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萨里昂·别林斯基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4年4月21日) |
维萨里昂·别林斯基 | |
---|---|
出生 |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 1811年6月11日 俄罗斯帝国芬兰大公国斯韦阿堡 |
逝世 | 1848年6月7日 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 | (36岁)
职业 | 《现代人》和《祖国纪事》编辑 |
国籍 | 俄罗斯帝国 |
创作时期 | 1830s–1840s |
体裁 | 评论家 |
主题 | 文学家 |
文学运动 | 西方派 |
受影响于 | 亚历山大·赫尔岑,米哈伊尔·巴枯宁 |
施影响于 | 尼古拉·涅克拉索夫,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伊万·屠格涅夫 |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俄语: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罗马化:Vissarion Grigor'yevich Belinskiy,发音:[vʲɪsərʲɪˈon grʲɪˈgorʲjɪvʲɪtɕ bʲɪˈlʲinskʲɪj];1811年6月11日—1848年6月7日),俄罗斯思想家、文学评论家。
生平
[编辑]他出生在一个海军军医的家庭,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由于写作了具有反专制色彩的剧作《德米特里·卡列宁》被学校开除。1834年,别林斯基发表了批评处女作《文学的幻想》,从此开始了其批评家的生涯。1839年,别林斯基前往彼得堡,先后主持《祖国纪事》的文学批评栏和《现代人》杂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发表了1000多篇评论文章,为自然派乃至整个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文学的幻想》中,别林斯基追溯了俄国文学从18世纪的古典主义以来的发展历程,并突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凸现出的民族性和现实主义两大问题。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1835)中,别林斯基将文学划分为“理想的诗”和“现实的诗”两大类,并肯定了果戈理作为一位“现实生活的诗人”的存在意义。《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1843——1846)是对普希金作品的系列评论,别林斯基在将普希金定义为俄国民族诗人的同时,也提出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若干基本原则。
接下来,在关于果戈理作的系列评论中,在关于40年代俄国文学的几篇年度综述中,别林斯基对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思维、人民性、天才、激情等一系列文学、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论述。1846年,果戈理发表了《与友人书信选》,其中所倡导的恭顺、调和的社会理想激起了别林斯基的愤怒,当时在德国养病的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致果戈理的信》,这封充满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的信,赫尔岑将之称为别林斯基的“精神遗嘱”。
别林斯基37岁时逝世,后人将他视为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批评家、思想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