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机器 (游戏)
战争机器 | |
---|---|
| |
类型 | 第三人称射击 |
平台 | Xbox 360、Microsoft Windows |
开发商 | Epic Games |
发行商 | |
设计师 | 克利夫·布列辛斯基 |
音乐 | 凯文·列普 |
系列 | 战争机器系列 |
引擎 | 虚幻引擎3 |
模式 | 单人游戏、多人游戏 |
发行日 | Xbox 360
|
《战争机器》(英语:Gears of War)是Epic Games和微软游戏工作室于Xbox 360和电脑PC推出的第三人称射击游戏。
《战争机器》将生存的恐怖融合到战术动作中,并且提供极具深度的感人故事,让玩家体验到人类与兽族部落(从锡拉星深处钻到表面的可怕生物)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惨烈战役。游戏中,玩家必须带领战争英雄马可斯菲利及其队员,独自面对各种残暴怪物的猛烈攻击。
游戏于2006年11月7日在北美正式发售,同日也在亚洲地区(日本除外)发售行货版本;欧洲地区版本(德国除外)则在2006年11月17日开始发售;日本地区版本也在2007年1月18日发售。游戏行货版本分为普通版和限量铁盒版:普通版包括游戏磁碟片和海报;限量版则包括光碟、说明书、设定画册、制作花絮,包装也改为铜盒外壳。
2015年8月25日,由The Coalition制作发售的该游戏重制版《战争机器:究极版》公开发行,并加入原独占于PC的章节与多项新地图和游玩角色。[2]
故事
[编辑]背景
[编辑]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锡拉(Sera)的行星上。数十年间,世界石油耗竭,幸好在科学家Helen Cooper的研发下,原被视为无用之物的一种流体物质“伊姆能源”(Imulsion)成为了石油的替代品。然而,大部份伊姆能源集中于少数国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结盟,不久后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一方是由较缺乏能源的国家所联合而成的“Union of Independent Republics”(独立共和国联邦)简称UIR,另一边则是由能源大国联合而成的“Coalition of Ordered Government”(维安政府联盟)简称COG。不久,双方为了争夺资源而爆发“钟摆战争”(Pendulum War),双方一路拉锯,直到战争爆发后第77年,维安政府联盟在艾斯方战役(Aspho Fields)中获得关键胜利,并于2年之后,战争第79年结束钟摆战争。
钟摆战争结束后6个星期“事变日”(Emergence Day,E-day)爆发,一群透过地底通道网路移动的兽族从地底出现,毫无防备的人类在26小时内(锡拉星一日为26小时)被消灭了四分之一的人口。独立共和国联邦随即垮台只剩数小股势力,而维安政府联盟动员数以万计的部队与兽族交战,但经过近一世纪的战争,人类用于内战的轻武器已无法抵御兽族的攻击,维安政府兵败如山倒;事变日后一年,兽族几乎控制了整个Sera星上所有主要城市、军事武器和制造中心。整个星球只剩下贾辛图高原(Jacinto Plateau),其周遭的都市,与少数几个其他地方的城市未被兽族拿下;其中贾辛图高原之所以未被攻破,乃因其花岗岩层为兽族无法钻破的,然而在高原中依旧留有从前人类的矿坑通道,为了以防万一,维安政府封死所有通道并灌满神经毒气。
事变日后1年1个月,“Ostri”一战中,维安政府大败,进而决定借由发射轨道雷射武器(黎明之锤)毁灭贾辛图高原以外的地方来消灭兽族,为了避免打草惊蛇,维安政府在发动攻击前三天才发布消息,三天后所有进入贾辛图高原的入口封闭,随后黎明之锤将整个表面燃烧一遍。
然而攻击结束后,维安政府发现多数兽族早已逃往地底下而逃过一劫,无法抵达贾辛图的人类部分成为了牺牲品,其他则因暂时躲到地底下而逃过一劫,幸存者从此痛恨维安政府入骨,决定自力救济而成为(游民)“Stranded”。
事变日后5年,维安政府在贾辛图高原外的最后一个城市,兰登市(Landown),遭到兽族围攻,在兽族的迫击炮日以继夜的轰炸之下,兰登市于不久后沦陷。维安政府一直到十年后才重新夺回这个城市,并以此做为地谷风暴作战“Operation Hollow Storm”的起点。
事变日后10年,贾辛图高原中地层较为脆弱的维安政府首都,“艾菲拉”(Ephyra),遭兽族成功地钻破并侵略,起初维安政府节节败退,但之后所有残存部队在“东栅军校”(East Barricade Academy)集结并开始反攻,然而,当维安政府渐渐占上风时,战场上握有黎明之锤定位器的人,马可斯,为了救其父亲而违背霍夫曼的军令弃守岗位,虽然他有将定位器留下,但此定位器的瞄准镜早已损坏因而无法使用,而新的瞄准镜在马可斯的身上匆忙间并未转交,进而导致反攻失败,守军未能利用黎明之锤歼灭于法官大桥另一侧集结的兽族部队,艾菲拉沦陷,兽族得以进入贾辛图高原,马可斯也因违背军令被判40年徒刑。
事变日后14年,维安政府拟定了一个能一口气消灭兽族的计划,光子炸弹作战“Lightmass Offensive”,而为了这个计划,他们需要全联盟最能干的战士,因此,他们决定把牢中的马可斯放出来....
