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宋神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宋神宗
宋神宗像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宋神宗圣孝皇帝肖像
宋朝(北宋)第6位皇帝
统治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18年66天)
前任宋英宗赵曙
继任宋哲宗赵煦
出生宋仁宗庆历八年四月十日
(1048-05-25)1048年5月25日
逝世元丰八年三月初五日
1085年4月1日(1085岁—04—01)(36岁)
安葬
年号
熙宁:1068年-1077年
元丰:1078年-1085年
谥号
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初谥)[1]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哲宗绍圣二年加谥)
体天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徽宗崇宁三年加谥)
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徽宗政和元年加谥)[1]
庙号
神宗
政权宋朝北宋

宋神宗赵(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鍼宋英宗的长子,是宋朝(北宋)第6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在位期间主导熙宁变法熙河开边,是北宋继太祖和仁宗之后较有作为的皇帝。

早年

[编辑]
明人画赵顼半身像轴

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十日,出生在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宋英宗赵曙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长子。八月,仁宗赐名为仲鍼,授太子右率府副率,迁太子右率府率。嘉佑五年(1060年),迁右千牛卫将军。

嘉佑八年(1063年),赵顼与其父王赵曙一起入居庆甯宫。三月二九日,仁宗崩于福宁殿,父赵曙即位。四月,授安州观察使,封光国公、食邑八百户、实封二百户。五月,赵顼受经于东宫。英宗见了他好学到废寝忘食,常派遣内侍去劝他休息。侍讲王陶进入宫内,赵顼率弟弟赵颢向他参拜,可见他对师傅的尊重。九月,授特进、检校太傅、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上柱国、封淮阳郡王,终赐名。十二月,出阁。

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进封颍王。三年(1066年)三月,纳故尚书省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向敏中曾孙女为夫人。十月,英宗病重,赵顼按照宋仁宗时旧制,请求两日一到迩英阁讲读,以安朝廷百官之心。十二月,册封为皇太子。赵顼为太子时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赞赏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四年(1067年)正月八日,英宗崩于福宁殿,神宗即位。

朝政

[编辑]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编辑]

神宗即位后,对北宋积贫积弱深感忧心,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振兴北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税保马等新法相继出笼。新法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惟操之过急,利弊互见。北宋学者陆佃说:“造元丰间,积票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当时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7亿亩,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但是变法受到守旧派激烈的反对,朝中的司马光范镇赵瞻纷纷上书陈述对新法的不满,司马光与吕惠卿为了青苗法在皇帝面前争辩,新法维持了将近二十年,直到司马光尽罢新法为止。此一时期,面临朝廷和后宫的双重阻力,神宗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高太后更是对神宗说:“王安石是在变乱天下呀!”岐王赵颢也从旁劝说神宗应该遵从皇太后的懿旨,神宗心烦意乱,怒斥岐王说:“那你来当皇帝好了。”岐王诚惶诚恐,失声痛哭。

乌台诗案

[编辑]
宋神宗半身像

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于当年移知湖州,到任后上表谢恩,朝臣以其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指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以苏轼动辄归咎新法,要求朝廷明正刑赏。御史李定曾因不服母孝,受苏轼讥讽,于此案中也指苏轼有“悛终不悔,其恶已著”、“傲悖之语,日闻中外”、“言伪而辩,行伪而坚”、“怨己不用”等四大可废之罪。

御史舒亶寻摘苏轼诗句,指其心怀不轨,讥讽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兴水利、盐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苏辙时在商丘已预知消息,托王适协助安置苏轼家属,并上书神宗陈情,愿以官职赎兄长之罪。 苏轼在9月被捕后,写信给苏辙交代身后之事,长子苏迈则随途照顾。押解至太湖,苏轼曾意图自尽,几经挣扎,终未成举。捕至御史台狱下,御史台依平日书信诗文往来,构陷牵连七十馀人。

后因太皇太后曹氏王安礼等人出面力挽,前宰相王安石也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前往黄州。苏辙被贬江西筠州任酒监,平日与苏轼往来者,如曾巩李清臣张方平黄庭坚范镇司马光等29人亦遭处分。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罚红铜三十斤,其馀各罚红铜二十斤。乌台诗案于十二月结束。

与西夏的关系

[编辑]

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图一举歼灭羌夏。王韶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厥后兵不敢用于北,而稍试于西,灵武之役,丧师覆将,涂炭百万。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2]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羌,惜壮志未酬,抱憾而殁。其子宋哲宗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遗志。

因病去世

[编辑]

元丰八年三月初五日(1085年4月1日),宋神宗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8岁,殡于殿西阶,庙号神宗,群臣上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葬于永裕陵。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加谥为“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崇宁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谥为“体天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谥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亲族

[编辑]

祖先

[编辑]
先祖
 
 
 
 
 
 
 
 
 
 
 
 
 
