2 °F) was recorded in 1942 at Tirat Zvi kibbutz in the northern Jordan River valley.[62][63] At the other extreme, mountainous regions can be windy and cold, and areas at elevation of 750米(2,460英尺) or more (same elevation as Jerusalem) will usually receive at least one snowfall each year.[64] From May to September, rain in Israel is rare.[65][66] With scarce water resources, Israel has developed various water-saving technologies, including drip irrigation.[67] Israelis also take advantage of the considerable sunlight available for solar energy, making Israel the leading nation in solar energy use per capita (practically every house uses solar panels for water heating).[68] Four different phytogeographic regions exist in Israel, due to the country's location between the temperate and tropical zones, bordering the Mediterranean Sea in the west and the desert in the east. For this reason, the flora and fauna of Israel are extremely diverse. There are 2,867 known species of plants found in Israel. Of these, at least 253 species are introduced and non-native.[69] There are 380 Israeli nature reserves.[70]

Снег в Иерусалиме в декабре 2006 года

以色列全國大致位於地中海氣候區[60]。然而,西部的海洋,南部廣闊的沙漠和幾個山脈的鄰近區域創造了許多區域,其微氣候與平均值略有不同。[61].因此,在[[加利利] |加利利],1080mm降水量每年下降,Eilat附近,平均每年降水量為20mm,山地 Judea為700mm,東部為100mm [Negev]]和[71]。以色列的氣溫差別很大,特別是在冬季。 在山區,它可能是冷的,有時會下雪。 在Hermon山上,冬天常常下雪,而耶路撒冷通常每年至少有一次降雪[72]。與此同時,沿海平原地區氣候涼爽,冬季多雨,夏季炎熱。 1942年6月(Beit Shean山谷54°C)和1950年2月(下加利利Beit Netoff山谷-13°C)記錄到極端氣溫[61];國家存在期間的最高溫度 - 47°C - 也記錄在該地區Beit Shean[60].從5月到9月,以色列的降水很少見[73].

地質

[编辑]

The Jordan Rift Valley is the result of tectonic movements within the Dead Sea Transform (DSF) fault system. The DSF forms the transform boundary between the African Plate to the west and the Arabian Plate to the east. The Golan Heights and all of Jordan are part of the Arabian Plate, while the Galilee, West Bank, Coastal Plain, and Negev along with the Sinai Peninsula are on the African Plate. This tectonic disposition leads to a relatively high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The entire Jordan Valley segment is thought to have ruptured repeatedly, for instance during the last two major earthquakes along this structure in 749 and 1033. The deficit in slip that has built up since the 1033 event is sufficient to cause an earthquake of MW~7.4.[74] The most catastrophic known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31 BCE, 363, 749, and 1033 CE, that is every ca. 400 years on average.[75]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leading to serious loss of life strike about every 80 years.[76] While stringent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are currently in place and recently built structures are earthquake-safe, 截至2007年 (2007-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 the majority of the buildings in Israel were older than these regulations and many public buildings as well as 50,000 residential buildings did not meet the new standards and were "expected to collapse" if exposed to a strong earthquake.[76]

生物

[编辑]

植物

[编辑]

動物

[编辑]

行政區劃

[编辑]
行政区划图

以色列行政区划包括以下六个行政区(括号内为首府): *1 北部区拿撒勒) *2 海法区海法) *3 中央区拉姆拉) *4 特拉维夫区特拉维夫) *5 耶路撒冷区耶路撒冷) *6 南部区贝尔谢巴) 另外,以色列還有以下三個爭議地區(括号内为爭議地區所屬的行政區): *A 戈蘭高地北部区) *B 約旦河西岸猶大-撒马利亚区) *C 加沙地帶加沙區

行政区划图

=== 主要城市 ===

以色列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 {| class="wikitable" !#!!名称!!人口 |- |1 |耶路撒冷 |801,200 |- |2 |特拉维夫-雅法 |404,500 |- |3 |海法 |269,300 |- |4 |里雄莱锡安 |231,700 |- |5 |阿什杜德 |211,400 |- |6 |佩塔提克瓦 |210,800 |- |7 |貝爾謝巴 |195,800 |- |8 |內坦亞 |188,200 |- |9 |霍隆 |182,000 |- |10 |伯尼布萊克 |161,100 |}

人口

[编辑]

以色列國本來是猶太人組成的國家,因為歷史上的因素該族被迫移居世界各地。

以色列為了猶太人而建國,而且常被認為是猶太國家。該國的《回歸法》保障所有猶太人及有猶太血統的人有權取得以色列國籍[77]。75.5%的以色列人都是具有猶太血統的人英语Jewish_ethnic_divisions。大約4%的以色列人(三十萬)被認為是「其他」民族的人,他們是具有猶太血統的俄羅斯人。根據拉比的法律,他們不是猶太人,但根據《回歸法》,可具有以色列公民權[78][79]

以色列猶太人中大約有73%在以色列出生,18.4%是歐洲和美洲的移民,8.6%是亞洲和非洲(包括阿拉伯世界)的移民[80][81]。來自歐洲及前蘇聯的猶太人及其後裔(也叫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占以色列猶太人的50%。而剩下的大多是來自阿拉伯地區及其他回教國家的猶太人(也叫米茲拉希猶太人塞法迪猶太人[82])。[83][84][85]各猶太分支之間的通婚率在35%左右。最新的研究表明,同時具有塞法迪血統及阿什肯納茲血統的以色列人每年增長0.5%,而現在已有超過25%的學齡兒童同時具有兩種血統。[86]

民族

[编辑]

现代以色列形同「非單一民族國家」,而是「民族大熔爐」。因族人分散超過千年,經過通婚、混血,導致各地猶太人長相差別極大:有金髮碧眼的俄羅斯歐美混血,與阿拉伯人長相相近的中東北非混血,與非洲衣索比亞黑人混血等。[87]

猶太人

[编辑]

阿拉伯人

[编辑]

其他族群

[编辑]

巴勒斯坦佔領區內的以色列人

[编辑]

種族歧視

[编辑]

以色列官員承認:「沒法憑外在判斷誰是猶太人。」 儘管受盡「種族歧視」的苦痛教訓,不同種族甚至不同的猶太人族群仍存在歧視他人的排斥行為,社經地位差異與血液歧視,某些學校拒收衣索比亞混血的猶太幼童,衛生單位甚至以防範愛滋病為由,血庫不接受這些人的捐血。[87]

宗教

[编辑]

依據以色列人口統計處的調查,有76.1%的以色列人信仰猶太教、16.2%為伊斯蘭教、2.1%為基督教、1.6%為獨立的德魯茲教派、3.9%未分類[88]

猶太教有猶太教改革派猶太教保守派等等。大約12%的以色列猶太人屬於哈拉迪教派(嚴格的正統派猶太教徒),有9%則是「有宗教信仰」,而35%則自認為是「傳統派」,43%自認為是「現世派」(被稱為hiloni)。而在現世派中,有53%的人相信上帝。不過,有78%的以色列人都有過逾越節的習慣[89]

