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烧
乐烧(日语:楽焼/らくやき Rakuyaki)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碗之一,为乐家初代名匠长次郎(? – 1625)继承千利休(1522 – 1591)于天正年间(1573 – 591)所倡议的茶道理念所烧制。
起源
[编辑]归化人饴是乐烧的元祖,是初代长次郎的父亲,其妻比丘尼制作的陶器被称为尼烧(乐烧的前身)。长次郎原是瓦师,得到利休知遇转而制作乐茶碗。于是天正十四、五年开始出现称为利休形的茶碗。长次郎的茶碗当时在聚乐第烧制,作品称为“聚乐烧”,之后拜领到“乐”字印,此后称为“乐烧”[1]:143。
另一说是长次郎与其父皆为丰臣秀吉(1537 – 1598)府邸陶工,后来秀吉称其助手——乐家二代常庆(? – 1635)之父——所烧之器为“天下第一”,并赐其府邸名——“聚乐”中的乐字为款,铃于底部,自此凡乐烧皆有款印,而长次郎所制茶碗均无款,时人多称“今烧”。大致上,乐烧分为“黑乐”与“赤乐”二类,利休追求庄重肃穆,所以尤其偏爱黑色。
制作方式与特色
[编辑]乐烧是于规模较小的窑炉中,采单件方式烧制的。制作时先制成陶胎,主要以手捏与篦削成形,然后拿去烧以定型并上釉,最后再烧多一次。这种制作手法特点在于用手工捏而呈现出的自然的不规则感,而且是一件一件烧的,所以每一个成品都是独一无二又无法模仿的。
另外采低温烧制,成品相对较软,釉表面会出现大量气泡,表现出岩石质感。乐烧不同于其他烧制法,是完全只为了茶烧制的陶器,乐烧茶碗不论是握在手中触感、嘴唇碰到时的契合度,都让人深感它正是为了喝茶而产生的[1]:142。 所以在这层意义上,乐烧是所有陶瓷器中最能够代表日本的。而当时的茶以宇治抹茶为主,茶呈绿色,利休觉得这种颜色与黑色的茶碗非常相配,颇能表达出一种清境忧思的禅意。
文献探讨
二十一世纪的当代雕塑创作者,有著数不清的风格;而求学期间都是学院派的教育,如何认清个人心理精神状态,笔者希望透过原始艺术(primitive art),厘清未求学时为何热爱陶艺。许多艺术创作者对于作品解释是透过潜意识(Subconscious)或生活经验(Experience of life),而艺术心理学里原我(Id)、自我(ego)更说明,外界环境意识(Consciousness)与无意识(Non-conscious)对于作家影响层面,当自我的认定能满足现实面,压抑的原我将会爆发且升华(Sublimation)个人内心的超我(Super-ego)[1]。这状况下回头看过去的作品,重新追寻原初,再借由这些文献更能确定创作的风格,提升我内心中对追求陶艺真正的渴望。
2.1乐烧技法的发展史
乐烧是由日本茶道里茶碗的一种烧制法,上古时期日本制陶技术还停留至低温,陶土坯体尚未完全瓷化阶段,目前日本的制陶技术由来有二种说法,一派学者相信当时是韩国人传入此技术,而另一派学者叙述日本镰仓时代南浦绍明僧侣到中国,中国当时属于宋朝,将药草与茶叶带回日本成为茶道的起源,另外中国许多器皿造型也间接传入日本。日本茶道文化包含许多仪式与信念,如:思想、哲学、禅意、心境,如同佛教修行般影响层面甚广,其影响之层面涉及:书法、陶艺、花道......等领域。
乐烧在陶瓷语汇通常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事情,如低温陶器、粗陶器、低温陶器、玻璃盐釉、金属光泽釉和亚光釉等。但当谈到美式乐烧历史,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它的定义是一脉相承的主观推论,由于后者有部分与前者技巧相同,但结果却有很大的差距。最初英国艺术家伯纳德·利奇(Bernard Leach)是第一位投入乐烧研究的人。“乐”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日本历史的桃山时代,在1598年时,由日皇丰臣秀吉(1537-1598)授予长次郎的继承者常庆吉左卫门(Kichizaemon Jokei),一些陶工窑匠和茶道师父,向当时天皇奉上茶碗与茶叶。随即天皇赐给乐烧茶碗为“世界最好的茶碗”,对于这份家族荣耀丰臣秀吉并给予长次郎赏赐[2]。原先并无乐烧派这个名词,由于天皇非常喜爱这种茶碗,并以宫殿名长乐宫(Jurakudai)的中间字乐(Raku)命名,这就是乐烧名的由来,并不是快乐的烧窑目前台湾多数人常被误导,而朝廷给予一个黄金制作的乐印,作为乐烧家族专用印章,如同中国古代官窑用印,不过当时乐烧茶碗却被认为是喜乐或舒适。
