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开基灵祐宫

坐标22°59′50″N 120°12′12″E / 22.997202°N 120.203235°E / 22.997202; 120.20323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开基灵祐宫
小上帝庙
开基灵祐宫正面 地图
位置 台湾台南市中西区赤崁东街86号
坐标22°59′50″N 120°12′12″E / 22.997202°N 120.203235°E / 22.997202; 120.203235
建成时间创建:永历十九年(1665年)
官方名称开基灵祐宫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详细登录资料

开基灵祐宫,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是中华民国直辖市定古迹,庙内主祀北极玄天上帝,因建庙最早,故冠有“开基”二字[1]。学者陈在正认为该庙至少于永历十九年(1665年)前后已建成,且早于鹫岭北极殿[2]。此外该庙过去是军民合建庙宇,各次重修也有官员出资,学者石万寿认为这显示该庙具有半官方性质,张溪南、黄明汉等则认为该庙与北极殿(大上帝庙)同为官庙[1][3]

该庙为了与同主祀玄天上帝的“大上帝庙”区分,所以时人俗称该庙为“小上帝庙”[4][1]。小上帝庙之别称,已可见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礼所撰之《台湾县志》。而除了主祀的玄天上帝外,庙内还有陪祀王灵天君、马府千岁等神祇。

沿革

[编辑]

立庙由来

[编辑]

该庙为明郑时所建,建于当时承天府署(今赤崁楼)背面,属府治镇北坊[注 1]。而关于建庙的年代,清代旧志皆以“伪时建”或“郑氏所建”带过,而日治时期的寺庙台账记载则为明永历廿五年(1671年)[4]。庙方出版的沿革则曾写说在明永历年间(1665年─1671年)[1],不过后来已更改为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而学者陈在正考证明代遗臣王忠孝所撰〈东宁上帝序〉一文,认为该庙是明郑时期镇将林陞及其部下黄某,奉请真武大帝神像[注 2]到东宁府治镇北坊建庙崇祀,嘱托王忠孝为主倡者[注 3]。而该庙即是开基灵祐宫,后来郑氏再建大上帝庙[2]。因王忠孝于永历十八年(1664年)四月渡台,十九年冬末病,二十年四月廿八日(1666年5月31日)病殁,故认为该庙约于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前后建成,并且早于北极殿(大上帝庙)[2]。陈在正遂据此认为创建于明永历廿五年(1671年)之说有误[注 4][2]

发展

[编辑]

进入清朝之后,开基灵祐宫增建后殿,供奉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之禄位牌[3]。而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时,总镇张玉麒调任来台时遭遇风浪,梦见神明披发跣足自樯而降,后风浪才平静下来,上岸后至该庙祭拜,见神袍犹湿,认为是该庙主神显灵救他便将该庙予以整修,重建后之庙宇格局为“立祠三进,前置三川门以分内外,中建正殿以奉圣神,末设后殿以祀蒋侯,左右护龙围绕以为庙室。凿池沼于中庭,养玄龟以示北极,立照墙于前埕,映朱霞以焕庙堂”[3][1][注 5][注 6]而该庙的信徒以文武吏卒为主,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于东安坊的台湾县署右有城守营,前有镇标右营,每日枪炮演习,噪音不断且连续七任知县均在任内去世,台湾县知县鲁鼎梅认为县署不祥且过于狭隘,将县衙迁到赤崁楼右侧(今台南市成功国小)并整修赤崁楼供人游玩,使该庙香火大盛,但信徒里的一般士民仍较少,故之后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台湾县知县陈炳极主倡再次重修、咸丰六年(1856年)总理詹廷贵倡议重新修缮[注 7]主要由官方及吏卒出资[3][4][1]

而进入日治时期后,由于文武吏卒的撤离,导致该庙香火不济,而有了上帝典当冠冕之讽,但1914年该庙仍有重修过,山墙上有士绅合捐银钱的“重修灵祐宫碑记”。1932年由于要扩建明治公学校(今成功国小),拆除了位于校地里的部分,而信徒则将整座庙宇移到三川门前重建。而在重建时,将庙宇原本的方位做了180°的转向,从座西朝东改成座东向西以继续使用原有的三川门[4][1]

