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涌隘勇线
外观
三角涌隘勇线启于1899年。是台湾日治时期之台湾总督府专门围堵台湾三角涌山区一带原住民的防卫线制度。
简介
[编辑]隘勇的防卫制度乃将原住民居住的山地区域与其附近山腰或平地,做一明显的界线切割。而利用铁丝,木墙,哨站所延伸或拓展的防卫线就叫做隘勇线。
光绪12年(1886)4月,刘铭传奏设抚垦大臣由巡抚兼任,于大嵙崁设抚垦总局,以全台山区分三路,北台属于北路,于屈尺、三角涌、双溪口等三处抚垦分局。[1]
至于三角涌隘勇线有两条支线。其一在十六寮附近,分布延伸约为:台北十六寮南方-十三天添-金山面-附近。总的来说,配置40位官方隘勇人员的此条隘勇线主要目的在保护十六寮附近所设置政府军事据点及该山地地区附近的平地民居。
除了十六寮附近之外,三角涌隘勇线的另一分布范围则位于大崁科附近。大约区域则是在大崁科内山水流东-卡那比拉社-呵文社-圭费社-奇那道社-阿姆坪-旧柑坪-石门-十寮,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而大崁科这条隘勇线,配置高达180名官方隘勇人员,主要目的则单纯是为了专卖局砍伐樟树与炼制樟脑。
参考文献
[编辑]- 书目
- 郑安睎《日治时期蕃地隘勇线的推进与变迁(1895〜1920)》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博士论文,2011年6月。
- 施亚轩,《台湾的行政区变迁》,2003年,台北,远足文化出版社。
- 参考文献
- ^ 鄭安睎《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6月。 (PDF). [2017-02-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