不过长次郎的日本身分却被多数人质疑。
(一)长次郎被认为是一个专门生产瓷砖的韩国商人,而来日本建造城池,原因是当时日本有许多屋顶正在兴建。
(二)一份书面记录日本桃山时代京都市,长次郎的儿子阿梅亚(Ameya)与其他窑匠来自中国,而使用面砖的是三彩釉(san-cai),是最开始的乐烧陶器风格。
其实,第一个黑色陶碗是长次郎的母亲(Teirin)约1550年,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的历史记录。另外红色粘土与明确的釉,是后来长次郎在与千利休(Sen-no-Rikyu 1522-1591) 学习时才发明的,证明长次郎的母亲(Teirin)对于乐烧有一定的贡献,也可证实乐烧是由家族传承此技术而更进步。无论他的身分背景是如何,似乎非常能够确定的,长次郎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工艺匠。长次郎最后注意到茶碗并结识千利休是具有政治影响力,对于茶道礼仪和思想,且继承武野绍鸥(1502-1555),坨茶观念与精神传入民间并成为日本茶道文化的生活形式;长次郎与千利休有著互相帮助的影响,使乐烧茶碗脱离以往纯粹模仿中国与韩国的茶具造形,奠定了日本陶艺风格[3]。精致纯朴的新风格,内敛的佛教禅宗(Zen)茶道,原先被称为ima-yaki的茶碗意味著新样式陶器,相当朴素的陶器在日皇黄金印授予他们时被重新命名为“乐烧”(juraku wares),ima-yaki这名称结束于此,而“乐烧”(juraku wares)以成为这种独特风格茶碗的名称。对于超过400年历史的乐烧已经传承连续几代的家族,对于接班人选除了世袭以外,乐烧有天份的学生也是接班人考虑之一。经由几个世纪中有些最受世人尊敬的乐家道入(第三代)、左入(第六届)、了入(第九届),其中最年轻的继承者是当代乐传人吉左卫门(Kichiemon)是第15代。
英国陶艺家伯纳德·利奇(Bernard Leach),在日本跟大樋烧传人习陶。而大樋初代始祖是乐烧家族的学徒,后来因为加贺第五代籓主并请千仙叟宗室一起前来,与其同行的陶工长左卫门开始建窑,选择在日本加贺县大樋村设工作坊使用大樋当地的土,目前除了京都外唯一乐烧窑,大樋烧属于乐烧系统至今330年;之后伯纳德·利奇借由书籍将乐烧技法间接传入美国,而美国陶艺家沃林‧杰普森(Wrren Gilbern)也到日本学习乐烧,借由他在芝加哥展览时才开启西方乐烧知识[4],当时美式乐烧陶艺作家还是提倡日本茶道里的禅意。
2.2日本乐烧的历史脉络
理解日本乐烧的影响层面,必须从历史与政治背景探讨,特殊的地理背景,回到史前时代,日本民族与其他历史文明相同,狩猎与采集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形式。在这万年间,他们居住在大致相同,游牧人出没于森林、山脉、河流与海岸。陶制时期阶段,最早是广泛的盘条法烧制低温无釉烧,刻划的装饰痕迹,后来绳纹时期是用绳子压印纹理。由于当时制作上的技术并不专业,所以器皿口缘长出现五个高点四个低点的波浪状,久而久之边缘起伏形状像山岭的远景一般如图2-1,后来也变成一些茶碗的特点。
图2-1:田中长次郎 十六世纪。﹝黑乐茶碗﹞。乐陶。东京:五岛美术馆
资料来源:Andrews, Tim,2005,《Raku》。页11。
