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年表
外观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史前时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 |||||||||
明郑时期 1661-1683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其他台湾系列 | |||||||||||
台湾主题首页 | |||||||||||
台湾历史简表:
时期 | 时代 |
---|---|
台湾史前时期 | 1624年以前(据出土文物而推至约50,000年前) |
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 1624年-1662年 |
大肚王国 | ?(但1638年已成立,参见注释1)-1732年 |
郑氏治台时期 | 1663年-1683年 |
台湾清治时期 | 1684年—1895年 |
斯卡罗酋邦 | ?-1905年 |
大龟文酋邦 | ?-1930年 |
台湾民主国 | 1895年 |
台湾日治时期 | 1895年-1945年 |
中华民国时期 (参见两岸关系或台湾问题) | 1945年迄今 |
史前时代─16世纪
[编辑]- 约公元前6,000年: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长滨文化(代表遗址为八仙洞遗址)、圆山文化的(先陶文化-距今6,000年间)。
- 约公元前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代表文化──大坌坑文化(代表遗址为大坌坑遗址)、圆山文化、富山文化、卑南文化(代表遗址为卑南遗址)。
- 约公元前约4,000年前:属于南岛语系的台湾原住民开始在台湾活动。[1]
- 约公元元年:金属器时代代表文化──十三行文化、茑松文化、静浦文化。
- 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派兵屯驻澎湖。
- 1225年:赵汝适著《诸蕃志》提及琉球、毗舍耶。
- 1281年:11月元朝于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同安。
- 1387年:明朝因东南沿海长年海盗倭寇为患,追剿无功,澎湖反成盗寇巢穴,遂依部将汤和所请,行徙民墟地政策,废巡检司,将原有居民迁至泉、漳二州安置。
- 1540年代:巴布拉族与巴布萨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于中台湾已有跨族群准王国的大肚王国。[注 1]
- 1554年:Lopo Homem所绘的地图中,台湾已被称为I. Fermosa。
- 1563年:明朝名将俞大猷痛击占领澎湖的海贼与倭寇,驻偏师于澎湖,朝廷依其所奏复设澎湖巡检司,唯俞大猷去职后巡检司也被废止。
- 1580年: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前往澳门,归途遇台风抵台。
- 1592年:日本海盗侵扰台湾鸡笼(基隆)、沪尾(淡水)。
- 1593年:日本丰臣秀吉派家臣原田孙七郎到台湾催促纳贡未成,为著名的丰臣秀吉高山国招谕文书。
17世纪
[编辑]- 1602年:倭寇以“东番”(台湾)为巢穴,明朝政府派沈有容讨伐。
- 1604年:
- 1609年:
- 1615年:日本京都金地院所藏“异国渡海御朱印帐”,以“高砂国”(タカサグン)称呼台湾。
- 1616年:德川家康任命长崎代官村山等安率兵至台湾,但船队途中遭遇风浪袭击,仅有三艘抵达台湾北部,其中一艘船上的一、两百人并在登陆后被原住民包围而遇害或自杀。
- 1621年:颜思齐率郑芝龙等26人在北港登岸。
- 1622年:7月1日晨荷将雷尔生率舰12艘、兵1,024人侵入妈宫港,当时澎湖汛兵已撤离,即在风柜尾登陆,居民数千人抵抗,被杀3馀人。荷军占据澎湖后为长期防备,役民搬石筑城,除建造红毛城,并在风柜尾、金龟头、时里、四角屿、渔翁岛建筑炮台以守海道,其后荷舰出入海洋,对南北海运商旅影响至钜。荷属东印度公司(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占领了澎湖,以之作为东亚贸易的转口基地。[2]
- 1623年:荷兰人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筑木栅城。
- 1624年:
- 1625年:荷兰人占台以后,在“一鲲身”(今台南市安平区)筑起了“热兰遮城”(Zeelandia),以此作为统治台湾的中心[3]。