剧情
[编辑]剧情开始于马可斯入监服刑的4年后,在监狱被他的朋友多姆拯救出来,并且加入了D小队。长官霍夫曼上校授予D小队的任务是,与A小队的幸存者巴德、柯尔会合,并取得A小队携带的位置共鸣器,这个共鸣器是用来探测地下洞穴并画出兽族地底通道的地图,接著发射光子飞弹来摧毁兽族的要塞。D小队后来和A小队会合并得到了这个共鸣器,但途中D小队队员安东尼.卡敏被狙杀而队长金名扬被兰姆大将军一刀刺死。混乱中,他们得到游民的帮助,于是马可斯带领D小队顺利穿过Sera行星的废墟城市,最后乘车来到了一个采矿工厂,并且经由工厂到达了地底深处的矿坑。
D小队成功的开启共鸣器,但共鸣器并没有成功绘制出整个地底通道的地图,当他们无功而返,准备返回联盟总部时,他们发现了一份兽族地底通道的地图,然而其内容并不完整,为了取得完整地图,他们决定到此地图的讯号来源,东栅军校,马可斯的老家。之后他们所搭乘的直升机迫降在城市中,他们在马可斯父亲位于东栅军校秘密实验室中的电脑中,发现了一张完整的地图,这张地图显示了整个兽族的通道以蜂窝式的结构蔓延了整个星球的地壳,并且比任何人预期的还要大,D小队于是下载这份地图并打算用此作为发射光子飞弹时所需的地图。同时,装了8颗光子炸弹的火车出发,但不幸地,兽族成功地抢下火车,把车上所有的军人丢下火车,D小队只能从火车即将路过的车站跳上车。D小队开车尽快赶到城市中的车站,马可斯与多姆接著跳上了载著光子炸弹的火车,而巴德和柯尔则没有赶上。马可斯和多姆最后杀死占据光子列车的兽族兰姆大将军,成功的引发了光子飞弹,摧毁了兽族的通道网路。游戏最终部份,由霍夫曼上校发表胜利的演说表示兽族的通道已经崩塌,战争也近于结束;同时兽族女王最后发言,发誓兽族仍然会持续发动攻击。
用语解说
[编辑]- 锡拉(Sera)
- 本故事发生的行星。与地球相当类似,但是在文化与生态系上有些微的不同。除了有人类与鸡等与地球相同的生物居住,也存在著兽族与像是怪兽的生物。同时由于其陆地是以盘古大陆的形式存在,故各国均是陆军重于海军。也因此战争极易变成世界大战。此外星球的名称Sera是由希腊战神阿瑞斯Ares倒写而来,预示这颗星球终将战火连天
- 伊姆能源(Imulsion)
- 在探勘石油的时候于地底偶然发现的金色液体。刚发现时并不被注目,但经由被称为“光子提炼法”的技术可直接提炼出能源,矿藏丰富的国家进而一夜致富。如同上记,为导致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本来被认为对人体无害,但是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性质不稳定的传闻(见战争机器二)。
- 钟摆战争(Pendulum Wars)
- 人类为争夺伊姆能源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战争如其名般持续了79年。马可斯等人在年轻的时候也参加了战役。
- 事变日(Emergence Day,简称 E-Day)
- 故事开始之前14年兽族开始大举进攻人类之日。简称为“E-Day”。
- 贾辛图高原(Jacinto Plateau)
- 位于坚硬花岗岩岩盘上的高原,是全星球上兽族唯一无法凿穿的地方。虽然兽族无法钻破主要岩盘,但随著时间流逝,他们开始有办法钻破高原中岩层较脆弱的地方。
- COG
- 维安政府联盟(Coalition of Ordered Governments)的简称。
- 创立当初是一个以“秩序,勤勉,洁白,劳动,名誉,信念,谦逊”为信条的社会主义团体,但随著战争的进行而政党化,其市民权因实施戒严令而受到限制。
- 另外,"Cog"在英语中也代表“齿轮”的意思。实际上COG的符号与贾辛图高原的建筑物中常可以看到以齿轮为基调的设计。
- 战士(原文为Gear(s))
- COG军队的通称。特征是穿著类似重装甲,相当厚重的战斗服。
