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扎菲时期

穆阿迈尔·卡扎菲统治利比亚共42年。
开始1969年8月31日
利比亚绿色革命
结束2011年8月26日
全国过渡委员会接管的黎波里
首都的黎波里
国歌真主至大
主要语言阿拉伯语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
货币利比亚第纳尔
1969年9月1日成立
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始于1969年9月1日
终于1977年3月2日
国家元首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
穆阿迈尔·卡扎菲
政府首脑总理见列表
1972年7月1日,加入阿拉伯共和国联邦
国旗与国徽改为
       
1977年3月2日成立
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始于1977年3月2日
终于1986年4月15日
国家元首兄弟领袖和革命导师
穆阿迈尔·卡扎菲
政府首脑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见列表
1986年4月15日成立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始于1986年4月15日
终于2011年8月26日
国家元首兄弟领袖和革命导师
穆阿迈尔·卡扎菲
政府首脑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见列表
2011年8月26日,全国过渡委员会接管的黎波里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击毙

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指1969年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成立到2011年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倒台之间,以穆阿迈尔·卡扎菲利比亚实际最高领导人的一段历史时期。

1969年9月1日,旨在推翻利比亚王国伊德里斯王朝利比亚绿色革命胜利后,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成立,发动革命的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人卡扎菲成为利比亚的最高领导人。1977年11月11日,利比亚改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15日,改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011年利比亚内战爆发,8月26日,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进驻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在利比亚历时42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卡扎菲政权的建立

[编辑]

利比亚绿色革命

[编辑]

自由军官组织成立后,卡扎菲决定伺机发动政变推翻利比亚王国建立共和国。1969年8月4日,伊德里斯一世健康转差,便下诏退位,自9月2日起生效,而王储哈桑暂时摄政。1969年8月3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以夜间训练为掩护在的黎波里发动了旨在推翻亲西方的利比亚王国君主制王朝的革命。由于当时保皇党军队聚集在班加西,且班加西与外界的联络被切断,革命轻易地取得了成功。

革命成功后,格达费非常积极地进行与埃及合并的计画并敬重纳赛尔。在1970年埃及与以色列和谈时,被阿拉伯世界指责,格达费排除众议地声援纳赛尔。1970年,纳赛尔去世,格达费与埃及继任总统萨达特不合,格达费同意萨达特可担任合并后的国家总统,由格达费担任合并后的国家军队总司令。萨达特不想失去军权而拒绝此提议,后来更发生种种摩擦与冲突,利比亚和埃及的完全合并计划也无疾而终。

1972年成立的阿拉伯联邦共和国不但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下的产物,也和自由军官组织与1969年的革命息息相关。

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69年-1977年)

[编辑]
  •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宣布建立新的政府,定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利比亚伊德里斯王朝被推翻[1]。由卡扎菲出任最高权力机构“革命指导委员会(Revolutionary Command Council)”主席。
  • 1969年12月,颁布临时宪法。[2]
  • 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2]

阿拉伯联邦共和国(1972年-1977年)

[编辑]

阿拉伯联邦共和国(阿拉伯语:اتحاد الجمهوريات العربية‎)是一个由利比亚领导人格达费所倡议的一个泛阿拉伯主义国家,其范围包括了利比亚、埃及叙利亚三国,而此共和国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并无关联。尽管在1972年3月经过各国公民投票的确认,但他们都拒绝正式合并,联邦从1972年持续至1977年,最终仍解散。

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77年-1986年)

[编辑]
  • 1977年3月2日,利比亚“全国人民大会”发布《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阶级政府,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委员会,宣告国名改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卡扎菲的头衔则改为“革命导师与领导弟兄”,仍为实际的国家最高领导人[3]
  • 卡扎菲设想是要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开创第三种制度,于是便命名为“具有伊斯兰特色的社会主义”。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2011年)

[编辑]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الجماهي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ليب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إشتراكية العظمى
Al-Jamāhīriyyah al-ʿArabiyyah al-Lībiyyah aš-Šaʿbiyyah al-Ištirākiyyah al-ʿUẓmā   (阿拉伯文)
1977年—2011年
利比亚国旗
国歌:真主至大
首都的黎波里 (1977-2011)
苏尔特 (2011)[4]
常用语言阿拉伯语
宗教
伊斯兰教
政府民众国
无党派
委员会制
军事独裁
兄弟领袖和革命导师 
• 1977-2011
穆阿迈尔·卡扎菲
历史时期冷战
反恐战争
• 总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1977年3月2日
2011年8月20日
2011年10月20日
货币利比亚第纳尔
ISO 3166码LY
前身
继承
阿拉伯联邦共和国
利比亚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阿拉伯语:الجماهي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ليب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إشتراكية العظمى‎)成立于1977年3月2日,结束于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身亡。 其国名中的“民众国”(جماهيرية‎,jamāhīriyyah)是卡达菲自创的一个名称,用以指以卡达菲所创立的“世界第三理论”为指导的国家。

