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阁体
外观
馆阁体,是清朝朝廷公文的标准楷书书体,强调书写字形、大小、粗细的统一,字体乌黑、方正、光洁。清帝国科举也要求以馆阁体书写,不以标准馆阁体书写者无法进入翰林院。馆阁体对书写者的书法水准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也因其呆板而受到诟病。
台阁体的形成是在明朝初年,书法家沈度的楷书清秀婉丽,深受明成祖喜爱,并誉为“我朝王羲之”[1]。朝廷的重要典籍皆委任沈度书写,于是当时的读书人纷纷效仿以迎合帝王的喜好。甚至当时的“台阁重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为皇帝起草昭告时,亦采用这种字体,号称“博大昌明体”,因为他们位居台阁,这种书体亦称为“台阁体”。到了清帝国康熙、乾隆年间,明帝国的台阁体演变成以乌黑,方正,光泽,大小如一为特征之馆阁体。
由于清帝国殿试不用誊录,评卷关键往往在应试者的书法,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因此,科举制度可以说是馆阁体形成的催化剂。
以书法发展史来看,馆阁体的产生是配合时代的需要,其艺术性无法超越在唐代已发展至极致的楷书。 但是,它的方正,大小如一之规律性特征,却对中国书法普及化有一定程度之贡献。
资料来源
[编辑]- ^ 為什麼明成祖稱沈度為“我朝王羲之”?. 书法屋 网站. 2012-03-10 [2012-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资料
[编辑]- 许宗淋。《略论科举制度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南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 第87期。2010-05-15。
外部链接
[编辑]这是一篇字体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