- 兽族(Locust Horde)
- 住在锡拉星地壳下无数的隧道之内,被认为是原生种族的突变种或是外星人。多数具有令人联想到爬虫类的坚硬白色皮肤(也有例外)。
- 操纵著特有的生物武器,拿著与人类类似的武器,从地底窜出攻击人类。存在著各式各样的种族,唯一的共同点都是讨厌光线。另外,不知为何会讲人类的语言。人类将这种谜样的地底生物称之为“Locust(兽族)”,而它们也称人类为“Ground Walker(地表行者)”。
- 另外,"Locust:的本意为“蝗虫”。
- 黎明之锤(Hammer of Dawn)
- 原为独立共和联邦(UIR)研发中的武器,在艾斯方战役中被维安政府联盟窃取,随后由主角马可斯的父亲,亚当菲利研发完成的轨道卫星发射光束的兵器,使用伊姆能源填充。是当年结束钟摆战争的关键;事变日之后,人类用此武器将贾辛图高原以外的地方破坏殆尽。
- 难民(Stranded)
- 残存于被黎明之锤烧毁都市内的居民。对于不明就里就烧毁自己家园的COG恨之入骨。
- 另外"Stranded"的本意为“游民”。(难民的英文为"Refugee")。
- 地洞(Emergence Hole)
- 兽族于攻击时在地面所开的大洞。可用手榴弹等物品将其堵塞。
- 光子炸弹(Lightmass Bomb)
- 使用伊姆能源的COG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本作的游戏目的就是利用光子炸弹攻击兽族地底的据点,为此必须要使用超音波共鸣器来获得地底下的地形图。
- 超音波共鸣器(Sonic Resonator)
- 发出连岩石都可以震碎的强力音波以探查地底正确构造的装置,启动后须马上离开。
- 光子炸弹作战(Lightmass Offensive)
- 如同前述使用光子炸弹来歼灭兽族的作战。本次的故事所执行的任务。
游戏操作
[编辑]《战争机器》是继恶灵古堡4之后,第二个第三人称射击游戏(TPS),也是将此类游戏发扬光大的功臣。与大部份的射击游戏不同,在《战争机器》中,画面中央在一般的时候不会有准星,此时玩家只可以按感觉进行盲射,但角色可以快速跑动;而当按下Xbox 360控制器的左板机时,画面就会放大,中央并出现准星,但此时角色只可以缓慢移动。
生命值部分,《战争机器》取消了大部份射击游戏所必然存在的血条和医药包,而以《最后一战》的装甲值自动回复系统取而代之。过往的固定弹药资讯也消失了,造成了接近电影的感觉,也取消了历来在FPS游戏都拥有的“跳跃”键(据称是因为这是违反物理的)。在单人模式下,当玩家被击中时,屏幕上会慢慢地显现出现红色的骷髅头骨影像,当头体成整显现时,角色就会死亡,但若自己的队友被击倒的话,玩家可以到其所在位置将其救起;而在线上模式时,任何玩家被击倒时,队友可将其救醒,但是敌人也可以在这种情况加一脚将其彻底消灭。
而在掩护部分,《战争机器》中的玩家可以按下控制器的A键(电脑PC版预设为空白键),来利用矮墙、汽车、箱子等障碍进行自我掩护,在掩护状态下,玩家可以进行无准星盲射,也可以按左板机进行有准星的精准射击,但精准射击会将自己的头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在掩护模式下,玩家可以再按A键来进行突进、横跳、更换掩体等战术动作。而在没有接近掩体时,按一下A键的功能是滚跳、爬上高处,按著不放是跑步突进。
人物
[编辑]维安政府联盟
[编辑]维安政府联盟(Coalition of Ordered Governments,COG)在钟摆战争开始前不久由社会主义者Alexiy Desipich所创立,这个联盟由八个信条所组成:秩序、勤勉、纯净、劳动、荣誉、忠诚、信用和谦逊。为了争夺伊姆能源与独立共和国联邦开战,战争经过79年后获得胜利,但六个星期后,兽族出现,并与其开始了全新的战争。
D小队