在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中,有82.6%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8.8%是基督徒,而有8.4%是德魯茲派穆斯林。另外也有一些屬於伊斯蘭教什葉派支派伊斯瑪儀派的穆斯林和一些屬於阿赫邁底亞教派的穆斯林[90]。以色列的基督徒大多屬於東正教或東方禮的天主教,教會語言多使用希臘語阿拉米語亞美尼亞語和阿拉伯語。

以色列境內也有14種不同的佛教群體,有混合了猶太教與佛教的猶佛教英语Jewish Buddhist,也有為數不多的從越南逃難來到以色列而獲得公民權的大乘佛教徒[91]。以色列也有一些印度教團體,包括了毗濕奴派的信徒[92]。以色列還有一些錫克教徒。同時以色列也是巴哈伊教的世界中心,巴哈伊教的「國際正義院」座落於海法,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來自全球各地的巴哈伊教徒朝聖[93]

總之,雖然猶太教在以色列占主體,但以色列絕不是單一宗教的國家,而是宗教多元化的國家。任何教派都能在以色列找到一席之地,另外以色列還有大量世俗化的人口。各種宗教的信徒以及世俗化的以色列人都能互相包容和共存。

語言

[编辑]
希伯來語阿拉伯語英語寫的路牌

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为希伯來語阿拉伯語享有特殊地位。[94][95][96]希伯來語最主要的語言,被大多數人口所使用。以色列有大量的海外移民,因此在街上能聽到很多種語言,來自歐美的電視節目也在以色列廣泛播放,也可以找到全世界各種語言的報紙。以色列人大多英語流利,除了英語國家移民之外,因為官方、民間皆與美國交流密切,而義務教育從小學低年級起就有英語科目,而且電視廣播充斥英語節目。以色列有大量來自蘇聯的移民,有100萬以上的俄語使用者。[97]大約有70萬以色列人講法語[98]其中大多數人來自法國北非(見馬格里布猶太人)。也有不少來自埃塞俄比亞的移民(大約13萬埃塞俄比亞猶太人住在以色列),[99][100]因此有很多人講阿姆哈拉語[101]其他被使用的語言還包括了意第緒語拉迪諾語羅馬尼亞語波蘭語義大利語荷蘭語德語波斯語阿拉米語

移民

[编辑]

性別與家庭

[编辑]

歷史

[编辑]

史前時代

[编辑]


聖經時代

[编辑]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西元前1211年。[102]在过去3000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103]

古典時代

[编辑]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廷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尤其是在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失败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104]雖然如此,千年來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北部、或其他大陸。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

中世紀時代

[编辑]

英國代管時代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编辑]

復國迄今

[编辑]

1948年:建立以色列國

[编辑]

1948年:革命戰爭

[编辑]

1967年:六​​日戰爭

[编辑]

1973年:贖罪日戰爭

[编辑]

1977年:開始和平進程

[编辑]

1987年:第一次起義

[编辑]

2000年:第二次起義

[编辑]

法律

[编辑]

法律制度

[编辑]

以色列未有一部明文寫成憲法。因此以色列政府是依據國會頒布的法規運作,包括了一系列的「以色列基本法」,目前為止總計有14條基本法。這些基本法被計畫用作未來憲法頒布的基礎。在2003年中旬,國會的憲法、法律、和司法委員會開始起草一份正式的憲法[105],直到2007年初為止憲法仍在起草[106]。以色列的法律系統混合了英美法系歐陸法系猶太法典的影響,另外也受到以色列獨立宣言的影響。如同英美法系一樣,以色列的法律體制建立在先前判例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庭採取抗辯制度,而不是審訊制度,當事人(原告和被告)必須自行將證據帶到法庭上,法庭並不會作任何獨立的調查。如同歐陸法系一樣,以色列不設陪審團制度,案件是由專業的法官判決。許多主要的以色列法規(例如契約法)也都受到歐陸法系的影響,是根基於民法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規並不是由法典組成,而是由單獨的法規構成。不過,一套民法的法典在最近完成了,並且預估將會被正式採用。宗教法庭(猶太教伊斯蘭教逊尼派、基督教以及德鲁兹派)則在婚姻的離婚判決上擁有獨佔的法律權利。

司法體系

[编辑]

以色列的司法部門是由三層架構的法庭組成。在最低層次的是地方法院,分布於大多數的都市。第二層則是地區法院,同時負起上訴法院和地方法院的功能,分布於五座城市: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以及拿撒勒

最上層的法院則是以色列最高法院,位於耶路撒冷,目前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Dorit Beinisch。最高法院是最高的上訴法院,也身兼高等法院(HCQJ)的功能,高等法院主要是負責解決個別公民對於法院提出的請願,這些請願通常由政府部門回覆(包括以色列國防軍)。這樣的請願可能使得高等法院作出決定,指導政府部門改正行政的方式。

一般的法官是由國會組成的委員會、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以色列律師行會的會員聯合選出的。法律規定要求法官在70歲時退休。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司法部長所批准,負責指派所有法庭的常務官員。

以色列並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因為擔心若加入成員將會導致以色列在有爭議領地的相關人士會遭到起訴。

人權與公民權

[编辑]

以色列是一個实行議會制民主国家,有實行選舉權。大多数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的东耶路撒冷戈兰高地等地区的阿拉伯人都有权获得以色列国籍,但他们之中大多数都不愿意承认以色列的主权而拒绝以色列国籍,虽然没有国籍,但他们拥有以色列的永久居留权。分治後的巴勒斯坦人同样沒有,但有权获取以色列國籍。无以色列国籍者没有在以色列投票和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

政治

[编辑]

基本法

[编辑]

總統

[编辑]

以色列總統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主要只是擔任禮儀上的象徵,總統另外必須指派國會裡的多數黨或多數派聯盟領袖作為總理以色列總理擔任政府首腦以及內閣的領導人,主要的權力總理手上。現任以色列總統魯文·里夫林,而現任以色列總理則是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立法

[编辑]
耶路撒冷以色列国会大厦

以色列的立法機構一院制,由120名議員組成。國會裡的議席分配是由各政黨在大選裡的得票比例決定的,透過比例代表制的投票制度,设3.25%的得票門檻。國會的選舉通常是四年舉行一次,但國會可以在選舉前經由表決決定自行解散,這種表決又稱為不信任投票。目前國會裡有12個擁有至少1個議席的政黨。作為以色列的立法機構,國會負責頒布法律、監督政府行為,並且有權選出或免職以色列總統。