 
 
 
 
 
高祖父:太宗广孝皇帝赵炅
 
 
 
 
 
 
 
曾祖父:商恭靖王赵元份
 
 
 
 
 
 
 
 
 
 
 
祖父:濮安懿王赵允让
 
 
 
 
 
 
 
 
 
 
 
 
 
 
外高祖父:崇仪使李汉斌
 
 
 
 
 
 
 
曾祖母:李氏
 
 
 
 
 
 
 
 
 
 
 
父:英宗宣孝皇帝赵曙
 
 
 
 
 
 
 
 
 
 
 
 
 
 
 
 
 
祖母:仙游县君任氏
 
 
 
 
 
 
 
 
 
 
 
 
 
 
神宗圣孝皇帝赵顼
 
 
 
 
 
 
 
 
 
 
 
 
 
 
 
 
 
 
 
 
外高祖父:(追赠)侍中高琼
 
 
 
 
 
 
 
外曾祖父:(追赠)太尉高继勋
 
 
 
 
 
 
 
 
 
 
 
外高祖母:李氏
 
 
 
 
 
 
 
外祖父:(追封)楚王高遵甫
 
 
 
 
 
 
 
 
 
 
 
 
 
 
外曾祖母:王氏、郭氏、康氏
 
 
 
 
 
 
 
 
 
 
 
母:宣仁皇后高滔滔
 
 
 
 
 
 
 
 
 
 
 
 
 
 
 
 
 
外高祖父:(追封)韩武惠王曹彬
 
 
 
 
 
 
 
外曾祖父:(追封)吴安僖王曹玘
 
 
 
 
 
 
 
 
 
 
 
外高祖母:韩国夫人高氏
 
 
 
 
 
 
 
外祖母:楚国夫人曹氏
 
 
 
 
 
 
 
 
 
 
 
 
 
 
外曾祖母:冯氏
 
 
 
 
 
 
 
 
 
 

妻妾

[编辑]
  1. 钦圣宪肃皇后向氏
  2. 朱德妃,即追尊钦成皇后朱氏
  3. 陈美人,即追尊钦慈皇后陈氏
  4. 贤妃林贞
  5. 惠穆贤妃武氏
  6. 贵妃宋氏
  7. 贵妃邢氏
  8. 淑妃张氏
  9. 贤妃杨氏
  10. 婕妤冯氏
  11. 婕妤钱格非
  12. 才人郭氏,初封淮阳郡君,元符三年正月为才人[3]
  13. 昭仪勾氏

子女

[编辑]

[编辑]

宋神宗有14子,活到成年的仅6位。

  1. 成王赵佾,母宋夫人,半月而殇
  2. 惠王赵仅,母邢贤妃,三日而殇
  3. 唐哀献王赵俊,母宋婕妤,五岁早薨
  4. 褒王赵伸,母向夫人,一日即殇
  5. 冀王赵僩,母邢贤妃,两岁夭折
  6. 宋哲宗赵佣,母朱德妃(追尊钦成皇后朱氏)
  7. 豫悼惠王赵价,母邢贤妃,两岁夭折
  8. 徐冲惠王赵倜,母邢贤妃,四岁早薨
  9. 吴荣穆王赵佖,母惠穆贤妃武氏
  10. 仪王赵伟,母郭夫人,一日即殇
  11. 宋徽宗赵佶,母陈贤妃(追尊钦慈皇后陈氏)
  12. 燕王赵俣,母贤妃林氏,靖康之难时被金人所俘,饿死于北上途中。
  13. 楚荣宪王赵似,母朱德妃(追尊钦成皇后朱氏)
  14. 越王赵偲,遗腹子,母贤妃林氏。靖康之难时被金人所俘,建炎三年病逝。

粗体字为死后追赠

[编辑]

宋神宗有10女,活到成年的仅3位。

  1. 周国长公主(淑怀帝姬),年十二卒,母钦圣宪肃皇后
  2. 楚国公主(贤恪帝姬),母张淑妃
  3. 淑寿公主,下嫁韩嘉彦
  4. 潭国公主(贤孝长帝姬),下嫁王遇,母贵妃宋氏
  5. 郓国公主
  6. 潞国公主
  7. 邢国公主,母贤妃林贞
  8. 邠国公主
  9. 衮国公主 (贤和帝姬)
  10. 徐国长公主(贤静帝姬),下嫁潘意,母朱德妃,即钦成皇后朱氏

授予官职

[编辑]

宰相

[编辑]

副相

[编辑]

评价

[编辑]

