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拉欣 (柔佛苏丹)
易卜拉欣一世 Sultan Ibrahim I Johor | |||||||||
---|---|---|---|---|---|---|---|---|---|
柔佛州苏丹 | |||||||||
统治 | 1895年9月7日-1959年5月8日 (63年243天) | ||||||||
加冕 | 1895年11月2日 | ||||||||
前任 | 苏丹阿布·巴卡尔 | ||||||||
继任 | 苏丹伊斯梅尔 | ||||||||
州务大臣 | |||||||||
出生 | 新加坡实龙岗比达达里王宫(Istana Bidadari) | 1873年9月17日||||||||
逝世 | 1959年5月8日 英国伦敦格罗夫纳之家酒店 | (85岁)||||||||
配偶 | Ungku Maimunah Binti Ungku Abdul Majid Enche' Rogayah Enche' Hasnah Binti Dato' Ja'afar Ungku Intan Binti Ungku Ahmad Helen Bartholomew Marcella Mendl | ||||||||
| |||||||||
王朝 | 天猛公王朝 | ||||||||
父亲 | 苏丹阿布·巴卡尔 | ||||||||
母亲 | 祖拜达·阿卜杜拉 Zubaidah bt Abdullah |
柔佛苏丹易卜拉欣爵士(马来语:Sultan Sir Ibrahim Al-Masyhur Ibni Almarhum Sultan Abu Bakar Al-Khalil Ibrahim Shah),或称易卜拉欣一世,柔佛第22任苏丹,亦是柔佛天猛公王朝第2位苏丹。
苏丹生涯
[编辑]早年时期
[编辑]1895年9月7日,苏丹阿布·巴卡尔正式下葬。同日易卜拉欣被宣布为柔佛苏丹。长子东古伊斯迈成为王储。
政府
[编辑]苏丹易卜拉欣继承了父亲的努力,维护了柔佛的自由和主权。由于不想被英国殖民,他在1895年对宪法进行了各种修改和修正。。他们敦促苏丹易卜拉欣爵士接受英国顾问来协助管理柔佛州。苏丹易卜拉欣爵士实际上失去了治理柔佛州的自由。作为回报,海峡殖民地管理局(英国)同意成立一支忠诚的副士兵队伍,宣誓效忠柔佛苏丹。忠诚的副兵可以看作是柔佛苏丹的私人军队。 透过1914年的修正案,苏丹易卜拉欣允许非柔佛外国人,包括英国公民,成为州议会议员。同年晚些时候,苏丹易卜拉欣接见了英国总顾问。他的工作是在柔佛州的行政和政府领域向陛下提供建议。然而,总法律顾问并不拥有与其他马来州属的英国驻地和参赞同等的权力,他的建议也不一定会得到陛下的采纳。这项修正案间接增加了英国对柔佛的控制。
服务和贡献
[编辑]建造医院和政府办公室。 赞助马来语联盟(Pakatan Bahasa Persura Buku Di-Raja Johor) 继续建造由他的父亲苏丹阿布·巴卡尔建造的阿布·巴卡尔清真寺 柔佛州的官方歌曲“Lagu Selamat Johor”由M Galistan(音乐家兼乐队教练)创作,必须由该州的学童演唱
航海与冒险
[编辑]为了扩大自己的见识,他经常去欧洲,特别是英国等一些国家。1934年3月12日 ,他在苏丹娜·海伦和她的私人秘书谢赫·阿卜杜拉·叶海亚上尉的陪同下环游世界。 一行人搭乘日本轮船“富士山丸号”离开新加坡前往日本,随后在中国香港和上海停留。在日本期间,日本天皇授予他“一等旭日勋章”,以示熟悉和友谊。 苏丹易卜拉欣乘坐Chinchba Maru号继续他的旅程,从横滨到檀香山,然后到旧金山的好莱坞。从洛杉矶出发,他前往芝加哥,然后前往华盛顿(访问白宫)和纽约。 从北美出发,随后应乔治五世国王和玛丽王后 的邀请前往英国英国。 他也访问了印度、澳大利亚、印度支那、泰国和柬埔寨。
独立之后
[编辑]各国荣誉
[编辑]本国荣誉
[编辑]国际荣誉
[编辑]- 英国
- 维多利亚女王钻禧奖章(1897年)
- 国王爱德华七世加冕奖章(1902年)
- 国王乔治五世加冕奖章(1911年)
- 圣米迦勒和圣乔治骑士大十字勋章(GCMG:1916年1月1日;KCMG:1897年6月22日)
- 大英帝国大十字勋章(GBE:1935年6月3日;KBE:1918年1月1日)
- 国王乔治六世加冕奖章(1937年)
-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奖章(1953年)
- 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尼勋章(1898年)
- 罗马尼亚王国
- 罗马尼亚王冠勋章(1920年)
- 泰国
- 白象大十字骑士勋章(1924年)
- 柬埔寨
- 柬埔寨王家大十字骑士勋章(1933年)
- 越南共和国
- 大南龙星(1933年)
- 日本
- 旭日章(1934年)
- 意大利王国
- 意大利王冠大十字骑士勋章(1938年)
- 桑给巴尔
- 桑给巴尔璀璨之星勋章(194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