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县
外观
历史
[编辑]临淄,古称营丘,秦汉时作临菑。相传上古时期的伏羲、颛顼曾在这里活动。此后为爽鸠氏、蒲姑氏等部族的聚居地。公元前约1046年,周朝建立后,周武王把首席功臣太公望分封于此,建立了侯国齐国,定都营丘。六世齐胡公迁薄姑。七世齐献公迁回营丘,因其地临淄水,遂改名为临淄,此后临淄之名一直延用至今。
齐国是西周、春秋、战国时的大国,因此临淄作为其都城,历史上极为繁荣。目前临淄齐国故城的城址尚存,分民众生活的大城和国君居住的小城,两城相连,周长2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门。城内干道纵横交错,排成“井”字形,并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城外还有埋葬齐国六位君主的田齐王陵等多处先秦墓葬。
东周时的临淄人物阜盛,齐相国管仲著《管子》。孔子曾来此闻韶乐,孟子也曾为齐王担任客卿。庄子曾被齐湣王聘为相。战国时临淄设稷下学宫,以招徕诸子百家来此讲学辩论、著书立说,荀子即为稷下的祭酒之一。游学于此的还有驺衍、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等,号为稷下学派。当时的临淄邻近渤海,因而兼具鱼盐之利,经济繁荣、贸易发达,各种冶铁、炼铜、铸钱、制陶、纺织的作坊遍布城市内外。
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共延续了八百余年历史,直到被秦国所灭。秦置临淄县,属齐郡。两汉时,临淄为五都之一。汉高祖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都临淄。韩信死后,高祖将长子刘肥封于临淄,建齐国,辖七十余城。文帝时将齐国一分为七。据史载,当时的临淄约有十万户人家,依然是东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及至晋代,临淄多遭兵祸,政权更迭频繁,其中南燕曾短暂地建都于此。此后临淄在青州的地位被益都所取代。南北朝后的历代,临淄先后属齐郡、青州、益都府、益都路、青州府等管辖。元末原城址被废弃,而在东南部另筑新城,即今临淄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