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贫富差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贫富不均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中,个人收入和财富不均衡的现象。[1]

状况

[编辑]

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大陆统治权后,中国改革开放前一直属于一个社会财富所有权分配平均的社会,社会基尼系数长期在0.2左右。[2] 此后各种财富分配指标长期攀升,到2006年,基尼系数已超过0.497。[3]

在2009年6月份举行的中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会议上,蔡继明委员说:“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家庭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4]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5]

2012年4月,亚洲开发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独立学者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位居全球较高国家之列[6]

2012年12月,西南财大的统计报告估计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已突破0.6,达到了0.61,为全球罕见,但由于中国政府在2000年公布最后的一个官方坚尼系数为0.412,并长达13年没有再更新数据,因此该报告提出的数据具有争议性[7][8]

2013年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一次性公布了自2003年以来十年的全国基尼系数。此举相信是为了回应此前民间统计的资料。大陆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按照国际新的统计口径,大陆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于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为0.485,2006年为0.487,2007年为0.484,2008年为0.491,2009年为0.490,2010年为0.481,2011年为0.477,到2012年的数据是0.474,为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而自2008年起,基尼系数也在逐年下降[9]。但相关数据亦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即使考虑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因素,数据与实际差距应仍有不同。[10]

2014年7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谢宇教授组织完成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显示,1995年中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1995年和2002年数字来自以往研究),2012年达到0.73。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三成以上的社会财富被顶端1%的家庭所占有,而底端25%的家庭仅拥有一成社会财富。[11]

201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6,仍处于较高水平,也高于OECD国家的水平。[12]

2020年5月28日,李克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结束后,按惯例出席了总理记者会[13]在记者会上,李克强表示保就业是头等大事,他赞扬中国西部有城市通过流动商贩的摊位解决了大量就业。[14]。在记者会上,李克强讨论了疫情对今年脱贫攻坚战的影响,并强调中国当前有6亿人口的每个月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币左右[15]。此事受到热烈讨论,经济学家李实称,此数据反映出中国收入不均的现实问题,并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实际意义[16]。同年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为0.468。[17]

影响

[编辑]

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格夫指出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他评论说:“毫无疑问,收入不平等是世界各国社会稳定的一个最大的威胁,无论是在美国,欧洲,还是中国。”[18]收入不平等是一个威胁到社会稳定的因素,并有可能导致中产阶层的资本逐渐被掏空,将会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19]

2017 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而中国社会的“不平衡”就包括了发展不平衡,包括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人群不平衡等现象,特别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民生领域上的不足[20]。此前,中共在1987年的十三大报告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

中国大陆清华大学学者胡鞍钢在《最严重的警告》中称,如果中国区域之间经济的差距继续扩大下去,中国将会有发生南斯拉夫那样分崩离析的危险。其他学者也指出,贫富差距进一步的加剧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催生民族冲突,并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21]有论点认为,中国目前的制度和政策不利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因为在卫生、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导致配给不均,其中工人阶层得到的收入严重过低。这不仅使得本代人生活贫困,而且也会影响到其子女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22]换言之,目前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有利于城市导致了进一步的城乡收入差距,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并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和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hixue, 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Tokyo. 2003-09-29. 
  2. ^ 2002-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中国网. 2002年12月20日 [2007年6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4月7日). 
  3. ^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金融界. 2007年5月23日. 
  4. ^ 中国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 有钱人都是谁. 和讯网理财频道. 2009年6月26日 [2009年7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28日). 
  5. ^ 世行副行长林毅夫称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新浪网 (红网-潇湘晨报). 2010年9月14日 [201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9). 
  6. ^ 中国贫富差距 逼近联合国警戒线. 联合早报. 2012-08-22. 
  7. ^ 报告称中国家庭基尼系数达0.61 收入差距世所少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国经济网转自京华时报,2012-12-10
  8. ^ 对西南财大基尼系数的再质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华尔街日报,2013-2-5
  9. ^ 统计局公布2003-2012基尼系数:08年起逐年回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网易财经,2013-1-18
  10. ^ 官方基尼系数与民间数据相差极大遭质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网易新闻,2013-1-19
  11. ^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发布:财富不平会自我强化 http://cen.ce.cn/more/201407/25/t20140725_3232048.s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Inequality - Income inequality - OECD Data. theOECD. [2019-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8) (英语). 
  13. ^ (两会受权发布)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网. 2020-05-29 [202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14. ^ 中國總理李克強記者會關鍵詞:緊日子、就業、病毒溯源和港台. BBC中文网. 2020-05-28 [202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15. ^ 中国地摊经济:後疫情时代全民摆摊能否解决就业难. BBC中文网. 2020-06-05 [202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16. ^ 李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任重而道远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www.ce.cn. [202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17. ^ 大陸貧富差多大?官方公布:基尼係數0.468 仍逾警戒線. [2022-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18. ^ R. A. (2011 July 7). In the long run we’re all equally covered in bees". The Economist. Retrieved from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freeexchange/2011/07/inequal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Paul R. K., Maurice O., Marc, J. M., (2012).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9th ed.).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 ^ 20.0 20.1 20.2 曹滢 韩家慧. [十九大“新”观察]“新矛盾”怎么解?. 新华网. 2017-10-24 [2020-08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21. ^ Kanbur, Ravi; Zhang, Xiaobo. 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 to 199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Elsevier). December 1999, 27 (4): 686–701. doi:10.1006/jcec.1999.1612. 
  22. ^ Yang, Dennis Tao. Urban-Biased Policies and Ris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05-01, 89 (2): 306–310. ISSN 0002-8282. JSTOR 117126. doi:10.2307/117126.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