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城门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城门河
Shing Mun River
从沙燕桥望沥源桥及两岸的屋邨
河口沙田海
本貌
长度7 km(4.3 mi)
宽度 
 • 最小宽度250米(820英尺)
特征
桥梁沙燕桥、翠榕桥、双子桥
城门河
黄昏下的城门河
现时的城门河上游
摄于1982年的城门河
沙田海出口
傍晚的城门河
夜幕下的城门河

城门河(英语:Shing Mun River)又称城门河道Shing Mun River Channel),是香港新界沙田区的一条人工河道,因为填海造地将大部分沙田海填平而形成。城门河两旁建有不少多层住宅大厦,亦有一些商业及工业大厦,又有多条桥梁横跨城门河,方便居民往来两岸。

概要

[编辑]

城门河的上游及下游分别筑有上城门水塘下城门水塘。以前,大围以东是沙田海,城门河的河水也流入沙田海,其天然河道的出海口亦位于大围,故此沙田到火炭一带原本并没有城门河河道,但因为1960年代及1970年代的沙田填海造地工程,将沙田海的大部分填平,只保留接近直线的人工水道供城门河河水在马料水流入吐露港,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排洪之用,才会形成大围至马料水的人工河道。自1930年代起修筑上城门水塘开始的各项水利工程,已将城门河的原始面貌彻底改变,现在的城门河几乎都是人工河道。由于河道范围的大幅改变,原本是城门河天然河道下游及出海口的大围,现在大部分人却会认为大围是城门河的上游,并认为火炭至马料水是下游。在填海时修筑城门河人工河道的原意,除了可供水塘排水之外,也可把区内过多的雨水可排到大海,减少区内水浸的机会,排水范围有37平方公里,在沙田区未有完善排污系统前,当时区内的污水曾经使用这段人工河道排到吐露港,所以河水一度污染严重,到后来经过整治才有明显改善。城门河的人工河道也为区内居民提供一处进行康乐活动,包括骑自行车缓步跑划艇龙舟竞渡的地点。

历史

[编辑]

城门河的上游原为城门峡谷,在未修建城门水塘前,金山孖指径针山的天然山水、溪流,沿着山势流入峡谷,汇聚成河,并流到近河口的冲积泥地,再注入沙田海。昔日城门河的出海口约在今日大围附近,而早年的沙田海又称潮水湾,是一个形似喇叭的狭长形海湾,连接吐露港,当潮涨时,海水便会涌入沙田海。大围过往是位于城门河河口的低洼泥地,时常因为大雨或潮水而发生水浸。

港府于1937年建成上城门水塘,水塘有多条引水道将大帽山针山铅矿坳等地方的山水引到水塘。每当城门水塘满溢,水塘内的储水会排进城门河,再流出沙田海。由于香港人口在1940年代末期起大幅增加,水源极为紧张,为配合庞大的船湾淡水湖工程,港府于1960年代加建下城门水塘,除了可调节输水往沙田滤水厂的流量,也可在上城门水塘满溢时,把溢出的储水经由城门峡流到下城门水塘收集,减少过往经城门河流入沙田海造成的淡水浪费。在下城门水塘建成后,城门河的天然河道不但大幅缩短,流量也进一步减少,已几近消失。早年的城门河尽头是在现今狮子桥的附近,河口为两面环山的沙田海。当时,九广铁路英段路轨以东已经是海岸,而火炭小沥源为沿海的小村落,圆洲角更是在沙田海中间的一个小岛。及后因为沙田海经过多次的填海工程,大部分的沙田海被填平,只留下一条伸展至大水坑的水道,形成现时近乎笔直的城门河人工河道。自从下城门水塘建成后,因为缺乏淡水流入城门河,所以大围一带的城门河河道几近干涸状态,至于沙田至大水坑的河道,因为有吐露港的海水流入,所以这部分的河水并非淡水,而是和昔日的沙田海一样是海水。

发展新市镇

[编辑]

1970年代政府发展沙田新市镇,于沙田海两岸进行填海工程,余下200米阔的水域为城门河延长部分。原有河口由狮子桥开始,向东北方延伸4公里,于大水坑与梅大石涧合流出海。

其他昔日流向沙田海的小河,亦因填海工程而变成流入城门河的支流,当中火炭渠小沥源渠更成为城门河主要支流。另一支流大围渠于1970年代末被覆盖成暗渠,更在1980年代初在上方筑成道路车公庙路

沙田海大部分水域变成今日沙田新市镇的一部分,并沿着城门河两岸发展。昔日位于沙田海中央的小岛圆洲,早在新市镇发展前就已被修筑堤围与陆地连接,并改称为圆洲角。后期附近的海湾和渔塘被填平,圆洲角则变成东岸陆地的山丘。而沙田海范围则缩小至马料水马鞍山之间的水域。

河道项目

[编辑]

2003年,民建联建议[1]香港赛马会及地产商合作兴建多项设施以提高城门河的吸引力,包括兴建接驳赛马会及马鞍山铁路石门站的购物桥,及在沙田公园附近的城门河上兴建人工岛,作为购物及饮食地区等,惟建议尚未落实。

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香港区火炬接力中,第64位火炬手施幸余乘坐龙舟在城门河上传递奥运火炬长达60分钟。此种传递奥运火炬的方法是奥运史上首次,亦是香港区火炬接力历时最长的一棒。