为适应突然恶化的气候日本的人口开始移动至海拔低的平地上或靠近山边与海港边缘居住。考古团队在长崎县附近发掘到大约1万年前左右的古器物图2-2,这重大的发现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之一,也可证实人口移动,之后日本人民转向农业的生活方式,延伸青铜和铸铁制造,此转变对陶艺窑温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帮助,往后的几百年中国和东亚强烈影响著日本,也带来制陶技术的进步。丰臣秀吉时期支持文艺复兴,丰富的文化、艺术和宗教感情,佛教禅宗精神冥想的信仰形式是中国六世纪时从印度传入,并于13世纪再一次传入日本,未来两百年后,它已经成为日本主导文化的中心信仰。禅宗的力量影响武士是直接且深远,君主通常赏赐有功劳的武士名家制作的茶碗,他们对于禅宗有深刻的体会,并结合于武术的修行。禅宗的真诚性和朴素的信念,拒绝财富弥漫的派头,对当时朝廷的武士阶级是非常具吸引力的,和个人觉悟有相关联,鼓励通过军事纪律与强调专业知识与武器装备的追求。中国佛教禅宗寺庙,由于僧人饮茶以帮助冥想思考排除杂念,并且能帮助他们保持清醒。朴素且不俏丽的茶碗用加于赞赏,日本人很快就开始复制他们为自己所用,禅宗弥补了今天的日本文化于艺术中,例如:插花、书法、水墨画、建筑和茶道等等......,在这时期成立的日本茶道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和宗教仪式,茶道在1550-1850这期间是影响著人民的生活,茶道之重要性,不只是代表日本文化,同时也传达出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
图2-2:西元前10.000年﹝日本绳纹文化 陶罐﹞。英国:伦敦博物馆
资料来源:Andrews, Tim,2005,《Raku》。页11。
由于丰臣秀吉将茶道作为一个高文化的表征状态,禅宗和尚千利休(1520-91)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水准,在他的主持下提倡不同风格仪式,收购了最精致的茶具大多来自中国的器皿为主。茶道仪式的内容变更繁杂,更时常与数百人一起观赏华丽且珍贵的陶器,展示许多珍宝和稀物。茶主人最重要的职位,在于使客人参加的每一个细节流程顺畅,从设计的茶馆、庭园和最重要的会场,主要服侍室与选择器皿及用具,他们还负责为布景及仪式的气氛。克制的礼仪服务和谦卑,这是千利休建立了一个侘寂之美的概念,大致上是朴素或真诚的意涵,但实际上它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即是更换信赖尘世的愿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这是一个禅宗哲学的延伸,生活在当下此时此刻极度全神贯注,把重点放在简单的任务,如喝茶,强烈地集中思想,所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思想集中于自然力的选择。客人以他所选择的茶具:志野茶碗,宽口瓶(mizusashis)和茶叶罐(CAIRE)。在茶道仪式中;和平气氛、和谐的场域中,精神上寻求千利休的侘寂之美和许多细微真诚之美。
原先由中国进口的天目茶碗与韩国陶器,珍视的茶具最后都被替换,千利休开始委托长次郎制作乐烧茶碗,认为最能代表想法的侘寂之美,是最合适使用的茶道。明亮彩色的唐三彩(三琉璃)是乐烧陶器釉药第一演进,长次郎的茶碗为纯黑色或红色,手塑陶不是采用拉胚,并无表面装饰形式,些微的不规则更有著侘寂之美的代表,手指亲密接触的制作过程,故意设置个性化的表达,适合禅与茶道的哲学立场,因此茶碗成为他们的精神意义和存在,如获至宝。
日本有著许多类型的陶瓷茶具文物已被用于本世纪,这些包括志野烧、织部烧和备前烧......等等日本六大古窑的陶器,但有一个古老的日本传说:乐烧第一,萩烧第二,唐津烧第三个。[5],在多陶艺家族派系竞争下,乐派可以说是具备完美的茶碗。大樋烧而也所于乐烧的另一分支,起源是在1666年千宗室是原为千利休后代家族的名称,而千家风格独特所以被加贺氏族邀请到日本金泽市,由于加贺氏族是个喜爱茶道的政治富人,由于这些缘故大樋长左卫门可以接触到名门望族,喜欢茶道的富人与千家独特艺术风格,并且能作为乐烧第四代传人的学生,在优良环境下最终变为最优秀的学生,对于乐烧茶具的精神与高超技巧得心应手,最终大樋左卫门选择在金泽市持续传承大樋烧。