國會議員的選舉制度繼承了英國管轄時期留下的傳統,使得任何政黨都很難在國會裡獲得一個有效的多數派地位,也因此政府通常是由政黨聯盟組成。總理是由國會裡的議員選出,因此都是由最有能力組成聯合政府並爭取最多議員支持的人出任。在總統的選舉之後,總理有45天的時間可以組成一個聯合政府,聯合政府的內閣也必須要由國會集體批准。在1996年5月的選舉中以色列曾試圖改革選舉制度,由普選直接選出總理,不過在实行三次之後,2001年后便沒有再實行,又繼續沿用議會制度至今。

政黨

[编辑]

以色列工党團結黨(利庫德聯盟)一直是以色列的兩大政党,兩大黨在過去65年大部分時間擁有主導聯合政府的權力。工黨在2000年後支持度大幅下降,利庫德遂主導聯合政府。

行政

[编辑]

外交

[编辑]
截止到2015年,深紫色为从未承认过以色列的国家,浅紫色曾为承认过以色列但现在不承认的国家。
截止到2011年,深绿色为从未承认过以色列的国家,浅紫色为以色列国
以色列均受国际承认的情况。国家上标注的年份作為外交关系中止或是断交的日期。

以色列於1949年5月11日加入聯合國。至今,以色列已與161個國家保持正式的外交關係[107];另外,仍有32个联合国成员国拒絕承認以色列,主要是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国家和一些本身持反美政策的國家,如朝鲜古巴等。

1948年獨立以來,以色列在外交上屢次遭遇各種困難。1948年,以色列遭受到鄰國的集體抵制,但為了解決這種困境,以色列開始走出中東地區、轉往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外交關係以色列政府也特別注重與美國的外交關係,也有涉及到一些非洲亞洲的新生國家。在1967年之前,除阿拉伯國家和一些穆斯林國家之外,以色列與世界上大部份國家保持外交關係。在1991年馬德里會議英语Madrid Conference of 1991之後,由於和平協議的簽訂,以色列又與其他68個國家建立或恢復了正式的外交關係。

以色列也加入了許多國際組織和區域性機構,並且是「地中海對話」協約英语Mediterranean Dialogue的成員國之一,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保持合作關係。

2017年12月23日(北京时间)当地时间22日,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正式宣布,以色列将于2018年底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9年1月,內塔尼亞胡官式訪問乍得首都恩賈梅納,並与代比舉行會面。雙方在會後簽署數項雙邊協議,並宣布恢復中斷47年的外交關係[108]

巴勒斯坦問題

[编辑]

宗教政策

[编辑]

軍事

[编辑]

以色列的軍隊由一支統一的以色列國防軍組成,在海軍空軍都是由陸軍管轄。[來源請求]也有其他一些準軍事的部門負責不同層面的以色列國家安全(例如邊界警察和內部安全局)。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是在英國管轄時期組織的地下軍隊哈加拿

以色列國防軍是中東地區國防預算最高的軍隊之一,並且也被列為世界上訓練最為精良的軍隊之一,在建國半個世紀以來參與了五場主要的大型戰爭和其他無數的小型衝突。在人員上,以色列國防軍的主要優勢是在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以及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以色列國防軍也大量依賴於高科技的武器系統,以色列國內也有一些專門替國防軍生產和開發武器科技的機構或企業,其他的則進口自國外(大多來自美國)。

大多數以色列人(無論男女)都在18歲時被徵召從軍[109]。有些移民也會自願的加入以色列國防軍。不過阿拉伯裔的公民則是例外,大多數阿拉伯公民都沒有被徵召,以避免在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開戰時可能爆發的利益衝突。其他不需當兵的還包括殘障人士、已婚婦女、或者出於宗教原因者(極端正統派猶太教)。男性的義務役是三年、女性則是兩年。以色列國防軍裡也有貝都因人等少數族群參與。自從1956年來,德魯茲族群也和猶太人一樣被以色列國防軍徵召從軍。在宗教機構就學的人可以獲得延緩徵召。多数犹太正教人士会不停地延迟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龄,这种做法在以色列引起相当大的争议。雖然阿拉伯裔的公民不在徵兵範圍內,他們也可以自願從軍。同樣的政策也套用在貝多因人和許多非猶太裔的公民上。服过义务兵役后,以色列男子转入国防军预备役部队,每年从事几个星期的服务,直到40岁为止。

以色列据信是中东唯一的有核国家,这对保障其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但以色列国本身从未公开承认或否认自己的核能力,国际社会是通过美国-以色列的“深度核互动”来推断其有核武器的。美国同样既没否认也没承认其与以色列的“深度核关系”。許多人推測以色列具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還有預估認為以色列的軍火庫可能儲藏了高達40枚的核武器[110]。自從20世紀中旬以來,以色列一直有一座內蓋夫核能研究中心負責此領域的研究,並且有能力生產被歸類為核武器的材料。這座研究中心從來沒有被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宣稱他們相信以色列「是個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然而以色列政府對此不置可否。由於以色列不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署國,雖然以色列核子武器軍火庫的詳細數量一直有待爭議,一般相信以色列擁有至少一百枚核子武器裝置。

有關以色列核武器投射能力的資料比詳細的核武器研究計畫資料還要容易取得。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研發中程彈道飛彈最為領先的國家之一,“耶利哥”型彈道飛彈系列早在1970年代便已開始部署,目前已有三個系列:耶利哥一型、二型和三型。耶利哥二型飛彈從1980年代中旬開始服役,預估射程有至少1,500公里,而最新的耶利哥三型飛彈則預估至少有4,500公里射程[111],其他的估計則認為耶利哥三型的射程高達7,800公里[112]

除了彈道飛彈科技以外,以色列保有一系列的海豚級傳統動力潛艦,一般廣泛推測海豚級潛艦搭載由以色列自製的中程巡弋飛彈(射程可達1450公里),有能力攜帶核子彈頭[113]

警察

[编辑]

情治

[编辑]

9:11定居點政策

[编辑]

經濟

[编辑]

概述

[编辑]
特拉維夫
特拉維夫的商業區,是主要的證券交易所也是位在於此地。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為工業化、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以色列有著發展成熟的市場經濟,但政府也作為一定的管理。以色列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糧食牛肉、原料、軍事裝備上都依賴進口。儘管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以色列還是發展出了非常成熟而密集的農業和工業。除了牛肉及穀物以外,以色列在糧食上可以自給自足。鑽石、高科技、軍事裝備、電腦軟體、藥物、高級化學原料、以及在於農業產品(水果、蔬菜、和花卉)都是以色列的主要出口貨物。以色列在經常帳戶上時常保持龐大的赤字,這些赤字主要來源於與國外的資金往來以及外國借債,雖然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這些赤字是表現出了以色列的成熟市場經濟特徵。以色列有著廣泛的煉油鑽石開採半導體製造產業。依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管理最良善、對財產權利保護最佳的經濟體制。

大約有一半的以色列政府外部借債是由美國所有,通常是來自經濟與軍事的支援。另外還有一大部分是由個別的投資者所擁有,而通常是經由以色列公債計畫。美國購買的債款加上個別投資者購買的公債,使以色列政府獲得借款,有時候還能獲得低於市場利率的利息。