2013年2月1日,沙田区议会香港政府拨款的社区重点项目计划举行特别会议,初步决定参考中国大陆清溪河韩国清溪川等的发展模式,将拨款作为美化城门河两岸,发展景点及河上观光等项目,以及铺平城门河大围段一带不平路段,为以后兴建地区设施作好准备[2]。但最后只在大围明渠一小部分建兴建5人足球场及看台,落实在沙田运动场对出一段人行道兴建伸延平台,在沥源桥沙燕桥翠榕桥上安装LED灯饰,此举比较以往在不同节日安装灯泡后又拆走更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另外在邻近香港文化博物馆沙田公园的两条行人桥的栏杆亦会被更换,与照明系统融为一体[3]。不过地区人士认为五人足球场旁的大围游乐场属“住宅(甲)”类用途,质疑在球场建成后将会改建为“插针楼”。而且天桥安装灯饰不切实际。

河道部分及明渠

[编辑]

污染问题

[编辑]

1980年代,城门河曾经受到邻近工业区及住宅等排出的污水所污染,河水完全不适合任何生物生存。香港政府于1988年开始实施多项措施,以改善城门河的水质,包括禁止任何废水排放到城门河,禁止沙田区居民饲养,亦把区内所有乡村的污水,排放到沙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政府亦把沙田滤水厂明矾淤泥收集,加以处理,及把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排放到维多利亚港。近年,政府亦在文礼阁附近兴建了一条约250米长的人工河堤,及挖掘由香港体育学院文礼阁的一段城门河河床,以减轻该处的污染及异味情况。城门河发出臭味,是因为河道在过去被有机物(禽畜废物、住宅污水)污染,污染物沉积在河床上并分解,造成水中氧气减少。虽然城门河近年的污染问题已大为改善,但原生河床底泥中的微生物,在缺氧情况下分解有机物质,会释放出恶臭的硫化物,这就是臭味的来源。

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城门河的水质逐渐得到改善。自1993年开始,水质指标由普通转为良好,河里亦开始发现鱼类无脊椎动物。1987年城门河的有机污染物生化需氧量约每天9,000公斤,1997年底,城门河的污水排放量减少接近90%,生化需氧量已降至大约每天1,050公斤。

2015年3月,曾发现一神秘生物。有目击者认为是鳄鱼、也有认为是俗称为五爪金龙的圆鼻巨蜥[4]

人工河道

[编辑]
城门河的鸟类

人工河道包括挖掘河床河堤,改变河道的阔度、形状、结构及位置,在河堤和河床表面盖上混凝土,目的是防洪、加快河水排放及方便维修河道等。人工河道会破坏河流为生物提供的栖息地,同时减低河床及河堤的生物多样性。石砾或泥沼等天然河床被盖上混凝土,加上河道被拉直后,令原来河流中应有的急流浅槽和水流慢的深槽消失,水流变得统一,最后使河流变得不再适合生物居住。

扩阔河道可能要清理河道两旁的树木,使河堤树荫消失,破坏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栖息地,也使鱼类及河流生物失去天然遮盖。混凝土河道散热和吸热都较天然河床快,河流的温度因此变得不稳定和出现较大的温差,使河流生物难以适应。

河道维修工程一般包括清理河岸和河床的工作,河床的沉淀物和植物会被挖走,生物的栖息地经常受到破坏,令生态系统难以复苏。河道整治工程施工期间,产生大量污染物影响水质,增加河流的悬浮物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夹杂在砾石之中,鱼卵及很多无脊椎动物便会因缺而死亡,对生态系统造成深远的影响。

康乐活动

[编辑]
每年端午节龙舟竞赛在翠榕桥至沙燕桥之间一段城门河道举行

在水质达到可接受水平后,有关单位于1996年6月在城门河首次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亦进行过各种划艇及独木舟等水上活动。而每年端午节在沙田区的沙田龙舟竞赛亦在翠榕桥至沙燕桥之间一段城门河道举行。

在城门河两岸建有缓跑径和自行车道,地势较隔邻的马路略低,并种有树木等植物与马路分隔。缓跑径的起点在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沿西岸经沙田马场及吐露港公路连接至大埔,而东岸则连接到马鞍山一带。

活化工程

[编辑]

2017年,渠务署计划将城门河上游长达1,900米一段由混凝土改为加入石头、泥土及有助鱼类生存的“鱼梯”及进行大量绿化,河道旁能否供市民行走则要再研究。[5]

未来发展

[编辑]

2024年,当局有意在沙田污水处理厂以北的沙田海水域填海,城门河或将进一步延长。

沿岸地标

[编辑]
小沥源渠口的明星海鲜舫

相关事件

[编辑]

另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沙田城門河倡建人工島. 苹果日报. 2003-09-08 [2019-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2). 
  2. ^ 亿元美化城门河初敲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3年2月2日
  3. ^ 大围明渠变箱型渠 建足球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5年3月30日
  4. ^ 城門河五爪金龍現身30秒,《太陽報》,2015年3月6日. [2015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5. ^ 锺雅宜. 渠務署擬活化屯門河 設水上活動中心 區議員:市民成日投訴發臭. 苹果日报. 2017-11-13 [2017-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