大樋烧与茶道大师一同被加贺前田家招聘为陶工,之后佐卫门就留在金泽成为前田家御用的陶工。大樋烧制法是以手或其他道具做好形状,再使用刀子刻,修剪多馀的粘土,该方法一直传承世代,烧制方式类似乐烧,釉烧是快速加热,并用钳子在坏体通红时取出。并留在空气中冷却到结束,与大多数日本乐一致,没有烧后的还原作用。大樋烧最特别的琥珀色琉璃(ame-gusuri)釉,第四代大樋长左卫门和著名的黑釉。200年间,加贺氏王朝的支持第7和第8代长左卫门,于1868年开始直到明治家族切断时,被迫生活在贫困中,然而70年的传统延续和第九代茶道器具,第十代敏郎和他的儿子俊雄。他们两个是在日本是受尊敬的陶艺家。相信至今的大樋烧陶艺不只是品牌,并且是传承下来的知识,如果只是从父亲直接传接给儿子,这将是个错误。由于目前大樋写道:“传统是延续过去的知识,重新打散它并运用它再创造另一个新的方式,并且把真实的历史纪录保留传下去。对于延续的传人不应该单独只是血缘家族,而是这些时代家族中最好的部分毫无保留,无论什么样的家族风格,它可能会从任何地方传下来。我认为,历史岁月告诉我们的答案[6]”。笔者认为由于大樋烧是从千宗室与乐烧这两者擦撞后诞生的,集结这双方最好的优点并再重新诠释大樋烧独自的特色。
目前根据日本京都乐烧博物馆(Raku Museum)最新研究显示,田中长次郎的父亲从中国明代传入唐三彩之技术,最重要的部分来自最开始的乐烧釉窑配方与烧窑技术类似,而当时乐烧茶碗主要是黑、白、红为主,茶道茶碗分为两种形状,一种类是竹桶细长,属于冬天使用,另一种类是碗状宽浅,属于夏天使用,乐茶碗从外型看起来厚实却很轻盈并且不对偁,茶道师父泡茶时热水的热度只会微微传到手心,喝茶时赏杯是很容易掌握旋转互相观赏,好的乐烧茶碗都有以上优点;黑乐(图2-3)与赤乐(图2-4)是日本乐烧的代表,黑曜光泽是田中长次郎的乐烧作品,烧制黑色釉多数使用发色强的金属氧化物例:黑色氧化铁、氧化钴.......等等,配合乐烧强还原气氛烟薰制成,在田中长次郎当时运用如同现代的坑烧窑,先订制一个小木箱把施釉好的素烧坏放入箱中再把木炭放满,烧制高温后直接把作品取出丢入水中降温,由于这种方式能把表面釉药强制控制,如果步骤太过缓慢或缺少,黑乐釉药并不会带黑色,由于这种烧制方法一次只能烧至一个,还有失败等问题,因此在日本乐烧茶碗是相当珍贵的国宝。
图2-3:田中长次郎 十六世纪。﹝勾当﹞。乐陶。日本:乐美术馆
图2-4:十代旦入,日本,约1850﹝赤乐茶碗﹞。乐陶。日本:乐美术馆
2.3西方乐烧
首先把日本传统乐烧技术引进西方世界的是伯纳德‧利奇,在他的著名的书中描述1911年在东京参加茶道聚会过程中,他被带到花园参与乐烧活动,他的第一个陶器的经验[7]。大卫‧利奇回忆他父亲接触乐烧的开始,面对这样的机遇,觉得最棒是他在早期艺术训练时沿著茶碗边做线条的装饰,他装饰一两个乐茶碗陶器装饰之后,茶碗被带走直接大幅度浸入一些乳脂白色釉的水桶内。面对当时此种未知的新技术伯纳德激动著,伯纳德面对陌生的技术心中有许多猜想,如可随时携带、组装、移动的乐烧窑体与木材或木炭作为主要燃料。然而不久的陶器温度燃烧的火超过窑体,并达到乐烧温度,经过半小时左右窑被打开,陶器用铁钳子抽出热得发烫,直接冷却在空气中,并没有使用烧后还原技术,该模式下光泽釉慢慢出现。非常令人吃惊的过程,在过程中这些的陶器有著相当多的变化,颜色发生了极大变化,他未乐烧前只是在茶碗表面画上一个粗糙且无光泽的釉;而最后出来的却是光泽和鲜艳色的茶碗。大卫表示:这只是一个娱乐性的下午,但那次烧制的乐烧碗对他来讲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伯纳德经过那次烧制的乐烧碗的体验后密切联系柳宗吉,柳宗吉是当时日本社会的画家和评论家,主要是推动禅意的艺术形式,柳宗理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伯纳德成为一群年轻艺术家的其中一位,不仅可以让伯纳德多了解茶道里的内涵与禅宗相对关系,也可让西方对日本艺术感到兴趣。对伯纳德而言,这些经验是完全新颖的,他非常兴奋,立即加入跟进。于是柳宗吉介绍他认识另一些人;尾形干山是一个伟大氏家的称号,接触当时身为第六代干山传人浦野繁吉从1851年至1923年。浦野繁吉同意接受教导伯纳德日本乐烧茶碗的技术一年,伯纳德当时24岁,而最后浦野繁吉还赋予伯纳德为第七代干山传人,伯纳德身为第一个非日本人的干山传人,这是一份至上无比的荣耀,但却引发日本大多数人的高度批评,之后第七代传人另选他人,伯纳德失去在日本干山传人的名号与承认。