- 1626年:西班牙人占领了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并于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并称之为“圣救主(San Salvador)”。
- 1627年:台湾史上的第一个传教士──荷兰籍的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抵达台湾进行传教工作。
- 1628年:
- 1629年:西拉雅族和大武垅族麻豆社原住民,因不满荷兰台湾长官的统治,双方发生麻豆社事件。
- 1632年:西班牙人溯淡水河进入台北;西班牙人占蛤仔难沿岸,称Santa Catarina。
- 1636年,荷兰在新港社开办台湾第一所学校,将宗教教育制度化,导入罗马字的读写识字能力训练。
- 1639年:由于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日本与台湾间之贸易中断。
- 1642年:荷兰人夺取西班牙人之“圣多明哥城”。
- 1644年:荷兰军队进攻北台湾的凯达格兰族,事成后南下进攻大肚王国。[4]:74
- 164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Pieter Boong上尉率兵偕商务员北上,再度进攻大肚王国,征服台南至淡水间剩馀的各村社,并毁13个村社。大肚王与东印度公司签约,表示臣服,依约定要参加南部地方会议,同年牛骂社、沙辘社与Deredonsel社独立。[4]:78
- 1648年:大肚王甘仔辖·阿拉米(Camachat Aslamie)驾崩,由其外甥甘仔辖·马洛(Camacht Maloe)获选为继任王。
- 1649年:荷兰人购120头水牛来台,水牛遂成为台湾耕种与交通工具。
- 1652年:以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移民对台湾的荷兰人政府展开大规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败,约6,000汉人被荷人所杀害,史称“郭怀一事件”。
- 1653年:荷兰人加强普罗民遮城(Provintia,今赤崁楼)工事。
- 1661年(明永历15年):
- 1662年(明永历16年):郑成功正式攻下热兰遮城,荷兰人投降。郑成功染疾殁,其子郑经在思明即位,不久入东都。郑成功其弟郑袭于东都自立, 但于年底被征服并遭软禁。
- 1663年(明永历17年):郑袭畏惧被杀,率官吏士卒投奔清朝。
- 1664年(明永历18年):
- 1666年(明永历20年):郑经接受名臣陈永华的建议,在宁南坊(在今台南市南门路)兴建孔庙;又仿明制,三年科考一次。
- 1668年 荷兰人退出鸡笼。
- 1670年(明永历24年):
- 1673年(明永历27年):沈光文设私塾教育平埔族人汉字。
- 1674年(明永历28年):清朝发生“三藩之乱”,郑经乘机从海上出兵,但失败。
- 1680年(明永历34年):郑经撤出厦门,完全退守台湾。
- 1681年(明永历35年):郑经殁,郑克塽继位。
- 1683年(明永历37年,清康熙22年):
- 1684年(清康熙23年):
- 1686年(清康熙25年):
- 1693年(清康熙32年):清朝商人陈文、林侃因船遇风暴飘至岐莱(今花莲),居留经年,为汉人首次至花东地区。
- 1694年(清康熙33年):高拱干完成《台湾府志》。同年四月台北发生康熙大地震,台北陷落淹水成为台北湖,该湖持续了几年。
- 1695年(清康熙34年):徐怀祖完成《台湾随笔》。
- 1696年(清康熙35年):新港人吴球反清。
- 1698年(清康熙37年):郁永河完成《裨海纪游》。
18世纪
[编辑]- 1703年(清康熙42年):孙元衡完成《赤崁集》。
- 1704年(清康熙43年):江日昇完成《台湾外记》,左营旧城城隍庙创立。
- 1709年(清康熙48年):
- 1710年(清康熙49年):周元文完成《续修台湾府志》。
- 1714年(清康熙53年):西洋教士雷孝思(J.B.Regis)、冯秉正(Jos.de Mailla)、德玛诺(R.Hinderer)等人,在台湾实地探勘了33天,完成台湾部份的“皇舆全览图”(4月18日-5月20日)。
- 1716年(清康熙55年):平埔族原住民头目阿穆,指挥当地同族协助汉人开垦台中地方。
- 1717年(清康熙56年):陈梦林完成《诸罗县志》。
- 1719年(清康熙58年):八堡圳完工,为清代台湾最大水利工程。
- 1720年(清康熙59年):李丕昱完成《凤山县志》;陈文达、王礼完成《台湾县志》。
- 1721年(清康熙60年):朱一贵事件,称中兴王。