二次大战时,该庙屋顶受到轰炸而毁损,遂于1948年重修,于隔年完工[4]。1972年、1984年亦有修建[4][1]。2004年、2005年再次修复,并在本次修复过程中,在前殿后步口发现原为日治时间前步口的清水砖框、垂花、短柱目前已填塞砖块之遗迹,是该庙于日治时期建筑转向的有力证据,这些历史证据保留在现地进行展示[1]

建筑特色

[编辑]

该庙现在座东朝西,由庙埕、三川门、内埕、过水廊、拜殿与正殿组成,宽为三间。三川门前的抱鼓石是该庙现存最精致的建筑构件,此外庙中还收藏有嘉庆二年(1797年)之石香炉、神龛两旁镶有道光九年 (1829年)的对联、道光十五年(1835年)台湾府台湾县知县陈炳极所献“赫声濯灵”与咸丰六年(1856年)总理职员詹廷贵之“天枢北极”的古匾[4][1]

庙内构件“黑柱红梁”,有别于一般庙宇常见以红色为主调的做法,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玄天上帝代表北方之神,北方属水,水色黑,因此装饰主色大量采用黑色。此外,庙内彩绘石雕有不少府城名师作品,如正殿“三十六官将”壁画即为蔡草如所绘[4][1]、过水廊两侧的四幅壁画为潘岳雄所画、拜殿与正殿间水槽梁上的彩绘、正殿大楣的彩绘则为陈寿彝作品,正殿猛龙石雕亦为陈寿彝所勾勒,丁清石亦在拜殿两侧石雕留下其作品。

交谊境

[编辑]

祀典大天后宫顶大道祀典兴济宫首貮境万福庵祀典武庙米街广安宫开基玉皇宫、十间巷共敬堂、草寮后菱洲宫台南药王庙、玉敕玄灵坛、府城普威殿

其他

[编辑]

许丙丁台语神怪小说小封神》便是依开基灵祐宫为故事的主轴。

延伸阅读

[编辑]
  • 《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东宁上帝序〉

注释

[编辑]
  1. ^ 旧址约是在成功国小运动场内[1]
  2. ^ 陈在正认为此神像来自明成化四年(1468年)总兵黄廷标所倡建之漳州漳浦铜陵北极殿[2]
  3. ^ 〈东宁上帝序〉部分原文:“迩者总戎林君提兵入内地,舟泊铜陵,见荒庙中有真武尊像在焉,遂奉以东。其同事黄君者,铜人也。曰:‘此吾里夙所敬者。’神与人若相巧然,遂有建庙之募,属余为之引。……”[5][2]
  4. ^ 陈在正亦认为〈大上帝庙桐山营四条街公众合约〉所提出的军民携带香火来台建庙之说及明裔朱氏迎奉之说也是错误的[2]
  5. ^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礼《台湾县志》:“小上帝庙,伪时建。总镇张玉麟调台,中流震风,梦神披发跣足自樯而降,波恬浪静抵岸,因重新帝庙焉。后为郡侯蒋公毓英祠;时江西观察命下,士民不忍其去,故立祠祀之。”
  6. ^ 乾隆十二年(1747)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元帝庙,即真武庙,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蒋毓英修,高耸甲于他庙。一在镇北坊,总镇张玉麟渡台遭风,梦神披发跣足自樯而降,风恬抵岸,因重新之,后为知府蒋毓英祠。”又《附考》记:“元帝庙在东安坊者,称大上帝庙,郑氏所建,康熙年间重修。在镇北坊者称小上帝庙,郑氏所建,康熙三十七年重修”
  7. ^ 嘉庆二年(1797年)也有重修[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张溪南、黄明汉. 《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页79、83、102、104、107─109. ISBN 978-986-03-9420-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陈在正. 《台灣海疆史》〈台南大小上帝廟的建立年代考—明遺臣王忠孝《東寧上帝序》讀後感〉. 扬智. 2003-03: 623–628页. ISBN 9578184808. 
  3. ^ 3.0 3.1 3.2 3.3 石万寿. 《樂君甲子集》.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03: 页228. ISBN 957-01-6745-9.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2001-11: 页110. ISBN 957-30880-4-5. 
  5. ^ 王忠孝. 《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3年12月: 22–23页. ISBN 957003161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