澳大利亚陶艺家,杰夫(Jeff Mincham)曾经研究干山王朝与乐烧家族相关起源与定位,一个富有的年轻学者和唯美主义者的名号尾形干山(1663-1743)在1699年取得了家贺的支持迄今庇护,节俭纯朴的生活,对于工作室的经济与名声付出了大多数的时间,由于这些责任都在他一个人身上,相对著更能激发创作作品的决心,对日本文化的贡献更是无数,直到1743年去世时都在为陶艺奋斗著。
随后加入孙兵卫(Magobei)和右卫门(Seiemon)两个干山得意门徒,为了帮助他们,干山身上有本陶瓷技术密笈,此书是自己的大伯父本阿弥光甫(Honami Koetsu 1558-1637)给他的。据说本密笈册中是被称为梅克妮奇(Umeya Nikki)乐烧型器,其中包含了大量最初的讯息,不幸的是这本手册最终并没有保留下来。干山的陶瓷是无可挑剔的,他设定自己是一个新显著的传统,也是新世纪的曙光。乐烧发展是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从初代田中长次郎与茶道家千利休,到乐派第四代与尾形干山,彼此之间相互的影响,而干山是个重要环节。
伯纳德学习乐烧过程的方式,借由柳宗吉介绍干山传人浦野繁吉为老师,之后柳宗吉以个人思考的内涵与伯纳德互相交流图2-5两人合照。伯纳德在日本开始了陶器制作粗陶器于1916-17年,伯纳德回国后开始乐烧的传递,当时周围的一些学生迈克尔(Michael Cardew),诺拉布雷登(Nora Braden),凯瑟琳‧布弗里(Katherine Pleydell-Bouverie)和西尔维亚( Sylvia Pox Strangeways),都是伯纳德在30年代回到英国所教导的学生。之后50年代也有另外几位在英国推广乐烧,如:阿瑟‧格里菲思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是教导陶艺的教师,Pendley和哈里‧斯金格在伦敦私人工作室推广乐烧,而在当时英国所有的乐烧还都只是烧后完全氧化的阶段,如图2-6为当时乐烧形式的一个阶段。
图2-5:柳宗吉与伯纳德1952年
资料来源:http://www.leachpottery.com/history/。(2014/03/19 浏览)
图2-6:伯纳德‧利奇(Leach Pottery),英国,1887-1979(1929)。﹝maker﹞。raku fired、glazed 、painted。英国:陶艺研究美术馆
2.3.1美式乐烧初期现况
美式乐烧初期现况而烧后还原是从约翰‧里维斯与约翰‧查尔凯,他们一起参与烧制实验。约翰‧查尔凯刚开始的私人工作室是在自己的住家中,而窑体是直接改造家中厨房的锅炉,约翰‧里维斯在法纳姆艺术学院与约翰‧查尔凯实验许多烧制技术,这两位对于西方乐烧的历史贡献极大,1964年才从加拿大来到英国,乐烧也开始有烧后还原的技术。
早期的美国乐烧被认为是,沃伦‧吉尔伯特(Warren Gilbertson)是第一位,他于日本工作两年后,在1940年回到美国并应邀在芝加哥举办展览,于1942年提交给美国陶瓷学会一份资料,其内容描述乐烧技术,把乐烧当作为一个新事物的兴趣是业馀爱好者,可惜1954年在一次车祸中去世。另外在教学环境与许多陶艺的团体例如:格里菲斯、华盛顿大学的卡尔顿、福尼亚州的哈尔,这些陶艺家的乐烧时代与保罗‧苏特纳(Paul Soldner)是同样的,对于美式乐烧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如图2-7是当时乐烧大师保罗‧苏特纳在1986年代表性之一的作品。
图2-7:保罗‧苏特纳(Paul Soldner),美国,1921-2011(1986)。﹝Wall Piece﹞。raku clay。61×76×7.5。