- 1722年(清康熙61年):朱一贵、李景富、吴柏勋、陈诠、张阿良等人,被清兵五马分尸裂骸而死,亲属一同罹难,朱一贵得年32岁,乡民传闻他死后被封为“台南州城隍绥靖侯”(2月22日)。
- 1723年(清雍正元年):置诸罗分县为彰化(县治半线)、淡水厅。
- 1725年(清雍正3年):“台南三郊”成立,这种商业组织使它所经营的商品更深入农村社会,而外销的增加,又促使农业生产量(米、糖)等的增加。
- 1727年(清雍正5年):
- 1729年(清雍正7年):广东客家人简岳一族至拳山(今中正区公馆及文山区)开垦,与当地凯达格兰族发生纠纷,造成汉人数百人死亡(淡水厅志),全族尽灭。
- 1732年(清雍正10年):发生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大肚王国灭亡。
- 1737年(清乾隆2年):黄叔璥完成《台海使槎录》。
- 1751年(清乾隆16年):北路彰化县凶番焚杀内凹庄柳树湳兵民起衅事件。
- 1766年(清乾隆31年):南北两路理番同知设立,专门负责平埔族相关事务。
- 1776年(清乾隆41年):清廷废止官员不许携眷来台的规定,此时清朝已统治台湾94年。
同年,林元旻由乌石港北边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垦淇武兰,为汉人入垦兰阳平原最早者[5]。
- 1784年(清乾隆49年):清廷设鹿港为新港口,鹿港开始成为台湾中北部的政治、文化、经济的重镇。
- 1786年(清乾隆51年):
- 1787年(清乾隆52年):
- 1788年(清乾隆53年):林爽文从容就义,时年仅32岁(3月10日)。
- 1796年(清嘉庆元年):吴沙至蛤仔难(今宜兰县)开垦。
19世纪
[编辑]- 1805年(清嘉庆10年):大龙峒保安宫落成。
- 1808年(清嘉庆13年):吴化等人将业已在宜兰开拓的人,制成住民户口清册,携至台北艋舺呈缴给闽浙总督方维甸,要求把蛤仔难编入清朝版图。
- 1812年(清嘉庆17年):清政府核准设“噶玛兰厅”,厅治设在五围(今之宜兰市),首次正式对台湾东北部的宜兰进行直接统治。
- 1822年(清道光2年):朱蔚事件
- 1823年(清道光3年):郑用锡赴京参加癸未科会试中式,殿试位列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赐同进士出身。台湾入清一百馀年来,真正属于台湾籍贯的考生首次登科,当地以为盛事,郑用锡遂有“开台进士”或“开台黄甲”之誉。
- 1832年(清道光12年):张丙抗清。
- 1843年(清道光23年):洪协抗清。
- 1853年(清咸丰3年):艋舺发生顶下郊拼。
- 1854年(清咸丰4年):美国培理舰队停泊基隆。
- 1858年(清咸丰8年):英法联军签订天津条约增开台湾(今台南安平旧港)、淡水、打狗(今高雄港)、鸡笼(今基隆港)四通商口岸。
- 1859年(清咸丰9年):圣多明哥会派遣神父到台湾传教。
- 1860年(清咸丰10年):“北京条约”规定台湾开放淡水及安平港为通商口岸。台湾经济逐渐迈向繁荣。
- 1862年(清同治元年):戴潮春起义。沪尾(今淡水)正式开港。
- 1863年(清同治2年):鸡笼(今基隆)正式开港。
- 1864年(清同治3年):安平和打狗(今高雄)正式开港。
- 1865年(清同治4年):英国长老会马雅各开始在南部传教。
- 1866年(清同治5年):英人多德在淡水种茶,改善台茶产销,展开台湾茶叶的黄金开发期。
- 1867年(清同治6年):罗妹号事件,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和原住民族长卓杞笃缔结灾难救助条约《南岬之盟》。
- 1868年(清同治7年):大南澳事件,英、德两国民众在台湾宜兰南澳建立殖民地。
- 1871年(清同治10年):原住民杀害船难漂流之琉球宫古岛居民(宫古岛民台湾遇害事件)。
- 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本出兵台湾引起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与清朝缔结《北京专约》,清承认日本的行动为保民之举,赔款50万两。
- 沈葆桢奉派至台湾,清朝对台湾的经营转为积极, 但初期仅及于西部。
- 1875年(清光绪元年):沈葆桢上奏清廷取消内地人民渡台耕垦禁令,台湾正式全面开放。除原有的台湾府以外,另置台北府,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及基隆厅;另于恒春半岛设置恒春县,东部设卑南厅,南投地区设埔里社厅。
- 1876年(清光绪2年):因“开山抚番”而引起太鲁阁事件。丁日昌来台。
- 1877年(清光绪3年):架设台南至旗后电线。
- 1878年(清光绪4年):加礼宛事件。