历史

[编辑]

1977年3月2日,利比亚“全国人民大会”发布《人民权力宣言》,宣告成立阿拉伯利比亚社会主义民众国,卡扎菲的头衔则改为“兄弟领袖和革命导师”,仍为实际的国家最高领导人。1986年4月15日,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君主制后,利比亚由亲西方国家逐渐转为对抗西方,常与欧美国家发生摩擦。1988年洛克比空难后,卡扎菲政权被指责包庇行凶者,美英等国遂对利比亚进行禁飞等一系列制裁。2003年以后,利比亚与西方关系逐渐缓和。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

2011年2月,受到阿拉伯之春风潮影响,利比亚出现示威活动,并逐渐演变成反抗卡扎菲统治的革命事件。至2011年8月20日,反对派领导的国民解放军攻下的黎波里,卡扎菲及其效忠者逃至卡扎菲出生地苏尔特。至此,卡扎菲已失去了对利比亚的实际控制权,其政权(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在事实上已告灭亡。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苏尔特被国民解放军击毙,共计在位期间约四十二年。

政治

[编辑]

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并无成文宪法,制定于1977年的《人民权利宣言》事实上行使了宪法职能。此外,伊斯兰法也是该国主要法律渊源。

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对外宣称是直接民主制的国家,最高权力的机关是总人民大会(General People's Congress),但实质上的国家权力,掌握由革命指导委员会转化而来的全国人民委员会(General People's Committee)手中。

至2006年,总人民大会共有议员约1000人,包括全国人民委员会委员、以及各级政府、学校与公司委员会的委员等。尽管所有18岁以上的公民都有参加基层人民大会(Basic People's Congress)的权力与义务,但实际上只有忠于卡扎菲政权的一小部分公民才能参加会议;并且会议内容也是在会前决定好的。全国人民委员会委员则通过全国人民会议选出,被赋予领导人民委员会(People's Committee)的权利,行使具体国家事务(在石油、国际事务与重工业方面不设委员会,由委员直接负责)。

名义上,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并无规定的国家元首。实质上的国家元首是利比亚总人民大会秘书长(General Secretariat of General People's Committee)。自1969年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成立,至2011年10月灭亡为止,穆阿迈尔·卡达菲都是实质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与在女性社会地位和人权纪录方面表现较为恶劣的沙特阿拉伯海湾国家相比,[5]相对而言,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拥有整个阿拉伯世界最好的女性境遇与政策。[6]

终结

[编辑]

利比亚内战是利比亚2011年的武装冲突,最终导致卡扎菲时代的终结。交战双方为穆阿迈尔·卡达菲领导的政府和反抗卡达菲的势力。受邻国的示威浪潮影响,2011年2月15日开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活动遭到政府军的武力镇压后引发起义,进而爆发的反政府势力的武装力量同利比亚政府军之间的激烈军事冲突。

最初的示威抗议从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开始,并逐渐向全国蔓延,民众要求从1969年就已经上台统治长达42年的革命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下台和进行民主变革。反对卡达菲的势力组成“全国过渡委员会”,以推翻卡达菲的独裁统治和建立民主政体为宗旨。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首项决议,冻结卡达菲资产,并把事件交由国际刑事法院处理。3月初,卡达菲军进攻反对派在东部的据点班加西。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通过决议,授权成员国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

8月,反对派在西部发起进攻,夺取首都的黎波里,“全国过渡委员会”逐渐得到国际和联合国承认。穆阿迈尔·卡达菲一度逃避追捕,直至10月20日在苏尔特被杀。10月23日,“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告全国解放,战斗结束。

后续

[编辑]