资料来源:Andrews, Tim,2005,《Raku》。页29。
2.3.2当代美式乐烧推广
而当代美式乐烧推广发展是由保罗‧苏特纳(Paul Soldner)在60年代开始参加美国许多公开邀请展览与示范乐烧的研讨会,多数陶艺家对于新技法与新知识是兴奋的,某次参加学院艺术节演出时,把正烧的通红的坏体夹出,豪迈的丢入旁边的池塘与干草堆,意外发现坏体上的釉出现意外的光泽,而这就是美式乐烧的起源,保罗‧苏特纳此名也等同于美式乐烧;而70年代李察‧赫须(Richard Hirsch)由于他出版了Raku : Techniques for Contemporary Potters一书,书中正确提出更多乐烧专业的技术,帮助美国许多陶艺家发展乐烧。在这之前美国的乐烧还是属于日本风格,烧制过程与技术并没有很大的转变,创作作品还是属于日式茶碗,禅意与信念精神。
西方泥塑陶艺造型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归功于彼得‧沃克斯(Peter Voulkos),他在美国奥蒂斯美术学院任教时,提出的陶土因该以奔放、自由的感性观点创作,更抛弃传统陶瓷工艺方式、美学,原因在于当时画派属于抽象表现和行为画派,完全脱离原有的画面,人们称之为“奥蒂斯革命”,往后美国陶艺作家多数把陶艺的实用主义除去,演变成造型为主的陶瓷器,如图2-8彼得的作品也是直接影响乐烧陶艺创作家们。
图2-8:彼得(Peter Voulkos),美国,1924-2002(1996)。﹝Noodle﹞stonewaresculpture。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3.3当代美式发展
由于美式乐烧经由剧烈演变下,已经与原本田中长次郎所坚持的“乐”完全不同形式,但是乐烧的发音不论日本或美式都相同,虽然都是乐烧但与日本人坚持的信念不同。由于日本乐烧制作与烧制茶碗内包含著象征传统茶道文化精神、哲学、禅意,而美式乐烧是以当代陶瓷艺术下所发展,虽然两者不论技术与烧制过程都有些雷同,但外观造型与功能性质差异甚大,在1979年著名的日本京都世界工艺研讨会上保罗图2-9‧苏特纳、李察图2-10‧赫须、十五代乐吉左卫门图2-11一起参与并对“乐”定义,主张谁有权利使用乐(RAKU)于作品上,此研讨会最后各自相互对“乐”见解不同,演变为辩论,美式乐烧陶艺家提出全新观点,而十五代乐吉左卫门最后提出他们以古代日本天皇赐予陶艺文化的专利下,有著400年所谓乐烧名称的专利只有他们才可称为“RAKU”(美音)或“LA KU”(日音),谈西方是描述一个特定技术或是历史由来,并说美式乐烧可称“苏特纳陶器”、“赫须陶器”;保罗‧苏特纳最后思考解决方案,并以RAKU直接相反提出“UKAR”新的名词,但由于乐烧在美国已经盛行多年且人们也习惯RAKU这名称,因此至今依然沿用“RAKU”(美音) 此一名称。
图2-9: Paul Soldner
图2-10:Richard Hirsch
图2-11:十五代乐吉左卫门
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满冈忠成. 茶器と茶室. 日本: 学习研究社. 1978: 142–143. ISBN 4050029324 (日语).
[1]王秀雄(1991)。《美术心理学》。27-38页。台北市立美术馆。
[2]Andrews, Tim(2005),《Raku》。9页,Krause Pubns Inc。
[3]林媛婉(1992/12)。<大樋年雄及其乐烧传统>。《雄狮美术》,期12,56-57页。台北市:雄狮美术月刊社。
[4] 长春藤生活艺术网 (1994)。www.lifeart99.com/~gt/int02.htm。(2012/10/01 浏览)
[5] Andrews, Tim(2005),《Raku》。14页,Krause Pubns Inc。
[6]廖瑞章(1992/12)。<脱胎换骨,承先启后>。《雄狮美术》,期12,46-52页。台北市:雄狮美术月刊社。
[7] Andrews, Tim 。《RAKU》。25页,Krause Pubns Inc。