- 1879年(清光绪5年):加礼宛事件。
- 1882年(清光绪8年):马偕创设牛津学堂。
- 1884年(清光绪10年):中法战争,法军炮轰基隆,登陆淡水。
- 台北城的城墙及五座城门兴建完成,为清代台湾兴建的最后一座城垣。
- 1885年(清光绪11年):因清法战争的刺激,台湾从福建省独立出来成为台湾省,刘铭传就任第一代台湾巡抚。
- 《台湾府城教会报》创刊。
- 1886年(清光绪12年):刘铭传著手清赋事业,创设保甲制度。
- 因“开山抚番”而引起大科崁事件。
- 1887年(清光绪13年):设铁路总局于台北城,开办台湾铁路,为台湾第一条铁路。
- 1888年(清光绪14年):开办台湾邮政;并在台北设置小型蒸气燃煤发电机,为时月馀,为台湾发电之创始。
- 1889年(清光绪15年):白阿社开山事件。
- 1891年邵友濂来台,担任福建台湾巡抚。
- 1892年(清光绪18年):三角涌开山事件、不力社事件。
- 1894年(清光绪20年):日清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在日、清议和期间,占领澎湖群岛。
- 邵友濂奏请移设台湾首府由原彰化縣橋仔圖(今臺中市)移至台北。
- 1895年(清光绪21年、台永清元年、日明治28年):观音山事件。
- 1896年(日明治29年):原敬向台湾事务局提出“台湾问题二案”。
- 1897年(日明治30年):“住民去就决定日”台湾住民的国籍选择最后期限(5月8日)。
- 1898年(日明治31年):儿玉源太郎总督,后藤新平民政长官赴台就任(3月28日)。
- 1899年(日明治32年):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今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3月)。
- 台湾银行开始营业(9月26日)。
- 师范教育在台开始萌芽(10月)。
20世纪
[编辑]20世纪台湾 |
1900年代 |
1910年代 |
1920年代 |
1930年代 |
1940年代 |
1950年代 |
1960年代 |
1970年代 |
1980年代 |
1990年代 |
1900年-1910年
[编辑]- 1900年(日明治33年):中医师黄玉阶在台北大稻埕成立台北天然足会(3月15日)。
- 三井投资的台湾制糖株式会社设立,为台湾第一家新式制糖工厂(12月10日)。
- 1901年(日明治34年):颁布台湾公共埤圳规则(7月4日)。
- 1902年(日明治35年):云林归顺式,爆发屠杀事件(5月25日)。
- 1905年(日明治38年):土地调查业务结束(3月31日)。
- 1906年(日明治39年):嘉义两度发生地震,死千馀人(3月18日、4月14日)。
- 1907年(日明治40年):新竹北埔事件(11月14日)。
- 1908年(日明治41年):纵贯铁路(基隆至高雄)全线通车(4月20日)。
1911年-1920年
[编辑]- 1911年(日明治44年):阿里山铁路开通(2月8日)。
- 1912年(日大正元年):竹农攻击日本人,爆发林杞埔事件(3月23日)。
- 台湾总督府新厅舍动工(6月1日)
- 1912年:罗福星事件(又称“苗栗事件”)(11月)。
- 1913年(日大正2年):-台北市}-开始通行公共汽车 (台北 - 圆山)(1月2日)。
- 1914年(日大正3年):“南蕃事件”是日本佐久间总督推展“理番五年计画”押收枪枝发生的冲突事件。
- 1914年(日大正3年):台湾同化会成立(12月20日)。
- 1915年(日大正4年):台湾同化会解散(2月26日)。
- 1916年(日大正5年):嘉义、南投、台中大地震。
- 1917年(日大正6年):台湾商工成立(今开南商工职业学校)(4月20日)。
- 1918年(日大正7年):中央山脉横贯公路完成(10月1日)。
- 1919年(日大正8年):颁布台湾教育令,确立日本在台的教育制度(1月4日)。
- 1920年(日大正9年):以在日台湾人留学生为核心,在东京成立新民会,林献堂、蔡惠如为会长,开始推动政治改革运动(1月11日)。
- 萨拉矛事件。
1921年-1930年
[编辑]- 1921年(日大正10年):向日本帝国议会提出第一次〈台湾议会设置请愿书〉(1月30日)。
- 1922年(日大正11年):〈治安警察法〉在台湾实施(12月28日)。
- 1923年(日大正12年):《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4月15日)。
- 摄政皇太子裕仁(昭和天皇)视察台湾(4月16日)。
- 取缔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治安警察法违反事件”(简称“治警事件”)发生(12月16日)。