正面评价

[编辑]
  •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脱脱等的评价是:“帝天性孝友,其入事两宫,必侍立终日,虽寒暑不变。尝与岐、嘉二王读书东宫,侍讲王陶讲谕经史,辄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称贤。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历精图治,将大有为。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未有所当,遂以偏见曲学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4]
  • 重用名将王韶,发动‘熙河之役’,率军击溃人和西夏的军队,置熙州(今甘肃临洮),收复河、洮、岷、宕、亹五州,对西夏形成包围的之势。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收复今临洮与临夏,升镇洮军为熙州,设熙河路。王韶为龙图阁待制、熙河路马步军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5]。熙宁六年(1073年)、夏天率兵攻占武胜城(今甘肃临洮),乘胜追击,进攻河州(今甘肃东乡西南),直捣定羌城 (今甘肃广河)。熙宁七年,收回被吐蕃侵略的二十万平方公里故土,以功迁礼部司郎中、枢密院直学士[6],史称:“宋几振矣!”。熙宁八年(1075年)宋廷在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治所今甘肃西和)、永宁寨(今甘肃甘谷)等地设州、买马,进行民族贸易,此举受到了边境各族的热烈欢迎,史载“熙河人情甚喜”[7]。朝廷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通远军自置市易司以来,收本息钱五十七万余缗”[8]吐蕃政权逐渐瓦解,被称为‘熙河开边’。

负面评价

[编辑]
  • 乌台诗案是宋神宗执政生涯中,最大的政治污点。因苏轼当年移知湖州,到任后上表谢恩,却被宰相王珪等朝臣认为有贬新政与朝廷之意,御史李定舒亶寻摘苏轼诗句,指其心怀不轨,讥讽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兴水利、盐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捕至御史台狱下,御史台依平日书信诗文往来,构陷牵连七十馀人,引起朝野不小震动。在当时苏轼已成为继欧阳脩之后的宋朝文坛泰斗,却因为一句诗下狱,让时人议论纷纷,而宰相王珪等朝臣又想置苏轼于死,让时人对朝局颇为不满,其中神宗祖母太皇太后曹氏对此事有所发言,认为苏轼是先帝宋仁宗所选定的太平宰相。而曾任神宗宰相的大臣王安石则向神宗上书,认为:“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神宗迫于压力,在查清苏轼并未有诋毁朝廷之意,将其贬至黄州,但已为神宗的执政留下污点。
  • 永乐城之战是宋神宗执政以来,最大规模的征伐行动,也是神宗执政以来,最大的政治挫折。在当时因西夏外戚梁太后与其弟梁乙埋姐弟当权,国势衰落,政治腐败,西夏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梁太后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国内政治威望,却都惨败而归。神宗认为西夏无理,下令攻灭西夏。宋军于元丰四年(1081年)11月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击溃夏军,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命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于元丰五年(1082年)9月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徐禧为了建战功,拒听种谔的建议(种谔反对兴建永乐城),筑永乐城,与种谔发生内哄。由于徐禧好大喜功,听不进谏言,导致宋军内哄,永乐城之战大败,宋军损失二十万军士,徐禧李舜举李稷高永能等人死难,被宋人批评为“永乐之耻”。经过永乐城之战的战败,宋神宗开始悔悟,而不再轻言开战。

衍生文化

[编辑]

历史穿越小说《新宋》主人公石越以及《宰执天下》主人公韩冈均是被安排穿越到到神宗的时代,神宗在两书中均是重要角色。

影视形象

[编辑]

电视剧

[编辑]
年份 地区 作品 演员
2001年 香港亚洲电视 骚东坡 袁文杰
2002年 香港无线电视 无头东宫 张兆辉
2010年 中国 刁蛮娇妻苏小妹 刘志刚
2012年 中国 苏东坡 赵超
2015年 中国 大宋才子黄庭坚 万思维
2015年 香港无线电视 东坡家事 张颖康
2018年 中国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霍亚明

注释

[编辑]
  1. ^ 1.0 1.1 《宋会要辑稿·礼五八·历代帝谥》: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初谥英文烈武圣孝。
  2. ^ 《邵氏闻见录‧卷第五》载,元丰五年噩耗在深夜传回京里的。
  3.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二十·元符三年》仁宗淑妃周氏进贵妃,婕妤张氏进充仪,才人杨氏进美人。英宗才人张氏进婕妤,才人鲍氏进美人,杨氏进婕妤。神宗淑妃邢氏进贵妃,婕妤武氏进昭仪,贤妃宋氏进德妃,婕妤张氏进婉容,婕妤冯氏进修容,才人勾氏进美人,淮阳郡君郭氏进才人。
  4. ^ 《宋史·神宗本紀》. [201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8). 
  5. ^ 《宋会要辑稿》蕃夷六
  6. ^ 《东都事略》卷八十二
  7.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1,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十二月丁酉条。
  8.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0,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庚辰条。
  9. ^ 《宋论》卷六《神宗一》
宋神宗
出生于:1048年逝世于:1085年
统治者头衔
前任:
宋英宗
赵曙
(父)
宋朝皇帝
1067年-1085年
继任:
宋哲宗
赵煦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