随着“阿拉伯之春”此后走向低潮,卡扎菲死后的利比亚并未实现稳定、发展及政治进步,反而陷入混乱及分离

卡扎菲在未垮台前宣称,从利比亚经地中海北上欧洲的偷渡活动遭利比亚政府有效压制,例如2009年全年意大利只截获7,300名偷渡者。[7]卡扎菲在2011年3月曾经提出警告,表示一个统一和稳定的利比亚对于抑制地中海的偷渡活动事关重要。他还在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通话时表示,如果自己丢掉政权,恐怖主义势力将在中东崛起并必将攻击欧洲。[8][9]卡扎菲被推翻后,利比亚在2010年代中期开始愈演愈烈的欧洲移民危机中成为了难民及非法经济移民越境的来源地及跳板。有评论对此表示,这是参与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欧洲国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和“咎由自取”。[10][11]

国际关系史

[编辑]

与美国关系

[编辑]
  •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了利比亚亲美的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革除了政府中的亲美派,与美国走向对抗。[12]卡扎菲上台后,不仅下令关闭了美国设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也对美国在利比亚的资产实行国有化,还逐渐加强了同苏联的关系并购买苏联的武器。
  • 1970年6月,卡扎菲下令收回美国在利比亚的惠勒斯空军基地,赶走了6000名美国军事人员,同时开始与苏联军事合作。[12]
  • 1972年,卡扎菲废除了前国王与美国签订的9项军事、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利、美两国的外交机构也由大使级降格为代办级。[12]
  • 1973年10月,利比亚宣布锡德拉湾为其“领海”,北纬32度以南为“死亡线”,美国舰只擅自闯入必遭痛击。对此美国不予承认并多次在该水域进行军事演习。1980年8月19日清晨,利比亚空军派出2架苏-22型战斗机直飞美军的“尼米兹”号航母,结果被起飞拦截的2架F-14飞机在1分钟内击落。
  • 1985年12月底,罗马和维也纳机场发生两起利比亚的恐怖分子袭击民航办事处的惨案,遇害死亡的20人中有5名是美国人。1986年4月2日,来自利比亚的恐怖分子又用定时炸弹袭击罗马飞往雅典的泛美航空波音707客机,造成四名美国人死亡,九人重伤的惨剧。为了报复利比亚,1986年初美国派出3艘航母抵达锡德拉湾,引诱利比亚在3月23日先发动攻击随后对其进行反击。结果半天时间内美军击毁利比亚3艘导弹艇,摧毁2个萨姆-5导弹基地,利军死伤约150人。而美军则仅消耗一些弹药,无一伤亡,此次战役名为“草原烈火”。
  • 1986年4月5日,“草原烈火”行动后,利比亚派人袭击了美国驻西柏林的军事基地—舞厅,造成44名美军伤亡的事件。这一大型恐怖袭击震惊了全世界,也让美国立刻决定反报复。4月15日凌晨,美国海军100余架战机从航母上起飞升空,空海军联合击毁了利比亚14架军机,打死利军37人,打伤93人。此次战役名为“黄金峡谷”。
  •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号班机在苏格兰边境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导致270人罹难(其中美国乘客178人,机组人员11人,共计189名美国公民死亡)的重大灾难——洛克比空难事件发生,这是九一一袭击事件发生前最严重的恐怖活动。1992年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对利比亚制裁的第748号有关禁飞和武器禁运的决议,从此利比亚遭到国际社会的全面孤立。
  • 1999年4月,利比亚将2名制造空难的特工移交给联合国。2001年911事件后利比亚被美国列入“支持恐怖主义”的阵营。2003年8月利比亚正式承认对洛克比空难负责并赔偿每个死难者家庭1000万美金,并放弃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与开发计划;同年9月12日,长达15年的第748号制裁措施得以解除,利比亚在美国“支恐”名单上也被去掉。
  • 2006年5月15日,美国宣布将与利比亚全面复交。
  • 2010年6月,在巴林、科威特等国允许美国在其境内设立军事基地后,卡扎菲公开呼吁阿拉伯人民应该行动起来,把外国军队和军事基地清理出去。[13]
  • 2011年,利比亚示威发生后,美国谴责卡扎菲的武力镇压践踏了人权。后来随着卡扎菲方面对革命军的步步紧逼,美国政府为避免1994年发生的卢旺达内乱期间西方不作为所造成的人类惨剧——卢旺达大屠杀在利比亚的重演,在阿盟和欧盟等国的呼吁下,美国才最终决定支持军事干预利比亚。[14]