[编辑]游戏中玩家围绕著D小队(Delta Squad)进行,在游戏前期,数个角色加入D小队,或是在战场上阵亡,最后D小队和A小队(Alpha Squad)会合。
- 马可斯·菲利(Marcus Fenix)
- 本为维安政府联盟军官,在长达79年的钟摆战争中最关键的战役,艾斯方战役中立下大功,而获得联盟最高荣誉勋章“安柏利之星”的战争英雄,深受霍夫曼上校器重。然而在兽族战争第10年的艾菲拉战役时,为了拯救身陷东栅军校的父亲而违抗军令,导致维安政府联盟的反攻失败,随后遭军事法院判处死刑,但有鉴于其在钟摆战争的贡献再加上好友多姆求情下改为40年有期徒刑;入狱4年后维安政府为了执行光子炸弹作战而把大量囚犯放出已遭兽族破坏殆尽的监狱,但当中并没有马可斯,最后是由多姆和安卡敏冒著违背命令的危险释放马可斯,让马可斯加入这场赌上人类存亡的作战行动。
- 多姆·圣地牙哥(Dominic Santiago)
- 维安政府联盟中的一员,马可斯的好友,其死于艾斯方战役的哥哥卡洛斯·圣地牙哥(Carlos Santiago)是马可斯的心灵支柱,也是唯一能使马可斯开怀大笑的人。兄弟两与马可斯一同参加艾斯方战役,之后多姆并替他哥哥代领安柏利之星勋章。其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于事变日时遇害,在一代一开始抱著违背命令的危险把马可斯从监狱带出来,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是马可斯的好伙伴。
- 金名扬(Minh Young Kim)
- 维安政府联盟的一员,官阶为少尉,D小队的队长(死后由马可斯接任),为掩护D小队的部下们撤退,在战场上遭兰姆将军刺杀,光荣牺牲。在战争机器2的多人对战模式中以隐藏角色的身分供玩家操纵。在战争机器3的番外篇“兰姆将军的暗影”中担任K小队的队长。
- 安东尼·卡敏(Anthony Carmine)
- 简称安卡敏,维安政府联盟的一般士兵,卡敏家族的老二,在军校时被当选为最容易中弹的人,非常崇拜马可斯。曾与多姆一同前往监狱释放马可斯,并与马可斯等人奋力抵抗兽族,在没注意的情况下遭兽族狙击手射杀,虽与马可斯等人相处时间并不长,但马可斯也为卡敏的死感到悲伤。在战争机器2中,也是以隐藏角色的身分供玩家操纵。
- 奥古斯都·柯尔(Augustus Cole)
- 维安政府联盟之精锐战士,人称“火车头柯尔”,因为他原本是知名连击球球队“美洲豹队”明星,马可斯、多姆等人都是其球迷。本是A小队的队员,后来独力与兽兵奋战时被D小队发现,双方合流,使刚失去卡敏的D小队,增加不少战力。
- 戴蒙·巴德(Damon Baird)
- 维安政府联盟中的一员,个性非常高傲,军衔是中尉也是A小队的队长。非常熟悉机器,号称只要有材料,就可把任何机械修好。
其他维安政府联盟成员
[编辑]- 安雅·史卓德(Anya Stroud)
- 她是游戏中唯一的女性,仅在游戏中露过两次面,她负责操作D小队在任务中遇到的各种机械及授予他们各项任务情报和指示。
- 维克多·霍夫曼(Victor Hoffman)
- 维安政府联盟上校,虽然看起来是个很普通的老人,实际上身体却是不会输给年轻人。本来非常看重马可斯,但在其违抗军令导致COG进攻失利后对其产生厌恶。马可斯在光子炸弹作战为维安政府联盟立下大功后,重新得到了霍夫曼的肯定与信赖。
- 罗哈斯(Jan Rojas)
- A小队成员,有一个刚满两岁的儿子,后为兽族所杀。
兽族
[编辑]兽族(Locust Horde)是一群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集合体,兽族居住在Sera星球的地底。直到“事变日”,他们以庞大的武力和惊人的数量袭击了人类世界,兽族的最终目标是歼灭所有在星球上的人类,兽族生活在一个称为Hollow的地下网路。兽族的命名来源源自他们的攻击性和暴力的兽性,如同野兽般的摧毁一切阻挡在他们道路上的事物,而且兽族的名字,也普遍被他们所接受。马可斯的团队发现他们的地下通道网路比任何人预期的还要大。