在1989年-1999年間來自蘇聯的大量猶太人移民有750,000人,總計來自蘇聯的移民則高達百萬人,等於以色列總人口的六分之一,之中許多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科學和專業技能的人才,這對以色列經濟是一大利多。加上在冷戰結束後新市場的出現,有效刺激了以色列的經濟,在1990年代早期得以快速的發展。不過,經濟的發展在1996年開始減緩,政府施加了更嚴格的財政和金融政策,移民所帶來的經濟成長開始減緩。這些政策有效的減低了以色列的通貨膨脹,在1999年通貨膨脹到達了新低的紀錄。24%的以色列勞動人口擁有大學學歷,這也使得以色列成為工業國家裡學歷程度第三高的國家,僅次於美國荷蘭。12%的人口擁有大學以上的學歷[114]

近年來,在以色列相當重要的鑽石產業也受到了工業環境改變以及來自遠東地區的競爭增加的影響。

以色列經濟與歐美經濟關系密切,是中東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這為以色列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提供了環境。戰後,大量來自蘇聯和歐美的高端人才皈依祖國,為以色列節約了大量的培養成本和培養時間。依靠回歸和自身培養的人才,以色列國內生產總值雄踞世界前50名。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400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達3萬美元,居世界前30名。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高居世界第19名。以色列的高新技術產業舉世聞名,其在軍事科技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航空等領域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這些領域也正好是美國所擅長的領域)。其電子監控系統和無人飛機與美國有深度的技術交換,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很高的口碑。以色列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逾80家,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包括全球最大非專利藥制藥企業——TEVA、以色列最大企業——全球網路保全產品巨頭Check Point軟體科技公司和著名國防承包商Elbit系統。以色列被視為中東世界里經濟發達、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

第一級產業

[编辑]

以色列是当今世界少数实现科学灌溉的国家。其特有的滴灌技术,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将大片沙漠变成绿洲。这使得农业人口不足总人口5%的以色列不仅解决了自身粮食问题,同时还向其他国家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第二級產業

[编辑]

以色列在過去被認為是沒有油氣資源的國家。但2009年,2010年,以色列在海法以西的地中海發現了兩個巨型天然氣氣田,塔馬爾氣田和列維坦氣田,有望改變能源格局。2013年,塔馬爾氣田開始供氣。2014年,以色列和約旦簽署150億美元天然氣訂單,將從列維坦氣田向約旦出口天然氣。這是以色列和約旦目前最大的經濟合作。[115][116]

see also 高科技

第三級產業

[编辑]
特拉維夫的度假海灘。

主词条:以色列旅游业

耶路撒冷锡安山络绎不绝的朝圣者

以色列另外一個重要的產業是觀光業,其優勢在於以色列國內大量而又珍貴的歷史和宗教遺跡,從猶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其他独立教派)、伊斯蘭教、到巴哈伊教等都有。另外以色列的溫暖氣候和豐富的海滩度假資源也是優勢之一。以色列的觀光業包括了圍繞於聖地的各種歷史和宗教景點,也包括了現代的度假海灘,以及各種考古學觀光、古蹟觀光、以及生態旅遊。 以色列的美食烹飪可以追溯到西元三千年前,受到歐洲,中東,北非,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深遠影響,不同的烹飪藝術和迥異的飲食習慣彙集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形成自身的特點——熔爐風格。以色列人對於食品原料的特殊宗教要求,是其他民族和國家所不及的,那是因為猶太教“考舍爾”饮食教規,規定了許多不能吃的食物。

所得分配

[编辑]

以色列雖然是發達國家,但貧富差距較大,物價昂貴,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中貧困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以色列的國外援助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排名較低,其發展援助佔國民總收入不到0.1%,而不是一般所建議的0.7%。該國在2016年世界慈善捐助指數列表中名列第43位。然而,以色列長期向全世界提供緊急援助和應對災難的人道主義小組。以色列的人道主義努力於1957年正式開始,它建立了色列國際發展合作機構Mashav,另外,還有別的以色列人道主義和應急小組與以色列政府合作,其中包括IsraAid,這是由14個以色列組織和北美猶太團體共同執行的合作項目;此外還有ZAKA, The Fast Israeli Rescue and Search Team (FIRST),Israeli Flying Aid (IFA),Save a Child's Heart (SACH) 和Latet。 [117]

交通

[编辑]

公路

[编辑]

鐵路

[编辑]

航空

[编辑]

航海

[编辑]

國境管理與關務

[编辑]

教育

[编辑]

概述

[编辑]

由於猶太民族普遍重視教育,因此坊間多將以色列教育與「成功」、「適性學習」做連結[118][119]。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以及西亞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數,與韓國並列為整個亞洲平均受教育年數最高的國家,而在全世界上則排名21名[120]。據2012年統計,以色列的识字率为97.1%,是中东地区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以色列的義務教育為3至15歲,且自5到15歲期間為免費。義務教育之外,16至18歲期間也為免費[118]

以色列的學校以公立為主,少部分為私立。大部分學生就讀於不教授宗教課程的學校,有些學生就讀於教授部分宗教課程的學校,還有的學生就讀於幾乎全部以宗教課程為主的學校,凸顯了以色列建國七十年來在政治種族宗教上的複雜性。以色列的教育與其高科技產業和高強度的國防基礎有極大的關係。

由於以色列經濟主要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國內就業市場對受過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背景出身的畢業生需求較高,因此以色列國民參與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偏高。2012年,以色列25至64歲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中為46%,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有會員國中排名第二(次於加拿大,和日本並列);55-64歲人口中,高等教育學位的擁有率為47%,約為全OECD平均(25%)的兩倍。[121][122]

總的來說,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因各種原因而受到讚揚,其中包括其教育過程的品質及在刺激經濟發展上的重要作用[123][124]。許多國際商業領袖和組織例如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科技公司IBM都曾讚賞以色列教育在推動經濟建設上實際成效[125][126]

教育體制

[编辑]

世俗體系

[编辑]
特拉維夫市內的一所公立高中

通常,在以色列,在就讀大學前的12年時光被分成三個階段:小學(6年)、初級中學(3年)和高級中學(3年),其中前11年為義務教育[127]。在高中的最後一年要考「畢業考」;高中畢業後,猶太裔的學生通常會選擇先進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兵役,但也可以延遲徵召日期;如果是阿拉伯人或正統派猶太人則不需要當兵。以國的一學年約為十個月,九月開始、來年七月結束。以色列的一周為三十至三十五學時[119]