- 1925年(日大正14年):桃园大圳竣工(5月17日)。
- 蔗农争取权益,发生“二林事件”(10月22日)。
- 1927年(日昭和2年):台湾文化协会分裂,部份人士另组“台湾民众党”(7月10日),为台湾人第一个政治团体,要求地方自治。
- 1928年(日昭和3年):总督府设立台北帝国大学,为台湾大学前身(4月1日)。
- 1929年(日昭和4年):台湾总督府开始刊行“台湾关系史料”。
- 鼓山车站设站。
- 1930年(日昭和5年):嘉南大圳正式通水启用(4月10日)。
1931年-1940年
[编辑]- 1931年(日昭和6年):
- 台湾民族运动领袖蒋渭水逝世(8月5日)。
- 1932年(日昭和7年):
- 大湖武装抗暴事泄,多人被捕(4月12日)。
- 临海道路 (今苏花公路) 竣工(5月)。
- 1934年(日昭和9年):
- 1935年(日昭和10年):
- 1936年(日昭和11年):杨逵创刊《台湾新文学》杂志(1月1日)。
- 1937年(日昭和12年):台湾总督府开始禁止新闻的汉文栏(4月1日)。
- 1939年(日昭和14年):新高港开工典礼在梧栖举行(9月25日)。
- 1940年(日昭和15年):台湾人的改姓名开始(2月11日)。
- 台湾第一座交通号志(停止─通行)在台北御成町开始运转(10月25日)。
1941年-1950年
[编辑]- 1941年(日昭和16年):“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成立(2月9日)。
- 推动皇民化的“皇民奉公会”开始活动(4月19日)。
- 1942年(日昭和17年):第一批台湾人志愿兵入伍。
- 1943年(日昭和18年):开始实施六年制义务教育(4月1日),设立国民学校。
- 盟军开始空袭台湾(11月25日)。
- 1944年(日昭和19年):日本政府对台湾人开始实施征兵制(9月1日)。
- 1945年(日昭和20年、民国34年):昭和天皇发布终战诏书(8月14日)。
- 1946年(民国35年):台湾实施地方自治。
- 1947年(民国36年):2月27号二二八事件。实施宪法
- 1948年(民国37年):中华民国公布实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冻结部分宪法,使总统任期得连选连任,开启了台湾的动员戡乱时期。
- 1949年(民国38年):375减租。
- 1950年(民国39年):台湾进入战时状态。[9](5月27日)
1951年-1960年
[编辑]1951年:无党籍台南人吴三连于1月7日以65.5%高票当选中华民国首都台北市第一届民选市长
- 1951年(民国40年):美国开始对台湾提供军事、经济援助。
- 1952年(民国41年):中华民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台北和约”(4月28日)。
- 鹿窟事件(12月28日~12月29日)。
- 1953年(民国42年):西螺大桥通车(1月28日)。
- 1954年(民国43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在美国华盛顿签署(12月3日)。
- 1955年(民国44年):浙江大陈岛军民撤退来台(2月7日~2月10日)。
- 1957年(民国46年):民众因不满刘自然案的判决,群聚攻击美国驻台北大使馆,包围警局,是为五二四事件(5月24日)。
- 1958年(民国47年):金门八二三炮战(8月23日起)。
- 1959年(民国48年):台湾中南部发生八七水灾(8月7日)。
- 1960年(民国49年):雷震案爆发,雷震等人被捕,组党行动失败(9月4日)。
1961年-1970年
[编辑]- 1961年(民国50年):云林县议员苏东启因计画以武力号召台湾独立而被捕,遭判处死刑。
- 1962年(民国51年):台湾电视公司开播,台湾从此进入电视时代(10月10日)。
- 1963年(民国52年):桃园石门水库开始蓄水(8月11日)。
- 1964年(民国53年):湖口装甲师司令赵志华发动兵变失败(1月21日)。
- 1965年(民国54年):美援停止。
- 1967年(民国56年):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7月1日)。
- 1968年(民国57年):台东县红叶少棒队以7A:0击败来访的日本少棒明星队(8月25日)。
- 1969年(民国58年):柏杨因在《自立晚报》刊登改编的大力水手漫画被捕,并依匪谍罪嫌判处12年有期徒刑(9月1日)。
- 1970年(民国59年):世界性的“台湾独立联盟”(今台湾独立建国联盟)在美国纽约正式宣布成立(1月1日)。
1971年-1980年
