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唐英 (清朝督陶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英

唐英(1682年—1756年),俊公隽公叔子蜗寄居士陶人古柏先生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郎中,供职于养心殿造办处,为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以其对瓷器制作的卓越贡献而闻名。唐英在任时期的景德镇御瓷制品,世称“唐窑”,是中国历代瓷器中之珍品。博学的唐英同时也在戏曲绘画篆刻诗词等方面有所成就。

家族与旗籍

[编辑]

钦定八旗通志》记载,唐英隶属于内务府满洲正白旗第四参领第二旗鼓佐领下;该佐领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编立,马虎为首任佐领;唐英任员外郎时,亦兼任该旗鼓佐领(第五任;其后任有䕶军参领曹宜、进士宜振之高祖杨作新)。后又任内务府满洲正黄旗第五参领下第四旗鼓佐领(第八任;接任为进士李质颖[1]

家族系内务府正白旗汉姓满洲旗人。

  • 曾祖唐应祖。“唐应祖,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曽孙唐英现任员外郎兼佐领”(载《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78)。又唐英撰写的《厂署珠山文昌阁碑记》(载《陶人心语》续卷五)所称:“予家从龙入关,历世五叶,隶旗百载”。
  • 祖父承功,从龙入关,诰赠通议大夫。嫡妻解氏,继妻陈氏,俱赠淑人。
  • 父为国(?-1688;生母解氏)。嫡妻郭氏,生母继妻董氏,俱赠淑人。有四子。
  • 胞兄唐杰,七品官。唐士,先效力于本旗,后潇洒于林泉。
  • 嫡妻赵氏,继妻马氏,诰封淑人。
  • 子庚保,乾隆戊午科举人。
  • 子文保,供职内务府。
  • 寅保,内务府佐领,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进士。孙儿书鲁,妻王氏。曾孙女唐氏,嫁正白旗满洲、道光己丑进士文恪公叶赫那拉氏全庆(父嘉庆乙丑进士恭勤公那清安)。
  • 女唐佳氏,嫁头等侍卫宗室永晋(父已革泰郡王弘春,祖父恂勤郡王允禵即康熙帝第十四子)。
  • 孙辈:唐景。

据载,唐氏祖茔地在今北京朝阳区金盏乡长店村。现存《唐公世墓碑》(拓片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唐氏世墓碑》,均收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朝阳贞石园”碑林中。

督陶成就

[编辑]
唐英监造霁青描金游鱼转心瓶国立故宫博物院

雍正元年(1723),特授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主管内务府的怡亲王胤祥授命,唐英被委任至景德镇监督御窑(前任、督理淮安关年希尧)。后来,被遣至粤海关淮安关监督。乾隆初期,调监九江关。后期再度复职御窑的督陶官,直至公元1756年奏请解任,并于同年去世。前前后后十馀年,是清朝在任最长的督陶官。据《清史稿》,说到唐英:“讲求陶法,于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又指他体恤陶工,慎用公帑。他初抵景德镇时,为彻底了解陶瓷,三年以来与陶工一同起居饮食。

唐英制造的瓷器称“唐窑”,是清代乃至中国历朝瓷器技艺的颠峰。唐窑驰名中外,无论于造型、彩绘、釉色、质地,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除创新之外,唐英所作的还包括仿制等过去官窑,以及各式地方窑如龙泉窑宜兴窑,还有仿外国的西洋、东洋器皿。乾隆以后,嘉庆年间的陶瓷也深受唐窑影响。“尝亲制书画诗,付窑陶成屏对,尤为奇绝”,说他生平及才艺皆略似旗人画家刘伴阮(刘源 (清朝)),但既富且寿(载李放《八旗画录》)。

有《陶冶图编次》、《窑器肆考》、《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留传后世。唐英于瓷器制品上的字画,曾用唐英、俊公、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署名。

唐英题“蜗寄”款仿官釉墨彩题字笔筒,天津博物馆

创作

[编辑]

在戏曲方面,唐英是一名昆曲传奇作家,撰有杂剧《英雄报》、《长生殿补阙》、《十字坡》、《梁上眼》、《清忠谱正案》、《芦花絮》、《三元报》、《佣中人》、《笳骚》、《女弹词》、《虞兮梦》、《梅龙镇》、《面缸笑》,传奇《转天心》、《天缘债》、《巧换缘》、《双钉案》等,凡十七种,收入其剧作集《灯月闲情》,又名《古柏堂传奇》。另有《旗亭饮》、《野庆》两种,未见传本。又作《可姬小传》一卷。

论其诗词,在清《熙朝雅颂集》收其诗词二十三首。著《陶人心语》集其诗文(大学士高斌、状元金德瑛等序),大学士高斌在其序言中写道:“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 为挚友镶黄旗满洲、大学士高斌的《固哉草亭诗文集》作序,又为高斌之兄总兵高述明的《积翠轩诗集》作序。

擅画美人图。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处亦多有字画收藏。

注释 

[编辑]
  1. ^ 阎崇年. 《唐英旗分身份考辨》.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天津市: 历史教学社). 2019, (2019年01期). ISSN 0457-6241 (简体中文). [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505》,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