在以色列的公立學校,從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沒有類似會考中考之類的決定性的大規模標準化測驗。在以色列,真正會影響升學的考試為由教育部主辦的大學入學資格許可試驗──高中畢業考(希伯来语בגרותBagrut[118][128]。 以色列的高中畢業考並不只是一場考試,而是許多場針對必修和選修課程測驗的統稱。畢業考的考试科目覆盖了大多数学术课程,根據科目不同,有些科目會早在10年級就舉辦畢業考,大多數科目的畢業考則舉辦在12年級[129]。在以色列高中畢業考的成績及得到畢業考證書與否會影響學生的未來,例如是否能錄取理想的軍事單位、大學或是獲得就業機會[130]

正統派經學院體系

[编辑]
以色列一所經學院的教學現場

正統派的猶太人如果選擇就讀獨立宗教學校,所面臨的升學管道將會與其他人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獨立宗教學校的教育是男女分流的。5歲開始到13歲共9年的時間,男生就讀於塔木德妥拉學校(希伯来语תלמוד תורהTalmud Torah)、女生就讀於女子學校。13至16歲,男子就讀於初等經學院[131](又稱為「葉史瓦」或「授業座」),女子就女子經學校(希伯来语בית יעקבBeit Yaacov);這兩種學校通常都是要住校的;針對女子的學校,依據個別學校不同,有時會具備師範性質。17歲以後到(通常是)結婚前,就讀高等經學院(希伯来语ישיבה גדולהYeshiva gedola,英語:Higher Yeshiva)──高等經學院一般沒有畢業年限,端看學生個人的選擇[132]。目前隸屬於獨立宗教學校制度的學生約占總體學生數的16%[133]

教育資源

[编辑]

高等教育

[编辑]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課堂

以色列高等教育與其他國家最不同的,便是大部分學生在升讀大學前皆會服完兩年到三年的兵役,因此,參與以色列高等教育的學生年紀會較同讀大學同一年級的其他國家大學生年長。在軍中所受的教育和訓練也會使以色列大學生有較高的社會經驗和職業知識儲備[118]。以色列的高等教育分為大學(希伯来语האוניברסיטהHa-universita)及學院(希伯来语המכללהHa-miklala)兩種。政府對二者之經費補助方式不同[134]。學院所提供之學程,有些不授予學位[135]。目前,以色列國內共有大學8所(含1所開放大學)及學院57所[135]。以色列高等教育學生在選擇不同升學管道上較無明顯特殊偏好,38%的學生選擇傳統型大學、41%就讀於學院、另外21%選擇在開放大學學習。[136]

海法以色列理工學院空照圖

以色列國內的大學,除了較老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建於1920年代,其他5所傳統型大學皆於1948建國後至1960年代間創校[118]。根據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以色列共有三所大學進入全球前300名名單,他們分別是排名154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排名230名的特拉維夫大學和列第247名的以色列理工學院[137]。 在由西班牙政府評定的2018年世界大學網路排名中,以色列共有6所大學進入中東地區前10名,除了上述的三所大學外(分別為2、1、3名),還包括了魏茨曼研究院 (第4名)、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第6名) 和巴伊蘭大學(第10名)[138][139]。雖然國家規模較小,以色列卻擁有中東地區人數最多的耶魯大學校友[140]。由於國家的侷限性,每年均有大批的以色列青年選擇負笈他國。以色列學生在高等教育求學上最青睞的地區為東歐。其中光是美國,根據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統計,便有約3000名學生在2012/13年時在美國境內讀書

科學與技術

[编辑]

概述

[编辑]

高科技產業在以色列經濟中舉足輕重,尤其是在過去十年中。以色列有限的自然資源以及對於教育的強烈重視使得高科技產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大,以色列在軟體開發、通信、和生命科學上都是世界頂尖的國家之一,以色列還經常被稱為是第二個矽谷[141][142]。 直到2004年,以色列獲得的風險資本投資總額高過了任何歐洲的國家[143],並且有著世界最高的VC(投資資本)/GDP比率。除了美國與加拿大以外,以色列有著全世界最多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144]

以色列出產的學術論文數量就人口來算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平均10,000人裡有109篇[145]。以色列的專利權申請檔案數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研究和開發(R&D)花費指數上,以色列是第三高的國家,在科技準備(產業界在R&D上的花費、科研社群的創造力、個人電腦和網路覆蓋率)上則是第八,在科技創新上是第十一,高科技出口總額上是第十六。

科學研究

[编辑]

以色列對於科學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重大。由於自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科學和工程學的技術研發,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電腦科學光學工程學、以及其他技術產業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以色列的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的是其軍事科技產業,在農業、物理學和醫學上的研發也相當知名。

總計已有十二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曾獲得諾貝爾獎。包括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生物學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晶體學家阿达·约纳特,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材料學家丹·舍特曼;共同獲得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梅纳赫姆·贝京,共同獲得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伊扎克·拉宾希蒙·佩雷斯;共同獲得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丹尼尔·卡内曼,共同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美雙重國籍經濟學家羅伯特·約翰·奧曼

高科技產業

[编辑]
哈伊姆·魏茨曼所建設的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文化

[编辑]

概述

[编辑]
猶太人在過逾越節時的傳統家宴。

以色列的文化是猶太教和猶太人數千年以來的歷史經驗所交織構成的。以色列有吸納了上百個國家的猶太移民,社會相當的豐富而多元,文化活躍,極具創造力。以色列是唯一一個以希伯來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假期和節日由希伯來歷法決定。以色列境內有20%的阿拉伯公民,阿拉伯文化對以色列文化的各個方面也有一定影響。以色列政府鼓勵並且也會資助藝術的活動,特拉維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城市都建有完善的美術博物館,許多城鎮農場也都有類似的博物館或古蹟景點。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藏有古老的死海古捲,以及其他大量有關猶太教和猶太人藝術的廣泛珍藏品。位於特拉維夫大學校區的大流散博物館也相當知名。以色列的許多城鎮還建有藝術村

文學

[编辑]

以色列文學絕大多數都是以希伯來文寫成,以色列文學的歷史也是見證了希伯來語在現代復興作為主要語言的過程。自從19世紀以來,希伯來語被越來越多人使用作為書寫和溝通的語言,文學上的創作從散文、詩歌、和戲劇都包括在內。在以色列,每年有數千本希伯來文的新書被出版,之中大多數都是以希伯來文原創撰寫的。以色列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在1966年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阿摩斯·奧茲是目前以色列最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家,《愛與黑暗的故事》已被譯為中文。

音樂和舞蹈

[编辑]

以色列的音樂是混合了西方音樂與東方音樂的綜合體,也因此以色列音樂通常採取折衷主義,並且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散猶太人所帶來的影響。以色列音樂也吸收了現代文化的成分。從猶太教歌曲、亞洲歌曲、阿拉伯流行歌曲—尤其是葉門歌手,乃至於嘻哈音樂重金屬音樂都是構成現代以色列音樂的成分。