- 兰姆将军(General RAAM)
- 兽族的最高将领,聪明异常,事变日即为他所策划,金名扬就是惨死在其刀下。率领兽族占领了光子列车,企图阻止马可斯发射光子飞弹,最后马可斯和多姆还是不负众望,将兰姆将军杀死,成功发射了光子飞弹,也为长官金名扬报了仇。
- 米拉女王(Queen Myrrah)
- 兽族的最高领导者,是一位相当神秘的人物,拥有近似于人类的说话声音。原版中没有在游戏中露过面,于究极版露面。仅有在兰姆将军初次登场及结局时发言,最后誓言兽族将战至最后。
游民
[编辑]游民(Stranded)是指一群不在维安政府联盟控制之下的难民,主要居住在被维安政府联盟弃守的城市废墟中,并在各处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居住地和据点,抵抗著兽族的侵扰。破败的居住环境,加上还要防范兽族和夜晚出现的夜行蝠,使他们过著提心吊胆的生活。
- 法兰克林(Franklin Tsoko)
- 游民的首领,领导著城市中的游民与兽族对抗。拥有一辆破旧的装甲车,曾欠多姆一份人情,后来因此将装甲车送给D小队使用。
兽族兵种
[编辑]- 兽兵(Drones)
- 最基本的兽族士兵,装备简陋。会使用简单的战术,并使用雷爆突击步枪、骑兵突击步枪或左轮手枪。
- 兽族机枪兵
- 兽兵的分支,负责操作三兽炮的兽兵,和兽兵不同处在于头上戴了坚硬的头盔以防止被敌方狙击手狙击。
- 兽族狙击手(Sniper)
- 装备和兽兵无异,但多了一副夜视眼镜,主要任务是使用狙击枪狙击敌人。
- 兽族掷弹兵(Grenadier)
- 没穿盔甲,使用霰弹枪,并会投掷手榴弹。
- 兽族精锐掷弹兵
- 跟兽族掷弹兵比起来,他的肉搏攻击力更强,还有穿戴肩甲,配备暴雷突击步枪和纳许霰弹枪及布塔克左轮手枪
- 兽族护卫兵(Theron Guard)
- 护卫队是兽族的精锐,配备机械弓、骑兵突击步枪或者是霰弹枪,带有合金面罩,还有左轮手枪作为备用武器。
- 兽族哨兵
- 武器跟护卫兵没什么两样,只是戴个不一样的面具而已,但是比兽族护卫兵更强大且聪明。
- 兽族火炮兵(Boomer)
- 使用榴弹发射器,高大、强壮、耐打、行动缓慢、火力强大,他们可以硬生生被一整个弹夹的骑兵突击步枪子弹击中也不吭气。在特定时刻,火炮兵有时还会携带一种特殊的破城槌,里面装满了炸药,可以轻易的攻入任何大门中,并且摧毁掉挡路的障碍物(也会杀死使用该槌的火炮兵本身)。对付该兵种的最好武器是黎明之槌、机械弓、狙击枪,或是他们掉落的火炮等威力强大的武器。
- 狂暴女兽人(Berserker)
- 血统是雌性。力气极大,可以轻易击毁墙壁或柱子,听觉和嗅觉很好,但视觉奇差,因此会先沿著气味来摸索接近猎物,接著会朝任何可疑的声音来源冲撞。拥有有极端坚硬的外皮,使用普通武器攻击对其无效,唯有黎明之锤及火焰枪能暂时烧熔她的外皮,只有在这段时间内普通武器才能对他造成伤害,也可以使用黎明之锤直接将其击毙。
兽族载具
[编辑]- 掠夺者(Reaver)
- 兽族的飞行载具,可快速飞行。装有一挺三兽炮,并搭载一名驾驶员和使用其他武器的攻击手。
- 巨龙兽(Brumak)
- 巨大的怪兽,经兽族改造后的生物,原为生活在地谷的猿类生物,双臂和背上都带有威力大的武器,需要有一名驾驶手控制。
武器
[编辑]- 史纳制式手枪(Snub Pistol)
- 最基本的武器,半自动射击,单发攻击力不高,但是命中率高,而且可以使用狙击瞄准射击。
- 骑兵突击步枪(Lancer Assault Rifle)
- 俗称链锯枪(Chainsaw Rifle),联合政府军队士兵的标准配备武器,是战争机器中具代表性的武器。连射性高,枪身前底部设计了机动碳纤链锯,可以当作近距离武器使用,被链锯砍杀不分游戏模式都是一击必杀无法被同伴唤醒,不过链锯无法攻击大型生物、兽族火炮兵以及兰姆将军和狂暴女兽人。
