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山通大海碣

坐标23°38′47″N 120°52′57″E / 23.646485°N 120.882370°E / 23.646485; 120.88237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3°38′47″N 120°52′57″E / 23.646485°N 120.882370°E / 23.646485; 120.882370

重建山通大海碣
位置台湾南投县信义乡新乡村
类型人文景观

山通大海碣,原位于台湾南投县信义乡新乡村陈有兰溪笔石桥附近,为光绪元年(1875年)间吴光亮辟建八通关古道时刻写,八七水灾消失后于1988年重新勒石,桃芝台风后2012年再度重勒。

历史

[编辑]

原物

[编辑]

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山通大海碑,在十八重溪金银山前,高六、七尺,宽三尺,正书山通大海四字,光绪年间镇军吴光亮勒石。”

光绪元年(1875年),吴光亮开辟自林杞埔凤凰山东埔八通关,越秀姑峦山璞石阁的八通关古道中,留下万年亨衢石碣、开辟鸿荒石碣、山通大海石碣、过化存神石碣,成为串连历史的座标[1]。其中的山通大海碣原于新乡村笔石桥下游300公尺处陈有兰溪左岸上[2],字义是从此攀过高山就通向大海[3]。笔石该地属于布农族郡社群,地名原意为如床般平坦之地[4]。据水里乡人张振辉表示,吴光亮林姓部下的墓就在同一乡的爱国村有应公庙前[5]

八七水灾前,因水里乡地利村地利国小教职人员松荣昌曾拓印山通大海碣,而能知各字相距约25公分,字径约18公分[2]。日后,拓印就重塑在楠仔脚万土地公庙后方的水泥墙上[3]。战后时期初,据新乡村头社坪原住民金春福等人回忆,在山通大海碣因八七水灾消失前,笔划较多其中“海”字全无、“通”字已坏,“大”字也有了部份瑕疵[2]

寻找

[编辑]
重建记石与重建山通大海碣

1981年2月,南投县政府民政局文献课课长黄绍贤在途经新乡村笔石一家杂货店时,打听有人在笔石桥下游200公尺巨石左边用粉笔写下“山通大海石在此”的字迹,但该石并无“山通大海”字迹。县府原计画调用正兴建新中横公路的工程队来让巨石翻面,以寻找字迹。最后县府考虑既然字迹早已损毁、且位置不对,便取消计画。[2]

重勒

[编辑]
重建记

1987年9月7日,南投县政府民政局专员王炳煌在与杨南郡参加完八通关古道的踏勘后,透露县府已决定重刻山通大海碣[6]。次年末,县府使用新中横公路郡大检查哨南方约2公里的陈有兰溪巨石重刻[7]。但2001年桃芝台风,十八重溪桥、笔石桥等遭溪水整座冲走,连带使重刻的山通大海碣也消失不见[8]。之后,信义乡灾农陈一舟、吴进明、陈万成等自组观光车队,利用赏梅季规画观光路线,其中之一便是吴光亮开辟的古路[9]

2012年,县府在陈有兰溪畔放置两颗巨石,分别刻上山通大海原碑拓本、及沿革历史[1]。2023年,信义乡乡民代表会主席李国源,向政府希望立在新乡村入口的山通大海石碑能开辟作为历史园区[3]

参考

[编辑]
  1. ^ 1.0 1.1 廖志晃. 八通關古道 復刻山通大海碑. 中国时报. 2012-02-20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林元辉. 台灣石頭記. 民生报. 1981-04-27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黑中亮. 南投山通大海碣碑見證古道歷史 地方爭取整建歷史園區. 联合报. 2023-05-26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中文(台湾)). 
  4. ^ 廖志晃. 筆石「鼻」斷家毀 部落幾遭滅絕. 中国时报. 2001-08-04 (中文(台湾)). 
  5. ^ 黄美英. 百年前英雄開路的地方 這兒後人黯然變鄉農 八通關古道的故事. 民生报. 1982-06-14 (中文(台湾)). 
  6. ^ 黄安胜. 八通關古道竹山段重見天日 殘存石階 清營遺址斑斑可考. 民生报. 1987-09-08 (中文(台湾)). 
  7. ^ 刘国信. 《舊景新觀》「山通大海」見天日. 民生报. 1988-12-08 (中文(台湾)). 
  8. ^ 陈界良. 信義鄉如孤城 筆石豐丘最慘. 中国时报. 2001-08-02 (中文(台湾)). 
  9. ^ 沈挥胜. 新中橫車隊 縱橫新中橫 災農自組車隊 規畫八大路線導風景述史實 當地陪賺飯錢創造遊客、農民和飯店三贏局面. 中国时报. 2005-02-19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