[编辑]- 1971年(民国60年):澎湖跨海大桥通车(3月26日)。
- 1972年(民国61年):中华民国与日本断交(9月29日)。
- 1975年(民国64年):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逝世,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4月5日)。
- 1977年(民国66年):桃园县长选举发生舞弊,引发中坜事件(11月19日)。
- 1978年(民国67年):中山高速公路(当时称为南北高速公路)全线通车(10月31日)。
- 美国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与中华民国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2月15日)。
- 1979年(民国68年):高雄县发生桥头事件(1月22日)。
- 1980年(民国69年):北回铁路全线通车(2月1日)。
1981年-1990年
[编辑]- 1981年(民国70年):
- 1982年(民国71年):
- 1983年(民国72年):
- 1984年(民国73年):
- 1985年(民国74年):
- 1986年(民国75年):
- 1987年(民国76年):
- 1988年(民国77年):
- 1989年(民国78年):
- 1990年(民国79年):
1991年至2000年
[编辑]- 1991年(民国80年):
- 1992年(民国81年):
- 1993年(民国82年):
- 1994年(民国83年):
- 3月31日:24名台湾游客在中国大陆浙江千岛湖因暴徒登船抢劫并放火烧船而遇难。
- 4月26日:中华航空140号班机在日本名古屋机场坠毁,264人罹难。
- 12月3日:省长、直辖市长首次民选,分别由宋楚瑜、陈水扁、吴敦义当选。
- 8月1日:经过国民大会修宪后再宪法增修条文终将“山胞”修正为“原住民”,
- 1995年(民国84年):
- 1996年(民国85年):
- 1997年(民国86年):
- 1998年(民国87年):
- 1999年(民国88年):
- 2000年(民国89年):
21世纪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認識台灣原住民-原住民文化年表. 台湾原住民数位博物馆.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5).
- ^ 2.0 2.1 歷史沿革. 澎湖县政府.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7).
- ^ 圖說台灣:台灣之門-鹿耳門. 方格子. 2018-11-03 [201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台湾)).
- ^ 4.0 4.1 中村孝志.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 板桥市: 稻乡. ISBN 957-9628-60-2.
- ^ 清朝漢人拓墾蘭陽平原的歷程. [201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 ^ 枕頭山之役. nrch.culture.tw.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 ^ 二次大戰對科學地位的影響 (PDF). [2014-12-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7-01) (中文(繁体)).
- ^ 张幸真. 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20. 2003-07-31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中文(繁体)).
- ^ 《中央日报》社论,台北,1950年5月27日
- ^ 侵臺颱風資料庫 - 1986年韋恩. 中央气象局.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7).(繁体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 战后台湾历史年表
- 林柏维:台湾历史年表
- 十九世纪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ime Mapping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