- 纳许霰弹枪(Gnasher Shotgun)
- 为近距离最强的武器,全弹命中可以一击必杀,多人模式时甚至可以直接打爆敌人的身体而无法被队友唤醒,但在一定距离以上射击敌人则几乎没有效果。
- 机械弓(Torque Bow)
- 兽族护卫兵的标准配备武器,使用马达拉弓,射出含有伊姆能源的高爆弓箭,只要一直作拉弓动作,弓的力量可以大到射穿敌人,击中的话通常可以一击必杀无法唤醒。另外使用机械弓敲击敌人造成的伤害会比一般武器大。
- 黎明之锤(Hammer of Dawn)
- 独立共和国联邦开发的武器,借由黎明之锤射出一条导引雷射,然后天空中的联合军事卫星会对雷射照准点发射轨迹粒子炮,有著超强的破坏力,但是使用限制很多,首先,必须要卫星正好运行到该区域上空才能使用,再者,黎明之锤在室内也无法发挥任何的作用。
- 烟雾弹(Bolo Grenade)
- 多人模式专用武器,双方阵营一开始只会配备此种烟雾弹,同样利用旋转离心力将烟雾弹投掷出去,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大量阻碍视线的烟雾,可以躲避狙击,或是接近敌人攻击,但没有杀伤力。
花絮
[编辑]Cole的手臂
[编辑]在原来的设定中,黑人角色Augustus Cole本来是和其他主角一样,是戴了护臂装甲的;但是Cole配音者Lester Speight的粗壮手臂却使制作人员改变了主意。顺带一提,在多人模式下使用Cole Train进行游戏并滚跳时,会出现呼呼的特殊音效,而使用其他角色时是没有的。
游戏设计的细节
[编辑]- 当玩家被敌人击中,画面中出现图形头骨时,头骨反而可被用作盲射的准星使用,为被攻击者制造反击的机会;
- 在迎面接敌时,可以通过正面观察得知敌人所用的武器,例如看见武器上的蓝色点可以知道是狙击枪、看见黄光就是机械弓;
- 即使敌人在矮墙掩护的情况下,玩家也可以通过观察露出的一点点身体,辩认出对方是敌是友。
评价
[编辑]评价 | |||||||||||||||||||||||||||||||||||||||||||||||
---|---|---|---|---|---|---|---|---|---|---|---|---|---|---|---|---|---|---|---|---|---|---|---|---|---|---|---|---|---|---|---|---|---|---|---|---|---|---|---|---|---|---|---|---|---|---|---|
|
在游戏正式发售前,《战争机器》在E3展已经获得多个奖项。根据微软游戏工作室的副总裁Shane Kim,《战争机器》的预购销售量在他们的历史里,仅次于《最后一战2》。《战争机器》也是第一个在日本销售量达到前10的Xbox游戏。《战争机器》在各大评论媒体间,获得了压倒性的高分。
释出第一天,《战争机器》成为Xbox Live上最受欢迎的连线游戏,超越已经占有第一名两年的《最后一战2》。经过了仅仅10个星期的销售,《战争机器》已经卖出超过300万套。
战争机器荣获许多奖项:
|
|
未来发展
[编辑]- 《战争机器2》(XBOX360版)于2008年11月7日全球发售。(德国和日本除外)
- 《战争机器3》(XBOX360版)已于2011年秋季发售。
- 《战争机器:审判》(XBOX360版)已于2013年春季发售。
- 《战争机器4》(XBOX ONE版)已于2016年秋季发售。
- 《战争机器5》(XBOX ONE版)已于2019年秋季发售。
参见
[编辑]- ^ Butts, Steve. Gears of War Hands On. IGN. 2007-10-04 [2007-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0).