与英国关系

[编辑]
  • 1984年4月,英国指责利比亚支持爱尔兰共和军,与利比亚断绝外交关系。
  • 1988年12月21日,洛克比空难发生,英美调查后认为该空难是利比亚特工所为。
  • 1991年11月,英、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利比亚交出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难的两名嫌疑犯,并赔偿一切损失。
  • 1992年3月31日,因为洛克比空难,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对利比亚实行航空、军事和外交制裁。
  • 1993年2月,利比亚决定接受海牙国际法庭对洛克比空难事件的裁决,同意把两名利比亚嫌疑犯引渡到美国和英国受审,以换取联合国取消制裁。
  • 1999年4月,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难的阿明·哈利法·费希列阿卜杜拉·巴塞特·阿里·迈格拉希被利比亚政府移交给联合国,并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引渡到设在荷兰的特别法庭按照苏格兰法律受审。同时,联合国宣布暂停对利比亚的制裁。
  • 1999年11月,英国宣布与利比亚全面恢复外交关系,至此两国断交已15年。

与法国关系

[编辑]
  • 历史上法国是包括利比亚在内的一些非洲国家(尤其是北部非洲)的宗主国,因此法国一直都在试图对这些非洲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例如法语国家联盟的建设和法国与非盟的对话方面);两者都是地中海国家,从地缘政治的需要出发,法国需要一个对其友好的利比亚政府。但是卡扎菲却与欧美等大国冲突不断,这让法国很反感。
  • 2013年1月,法国军火商塔基耶廷(Ziad Takieddine)指称,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期间,卡扎菲曾向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提供4000万英镑现金用于2007年法国总统选举,这笔巨额献金通过巴拿马瑞士账户洗白。[15]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台湾关系

[编辑]
  • 在台湾盛传卡扎菲曾在政治作战学校办的培训班“远朋班”接受政战训练,但中华民国国防部于2011年2月以新闻稿否认此传言[16],但他与台湾历届领导人物关系亲密[17]
  •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发动“绿色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周恩来曾致电卡扎菲表示祝贺,卡扎菲复电表示感谢。[18]同年,利比亚二号人物阿卜杜勒·萨拉姆·贾卢德访问中国大陆。[19]
  • 1971年6月,卡扎菲宣布在外交上完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也投票赞成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但利比亚当局同时表示“中华民国大使馆”不必撤离,事实上实施了“两个中国”政策。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联合国“中国”席位,曾引发第二次与中国大陆建交的热潮,但利比亚并未与中国大陆建交,这与利当局一直与台湾关系紧密,在两岸问题上始终摇摆不定有关。[18][19]
  • 1978年8月,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20]与中华民国断交(利比亚联合王国与中华民国于1959年建交)。在与台断交后,卡扎菲不顾中国大陆抗议仍允许台湾驻利机构使用“中华民国商务办事处”头衔(非邦交国家中给予中华民国最正式的名称)[21],直到1997年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关闭代表处。[19]
  • 1988年的洛克比空难后,利比亚受国际制裁,为改善与中国大陆关系,利比亚曾在多个场合声称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19]
  • 2003年,利比亚与欧美关系缓和,第748号制裁措施解除,卡扎菲政权对中国大陆的战略依赖降低。
  • 2006年1月18日,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陈水扁接待了到访的利比亚卡扎菲基金会主席、卡扎菲的二儿子赛义夫。此为自1978年断交后,利比亚高层官员首度访台。[18][22]同年5月10日,陈水扁过境利比亚,分别接受了卡扎菲、赛义夫午宴、晚宴款待。此事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强烈不满。[23][24]
  • 2011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承认卡扎菲派遣官员与中国的军火企业进行了接触。[25][26]
  • 2011年9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的代表。[27]