享譽世界的以色列交響樂樂團 以色列傳統的民間音樂通常是與錫安主義的理想和願景有關,例如描繪年輕的猶太子弟建構並防衛一個美好家園的題材。類似的題材通常被稱為שירי ארץ ישראל‎(「以色列之歌」)。以色列的古典音樂管弦樂團以及目前由祖賓·梅塔領導的以色列愛樂樂團也在國際間赫赫有名。Dudu Fisher、伊扎克·帕爾曼、Pinchas Zukerman等人都是來自以色列。在以色列廣受歡迎的音樂型式包括了流行音樂、搖滾樂、重金屬、嘻哈音樂、以及各種族群的音樂,代表人物有艾弗瑞·萊德爾

電影和戲劇

[编辑]

文化遺產與博物館

[编辑]

節慶

[编辑]

飲食

[编辑]

體育

[编辑]

以色列人是世界上最愛運動的民族之一,街上隨處可見跑步者,國民整體身體素質好。雖然足球籃球被視為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運動,但以色列在許多其他的運動如手球田徑上也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在以色列,運動的文化傳統上是註重於參與,而非產生精英的運動員。原因之一是因為義務兵役制度的實施使幾乎所有年滿18歲的以色列公民都必須加入軍隊訓練,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猶太人的傳統精神,強調培養健康的身體和心靈的重要性,但卻不太會支持追求競爭性的體育形式。這種傳統也是出自歷史上馬加比家族(以及再獻聖殿節)反對希臘多神文化,抵制奧林匹克運動會。許多以色列人喜歡一些非競爭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遠足、沖浪、以及在沙灘上玩Matkot(一種類似網球的以色列運動)。不過,許多現代的以色列人在支持足球和籃球隊的熱情上幾乎不下於其他歐洲人。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以色列在柔道皮劃艇滑浪風帆上都曾贏過獎牌。2007年成立的以色列棒球聯盟為世界上首個球季比賽只打七局的職業棒球聯盟,若比賽出現平手,將以全壘打決定勝負,彷彿足球的PK大戰。2007年球季末,因經費不足而解散。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Israel approves 'Jewish nation state' law. BBC News. 19 July 2018. 
  2. ^ Israel Passes ‘National Home’ Law, Drawing Ire of Arabs. The New York Times. 19 July 2018 (英语). 
  3. ^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Population, end of 12/2015.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5-12-31 [2016-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9). 
  4. ^ The 2008 Israel Integrated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PDF).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8-12-28 [2012-02-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11月14日). 
  5. ^ 5.0 5.1 5.2 5.3 Israel.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October 2016 [2016-12-17]. 
  6. ^ Distribution of family income – Gini index.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6-02-18]. 
  7.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its components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8. ^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8-04-22 [2012-12-26]. 
  9. ^ Israel.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2-11-20 [2012-12-03]. 
  10. ^ Skolnik, Fred. Encyclopedia Judaica 9 2nd. Macmillian. 2007: 132–232. ISBN 978-0-02-865928-2. 
  11. ^ GaWC –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2008.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 [2009-03-01]. 
  12. ^ Basic Law: Jerusalem, Capital of Israel. Knesset.gov.il. [2013-10-14]. 
  13. ^ Galnoor, Itzhak. The Partition of Palestine: Decision Crossroads in the Zionist Movement. Albany, New York: SUNY Press. 1995: 289 [2015-01-26]. 
  14. ^ 14.0 14.1 Harris, J. The Israeli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Camel Is a Horse Produced by a Committee". Journal of Textual Reasoning. 1998 [2019-05-18]. 
  15. ^ Declaration of Establishment of State of Israel.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948-05-14 [2012-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1). 
  16. ^ Brenner, Michael; Frisch, Shelley. Zionism: A Brief History.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April 2003: 184. 
  17. ^ Zionist Leaders: David Ben-Gurion 1886–1973.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11-07-13]. 
  18. ^ Declaration of Establishment of State of Israel.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19-05-18]. 
  19. ^ 19.0 19.1 劉佩詩. 以阿戰爭. 教育大市集. 中華民國教育部歷史文化學習網. 2016-02-04 [2019-05-18]. 
  20. ^ 20.0 20.1 The status of Jerusalem (PDF).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 the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East Jerusalem has been considered, by both the General Assembly and the Security Council, as part of the occupied Palestinian territory.  |quote=|postscript=只需其一 (帮助)
  21. ^ 21.0 21.1 Analysis: Kadima's big plans. BBC News. 2006-03-29 [2010-10-10]. 
  22. ^ 22.0 22.1 Kessner, BC. Israel's Hard-Learned Lessons. Homeland Security Today. 2006-04-02 [2012-04-26]. 
  23. ^ 23.0 23.1 Kumaraswamy, P. R. The Legacy of Undefined Borders. Tel Aviv Notes. 2002-06-05 [2013-03-25]. 
  24. ^ 王羽音. 巴勒斯坦稱達成加薩停火 以色列不承認. 新唐人亞太台. 2019-05-07 [2019-05-18]. 
  25. ^ Israel. Freedom in the World. Freedom House. 2008 [2012-03-20]. 
  26. ^ Augustus Richard Norton. Civil society in the Middle East. 2 (2001). BRILL. 2001: 193. ISBN 90-04-10469-0. 
  27. ^ Rummel 1997,第257頁. "A current list of liberal democracies includes: Andorra, Argentina, ... , Cyprus, ... , Israel, ..."
  28. ^ Global Survey 2006: Middle East Progress Amid Global Gains in Freedom. Freedom House. 2005-12-19 [2012-03-20]. 
  29. ^ Israel's accession to the 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08-12]. 
  30. ^ Andreas Schleicher. ISRAEL –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3 (PDF). OECD. 2013 [2015-07-04]. 
  31. ^ Grave-Lazi, Lidar. OECD report: Israel has large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but lower spending per student. Jerusalem Post. Jerusalem Post. 2014-09-09 [2015-07-04]. 
  32.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4-08-01]. 
  33. ^ Average annual wages, 2013 USD PPPs and 2013 constant price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2 [2015-02-20]. 
  34. ^ WHO: Life expectancy in Israel among highest in the world. Haaretz. 2009-05-24 [2018-05-18]. 
  35. ^ Monthly Bulletin of Statistics for Population (PDF).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3-08-07 [2013-08-24]. 
  36. ^ 以色列建国68周年 人口总数增长十倍达850万人. 以色列时报.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0) (中文(中国大陆)). 
  37. ^ Latest Population Statistics for Israel. Jewish Virtual Library. April 2013 [2013-04-21]. 
  38. ^ 38.0 38.1 Drower, Margaret. Flinders Petrie: A life in Archaeology. Victor Gollancz. 1985. ISBN 9780299146238. 
  39. ^ 西蒙・夏瑪(Simon Schama); 黃福武; 黃夢初; 曾宗盛. 猶太人:世界史的缺口,失落的三千年文明史──追尋之旅(西元前1000-1492) 初版. 新北市: 聯經出版. 2018: 45. ISBN 9789570850772. OCLC 1035420529. 
  40. ^ Kenton L. Sparks. Ethnicity and Identity in Ancient Israel: 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Ethnic Sentiments and Their Expression in the Hebrew Bible. Eisenbrauns. 1998: 96–. ISBN 978-1-57506-033-0. 
  41. ^ Popular Opinion. The Palestine Post (Jerusalem). 7 December 1947: 1.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August 2012).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42. ^ On the Move. Time (New York). 31 May 1948 [6 August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October 2007).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43. ^ Paul Brians. Israeli / Israelite.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2016-05-24 [2019-05-18] (美国英语). 
  44. ^ 中文聖經. 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2018-05-18]. 
  45. ^ 《神天聖書》,掃描檔案可見於此
  46. ^ 聖經和合本
  47. ^ William G. Dever, Did God Have a Wife?: Archaeology and Folk Religion in Ancient Israel,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5 p. 186.
  48. ^ Geoffrey W. Bromiley, 'Israel,'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E–J,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995 p. 907.