- ^ Gears of War Ultimate Editon Trailer. GameNewOfficial. [2015-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 ^ Hsu, Dan. 1UP.com - Gears of War review. 2006-11-06 [200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6).
- ^ Green, Jeff. Gears of War. 1UP. 2007-11-19 [200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1).
- ^ Reed, Kristan. Eurogamer review: Gears of War. Eurogamer. 2006-11-07 [200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 ^ Bramwell, Tom. Gears of War. Eurogamer. 2007-11-07 [200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8).
- ^ Sid, Vicious. Review: Gears of War. Gamepro. 2006-11-12 [2006-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7).
- ^ McNamara, Andy. Review: Gears of War. Game Informer. 2006-11-12 [200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9).
- ^ Gerstmann, Jeff. GameSpot reviews Gears of War. GameSpot. 2006-11-07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9).
- ^ Gerstmann, Jeff. Gears of War. Gamespot. 2007-11-07 [2008-03-12].
- ^ Williams, Bryn. Gears of War Review (360) - GameSpy. GameSpy: 3. 2006-11-07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英语).
- ^ Accardo, Sal. Gears of War Review (PC) - GameSpy. GameSpy: 2.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 ^ Gametrailers.com - Gears of War - Review. GameTrailers. 2007-11-21 [200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4).
- ^ Miller, Jonathan. IGN reviews Gears of War. IGN. 2006-11-07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7).
- ^ Onyett, Charles. Gears of War Review. IGN. 2007-11-07 [200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 ^ Graziani, Gabe. Gears of War Review (360) - GamesRadar. GamesRadar: 3.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英语).
- ^ Amrich, Dan. Gears of War Review (360) - Official Xbox Magazine. Official Xbox Magazine: 2. November 5, 2006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英语).
- ^ GameRankings - Gears of War.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4).
- ^ Gears of War (PC). Game Rankings. [2008-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6).
- ^ Gears of War for Xbox 360. MobyGames. [2008-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 Gears of War for Windows. MobyGames. [2008-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8).
- ^ bestof.ign.com/2006/xbox360/39.html.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6).
- ^ bestof.ign.com/2006/overall/1.html.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6).
- ^ bestof.ign.com/2006/xbox360/1.html.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6).
- ^ bestof.ign.com/2006/overall/21.html.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6).
- ^ bestof.ign.com/2006/xbox360/21.html.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6).
- ^ bestof.ign.com/2006/xbox360/38.html.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6).
- ^ 2007 Awards Winners (PDF). IEAA. 26 February 2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年6月29日).
- ^ www.gamespot.com/special_features/bestof2006/platform/index.html?page=8.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www.gamespot.com/special_features/bestof2006/achievement/index.html?page=7.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www.gamespot.com/special_features/bestof2006/achievement/index.html?page=11.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
- ^ www.gamespot.com/special_features/bestof2006/achievement/index.html?page=14.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3).
- ^ www.gamespot.com/special_features/bestof2006/genre/index.html?page=3.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Golden Joystick Awards. [2008-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