其他国际关系

[编辑]
  • 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利比亚大力援助几乎所有把独立和解放作为目标的极端军事组织,包括谋求爱尔兰统一的爱尔兰共和军和不断攻击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激化了西方各国与利比亚间的矛盾。[28]
  • 1988年卡扎菲策划的洛克比空难共导致43名英国公民丧生(其中乘客31人,机组人员1人和地面11人),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受害国,另外还有22名其他欧洲国家的公民,以及除此之外来自其他洲的10多名公民。
  • 2008年7月卡扎菲之子在日内瓦涉嫌殴打两名佣人遭警方逮捕,令卡扎菲极为不满,从而引发利比亚与瑞士的外交纠纷,利比亚扣押了两名瑞士商人。2009年,卡扎菲敦促联合国废止瑞士这个国家,建议其领土由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瓜分。2010年2月25日他公开呼吁应该针对瑞士发动圣战。[29]
  • 2009年9月23日,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卡扎菲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演讲,他强力攻击安理会和联合国的现有体制:安全理事会应该改名为恐怖理事会;他要求安理会进行全面改革,取消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增加常任理事国数量尤其是增补非洲国家的代表;还说自联合国1945年成立以来世界上发生了65次战争,联合国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这些战争的爆发。而且演讲时长比规定的15分钟超出了一个多小时。因此许多与会代表都中途离场,他的翻译人员也陷入崩溃状态中止了翻译。[30][31]
  • 2009年10月26日,卡扎菲在接受英国电视台采访时称,阿拉伯国家甚至巴勒斯坦也应当被允许发展核武器。[32]2010年4月27日,卡扎菲称不会承认以色列,要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应该成立包括犹太族和阿拉伯族在内的“以巴国”。[3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uth First. Libya: The Elusive Revolution. 英国伦敦西敏市: Penguin. 1974. ISBN 9780841902114.
  2. ^ 2.0 2.1 利比亚国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1年10月 [201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1). 
  3. ^ 利比亚历史和资源. 中国网. 2011-03-20 [201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8). 
  4. ^ 存档副本. [201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2). 
  5. ^ 人们都在说卡扎菲因为独裁而失去利比亚,可难道跟美国打利比亚的全都民主?. [2013-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2). 
  6. ^ 周视天下:阿拉伯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的衰败. [2013-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4). 
  7. ^ 卡扎非警告欧洲有可能变成黑欧洲. BBC中文网. 2010-08-31 [2016-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8. ^ Gaddafi's Grim Prophecy Comes True: Countless Refugees Swarm Europe. Sputnik. 2015-09-17 [2016-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6). 
  9. ^ 希拉里邮件:美国为黄金石油军事干预利比亚. 凤凰网. [2024-11-11]. 
  10. ^ 雪地鴻爪: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太阳报. 2015-08-25 [2016-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1. ^ 北青报:难民潮撕裂欧洲. 人民网. 2015-09-07 [2016-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12. ^ 12.0 12.1 12.2 美国与利比亚血仇对抗史. 雅虎资讯. 2011年10月21日 [2011-12-25]. [永久失效链接]
  13. ^ 卡扎菲呼吁阿拉伯人民行动起来把外国军队清理出去. [201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14. ^ 美国为何最终支持军事干预利比亚. [201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5). 
  15. ^ Nicolas Sarkozy 'took £40m from Colonel Gaddafi to fund 2007 election campaign'. 2013-01-02 [201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4). 
  16. ^ 國防部說明「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曾來台就讀政戰學校遠朋班」新聞稿(100年2月28日). 中华民国国防部. 2011-02-28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17. ^ 尼尔. 軍校受訓? 卡扎菲與台湾的淵源. 德国之声. 2011-02-23 [2011-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6) (中文(台湾)). 
  18. ^ 18.0 18.1 18.2 外交部:卡扎菲不是中国的朋友. 中国时刻网. 2011-10-22 [2012-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1) (中文(中国大陆)). 
  19. ^ 19.0 19.1 19.2 19.3 卡扎菲并非“中国人民老朋友”. 中青在线. 2011-04-06 [2012-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中文(中国大陆)). 
  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建交公报. 外交部官网. 2000-11-07 [201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中文(中国大陆)). 
  21. ^ 程嘉文. 格達費傳曾來中華民國讀政戰 扁「迷航」會他. 联合报. 2011-02-23 [2011-03-16]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22. ^ 格達費邀訪 扁欣然同意 我與利比亞將恢復設處. [201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3). 
  23. ^ 传陈水扁过境利比亚时秘会卡扎菲. 2006-05-18 [2011-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4. ^ 陈水扁总统飞抵利比亚 洽谈双边合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05月10日
  25. ^ 中国被控向卡扎菲政权出售军火 中国官方出面澄清. RFI. 2011-09-05 [201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26. ^ 美国不满中国对卡扎菲售武解释. BBC. 2011-09-07 [201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27. ^ 中国同利比亚的关系. 外交部官网. 2011-10 [201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2) (中文(中国大陆)). 
  28. ^ 卡扎菲:不改狂傲制造难堪. [201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1). 
  29. ^ 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呼吁针对瑞士发动圣战. [201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8). 
  30. ^ 卡扎菲首次联大演讲 撕“联合国规则”. [201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31. ^ 大会 第六十四届会议 第四次全体会议 2009 年 9 月 23 日星期三下午 3 时举行 纽约. www.un.org.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32. ^ 卡扎菲称巴勒斯坦应该拥有核武器. [201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33. ^ 卡扎菲称不会承认以色列 建议成立以巴国. [201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