  49. ^ R. L. Ottley, The Religion of Israel: A Historical Sket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31–32 note 5.
  50. ^ Wells, John C. Longman pronunciation dictionary. Harlow, England: Longman. 1990: 381. ISBN 978-0-582-05383-0.  entry "Jacob".
  51. ^ "And he said, Thy name shall be called no more Jacob, but Israel: for as a prince hast thou power with God and with men, and hast prevailed." (Genesis, 32:28, 35:10). See also Hosea 12:5.
  52. ^ Exodus 12:40–41
  53. ^ [[:ja:国名の漢字表記一覧]]
  54. ^ 国家概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www.fmprc.gov.cn. [2018-03-24]. 
  55. ^ UN rejects Trump's Jerusalem declaration. BBC News. 2017-12-22 [2018-03-24] (英国英语). 
  56. ^ Guatemala to move embassy to Jerusalem. BBC News. 2017-12-25 [2018-03-24] (英国英语). 
  57. ^ 网易. 特朗普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演讲全文公布. news.163.com. [2017-12-07]. 
  58. ^ Israel effectively annexes East Jerusalem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11-13.
  59. ^ 聖光神學院聖經地理資訊網——約旦
  60. ^ 60.0 60.1 60.2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BRE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1. ^ 61.0 61.1 61.2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el11757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2. ^ Watzman, Haim. Left for dead. New Scientist (London). 8 February 1997 [20 March 2012]. 
  63. ^ WMO Region 6: Highest Temperatur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3 April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April 2015).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64. ^ Goldreich 2003,第85頁
  65. ^ Average Weather for Tel Aviv-Yafo. The Weather Channel. [11 Jul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anuary 2013). 
  66. ^ Average Weather for Jerusalem. The Weather Channel. [11 Jul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anuary 2013). 
  67. ^ Sitton, Dov. Development of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 Historical and Technological Aspects. Israeli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 September 2003 [7 November 2007]. 
  6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Solar energy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9. ^ Flora of Israel Online. Flora.huji.ac.il. [29 Sept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April 2014).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70. ^ National Parks and Nature Reserves, Israel. Israel Ministry of Tourism. [18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October 2012).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7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krug_isra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2. ^ Goldreich 2003,第85頁
  73. ^ Average Weather for Tel Aviv-Yafo. The Weather Channel. [2007-07-11].  已忽略未知参数|lang=(建议使用|language=) (帮助) Average Weather for Jerusalem. The Weather Channel. [2007-07-11].  已忽略未知参数|lang=(建议使用|language=) (帮助)
  74. ^ Ferry M.; Meghraoui M.; Karaki A.A.; Al-Taj M.; Amoush H.; Al-Dhaisat S.; Barjous M. A 48-kyr-long slip rate history for the Jordan Valley segment of the Dead Sea Fault.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8, 260 (3–4): 394–406. Bibcode:2007E&PSL.260..394F. doi:10.1016/j.epsl.2007.05.049. 
  75. ^ American Friends of the Tel Aviv University, Earthquake Experts at Tel Aviv University Turn to History for Guidance (4 October 2007). Quote: The major ones were recorded along the Jordan Valley in the years 31 B.C.E., 363 C.E., 749 C.E., and 1033 C.E. "So roughly, we are talking about an interval of every 400 years. If we follow the patterns of nature, a major quake should be expected any time because almost a whole millennium has passed since the last strong earthquake of 1033." (Tel Aviv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Dr. Shmuel (Shmulik) Marco). [1]
  76. ^ 76.0 76.1 Zafrir Renat, Israel Is Due, and Ill Prepared, for Major Earthquake, Haaretz, 15 January 2010. "On average,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takes place in Israel once every 80 years, causing serious casualties and damage." [2]
  77. ^ The Law of Return. Knesset. [2007-08-14]. 
  78. ^ DellaPergola, Sergio. Jewish Demographic Policies (PDF). The Jewish People Policy Institute. 2011. 
  79. ^ Israel (people). Encyclopedia.com. 2007. 
  80. ^ Jews, by Continent of Origin, Continent of Birth and Period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Israel.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2-09-11 [2013-04-08]. 
  81. ^ Aharoni, Ada. The Forced Migration of Jews From Arab Countries and Peace. Historical Society of Jews From Egypt. [201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3). 
  82. ^ From Sephardi to Mizrahi and Back Again: Changing Meanings of "Sephardi" in Its Social Environments. 
  83. ^ The myth of the Mizrahim. The Guardian. 2009-04-03. 
  84. ^ Shields, Jacqueline. Jewish Refugees from Arab Countries.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12-04-26]. 
  85. ^ Missing Mizrahim. 
  86. ^ Okun, Barbara S.; Khait-Marelly, Orna.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Demographic Behavior of Adult Multiethnics: Jews in Israel (PDF).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2006 [2013-05-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29). 
  87. ^ 87.0 87.1 戴定國. 誰是猶太人?不要黑白猜. 人間福報. 2011-05-29. 
  88. ^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Government of Israel. Population, by religion and population group (PDF). [2007-02-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7-09). 
  89. ^ Religion in Israel: A Consensus for Jewish Tradition by Daniel J. Elazar (JCPA).
  90. ^ Ahmadis in Israel. 1999-06-05. 
  91. ^ BuddhaNet Middle East Directory. BuddhaNet. [2006-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7). 
  92. ^ Srila Danurdhara Swami's Waves of Devotion. Srila Danurdhara Swami. [2007-03-24]. 
  93. ^ 存檔副本. [2007-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9). 
  94. ^ Israel approves 'Jewish nation state' law. BBC News. 19 July 2018. 
  95. ^ Israel Passes ‘National Home’ Law, Drawing Ire of Arabs. The New York Times. 19 July 2018 (英语). 
  96.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cia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97. ^ Study: Soviet immigrants outperform Israeli students. Haaretz. 2008-02-10. 
  98. ^ French radio station RFI makes aliyah. Ynetnews. 2011-12-05. 
  99. ^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Ethiopian Community in Israel
  100. ^ Israel may admit 3,000 Ethiopia migrants if Jews. Reuters. 2009-07-16. 
  101. ^ Meyer, Bill. Israel's welcome for Ethiopian Jews wears thin. The Plain Dealer. 2008-08-17 [2012-10-01]. 
  102. ^ The Stones Speak: The Merneptah Stele. [2006-04-08]. 
  103. ^ The Land of Israel. [2006-04-08]. 
  104. ^ Lehmann, Clayton Miles. Palestine: History: 135-337: Syria Palaestina and the Tetrarchy.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the Roman Provinces.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1998 [200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7). 
  105. ^ Steven Mazie, Israel's Higher Law: Religion and Liberal Democracy in the Jewish State(Lexington Books, 2006),chapter 2.
  106. ^ Constitution for Israel. [2006-04-08]. 
  107. ^ Israel's Diplomatic Missions Abroad WebCite存檔,存档日期2011-08-21 (Israeli MFA).
  108. ^ Landau, Noa. Israel, Chad Renew Diplomatic Ties That Were Severed in 1972. Haaretz. [2019-01-20]. 
  109. ^ The Israel Defense Forces. Israeli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06-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1). 
  110. ^ [3]
  111. ^ 存档副本. [200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31). 
  112. ^ 存档副本. [200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8). 
  113. ^ http://www.fas.org/news/israel/e20000619israelmakes.htm
  114. ^ Top Ten Reasons to Invest in Israel. Israel Consulate in New York. [2006-11-19]. 
  115. ^ 以色列約旦簽訂150億美元天然氣訂單. 以色列時報.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中文(中国大陆)). 
  116. ^ 以色列欲建通往歐洲大規模天然氣輸送管道. 以色列時報.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中文(中国大陆)). 
  117. ^ World Giving Index (PDF) (Report).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October 2016. Retrieved 20 January 2017. Pfeffer, Anshel (April 28, 2015). "The Downsides of Israel's Missions of Mercy Abroad". Haaretz.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15. And even when no Israelis are involved, few countries are as fast as Israel in mobilizing entire delegations to rush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It has been proved time and again in recent years,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Haiti, the typhoon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quake/tsunami/nuclear disaster in Japan. For a country of Israel's size and resources, without conveniently located aircraft carriers and overseas bases, it is quite an impressive achievement. "About MASHAV".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trieved 20 January 2017. Haim Yacobi, Israel and Africa: A Genealogy of Moral Geography, Routledge, 2015 p.113. Ki-moon, Ban (1 December 2016). "Secretary-General's remarks at reception in honour of ZAKA International Rescue Unit [as prepared for del ivery]".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20 January 2017. Ueriel Hellman,"Israeli aid effort helps Haitians – and Israel's image",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19 January 2010. "Israel's 'superwoman' takes flight to help others – ISRAEL21c". Israel21c. "Wolfson cardiac surgeons save lives of more Gazan children". The Jerusalem Post - JPost.com. "Earthquake in Haiti – Latet Organization deploys for immediate relief to victims". ReliefWeb.
  118. ^ 118.0 118.1 118.2 118.3 118.4 胡茹萍. 以色列教育初探 (PDF). 臺灣國際研究季刊. 2012, 8 (2): 149-172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5-13). 
  119. ^ 119.0 119.1 肖, 憲; 張, 寶昆. 劉, 瓊然; 卜, 元 , 编. 猶太教育:從優秀個人到富強民族的卓越典範. 臺北市: 紅螞蟻圖書. 2008: 217–253. ISBN 978-986-83675-7-9. 
  120. ^ NationMaster - Statistics > School life expectancy
  121. ^ Schleicher, Andreas. Israel -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3 (PDF). OECD. 2013 [2015-0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4) (英语). 
  122. ^ Grave-Lazi, Lidar. OECD report: Israel has large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but lower spending per student. Jerusalem Post. September 9, 2014 [205-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4) (英语). 
  123. ^ Silver, Stefan. Israel's educational tradition drives economic growth. Kehlia News Israel. 2017-05-11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7) (英语). 
  124. ^ Adler, David. Ambitious Israeli students look to top institutions abroad. ICEF. 2014-05-10 [2015-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英语). 
  125. ^ Karin Kloosterman. Bill Gates – Israel is a high tech superpower. Israel21. 30 October 2005 [3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126. ^ Shapiro, Gary. What Are The Secrets Behind Israel's Growing Innovative Edge?. Forbes. 2013-11-07 [2015-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英语). 
  127. ^ 以色列駐廣州總領事館. 以色列教育.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128. ^ Leshem, Shosh; Markovits, Zvia. Assessment in schools in Israel – Policies and Practices (PDF).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2, 9 (2) [2019-01-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21). 
  129. ^ Angrist, Joshua; Lavy, Victor. The Effects of High Stakes High School Achievement Awards: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99 (4): 301-331 [2019-02-28]. doi:10.1257/aer.99.4.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5). 
  130. ^ Education in Israel: “Bagrut” Matriculation Exams.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1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1) (英语). 
  131. ^ 譯名參考Nechemia, Rotenberg; 梁, 永安. 猶太人為何成功?:一個猶太拉比對族人深刻的剖析與研究 初版. 新北市: 立緒公司. 2014: 前書扉. ISBN 9789866513961. OCLC 878692461. 
  132. ^ Varda Shiffer. The Haredi Educational in Israel: Alloca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DF). The Floersheimer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1999 [2018-11-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04). 
  133. ^ Haredi population tops one million. The Jerusalem Post. 2018-01-01 [2018-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5). 
  134. ^ Philip Hemmings. Israeli Education Policy: How to Move Ahead in Reform. 2010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135. ^ 135.0 135.1 Colleges in Israel. Isra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rectory.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英语). 
  136. ^ 以色列外交部. Higher Education.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英语). 
  137.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QS - MastersPortal.com. www.mastersportal.com.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138. ^ Medio Oriente: Ranking Web de Universidades. www.webometrics.info.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西班牙语). 
  139. ^ Ambitious Israeli students look to top institutions abroad. ICEF Monitor - Market intelligenc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recruitment. 2014-03-10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英国英语). 
  140. ^ Yale Alumni-Middle East. 2007-01-01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141. ^ Israel keen on IT tie-ups. The Hindu Business Line. 2001-01-11. 
  142. ^ Israel: Punching above its weight. The Economist. 2005-11-14. 
  143. ^ Venture capital invests in Israeli techs Recovering from recession, country ranks behind only Boston, Silicon Valley in attracting cash for startup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4-04-02. 
  144. ^ NASDAQ Appoints Asaf Homossany as New Director for Israel. NASDAQ. 2005-02-06. 
  145. ^ BOYCOTT ISRAEL? DO IT PROPERLY... Mideast Outpost. 2004-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0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